能写得像现在这样令人信服。“正”和“反”是互相依存的。必须树立起一
个鲜明强烈、令人信服的正面人物的形象。但是在比例上适当、不违背时代
真实的条件下,写出同样鲜明真实、激起人愤慨的反面人物形象,做正面人
物的对手,这将增强正面人物的真实性,也增强作品的教育性。
八
《千万不要忘记》仿佛就是从一件毛料子服写起的,整个人物、事件都
围绕着那件毛料子服安排下来,深刻的思想斗争也就从这件毛料子服一层一
层地展开,这身料子服所代表的内容,自然、有深度,又一看便能明白,有
故事,有思想,二者十分熨贴地结合在一起。这身“毛料子衣裳”的具体形
象和思想内容是作者明确精炼的艺术构思,要下很大功夫才可以获得的。
有一种戏的写法,是占有了材料,抓到新题材,不经深思熟虑,就写成
的。虽然看起来也有结构、布局、人物等等,但读起来它总给人一种“走着
瞧”的印象;仿佛写的时候心中没有数,仿佛队伍还没有排列整齐,就开步
走了。这种戏不给人完整感,甚至常常写不出事物的本质,作者没有写出他
所掌握的材料的最核心的东西。作者自己没有看清楚,也没有准确地感觉到
那本质的、核心的东西是什么。作者不是踏踏实实地攻坚,在实践与认识的
反复过程中,想“透”了,有了艺术构思再写,而是凭一个冲动硬写。他想
出了故事,安上主题,但还不太清楚他究竟要写什么,要突出什么。我们听
作者说出了主题,但感觉不到那个主题。这类戏很难深刻地打动人。它首先
给人的印象,是笨重,舞台上塞满了一大堆事情和人物,其次就是空泛,说
来说去,总没有说在“点儿”上。
好戏的主题一般说应该是简单明确,一句话便能说出来的;道理本身不
复杂,但能启发人想下去。作者对他的主题有情感,有认识,有充足的生活,
他可以穷追到底,可以不东拉西扯,以壮声势。
戏不好,不打动人,可能因为作品的思想水平不高,或者因为作者生活
不足,但也有这样的可能,作者没有认真考虑过艺术构思。我们常说我是如
何构思的,其实有时说的,常是一种创作过程,而不是艺术构思。艺术构思
并不须要说一大堆才能明白。话多了,反而听不出用意究竟在哪里。它应该
是一个精炼的思想、感受和艺术形象融化在一起的结晶。有了这个东西,便
知道如何从众多材料中取舍,有了它,才知道如何把结构、人物融合在一起,
表现一个统一的思想。这里,作者马列主义的思想水平,生活实践,阶级觉
悟,艺术修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更主要地,它是作者在这个基础上想“透”
了的结果。作者已经不需要罗列许多事件来说明问题,他可以使人从他所选
择的角度看他的题材,把原来众多、复杂的生活现象,理清楚,看明白,仿
佛拿着望远镜对光,一下子对准了。看了他的戏,我们恍然大悟,明白了生
活中原来藏着这样一个大问题,而这问题有时只是模模糊糊地知道,却不深
知道,有时竟然是全不知道的。
有了这样完整的构思的作者,多半是已经找着了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
的,他已经能够写出他所看到的、所感到的生活斗争的一个缩影。有了一个
完整的构思,他写出来的剧本便容易感动人,而不使我们觉得作者硬要说服
教育人,却自己还没有准备好。
作者要用脑筋,要思想,但最后还是要用形象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人,
因此我们常说作家是用形象来思维的。在《千万不要忘记》里,这件“毛料
子衣裳”看去很简单,但这是在感受、生活、思维、认识、复杂反复的过程
中逐渐地,自然而然形成的一个清晰、明确的形象,其中有思想,有人物,
有结构,是作者完成了艺术思维的工作才浮现出来的。大概这就是比较好的
艺术构思的一个例子吧。
九
让我谈一点我感到不够满足的地方。这仅是个人的片面看法。每个作者
都有他自己的创作过程,在他的创作逻辑里,总有他这样那样安排的道理。
因此,有时别人指出的所谓“缺点”,常常不切合他的创作实际,甚至是无
中生有的。艺术的完美,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具体的标准,这在他的写作中
