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 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法喜充满。我们今天讲精神生活丰富,物质生活缺乏,精神生活丰富,所以他的生活是自在的、是安稳的、是快乐的。下面这就说出经里面比喻的意思:
  【十六王子。代讲法华经时。种大乘种。是系珠。今与授记。即示珠。】
  这两句话是将这个比喻的意思,给我们点出来,这是就本经来说的。下面一段,这是举禅宗公案来做个对照,让我们在这里面开悟。这一节我念一念:
  【昔者南岳参六祖。祖问曰。何处来。曰嵩山来。祖曰。什么物恁么来。岳不知对。】
  对不上来。
  【经八年后。乃白祖曰。某甲道得也。】
  你看看八年悟了,悟了跟祖师说,我可以答得上来了。
  【祖曰。汝作么生道。】 
  这个一问一答,给诸位说,禅宗里就是口试,就是考境界。这里面的意思,不入这个境界人听不懂,只有他们两个问答的人懂,程度达到的人懂,不到这个程度的人,听不懂。
  【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祖曰。还假修证不。曰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
  诸位要晓得这就是怀让大师,《六祖坛经》里面有这段公案,有这段记载。《五灯会元》、《传灯录》里面统统都有,都有这个记载。
  【祖曰。如是如是。】
  这就给他印可,这是彻悟,真正彻悟。但是祖师这里头有两句话我们应当要学习,『修证即不无』,你看要不要修?要修,还是要修,还是要证,「不无」就是有。『染污即不得』,这两句话很要紧,可见得他是真正得到中道的妙用,空有二边不住,自己有修有证不住空,一切不染污不住有,空有二边不住,心清净的,就像六祖的所说的「本来无一物」。身要修,还是按照每天持戒修定还要做,功课一点也不放松,「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六祖大师给他印可,对的,一点都不错。我们现在麻烦在哪个地方?好,你就是修证即不无有吧!底下有染污,一天到晚在染污这就不行。或者好了,我心不染污,不染污我也不修,我无修无证,我也不修,什么也不修也错误。《金刚经》里面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就是此地的染污即不得,就是无修,而生其心就是修证即不无。六祖大师虽然到这个境界,六祖大师天天修行,没有一天不参禅,没有一天不教学,天天领众修行,天天为大家讲开示,接引十方的学人。所以这是我们要注意到的,祖祖都是如此,我们应当要效法。这个底下有好几段,都很有趣味,下面引大珠和尚参马祖这一段,这也很有趣味,这是《大珠和尚语录》上有的。《大珠和尚语录》在台湾很流行,好像印过很多版,到处都可以看得到。这在禅宗语录里面也可以说很著名的,他的语录好,就是简要详明,没有罗嗦,没废话,所以大家看起来都喜欢。《大珠和尚语录》我们过去也讲过好几遍,都是讲的行门的纲领。我们读起来确实是很有受用,不一定是要修禅,不论你修学哪个法门的,你念《大珠和尚语录》都能得到受用。底下讲是有:
  【即系即示者。】
  这个文我没有把它完全念,你们诸位自己要去研究。
  【大珠和尚参马祖。祖问曰。何处来。曰越州来。祖曰。来此拟须何事。曰求佛法。】
  你来干什么?我来求佛法。
  【祖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
  这就是喝斥,你来求佛法,你『自家宝藏不顾』,你本来是佛的你不顾,你跑到我这来干什么?大珠说:
  【那个是某甲自家宝藏。】
  这是再接著问了。
