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f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 第3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第一里面的第一。《无量寿经》再归到哪里去?大家归到四十八愿,《无量寿经》实在讲就是四十八愿的说明,四十八愿的介绍。四十八愿以哪一愿为中心?第十八愿。十八愿是说什么?十八愿是说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临命终时十念、一念就能往生。所以最后归结到「阿弥陀佛」名号上,这是一句,一句展开就是诸佛所说的一切经,无量劫中所说法,所说一切法都离不开阿弥陀佛这一句。如果诸位懂得阿弥陀佛这一句的含义,你就不会怀疑了。阿弥陀佛的意思是无量觉,你想想看,无量觉能不能统摄一切诸佛所说法?确实无量觉能统摄,所以一句阿弥陀佛就说尽了。从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够演绎出「无量劫中所说法」,这个讲法我们好懂,也容易接受,也觉得很踏实。特别是在这个时代,真正契入心性那是一桩不容易的事情,可是我们老老实实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求一个带业往生,消灾免难,真正是所谓死尽偷心,一心念佛,一定得好处。天王这一首的赞颂,可以坚定我们念佛的信心,这对我们就有很大的利益。再看下面第五首:
  【世间所有广大慈。不及如来一毫分。佛慈如空不可尽。此妙音天之所得。】
  这是妙音句天王他的心得,他的成就。在长行里面我们读到,他是「得忆念如来广大慈增进自所行解脱门」。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道霈禅师在此地节录了,诸位可以看看。『世间』就是说十法界,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佛,这是讲大慈大悲,『不及如来一毫分』。如来,如果从相上说,圆教圆满的佛果,这从相上说。从相上说不如从性上说的好,如来就是一念自性,一念自性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的。由此可知,大乘佛法里面所说的大慈大悲,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不是说你要发慈悲心,这哪里是发出来的?是自性本具的德能。非常可惜,这个世间所有的众生迷失了自性,这个包括十法界里面菩萨法界、佛法界,十法界里面的佛都没有见性。见性就不在十法界,就超越十法界,那在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我们这个经上称他作法身大士。天台家说得好,十法界里面的佛是相似即佛,一真法界里面的法身大士是分证即佛,那个不一样,到如来果地那叫究竟即佛。究竟即佛一位,而分证即佛那就有四十一位,《华严经》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是分证即佛。在十法界里面的佛是相似即佛、观行即佛,我们凡夫是名字即佛,有名无实。可是六即里头,头一个是理即佛,在理上讲是平等的,没话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是真佛,这个跟前面一首的「诸佛」意思是一样的。一切众生皆是真佛,理上讲的;在事上,那就有名字、有观行、有相似、有分证,这在相上讲的;到究竟,跟理完全相应,那就究竟。
  所以要晓得,大慈大悲是性德,什么叫慈悲?此地讲一个「慈」,没有说悲。慈就是我们世间人讲的爱,佛教为什么用慈不用爱,这是翻经法师善巧方便。爱是感情的,也就是讲唯识所变的,慈是唯心所现的,没有落在识心里头。所以慈是一个理性的爱,不是感情的;爱是感情的,情就有变化,绝对不是永恒不变的,禁不起时势的考验。但是慈超越情识,永恒不变,这个爱心永恒不变。无论众生是行善、是造恶,这个爱心没有改变,无论这个众生是生天堂或者堕地狱,这个爱心也没有改变,这叫慈。所以慈是真爱,世间人讲的爱,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世间所讲的广大慈,跟我们凡夫所说的爱,确实又有一点不同,接近於理性,但是它是相似的,它还不是真实的。
