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海的《马氏文通与中国语法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是在吕叔湘的指导下写成的。
  该书由三部分组成。一、对《文通》语法体系的述评。这是《马氏文通读本·导言》的扩充,评述了《文通》的字、词、次和读、句。二、从九个方面分析了《文通》与后世语法著作的异同。三、对《文通》的近二百个常用术语加以注释的简明词典。作者对《文通》的写作背景,语法体系,在中国语法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进行了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既便于了解各家的语法思想,也为语法学史研究提供了信实的材料。本书中的代字章及读和句章,胜义甚多。
  2研究古代虚词著作的有王克仲的《助语辞集注》和解惠全注释的《虚字说》。
  《助语辞集注》(中华书局,1988)是作者费时最长、倾注心血最多的精心之作。前言阐述《助语辞》的体例、成就、价值和缺陷,并说明《助语辞》中所涉及的三个语法问题:句子的语义结构关系,关于词类,虚词的构句作用。全书广泛搜集前人对《助语辞》的注释,又增加了自己的大量注释。通过注释阐明自己对《助语辞》所收虚词的看法,其中不少见解确有独到之处,足见作者对这些虚词研究得十分深入。全书体例严谨,成为迄今为止研究《助语辞》著作中最为详备的一部。
  王克仲还有不少高质量的论文。这些论文既注意句法和语义关系,又注重语境;材料充实,论述深入。主要有:《关于先秦‘所’字词性的调查报告》(1982)、《先秦虚词‘与’字的调查报告》(1984)、《关于古汉语动宾语义关系的制约因素》(1986)和《古汉语的‘NN’结构》(1988)等。
  解注《虚字说》(中华书局,1989)给原著加了必要的注释,注释中还加了若干“按”,以对有关情况作进一步的说明;大多数词条的注释之后,还写了“附说”,对正文所讲加以评述和补充。全书为人们阅读《虚字说》开辟了一条坦途。
  (七)教材建设
  在高校教材中成绩突出的是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等人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3)。本书语法体系类似王力的《古代汉语》,但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便于教学和自学,在社会上影响广大。
  此外还有朱星主编的《古代汉语》(1980),张之强主编的《古代汉语》(1984),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1990),张世禄主编的《古代汉语教程》(1991)等,书中关于语法的讲解,都反映了作者各自研究的成果。
  (八)专题研究
  本期专题研究成果丰厚,十几年间的论文多达千余篇,每年刊发的论文数量几乎相当于上一个时期每年论文数量的十倍。与以往各期相比,本期论文不但数量多,而且开拓广、水平高,研究工作中的新方法、新结论大多都先从论文中反映了出来。这些论文对于推动本期古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起了明显的作用。还出了一些以古汉语语法为主的论文集,如:程湘清主编的《先秦汉语研究》、《两汉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1985),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编的三本《古汉语研究论文集》(北京出版社,1980、1984、1987年)等。
  1方法研究
  在古汉语语法研究中,掌握研究动态,在理论和方法上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的有郭锡良。
  郭锡良承先启后,对古汉语的各个方面均有深入研究,于古汉语语法建树尤多,在古汉语教学工作中也做出了贡献,有《汉语史论集》(1997)等著作。
