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贾思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贾思勰-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Page 2…

                              一、童年时代 



     贾思勰,南北朝北魏末期(公元6世纪前半期)齐郡益都(今山东益都) 

人,杰出的农业科学家。 

     贾思勰所生活的北魏的前身是代国,始建于公元315年。至376年,为 

前秦所灭。肥水之战后,前秦瓦解,拓跋珪于公元386年乘机复国,不久改 

国号为魏,史称“北魏”。起初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公元398 

年,建都于平城 (今山西大同)。次年,称帝,为道武帝。他在位期间,重 

视发展社会经济,使鲜卑人分地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又重用汉族士大夫, 

注意改善民族关系。公元422年,北魏攻占刘宋的青、兖二州。次年,魏太 

武帝拓跋焘即位,连年攻战。公元431年灭夏国,公元436年灭北燕,439 

年灭北凉。自西晋灭亡以后,北部中国纷扰了120余年,至此复归于统一。 

     西晋末年至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未南逃的世家大族将宗族、部曲 

武装起来,修筑坞壁,缮制甲兵,割据一方。许多逃避战乱的农民相率投奔 

他们。他们乘机侵占田地,封锢山泽,隐瞒人口。一家地主往往拥有数百家、 

数千家乃至上万家佃客或部曲。这些佃客或部曲是地主的“苞荫户”,地主 

则被称作苞荫户的宗主。苞荫户对宗主有程度不等的封建依附关系,实际就 

是农奴。 

     北魏政权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就承认了宗主对于苞荫户的剥削和 

奴役的权利。并且以宗主对于苞荫户的统治作为地方基层政权,任命世家大 

族为宗主,督护百姓,于是就形成“宗主督护制”。 

     宗主在政治上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对在日益加强的中央集权 

的封建国家来说,是一种行施政令的重大障碍。宗主控制下的苞荫户,多数 

没有户籍,是宗主的私家人口,任其剥削和奴役,国家不得干预。这种制度 

只对大地主有好处,对广大农民只有痛苦,没有好处;对封建国家来说,则 

只是为巩固初建立的政权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对赋税的征收和徭役的调发都 

极不利。 

     九品混通是北魏前期实行的赋税制度。当时民户的赋税负担,正税为每 

户平均纳调帛2匹,絮2斤、丝1斤、粟20斤。此外,另有附加税,每户平 

均纳帛1匹2丈。可是按照国家规定,在征收赋税时,不是这样平均分摊给 

各户,而是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 

级。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将税送到不同地区。可是实际在征收赋税时,并不按 

这个九品征收。一方面,这是由于世家大族已经隐瞒了大量的田地和人口,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富莫辨的情况,另一方面,也由于官吏们畏于权势, 

多与地主勾结。地主们所交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此外, 

北魏临时的赋税征收和徭役调发是很多的,主要也是强加到劳动人民的头 

上。所以九品混通虽有其名,而流弊是严重的。 

     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对于汉族地主阶级有所优容,但对于各族劳动人民 

的剥削和压迫是残酷的。许多自耕农贫困破产,就投靠地主,作为苞荫户, 

以避赋役。也有卖身为奴或流亡异乡的。社会一直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 

农民起义。 

     公元445年,卢水胡人盖吴在杏城 (今陕西黄陵)领导起义,纷起响应 

的有羌、氐、汉等族人民,起义军很快发展到10余万人,盖吴自称天台王, 

并与南方的刘宋通使,受封为雍州刺史、北地郡公。起义军的一支由白广平 


… Page 3…

率领西进,杀北魏汧(qiān)城(今陕西陇县)守将;盖吴率军东进,攻李 

闰堡(今陕西大荔东北),直抵黄河。又西至长安,与北魏军大战于渭北。 

河东 (今山西西南部)的薛永宗盗官马数千匹,聚众数千人,亦起义响应。 

次年,魏太武帝亲率军队镇压起义军,盖吴又自称秦地王。后盖吴战死,起 

义军相继被镇压下去。 

     孝文帝即位以后,农民起义仍不断发生。自孝文帝即位的公元471年到 

480年,仅在关东地区就发生农民起义9次,甚至就在北魏的首都平城也发 

生了反抗北魏统治者的斗争。 

     北魏统治者继续使用原有的制度和办法进行统治是很困难的,于是在一 

些比较有作为的统治者中产生了进行政治和社会改革的要求。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实际主要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冯太后是魏 