有时会表现出来,而且,都有它具体的基础。因此一谈到具体的剧本,尤其
是这样一个优秀的剧本,别人就很难说得准确、恰当,是地方。我姑且说一
说。其实,作者的甘苦常常不是他人能充分明了的。
有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构恩,我想还是可以注意全剧运用对话的经济与凝
炼问题。整个看来,剧中的言论有的地方多了,显得重复;警句多了(一般
的剧本是令人回味的语言太少了),反而有些抵消力量。仿佛一个善于说书
的艺术家,一身功夫,拍惊堂木却不都是地方。在是“坎儿”的地方拍,不
是“坎儿”的地方也拍,或者,安排的“坎儿”太多,老觉得他不断地在拍
惊堂木。尽管这样还是引人注意,但总不若使用得经济一些,省略一些好。
丁海宽的话大都很精彩,有说服力,但多了,就突出不了他在关键上议论的
力量。丁爷爷的话就不大给我这样的感觉。确实,作者的语言的功夫很深,
几乎句句都是从生活中来的,而且带着浓厚地方色彩,因此特别有感染力。
但有时戏里仿佛有一种忙于说服教育的痕迹,就显得整个语言的安排不够凝
炼。
其次,姚母的描画也嫌多了一点。描画多了,不等于写足、写透。譬如,
姚母的二女婿邵永斌那一段回叙姚母的思想如何影响了外孙子的话。我以为
对姚母已经写得很够了,不必再写这一段来刻画她(自然,这也可能是为了
写邵永斌)。这类地方应该让出来,写和“毛料子服”的构思有关的事情,
或者索性删去,也可以使戏短一些。
《千万不要忘记》中发生的事情都是真实而自然的。它以严谨的生活现
实的逻辑,打动我们。邵永斌为了取电机,从北京来到了他的连襟丁少纯家,
发现丁少纯的父亲却是他从前的师叔。丁海宽也认出他是从前的“小。。头”,
现在当了工程师。生活里当然会有这样的事。但在这样的戏里,这种“巧合”,
就显得和整个戏的自然、真实、妥帖的安排有些不太协调。尤其是因为作者
在这一点上渲染得比较重。“巧合”在某一种戏里可用,但在这里,就有些
不合适。
邵永斌仅仅做为了少纯的连襟,也就够了,似乎无须要加上他与丁海宽
又有什么关系。剧中那样安排,邵永斌可以一下子和丁海宽合拍,可以很快
地就和丁海宽一道投入戏中正在进行的斗争里,确实有方便的一面。但是否
也可以有另外一种写法:一个工人出身,由党培养起来的工程师,如果他和
丁海宽是素不相识的,却也发现了丁少纯所犯的错误,这有可能对进一步刻
画丁海宽的性格有好处。而现在丁海宽接触的都是他熟习的亲友。邵永斌做
为丁家的来客,一个工人出身的工程师,他如何参加正在发生的矛盾,进行
斗争。这也可能对刻画邵永斌的性格有些好处。
这样布置也许可以使某些地方翻起一些波澜,也许可以使邵永斌的形象
更鲜明一些。但缺点是:搞不好,便是横生枝节,把简单的事弄复杂了,远
不若原来的布置顺当,容易推动已定的戏剧动作。
一个缺乏工人斗争生活的人,妄加批评一本有深厚生活基础的剧本,容
易从所谓“艺术”一面吹毛求疵。而写作的艺术常是与生活分不开的。上述
可能都是片面的看法;没有了解作者的意图,才提出这些不恰当、不切合实
际的要求。
《千万不要忘记》是话剧的新收获,然而这不是仅有的一个。像《霓虹
灯下的哨兵》、《李双双》、《激流勇进》、《龙江颂》、《丰收之后》和
《南海长城》以及其他优秀剧目,都是鼓舞人心,写出时代精神的好剧本。
它们的出现说明了社会主义话剧有无限前途。话剧和话剧工作者正在进行着
深刻的改造,党和人民要求我们更密切地和工农兵结合,要求我们更长期地
深入生活,要求我们更深地学习毛泽东思想,为工农兵服务。今天的话剧事
业正在革命化。在国内国外呈现一片大好形势下,出现了话剧的新收获,这
是万分可喜的。但这仅是开始,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中国社会主义戏剧的
远景将比现在还要灿烂光明,它的创作和作者定会比今天在质量上还要优
秀,话剧舞台上将会充满更高昂的革命精神,更多更有气派的英雄人物。社
会主义话剧定会推动人民群众向社会主义的更高阶段前进。让我们高举毛泽
东思想红旗,艰苦奋斗,创作思想性更高,艺术性更强、更完整的好剧本吧!
