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协助。有人误解并指责他,包玉刚愤然加以驳斥:“中国是我的祖国,
我本人没有任何野心。。”包玉刚被任命为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负责
人。他经常忙忙碌碌地主持各种会议,事事都要亲自过问和积极办理,其
认真热情的态度令人感动。
包玉刚先生常与中国、日本及其它各国的政界人物交往。在他所有的
商务活动中,这种交往占有非常醒目的重要位置。他那周圆的交际手腕总
是获得成功,并在国际上闻名。
八、工商巨子霍英东
八、工商巨子霍英东
着
6O多家公司,人称亿万富翁。
霍英东身材并不高大,也无富态,是个典型的广东老人。他
1922年
生于香港一个穷苦的水上人家,一家五口常年漂泊在舢舨上。7岁那年,
父亲死于暴风雨之中,后来两个哥哥也相继落海身亡。母亲带着霍英东及
两个妹妹,以缝补衣裳和用小艇运煤维持生活,并竭尽全力送霍英东入校
读书。
18岁那年,霍英东挑起了全家生活重担。他先在轮渡上当加煤工,
后又去机场做苦力,被机器轧断了一个手指,不久,机场开除了他。总之,
刚踏上社会的霍英东,终日在苦难中挣扎。
抗战胜利后,霍英东和一位朋友开始用小舢舨收购各种战后剩余物
质,然后转手卖出。转卖废旧设备给霍英东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使他的生
活开始好转。
50年代,朝鲜战争爆发后,霍英东又抓住时机开办航运业务,随后
又拓展了房地产业、淘沙业,由此而一步步登上了亿万富翁的宝座。
霍英东经营的独到之处在于他的勇敢和魄力。他善于抓住机遇,锲而
不舍,开拓前进。他“敢在别人不敢走的地方走”,敢于从一无所有中“创
造奇迹”。
霍英东是个非常务实的企业家,他常常坐着自己的豪华游艇在维多利
亚湾游弋,让回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那风雨飘摇的小舢舨。
□一条舢舨创出的奇迹
在香港经济发展史上,一举暴富的华人企业家为数不少。但真正白手
起家、靠艰苦奋斗创业的人却屈指可数。霍英东就是白手起家的人中的一
个。一条小舢舨载着他风里来雨里去,饱受了生活的折磨,同时也造就了
他坚韧不拔的意志。霍英东与水上舢舨有不解之缘。他的童年是在舢舨上
度过的,后来又早早地退学,接过母亲交给的小舢舨,靠给外来货轮转运
煤炭维持生活。抗战胜利后,香港百废待举,霍英东全家的生活虽然非常
清苦,但战后的香港毕竟有了好转的希望。霍英东决心趁着香港百废待举
之时,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创业机会。
凭着在社会底层多年闯荡的经验和机敏的头脑,他发现香港在战后遗
弃了很多废旧物资,其中多数是机器类。人们对这些东西均不屑一顾,有
的可以用很便宜的价格买下来,有的甚至能随处捡到。他发现收购这些废
旧物资将有利可图。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的心里成型——大量收购战后废
旧物资,然后伺机转手卖出,从中赢利。他将计划告诉了一个很要好的朋
友,两人竟不谋而合,都认为这件事值得去做。于是,霍英东开始驾着他
的小舢舨出没有港岛的各个角落。霍英东此时唯一的财产是一条又破又旧
的小舢舨。他利用这条小舢舨,并依靠朋友的资助,把一些廉价的机器零
件、废旧的军用物资都一一收集起来。没有雄厚的资金作基础,霍英东只
能边买边卖,看准机会,很快转手。好在香港有不少富商已看到此业有利
可图,纷纷收购这类物资,所以很容易转手卖出去。霍英东深知,自己家
底薄,不能贪图大的利润,只能从小处开始积累,逐渐积少成多。于是,
他不辞劳苦地驾着小舢舨到处奔波。经过一段时间的辛苦创业,霍英东竟