文成帝的皇后,她从公元466年开始掌权,有较丰富的政治经验,很有作为。 

孝文帝即位时,只有5岁,开始改革那年(公元484年),也才18岁。从孝 

文帝即位,到490年冯太后死,在这20年中,冯太后一直临朝称制。冯太后 

死后,孝文帝亲政,继续推进改革。终于使改革获得巨大成功。 

     改革是分两期进行的,第一期开始于公元484年,主要改革政治、经济 

制度;第二期是在494年迁都洛阳以后,着重于改革迁洛阳的鲜卑人的生活 

习俗,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迁都在内,共有六点: 

     1。整顿吏治 制定俸禄制度和惩治贪污办法。 

     2。均田制 中原地区经过长期战乱,人口大量的流动,许多土地荒芜,还 

有大量的土地为豪富之家强占,不少农民脱离户籍,成为豪富之家的私有人 

口,遭受豪富之家的残酷剥削和奴役。国家的赋税征收和徭役调发,遇到很 

大困难。这一情况到孝文帝时,仍极严重。公元485年,孝文帝下均田令。 

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 

      (1)男子15岁以上,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夫人受露田20亩。露 

田加倍或加2倍授给,以备休耕。年满70岁,还田于官。桑田为世业,不还 

官。桑田按照规定,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宜蚕桑的地区,改 

授麻田,男子10亩,妇人5亩。 

      (2)土地不准买卖,露田不得买卖,桑田亦不得买卖。 

      (3)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壮牛1头,受田30亩;每户限 

受4牛之数,不再给桑田。 

      (4)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为15顷,太守10顷,治中、 

别驾各8顷,县令、郡丞6顷。新旧任相交接,不许出卖。 

     均田制名为均田,实际是基本保持原有的土地占有不均的状况不变。因 

为大族地主除了继续用隐瞒土地的手段以对付官府之外;他们又拥有众多的 

奴婢,还有耕牛,按均田制的规定,应分到许多土地。这样,足以保住他们 

的产业。但均田制在当时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如规定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 

并不准买卖,这些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豪强大家兼并 

土地。国家公开授田,可以招徕流民和豪强大家控制下的依附农民,有利于 

开垦荒地,发展生产。自耕农增多,户口滋殖,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调发 

徭役。 

     3。三长制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是代替宗主督 

护制的基层制度。 

     4。户调制废除九品混通制。一夫一妇纳户调帛1匹、粟2石。15岁以 


… Page 4…

上未娶妻的,4人出一夫一妇之调等。 

     5。迁都洛阳公元494年,迁都到洛阳。 

     6。改易习俗 穿汉服,用汉语,改汉姓等。 

     冯太后和孝文帝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与保守派进行了斗争并取得了斗 

争的胜利。 

     孝文帝的改革,是在我国北方各族人民长期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影 

响、推动下进行的,也是北方民族融合和鲜卑族拓跋部的社会封建化的必然 

结果。改革的意义是重大的。整顿吏治,对于改造封建政权,起了积极的作 

用。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改革户调制,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世族 