  1985年,郭锡良在《古汉语语法研究刍议》中,对古汉语语法研究提出五点重要的指导思想。1)要有明确的时代观点,语料不可古今杂糅。2)必须重视语法的系统性,要从语法的系统去考虑问题。3)要吸收、融会各种语言学理论的成果。4)提倡专书、断代和专题研究。5)既要有定性分析,又要有定量分析。以后在《1991年古汉语语法研究简述》(1992)和《四十年来古汉语语法研究评述》(1993)中,他又从反面重申了上述五点思想,以指出古汉语语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轻视理论,论证问题时带有训诂学虚词训释的色彩,用翻译代替语法分析,以今律古。2)对材料重视不够。3)信息不灵,各自为战。4)研究的路子有待拓宽。这些观点是对老一辈学者研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阐明了古汉语语法研究进一步深化的要害。
  裘锡圭《谈谈古文字资料对古汉语研究的重要性》(1979),对促使人们重视出土文献语料的利用,起了推进作用。唐钰明《古汉语研究中的‘变换’问题》(1995)探讨了变换的使用。
  2词语研究
  (1)与前期相比,本期专书词语研究的论文,数量增多,范围扩大,更加深化。其中对《左传》的研究最多。陈克炯起步很早,1978年就发表了《左传复音词初探》和《左传复音词补探》,此后还有敖镜浩《左传‘是’字用法调查》(1982)、麦梅翘《左传中介词‘以’的前置宾语》(1983)及何乐士、申小龙、李佐丰等人的论文。对其他专书词语研究的,如:李维琦《诗经中‘维’字考察》(1991)、谢质彬《从论语一书看上古汉语连词‘而’的用法》(1980)、董琨《墨子的人称代词》(1995),程湘清《论衡复音词研究》(1985)、李炳杰《史记中的复句连词》(1990)等。
  (2)同前期一样,断代虚词仍是人们思考的重点,“于”字的使用情况揭示得最为清晰,如:姚冠群《诗经‘于’字的用法分析》(1983)、贾则复《古汉语中有关‘于’字的两个问题》(1985)、闻宥《‘于’、‘於’新论》(1985)、魏培泉《古汉语介词‘於’的演变略史》(1993)、郭锡良《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1997)等。用法十分复杂的语气词仍为人们重视。如:杨晓敏《古代汉语中的语气词》(1980)、郭锡良《先秦语气词新探》(1988)、赵长才《先秦语气词连用现象的历史演变》(1995)。
  研究其他虚词的如:丁贞蕖《论前置宾语后的‘是’‘之’的词性》(1983)、张万起《连词‘所以’产生的时代》(1984)、唐钰明《其、厥考辨》(1990)及王克仲、王海的论文。对虚词的综合研究也有所增加,如:姜宝昌《卜辞虚词试析》(1982)、俞敏《汉藏虚字比较研究》(1984)、赵诚《甲骨文虚词探索》(1986)等。
  在断代实词研究中,对代词的研究最为充分。郭锡良的论文见解深刻,对传统认识多有修正,例如他的《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1980)、《论上古指示代词的体系》(1989)。又如周生亚《论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繁复的原因》(1980)、唐作藩《第三人称代词‘他’的起源时代》(1980)、黄盛璋《先秦古汉语指示词研究》(1983)、洪波《兼指代词的原始句法功能研究》(1991)等都对代词作了深入的探索。量词的研究仍在继续,如:郭锡良《从单位名词到量词》(1984)、杨晓敏《先秦量词及其形成与演变》(1986)。有些论文对动词、形容词作了开拓性研究,如陈克炯《先秦双音动词及其句法功能》(1987)、赵诚《甲骨文动词探索》(1990)、刘承慧《先秦动词的性质与类别》(1994)、杨建国《先秦汉语的状态形容词》(1979)等。
  研究构词法的论文有郭锡良的《先秦汉语构词法的发展》(1994)。王宁《先秦汉语实词的词汇意义与语法分类》(1995)研究了词义与词类之间的关系。姚振武《关于自指和转指》(1994)和宋绍年《古代汉语谓词性成分的指称化与名词化》(1997)对与自指和转指有关的问题作了利于深化的探讨。
  3句法研究
  与词语研究比较,句法研究显得少了些。唐钰明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唐钰明的论文致力于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结合研究,并运用了定量和变换的方法,论述深入。在断代句法研究中,被动式的研究比较充分,如:唐钰明《论上古汉语被动式的起源》(与周锡馥合作1985)、《论先秦汉语被动式的发展》(1985),魏培泉《古汉语被动式的发展与演变机制》(1993)等。补语始终为人们所重视,如:潘允中《汉语动补结构的发展》(1980)、宋绍年《汉语结果补语式起源再探》(1994)。其他方面的研究如:冯春田《睡虎地秦墓竹简某些语法现象研究》(1984)、唐钰明《甲骨文‘唯宾动’式及其蜕变》(1990)、陈初生《论上古汉语动词多对象语的表示法》(1991)、唐钰明《古汉语‘动之名’结构的变换分析》(1994)及殷国光的论文等都深入细致。