  世间有聪明人,有明白人,知道爱自己,知道爱家族,这就是他的智慧、他的德行提升,他能爱家族。再往上提升,他能爱社会、爱国家,再往上提升,他能爱这个世界,不但能爱一切人,还能爱一切动物、植物。但是他没有见性,他这种爱心也能保持很长,没有衰退,甚至於他的爱心不断的在增长,因为他智慧增长,慈悲心增长,可是他依旧在六道。六道色界天人,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广大慈,这是六道里的天人。可是天人寿命终了,往下堕落,堕落到人间,堕落到恶道,那个心就变了。他的心不变,他就不会往下堕落。心一变了,有疑惑,头一个是有疑,疑立刻就迷惑,迷了之后自信心就丧失掉,所以就往下堕落。这是我们知道,色界天人、无色界天人为什么会堕落,为什么他们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这个界限。这些道理事实真相,我们要去体会,我们不明了,到时候也会像他们一样。所以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我们能够避免这些天人的过失,我们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能够超越轮回,能够超越十法界。
  其实这些原理原则,真的是一句话说尽了,《无量寿经》经题上「清净平等觉」,五个字说尽了。但是几个人真正觉悟,真正回头,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所谓回头是回光返照,想想我的念头、我说的话、我的行为,跟清净平等觉相应不相应;如果相应,你是真修行,你功夫得力;不相应就是错了,又迷了,又颠倒、又堕落了。佛家讲修行的纲领叫作观,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禅宗里面讲观照,提起观照功夫。观就是观念,照就是明了清楚,把我们错误的观念转过来,与「清净平等觉」相应,这个观念是正确的;违背「清净平等觉」,我们的观念就是错误的,不清净就是污染,不平等就是分别,不觉就是迷惑。我们跟「迷邪染」相应,就是造轮回业。学佛、念佛,甚至讲经说法,还跟迷邪染相应,那有什么用处?你所造的这些善事、好事、学佛,都是六道里面有漏的福报,都变成福报,出不了六道轮回。如果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与觉正净相应;觉正净是三个字,实在讲与当中一个字相应就行,因为一就是三、三就是一。我们净宗法门就是修净,能与清净相应,清净是决定不染污。而染污最严重的是自私自利,这个事情很麻烦。只要有自私自利这个念头,你就没有办法摆脱严重的污染。念念都为自己,怎么得了!念佛不能往生。所以念头要换过来,念念为众生,决定不要为自己,我们这一生才有出头的日子。你看看佛菩萨为我们所示现的,都是示现舍己为人,佛菩萨在这个世间一生为什么?完全为大众,为社会、为众生,绝对没有为自己、为家庭,没有这个念头,有这么一个念头就是迷邪染。
  世间人迷而不觉,所以一切为自己,为自己的名闻利养,为自己的享受。这个念头转不过来,在佛法里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就,再聪明也不过是修一点有漏的福报。有漏福报到哪里去享?不一定。诸位要知道,要能够在人道里面去享福,不容易。人道是五戒十善,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到,五戒十善能够达到八十分的标准,你来生可以不失人身,你这个福报在人间享;如果你五戒十善八十分达不到,来生得人身的机会很渺茫。如果你还有贪瞋痴慢,这个念头很深,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自自然然会起现行;换句话说,在这个状况之下,你来生往生到哪个地方的机会多?到三恶道。三恶道里面也有有福报的,享福的。畜生道有享福的,你们看看现在被人饲养的宠物,畜生道享福,真享福,全家人都爱护它,全家人都侍候它,它福报很大,把它当宝贝看待,是畜生身。饿鬼道里也有享福的,多财鬼,饮食不愁。我们一生修行,是不是想换来这种果报?这是要我们自己冷静去深思的。
  今天成佛作祖,或者是搞三恶道,都在我们现前一念之间,这个一念就是觉迷。你一念觉悟了,凡夫成佛一念之间,就是你念头转得过来转不过来。这个经上给我们讲可以顿悟、可以顿证,顿悟、顿证是人,渐悟、渐证也是人,顿悟不能顿证、渐悟不能渐证都是人,都是自己不是别人。妙音句天王在此地,对我们的教诲非常好。我们要问,我们也想顿悟顿证,从哪里下手?从大慈悲心下手。慈悲有慈悲的表现,「我很慈悲,我爱众生」,可是你所作所为把众生的好处都忘掉了,那慈悲在哪里?我念念有帮助众生的心,但是念念要有帮助众生的行为,要落实,光是口里头喊,那是没用处的,说到要做到。我们今天会说不会做,所以社会上对我们的批评,「佛教是自私自利的」。人家赞美天主教、赞美基督教,他们真正有爱心,做许许多多社会福利事业,真正做到牺牲奉献,社会人赞美。佛法是只会说大话,说好听的,没有去做过。到这几年来,佛教才慢慢觉悟,而且还被逼迫的,社会的压力,政府的鼓励,鼓励实在讲也是压迫你,逼著叫你做慈善事业。所以佛教徒今天做一点慈善事业是被动的,我们看看人家做这个慈善事业是主动的。说老实话,他们那些外教将来的前途比我们好,人家真的是善心善行,我们是口善心不善,行也不善,这是古人所讲「地狱门前僧道多」,真有道理。我们学佛,佛法是好,没真的觉悟过来,没有真的回过头来,这是值得我们反省的,值得我们检讨的。所以我们看到「世间所有广大慈」,真的「不及如来一毫分」,我们这个如来没有在,没有现前,我们今天在此地讲的是理论。所以决定不能够轻视其他宗教,在实际上,他们的修养,他们的爱心,他们的行持,我们比不及、比不上,我们对别人怎能够不尊敬?