门阀地主,抑制了他们的恶性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吸引广大劳动人民回 

到土地上来,开垦荒地,恢复发展生产。提倡鲜卑族接受汉文化,推动了北 

方民族的融合过程。 


… Page 5…

                             二、农业的发展 



     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新的户调制以后,促进了农业生产的 

发展。尤其是迁都洛阳以后,这一情况更加明显。北魏前期,洛阳一带乃至 

黄河中游的广大地区,到处荒芜,人烟极少。自孝文帝改革之后,许多过去 

逃亡异乡的汉族劳动人民相继回到这里,开荒种地,耕地面积在不断扩大, 

粮食生产也在增加。内迁的鲜卑族劳动人民和其他族人,逐渐减少乃至放弃 

以狩猎或畜牧为主的谋生之道,而转向农业生产,也在开荒种地,成为农民。 

     自三国时期直到北魏,虽然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不安,可是农业生产技 

术还是在不断改进、提高、发展。牛耕技术得到很大的推广。西自今新疆拜 

城、甘肃敦煌、嘉峪关、酒泉,东至辽宁朝阳,在这广袤的边远地区,有很 

多刻绘着牛耕图的画砖、刻石或壁画被发现。使牛的形式多数为二牛抬杠, 

用一牛的情况增多,但是用双长辕套。铁农具使用的范围也有扩大,农具种 

类增多,式样也有改进。主要农具有铁制犁、䦆、铲、锸、锄、镰等,其中 

的全铁曲柄锄增多了,这对于中耕、除草都很有利。农民们在生产中很注意 

深耕细作,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很关心时令,鉴别土壤,防旱保墒,田间 

管理等。对于各种作物的选种、育种、栽培、积肥、施肥等技术,也积累了 

丰富的知识或经验。 

     自改革之后,水利事业也有恢复和发展。公元488年,冯太后和孝文帝 

下诏,指令长城以北和阴山以南的北边六镇 (今内蒙古五原东北的沃野镇, 

今固阳西南的怀朔镇,武川西土城的武川镇,今四子王镇东南土城子的抚冥 

镇,今兴和台基庙东北的柔玄镇,今河北张北县境的怀荒镇)和云中 (治所 

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河西、关内各郡,都要开种水田,并要通渠灌溉。 

不少地方官吏也注意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因之在关东和关中修复和新 

开的沟渠、陂池很多,对农田灌溉起了重大作用。 

     西晋时期,各地有很多水碾,水磨和水碓。十六国混战时期,几乎破坏 

殆尽。这时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这种先进的粮食加工工具相继在洛 

阳和关中一带重新出现。仅洛阳城西的谷水沿岸就有水碾、水磨几十处。 

     畜牧业也有发展。牲畜的品种增多,饲养牲畜的经验比过去丰富。 

     6世纪初,北魏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280—289)年间南北合计的人口 

多出一倍。人口数字这样的巨增,虽然和实行均田制、三长制等有关系,但 

也和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关。 

     关于贾思勰的生卒年月,详细身世和经历,古代史籍上缺乏记载,我们 

知道的很少,因此,只能根据一些线索,进行一下勾划。 

     在《魏书》卷七十二和《北史》卷四十七都有贾思佰、贾思同两人的传, 

贾思勰与他们是同姓,同排行,年龄小于贾思佰。 

     贾思勰写《齐民要术》引用了很多书,由此看来,他的家庭应该有很多 

藏书,应该有深厚的家学渊源。 

     贾思勰的职业,我们只知道他做过高阴太守,但是北魏有几个高阴,现 

在我们只能假定他为离家乡最近的那个高阴,在今天的山东临淄西北。 

     关于《齐民要术》写作的时间,我们只能有两条线索,第一条线索是“杜 

葛乱后”。 

      “杜葛乱后”的杜指杜洛周,葛指葛荣。“杜葛乱”是北魏末年河北的 

农民起义。 


… Page 6…

     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社会经济有所发展,社会比较稳定;鲜卑贵族进 

一步汉化,他们在政治上无所追求,在生活上日益奢侈腐朽。特别是孝文帝 

死了以后,情况更加严重。 

     孝文帝在位时期,各地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不断发生。他死以后,阶级矛 

盾更加尖锐。 

     公元523年,北边六镇的怀荒镇兵民首先举行起义。次年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