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李比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李比希-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比希将杂志的名称改为《化学及药物学年鉴》,因为这本期刊里所发表的文 

章绝大部分实际上是纯化学方面的。 

     从1840年起,杂志就以这个名称出版了。在李比希逝世后的1875年, 

人们为了纪念李比希在化学方面的卓越成就和贡献,将这本杂志改名为《尤 

斯图斯·李比希化学年鉴》。直到目前,这本杂志仍然沿用这个名称。 

     在1840年出版的《有机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中的应用》一书中,李比希 

科学、系统地论证了土壤的肥力问题,这在科学史上还是第一次。李比希在 

书中写道:除碳、氢、氧和氮外,植物还需要许多种其他的元素,例如硫、 

钾、磷、铁、钙、锰和硅等。他对植物燃烧后所剩下的灰作了仔细的分析, 

结果证明了上述的论点。植物吸收上述所有各种元素的唯一源泉就是土壤。 

但是,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是有限的,为了不使因为植物不断吸收上述各 

种元素而造成土壤逐渐贫瘠,从而最终导致作物产量的下降,就必须对土壤 

施用人造肥料。 

     根据这些结论,李比希开始着手研究制取人造肥料的工作。他曾经做过 

这样的假定:植物最需要的一种元素是钾。事实上他在费赫丁塔尔那里所做 

的实验,早就已经证实了他的这种假定。因为最便宜的钾盐是碳酸盐,所以 

李比希制造人造钾肥的实验就从碳酸钾开始。 

     但是,由于碳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度太大,所以需要将它转变为溶解度相 

对较小的一种状态。为此,李比希把经过仔细粉碎的碳酸钾与碳酸钠混合在 

一起,然后熔融,再把熔化后的产物冷却,碾碎,这就制成了所希望得到的 

钾肥。李比希将他制得的第一种人造肥料投放到他的实验田里后,农作物的 

收获量大大地提高了。李比希因此取得了生产这种肥料的专利权。 

     同时,李比希的著作《化学在农业中的应用》出版了。这本书的出版又 

在科学界引起了空前的兴趣。这本书在几天之内就被抢购一空。他的这部著 

作每年都要再版,如他的前一本书一样供不应求。 

     在书中,李比希提出了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空前 

热烈的讨论。参加到讨论行列中的有化学家、农学家、自然科学家、医生, 

甚至还有哲学家。这其中,有的人赞成李比希的思想,有的人则全然反对。 

但是不论讨论结果怎么样,有些思想活跃而又富于进取心的农民已经在那些 

激烈的讨论声中开始渐渐地使用各种人造无机物肥料了。 

     李比希把生产钾肥的专利权卖给了一个英国工厂主詹姆士·穆斯普拉 


… Page 16…

特。穆斯普拉特是李比希的学生。他不仅是一位化学家,同时又是一位工业 

家,他是英国制碱工业的创始人。 

     由于要到英国工厂里去考察和指导生产,李比希有机会又访问了英国几 

次。每次到达英国,他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和极大的敬慕与尊重。 

     在德国本国,这位科学家也同在英国一样享有很高的声望。1845年,李 

比希被授予男爵称号。此后,好几个大学都聘请他去担任化学教授。他先后 

受聘担任了海德堡大学的化学讲座教授和维也纳大学的化学教授。 

     然而,李比希开始觉得他已经无力再担任其他大学的教学工作了。因为 

这个原因,他谢绝了俄国化学家请他到彼得堡或莫斯科大学授课的邀请,虽 

然李比希在1830年就当选为彼得堡科学院的外国通讯院士,并两次被授予俄 

国奖章。 

     给大学生讲课,已经使这位年纪并不小的科学家感到了疲倦。与此同时, 

他还要费尽心力去说服他的反对者们。为了耐心地说服他的几十个论敌相信 

他的思想是正确的,李比希与他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一工作成了他沉重 

的负担。他之所以患了严重的折磨人的失眠症,其原因也许就在这里。失眠 

症严重地消耗着他的体力,使他感到十分痛苦。 

     更令他感到伤心的是,穆斯普拉特生产出来的无机肥料竟然没有任何肥 

效!这个使李比希感到伤心的消息令那些反对李比希的人感到很高兴,他们 

又开始对李比希幸灾乐祸。 

      “为什么肥料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力呢?”李比希烦恼地冥思苦想着, 

 “要知道,植物需要钾这是十分明显的呀!也许用可溶性的盐会好一些?” 