奇迹般地发达起来。他将舢舨换成了小艇,小艇又换成了驳船,终于积聚
了相当的资金。
了相当的资金。
朝鲜战争结束后,霍英东看到香港的房屋建筑业很有前途,于是毅然
投资于“立信建筑置业公司”,并进军房地产市场。他开始拆旧楼,建新
厦,又买又卖,首开大楼分层出售的方法,一时生意颇为兴隆。在此之前,
香港楼房是不分层出售的。他的分层出售法,不仅使营业额一举打破了香
港房地产的买卖纪录,而且使香港房产经营方式产生了彻底的改变。
霍英东这个贫苦的水上人家的后代,原先既不懂航运业,也不懂建筑
业和地产业,更无可依赖的势力,全凭自己的艰苦奋斗获得了成功。他由
一条小舢舨起家,最后成为“工商巨子”,他的成功是一个奇迹。
□寻找起飞的机遇
6O年代,香港经济开始起飞,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地产业、建筑
业蓬勃发展,海沙需求量越来越大。由于经营淘沙业耗费的人工多,收益
少,赚钱很难。因而香港商界轻易不敢涉足海沙经营业。人们把海沙经营
比作吃螃蟹,虽鲜美诱人却又无从下口。霍英东是个敢于吃“螃蟹”的人,
他认定香港建筑业还会有大的发展,淘沙业必定大有可为。
霍英东虽然胆识过人,却并不是盲目冲动人的。他为了弄清楚淘沙业
令经营者望而生畏的原因,在大大小小的淘沙船中间出入达数月之久。他
是穷苦是水上人家出身,从小就生活在海湾的小舢舨上。因此,当地来到
淘沙船工之中,自然如鱼得水,经过深入了解,很快摸清了他需要的情况。
当时,淘沙业尚属自由经营状态,一些资金雄厚的企业经营者均不愿插
足,故未形成垄断局面。因此,霍英东认为,淘沙业无疑是一条水上的黄
金通道。他果断投入大笔资金,开始筹建他的淘沙船队。他派人去欧洲有
名的厂家联系,重金定购淘沙机船,以便用机器代替人工劳作。1961年,
他赴英国考察建筑业,回来时,他转道曼谷,以
12O万港币向泰国政府购
买了一艘大型挖泥船。该船重
2890吨,长
288英尺,原名“曼克顿”号,
是美国支援泰国用于浚挖湄公河床的挖泥船。适值泰国政变,该船便被辗
转卖出。该船性能良好,每
2O分钟可入海底挖泥沙二千吨,然后将泥沙
自动地卸入船舱,每小时可航行七海里,是当时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挖泥
船。霍英东的“有荣船务公司”原先就拥有船舶
90艘,挖泥船
2O余艘,
还有其它淘沙机械设施。而从泰国买来的这艘大型挖泥船,对于“有荣”
淘沙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该船被命名为“有荣四号”。当这庞然大物
驶进港时,亲朋好友均为霍英东捏一把汗:如此巨大的投资,假如蚀了本,
后果将不堪设想。其实,亲友们完全多虑了。“有荣
4号”的隆隆轰鸣打
破了香港海湾的宁静,源源不断的英沙被卸上岸,使看惯了小规模人工作
业的人们,一个个目瞪口呆。香港各界在建筑房屋时均离不开海沙。霍氏
的有荣航务公司的财源如江水滚滚而来,“有荣
4号”成了霍氏产业中一
艘浮动的“掘金船”。不久,霍英东轻而易举地取得了香港海沙供应专利
权,垄断了淘沙业。他用先进的机器生产,使淘沙业面目一新。他在淘沙
业崛起后,有位商界朋友劝他乘机攫取暴利,免得失去机会,但被霍英东
婉言谢绝。他认为攫取一时的暴利不可取,而应谋取长远的利益。为此他
与香港当局和各建筑公司都签订了长年的供货合同。后来的事实证明,霍
英东的深谋远虑是正确的。香港商界几次发生波动,特别是
60年代中期
的波动使香港的地产业一度陷于低谷,但霍英东的淘沙业却丝毫未受损
失。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都有一本属自己的“字典”,霍英东也不例外。
在他的“字典”中,永远也找不到“不可为”的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