(原载《文学评论》1964年第
3期)
两出好话剧
——推荐《龙江颂》和《激流勇进》
我最近看了两出好话剧,一个是福建省话剧团演出的《龙江颂》,一个
是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激流勇进》;前一个戏写的是今天农业战线上
的重大题材,后一个写的是今天工业战线上的重大题材。两个戏都是两个月
前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区话剧观摩演出的好戏。华东区话剧观摩演出的都是现
代题材的话剧,都很有特点。我们在北京的观众很幸运,将会陆续看到这些
好节目。我说的这两个剧——《龙江颂》和《激流勇进》——是华东的话剧
队伍的先头部队,是急先锋。他们这头一仗就打得好。这两个戏的演出,得
到北京千千万万的观众极其热烈的欢迎。我介绍大家去看一看,看了,也会
和我一样受到深刻的教育的。
为什么说《龙江颂》和《激流勇进》这两个戏好呢?因为这两个戏,第
一、剧本编写的好,把主要的思想、人物写得比较深、比较透,能够感动人,
振奋人。他们看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抓住了工业、农业目
前火热的斗争中的重大题材,赞扬了许多有共产主义风格,有高度阶级觉悟
的英雄人物。你看了这些人物所做的事情,懂得了这些人物心里所想的念头
和思想,就不由得你要爱他们,敬他们,想学习他们,想从他们的所做所为,
得到一些思想上的滋养。谁看了这些戏,谁邻会这样想:毛主席的那句诗:
“六亿神州尽舜尧”,说得真对。今天,我们放眼一望,到处都是有共产主
义觉悟,有共产主义风格的风流人物。这些人朝气勃勃,生龙活虎似地推动
社会主义前进。这两个戏中的英雄人物不过是作者们从真实火热的斗争中提
炼出来的更集中,更形象化,更容易雪得明白的典型人物。因为这些人物是
真实的,所以使你信服;是被提炼了的,更集中了的,所以使你感动,容易
得到教育。
第二、这两个戏导演的好,表演的好,演出吸引人,你一坐下,便再也
不想走。你只有跟演员的呼吸而呼吸,跟着台上人物的斗争、发展,和他们
同忧、同喜。在困难的过程中,你跟着他们着急;在克服了困难的时刻,跟
他们同样感到喜悦。你不知不觉的也生活在他们当中,想为他们动脑筋,出
主意。我体会到一种很有意义的看戏经验。我们说好戏能教育人,就是因为
有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台上布置的环境很典型,很像那些故事,人物可以
发生、生活和斗争的地方,大多数演员演得真实、自然、生动,真像那么一
种人;说的话也都像他们自己要说的话,有真感情。为什么他们能够创造出
这样动人的艺术效果呢?用文艺的用语来说,为什么他们的导演、表演、舞
台装置、效果、灯光等等有一种动人的“艺术魅力”呢?那是因为这些同志
们(自然作者们也在内)认真、严肃地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分析生活,和
工农群众经常在一起,密切结合,较深的了解了工农群众,和他们产生了感
情的缘故。
党号召我们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参加三大革命运
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两个戏可以说是在这三大革命运动
中产生出来的。《龙江颂》和《激流勇进》都讲的是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
大事,当然,它们所讲的阶级斗争只限于人民内部矛盾,是我们头脑里“资
产阶级思想”和“无产阶级思想”的斗争问题。资产阶级思想和无产阶级思
想的矛盾和斗争不是小事情。一个人的头脑里要叫资产阶级思想占了上风,
那就必然损害革命事业,自己也就失去光明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