  戴连璋从前期的专书研究,转入断代的句法研究,如《殷周造句法初探》(1979)、《上古汉语的句法发展》(1988)等。刘承慧《先秦汉语的构句原则》(1997)从语义和句法结合的角度讨论了句法中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专书句法研究也有一些高质量的论文,如:魏培泉《庄子语法研究》(1982)、阎征《孙子语句的连接方式》(1984)、刘利《国语的称数法》(1995)等。
  展望
  一代又一代的心血汗水,换来了今天古汉语语法研究的成果。下一步该如何走呢?我们觉得:应该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并完成三项任务。
  (一)三个关系
  1重视理论水平,处理好理论和实际的关系。中国“小学”的传统是重视实用,从《马氏文通》开始的古汉语语法研究也常把实用作为自己的目的。重视实用是应该的,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用。但重视实用的这个传统不应该排斥对理论的重视。如果理论水平不高,研究水平不可能提高,实用水平也不可能提高;有高水平的理论基础,古汉语语法的研究才可能有大的进展。对理论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视理论对古汉语语法研究的指导。这里的理论,既包括中外各派语言学理论,也包括其他多种相关学科(如符号学、逻辑学、心理学、哲学等等)的理论;应鼓励试用各种理论指导古汉语语法的研究工作。其次,对某些一时并不实用或纯理论的古汉语语法研究也要重视。
  2重视古代特点,处理好古代和现代的关系。从比较期开始,学者们一直重视文白比较研究。这种研究方法的积极结果是,通过比较利于深化对古汉语语法的认识;而在古汉语语法的研究还相对薄弱的时候,这种研究方法的消极结果是易于用古代汉语去比附现代汉语。我们知道,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是两个密切关联而又相互独立的语法系统。古汉语研究一方面要借鉴现代汉语(包括方言)的研究思想和成果,另一方面又不宜套用现代语法的框架去研究古代语法。要从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入手,建立古汉语的语法系统。既要注意古今的迥异,也要注意古今的微殊:即大同中的小异。当我们用现代汉语的框架研究古汉语语法时,往往易于抹杀大同中的小异,易于以同代异,以今律古。同样是古代,也存在分期的不同,这里同样有既要借鉴而又不要比附的关系。另外,还要借鉴汉藏语系及其他各种语言的研究成果。
  3重视句法研究,处理好句法和词类的关系。初创期就是句法研究弱于词法研究,到展开期时,这种特点再次表现出来。没有深入的句法分析,就不会有完善的词类系统:词类划分要以句法分析为基础;当然,没有完善的词类系统,也不会有深入的句法分析:句法分析又要基于区分出的词类。这个看似循环的研究程序,是靠公理化方法解决的。这种方法告诉我们:只要取一种系统的思想,在科学研究的程序中就要引入初始概念或公理,而这初始概念或公理在本系统内是不可证明的,有时只能作出并不十分严格的定义。在我们看来,古汉语语法研究的初始概念可能是主语和谓语。根据这两种主要句法成分,可以划分出一些基础词类;利用基础词类,又能划出次要的句法成分。然后,再由次要句法成分进而分析出新的词类,由新的词类再到新的句法成分。如此循环深入,直到完成。当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还可以不断修正从主语、谓语开始的各种概念。
  (二)三项任务
  1建立上古专书或断代的语法体系。上古有像《左传》、《史记》这样语料丰富的典籍,围绕这些语料比较丰富的任何一部专书都应该能写出一部语法;同样是上古语法,又可以分为几个断代,这些断代又可以分别写出一部语法。专书、断代的研究有助于认识整个上古语法体系,也有助于认识几千年的文言语法,所以这个任务可说是以下两个任务的基础。
  2建立上古汉语语法史。在专书与断代语法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一部上古汉语语法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