  昨天记者访问,问我们为什么要捐钱给他们?他们觉得奇怪。我们捐这些钱,这些钱算什么?人家替社会做这么多好事情,我们捐这一点,他替我们做。做好事是我们的愿望,人家在执行,我们送这一点钱是帮助他,希望他做得更好一点。诸位想想看,他的功德是一百分,我们的功德是五十分。我们对他不能够赠送,不能够供养,我们是一点功德都没有,我们哪里能比得上人?学佛要讲真话,凭良心讲话,你自己的念头真转过来才管用。我们今天天天讲求生净土、讲往生,实际上真是李炳南老居士所说的,一万个人当中难得二、三个人往生。那二、三个是真转过来了,依教奉行。大多数人不能往生,有口无心,念念还是自私自利,念念还是贡高我慢,怎么能成就?
  念念当中还是自己第一,自己高高在上,别人都不如我,这个念头有。《礼记》,你们现在有《礼记菁华》,每个人都可以看看。展开第一面第二行,「傲不可长」,说明这种骄慢的烦恼是与生俱来的习气,不用学的。贡高我慢,这是与生俱来的烦恼,是大烦恼。佛讲的贪瞋痴慢,贪瞋痴哪里是学来的?我们看看婴儿,现在是不满周岁,你仔细观察,贪瞋痴的现象就出来了。古时候有好的老师、好的父母,时时刻刻教导,把这个烦恼控制住一点,压住一点,懂得谦虚,懂得礼让。现在家里父母不教,学校老师不教,又遇到整个社会在竞争,竞争什么?竞争贪瞋痴慢。你贪瞋痴,我比你还高,他又比我更高,所以社会动乱,招来许许多多的灾难。天灾人祸从哪里来的?从这里来的;你造不善的因,它就有不善的果现前,《太上感应篇》里面讲得非常详细。
  学佛是学觉悟,觉悟了就要回头,彻底回头,这才能超过天人,超过世间所有广大慈。真正回头就是与自性相应,就是把烦恼习气放下了,自己的性德现前。性德里面,第一个流露出来的是真正的爱心,能爱一切众生,像慈母爱她的婴儿一样,能够舍身,舍自己生命她也欢喜,她也情愿,她也甘心。我们看到诸佛菩萨,一切都为众生,没有为自己。佛菩萨示现在世间,我们从形象上去看,生活都过得很清苦,释迦牟尼佛是第一个好榜样。他可以过富裕的生活,为什么不肯?无非是做个榜样给后世弟子们看。我们今天过的生活,比释迦牟尼佛不知道提升了多少倍,可是我们的心行连一个世间凡夫修十善业道的人都不如;但是我们不知道惭愧,依旧是贡高我慢,我们将来的前途在哪里,有没有想到?冷静的时候多想想,我们畏惧的心就能现前。佛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这两句话在今天我们念起来感触特别深,转眼之间就是来世,来世到哪里去有没有想到?再不肯回头,再不肯觉悟,不得了!
  清凉在注解里面,有一句话非常重要,「佛慈称性」。与一念自性相应的慈悲,这种爱,这叫佛慈。第三句讲『佛慈如空不可尽』,为什么称性?他这个爱心、慈悲是跟虚空法界一样大,无有穷尽。这个慈悲落实,是对一切众生没有分别,他是平等的,没有污染,就是没有希求,所谓是「於人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