可是李比希又担心这些可溶性的盐在尚未发挥出肥效之前,就会被雨水将其 

从土壤中冲走。他同时又猜测,也许在植物吸收它所需要的钾之前,盐就已 

经从土壤中被冲洗走了。 

     李比希并没有因为生产的失败和对手的嘲笑而退缩,他以顽强的精神继 

续工作着,并且又研究出了多种可溶性的盐作为无机肥料。 

     他又投身到了实验当中。经过实验,显示出他研究出的肥料在植物生长 

的最初阶段,效果就已经很明显了:拿来用作对照试验的没有施加无机肥料 

的植物,比作试验的施加无机肥料的植物在生长方面大大落后了。在下过一 

点雨之后,肥料越发能够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了。现在李比希终于弄清楚了: 

尽管构成无机肥料的这些盐是很容易溶解的,但是水分并没有将它们从土壤 

中冲走。这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证明:土壤具有把可溶性的盐长期保持住的 

性质,因而也就不存在盐被冲刷掉的危险。 

     李比希通过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是一项新的成就,但是那些一直坚持反对 

李比希的人并没有认输,他们仍旧认为李比希的结论是错的。于是,李比希 

又不得不花费精力去说服那些怀疑他的人,向他们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八、晚年生活 



     随着年岁的增加,李比希的健康状况也就每况愈下。他愈来愈不怎么到 

他的助手们工作的实验室里去了。这时,这位科学家最喜爱的工作场所就是 

他的书房。这就是为什么他又欣然接受慕尼黑大学聘请他担任讲课教授的原 

因,因为他去大学讲课的条件是:只负责讲课,而不管大学生的实验课。 

     当时的慕尼黑是巴伐利亚王国的都城。巴伐利亚王国由一个暴君——马 


… Page 17…

克西米连二世统治着。这个国王是一个对人横征暴敛而失信于民的统治者。 

然而这个沽名钓誉的统治者却妄图捞取一个维护科学和艺术事业的伟大卫士 

的桂冠。因此,马克西米连二世不惜钱财地普及科学,他创建了一所大学, 

在这里讲课的都是各学科最著名的学者,而且大学的课堂对于一切有志于学 

习的人都是开放的。马克西米连二世的这一举措,客观上确实起到了普及和 

推动科学事业发展的作用。 

     李比希来到慕尼黑大学后,刚上了第一次课,他就成了大学生中最受欢 

迎的人了。他讲课时妙语连珠,巧妙的幽默贯穿于整堂课,他的课中不仅包 

括了丰富的化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还介绍了与化学相关的多种学科方面的大 

量知识和信息,其中包括生物学、农业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引起了 

听众极大的兴趣。 

     全城的高官显贵们也都在注意着这位科学家。在各个邀请参加晚会和庆 

祝会的请帖上,李比希的名字往往被列在首位。 

     环境的变化和新的生活方式都对这位科学家产生了良好的作用。李比希 

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好,他重新感到自己的精力像以前一样充沛,心情像以前 

一样愉快。 

     李比希又开始在自己的书房里埋头于写书,编杂志和撰写稿件。主张用 

无机的理论说明植物营养的论文,在他的笔下一篇接一篇地撰写了出来。李 

比希在他的文章中指出,不只是钾肥,还有磷肥,都对增加土壤的肥力有着 

特别重要的意义,二者同样都是不可忽视的。他还确定,骨灰是给土壤提供 

磷元素的最理想的来源,因为动物骨骼中富含磷元素。他同时还指出,由于 

骨骼里所含的磷元素都是以磷酸钙的形式存在的,而磷酸钙是不能溶于水 

的,所以不能被植物吸收。为了能获得我们需要的效果,必须在将骨灰撒到 

田里之前,用硫酸处理骨粉,这样才能使不溶于水的磷酸钙转变为可溶性的 