  【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何假外求。珠领其旨。】
  大珠和尚一听了这几句话言下大悟,这就领悟。所以我们看看禅宗语录,这一问一答那么简单,人家都悟道,都明心见性。我们这看来看去,也照样画葫芦画一下,也来问一问、描一描,愈描愈黑,愈问愈迷惑颠倒,我们为什么不开悟?像这些地方值得反省。按理说,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的开悟,才对,那个不能开悟一定有个东西障碍。俗语所谓说茅塞在心,我们这个心里头有茅塞住,心窍不开,你要晓得这个茅塞是什么,一定要把它找到,找到之后把这个茅塞拔除,我们心窍就开,大彻大悟。再给诸位说,茅塞是人人不同的,不是一个方法,如果是一个方法,佛法何必要讲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不是随便说,确有其数,你们看看《教乘法数》,看看《三藏法数》,确有其数。八万四千尘劳烦恼都是茅塞,去掉了心开意解,这个事情要紧。我们现在茅塞拔不掉,因为塞得太紧,没法子,你就是遇到高明的人,他也没法子帮你。像这些人他的茅塞很松,好像快要掉下来,遇到这个祖师他用的巧妙方法一点醒,他的茅塞立刻就脱掉,这才能够契入境界。
  所以我们自己,自己是个众生的身分,众生身分就是自己有病,自己要晓得自己病在哪个地方,病在哪里,要晓得如何去对治。如果真正要想病好,理论、方法懂得了之后,要真能精进,前面讲善根给诸位说过,佛法的善根只有一个,精进。世间法里面讲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佛法里只有一个善根,精进。但是诸位要晓得,佛法是建立在世法的基础上;换句话说,是在无贪、无瞋、无痴这个基础上精进。如果是带著贪瞋痴的精进,那就不是精进,那在佛法里叫懈怠、叫堕落,这点要搞清楚。我们学佛的人讲我们精进,世间人他们也精进,你看现在竞选多精进,他要是不精进他选不上。所以得要看精进的是什么,你们如果要懈怠,天天打瞌睡睡大觉也精进,人家睡八个钟点,你睡十个钟点,你比别人精进。这里面有善法、有恶法、有染法、有净法,不相同,佛法里面讲精进是讲净、是讲善,向这个方面来精进。大凡一个学道的人在自己没有见性以前,都是以见性为第一个目标,这是诸位记住,不是以弘法为第一个目标。为什么?我自己还没见道,我怎么能弘道?我自己烦恼还没有断,处处还染著,我的生死不了,那我要去弘法利生,真正是泥菩萨过河的事情。
  所以诸位要记住,弘法利生,过去我那个时候,我初学的时候李老师给我讲两桩事情,叫我特别要小心、要谨慎,一个是讲经,一个唱念。经讲得好、唱念唱得好,都容易得到信众的拥护,信众一多麻烦就来,当然很容易堕落,如果你的心要不定,就容易堕落。我出家剃头的师父心悟法师,你们晓得他吗?当年在台湾,是台湾佛门里头五虎将之一,五虎将是哪几个?星云法师一个,煮云法师一个,心悟、妙然,还有个广慈,五虎将,其中三个还俗了。讲经说法收这些徒弟很多,结果以后皈依他的女徒弟,结婚去了,现在有小孩、有事业。所以我们要是没有相当的定力,你天天要接触大众,要想保持清净不容易。就是说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天天到那里引诱你,在那里勾引你,你要能不动心了才能够出去弘法利生。你要把持不住,被信徒度过去的太多了,古今中外多得很,不希奇!一天到晚在那里勾引,你要能够做得了主宰如如不动。这是我那个时候李老师特别提醒,所以是说这个确实是要注意。我们看看古人先成就自己,而后利益众生,这是对的,应当是这样的。现在人麻烦大,学了几天佛法他就想出去讲经,去招揽信徒,这个问题多了。我们连说个自不量力他还不够资格,为什么?他没有力他量什么力?他就干了,没有力他也干,学了几天他有这个胆子,他要出去干去。可是诸位要晓得,后来的果报这个事情麻烦大!