酸式磷酸钙,最终使农作物吸收到磷元素。 

     李比希的这些文章使得科学家们和农民们对使用磷肥逐渐感到了兴趣。 

于是从那时起,不仅仅从动物骨骼里,而且也从各种天然的磷酸盐里,开始 

提炼、生产磷肥。由于李比希的研究成果,开创了一种新兴的工业部门,不 

仅使农业得到了发展,对工业的发展也是一种促进。没有它,今天的农业是 

不可想象的。 

     19世纪中叶的德意志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形式上仅仅是近40个邦 

和自由市的联合,其中包括奥地利、普鲁士、巴伐利亚等。1848年初,《共 

产党宣言》问世前夕,欧洲大陆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这次革命的火 

花首先在意大利迸发了出来,然后蔓延到巴黎、维也纳、柏林、慕尼黑、布 

达佩斯等广大地区。1848年2月22日,法国巴黎工人、学生、市民发动了 

革命。在法国“二月革命”的影响下,德意志西南部的巴伐利亚等地区陆续 

爆发了人民革命运动。慕尼黑发生了骚乱;维也纳发生了武装起义;柏林的 

示威群众同政府军队展开了搏斗。 

     为了镇压骚乱,马克西米连二世派军队杀害了许多参加骚乱的平民。马 

克西米连二世的杀人行为和在慕尼黑的骚乱,使李比希下决心永远离开德 

国。 

     然而,这位科学家很快又放弃了这个念头。因为慕尼黑的人民爱戴李比 

希,他讲授的课受到所有人的赞赏,人民不愿李比希离开他们。于是李比希 

留在了慕尼黑,他一边向农民普及科学知识,同时还一边教农民如何合理地 


… Page 18…

使用土地。 

     在慕尼黑,恐怖的日子刚刚过后不几天,李比希便被授予荣誉证书,他 

成为了慕尼黑的荣誉公民。 

     1860年,李比希当选为巴伐利亚科学院院长。这时,由于李比希在化学 

领域中的杰出贡献,他已经闻名于整个欧洲了。几乎在德国、英国、法国、 

瑞典、俄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中没有哪一个科学学会、科学院和大学不把这 

位卓越的科学家选作他们的荣誉成员。 

     在慕尼黑,人们都对李比希表示出自己的盛情。其中,卡斯特纳教授的 

妹妹莎罗塔·卡斯特纳女士对李比希表现的盛情使他感到由衷的愉快。她常 

常在郊外的寓所里举行盛大的招待会,邀请一些最著名的学者们一起聚会。 

韦勒也曾经在业余时间到她家里去度假日,因此李比希在那里常能与他的老 

朋友相会。 

     一次,在莎罗塔女士的招待会上李比希遇到了一位50年没见面的故交— 

—申拜恩。这使得李比希又想起了50年前,两个互相敌视的学生社团的成员 

并肩而坐却又绝不交谈的情景。但是两个人都已经不再是年轻冲动的学生 

了。这时的申拜恩已经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化学家和教育家了。他在1839年发 

现了臭氧,并和其他科学家合作,于1845年制得了火棉,1846年又制得了 

火棉胶。 

     共同的爱好和所投身的事业,把两个曾经彼此将对方视作仇人的人又联 

系到了一起。李比希十分珍视和敬重申拜恩在发现和探讨臭氧方面所做的研 

究工作,当即向申拜恩建议:由申拜恩在李比希的课上向学生们详细地谈谈 

他发现臭氧的经过及臭氧的性质。 

     申拜恩教授给大学生们作的讲演十分成功。从这以后,这两位科学家屏 

弃前嫌,成为了好朋友。申拜恩常常从瑞士赶到慕尼黑来,以便参加李比希 

和韦勒举办的历时数日的郊游活动。在游玩的过程中,这几位科学家总是在 

愉快的气氛中讨论那些奠定现代化学基础的许多具有伟大意义的发现。这种 

讨论活动,一直持续到李比希的最后岁月。 

     李比希常常对别人说:“一个人应该从事创造性的活动,但是也应该善 

于休息。清新空气——对人来说是一种真正的愉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