  眼前诸位要晓得,尤其是在今天,我们这一个开发中的社会,现在我们讲开放的社会,富裕的社会,得财富、得名利不难,很容易。眼前贪图一点享受,容易做得到,这后来果报怎么办?有没有想到这个问题?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千万不要以为「我又没有见到。」你要把眼睛睁大一点,你去看看现在社会上一天到晚都是果报。前天一批净业林的居士一百多人到此地来观光,那些人里头好多我都认识,里面一个老居士,就给我讲了两样因果报应的事情,就是最近这两年的事情,眼看事实的事情,摆在面前的事情。你们再看看报纸上、杂志上稍稍留意这个事件,因缘果报真的摆在我们面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说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一定有果报。你想到果报你就对於造因要谨慎,佛法里头常讲「众生畏果,菩萨畏因」,果报来了你后悔也没办法,只有逆来顺受。要想离开恶的果报、不好的果报一定要断因,不可以造恶业,不可以造恶因。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要谨慎,起心动念要就道,就要晓得将来是什么结果;如果我不想那个果,我就不造这个因。所以诸位要是时时刻刻能够为将来果报上著想,我就可以断定你不造恶业,为什么?因为你不愿意受恶报。这是个觉悟的人才能做到,他的眼睛明亮,觉悟的人才能做到!
  凡夫为什么?迷惑颠倒,他见不到,或者见到了他也不相信,不是不相信,大概还没有到,现在还没有关系,还没有到,等到时辰到的那一天来不及!千万不要以为,看到经上讲的张善和十念还可以往生,现在多造点恶业没有关系,等到临死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来救我,还可以来得及。十念往生真的,这也不是假的,但是你要晓得,张善和的十念,临死的时候头脑清楚,人家叫他念佛,他真的赶紧念。你能不能保证你死的时候清清楚楚?如果你的病一重,病了几天迷惑颠倒,听到佛号都听不清楚,那不就糟了糕了,这个事情也是事实。我那个时候刚刚出家没多久,临济寺有个居士,念佛会里面的,很虔诚的一个老居士林道棨,他是台湾银行的襄理,也很有身分、很有地位,虔诚的一个念佛的人,他死的时候癌症死的。病重的时候我们去看他,他就告诉我佛号念不进去,不但念不进去,听到佛号就讨厌,业障!你说这怎么办?所以我们从这些事实上来观察,能够理解到张善和他是菩萨再来,那示现给我们看的,那个人有多大的福报,临命终时心不颠倒。所以到临命终时,最后的时候还能够修忏悔法十念往生。我们千万不要看到张善和十念往生,多造点罪业没关系,到后来还来得及,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不可以存这种侥幸的心理,要脚踏实地老实修行,诸位要知道,老实人可贵!世间人所以不能成就也可以说不老实,所以他不能成就,老实人一定成就。底下这个后面一段,大家自己看一看,公案都很有趣味,你要能看懂的话,那这个意味就非常深长了。末后有几句话总结这个三段公案:
  【若能直下承当。原从本得。】
  这两句话很重要,可见得问题就是我们能不能『直下承当』?而诸佛菩萨、历代祖师,实在就期望我们「直下承当」。末后这两句话是很深重的教诫。
  【苟执教道为然。阿谁不名迷背。】
  这里面的问题就执著,如果你要是执著教、道以为是然,就是执著在经教里面,不晓得它里头真正的意思,不能直下承当,不晓得经里面每字每句,都是说的我们心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你要是心外求法的话,哪个不叫做『迷』、不叫做『背』,迷失了本性,背觉合尘。诸位要晓得,言语是声尘,文字是色尘,你迷在这里面,你岂不是背觉合尘?那个真下承当的人,背尘合觉,正是经里面教给我们,「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是旨,这是真的。好,下课了。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二十四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24
  请掀开讲义第九页,「授学无学人记品」,这个以下几品对我们的修学非常重要,希望大家特别要注意到。
  【阿难是佛之弟。罗云是佛之子。】
  『罗云』是罗睺罗尊者。
  【授记居於后者。自外而内。自疏而亲。以显先人后己。平等之至也。】
  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佛法这是超越了世间法,佛法里面常讲「怨亲平等」。既然是平等,哪里还有先后、内外、亲疏?可是佛毕竟是在世间弘法,所以对於世间的习尚并不破坏。所谓是「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觉」,对这个世间法他不破坏。而且在世间法里头示现一个榜样教给我们,这个地方也就是示现给我们做样子,我们应当要学习。无论在什么场合要记住,多替别人著想,这样才能够培养菩提心。菩提心是学佛的基础,是大乘佛法的根本,而菩提心的培养,确实就是要从先人后己著手。菩萨不起心动念则已,这一起心动念就会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