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的人民。只要哪里存在着凡原则概不得争辩的暗契,只要哪里所谓争论是避开了那些大而重要足以燃起热情的题目,人民的心灵就永不会从基础上被搅动起来,人们永不会享有思想动物的尊严。
返回目录水龙头的普世象征
□郑鸿生《读书》2006年第9期
“野火”的历史任务
一九八二年夏天,岳父母远从台北飞到美国旧金山湾区,来参加他们女儿的毕业典礼。岳父母都是上海人,岳父早在一九四九年之前,就已被服务的“中信局”调到台湾工作,~生奉公守法,是个典型的公务员小康人家。这可从他们女儿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时,只能提供单程机票与一点零用钱来送行看出。而这么一个典型的基本拥护国民政府的外省公务员家庭,对他们女儿找了一个本省女婿却是绝无二话,只有祝福。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台湾在经济上越发兴旺,工业化带来的城乡重组基本完成,电子与信息产业开始起飞,但是政治上却还是个十分陌郁的时期。那几年接二连三发生了多重政治事件:一九七九年底爆发美丽岛高雄事件,接着的大逮捕中又有我们熟识的友人;一九八零年初发生林家血案,过一年又发生访台留美学者陈文成命案。当时我们远隔重洋,家乡发生的事却是令人极为牵挂,这些政治事件接二连三,在我们心中投下极深的阴影。
岳父母来后,我们除了带他们到处游览外,闲时也不免谈起美国及家乡的种种。岳父有着现代化的开明观念,对他女儿大学时代介入的校园异议活动并不介意,甚至还感到骄傲,因此我们对很多话题颇为投契而不见龈龄。然而有一次与岳父谈着,竟就转入了台湾的政治,而触及林家血案。对谁是背后主谋的不同看法,很快地让我们互相提高了声调,岳父显然不愿面对威权体制的特务主导此事的可能性,最后他起身离座,走了几步又回头怅然说道:“你看,我像是个特务吗?”
岳父这句话让我一时哑口无言。我一点也没有要把共谋的责任放到他身上的意思,而他灿然从来不屈脚阅此辟.从未参加政治活动,甚至平常对当局的作为也会多所批怦,却似乎自觉要承担起这个责任,以致说出这样无奈而悲切的话来。如此回应,让我顿觉个人处于不同处境的诸多困境与无奈,此后对于岳父的立场我也就释然于心。
我体认到像岳父母这辈播迁来台的外省人的心境。他们中像这样具有开明现代观念的为数不少,也因此才有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由《自由中国》杂志领头的自由主义在台湾的传布;以及六十年代重现“五四”风华的文艺复兴盛况。而这么一批开明现代派的外省人,由于有着这么一个大陆背景,或多或少都与五十年代白色恐怖牺牲者有关系,或者是家人亲戚,或者是同事师友。这是因为那时白色恐怖主要正是针对与左翼思想有任何联系的人土,而从大陆来台的这一批开明现代派,对威权体制而言正是最有嫌疑的一群。他们这些人一方面要长期活在这样的阴影之下,另一方面在八十年代台独势力乍起之际,又被迫要与这个威权体制的命运绑在一起。这样的困境,我从岳父那句话中是深深感触到了。
两年之后的一九八四年,龙应台开始在台湾报刊撰写一系列的批判文章,一年后集结成《野火集》出版。在“野火”燃烧全台的时候,岳父母这样的人也很自然成了龙迷,显然龙应台讲出了他们的心声,抒发了他们多年来的无奈与闷气。
单从《野火集》的文本来看,它所要燃烧掉的是被追求“现代化”的国民所深深引以为耻的、社会上的诸种“落后”现象。就像龙应台后来自己说的,她并不要像当时党外民主运动那样,去直接对抗当时的威权体制,而是以她特有的迂回方式去挑战其统治基础。虽然读者并不一定会有这般深刻而曲折的体会,但是《野火集》确实在政治上发挥了摧枯拉朽的作用。而它所召唤的读者群,正是如岳父母这样有着现代化信念的标准公民/市民,召唤出来的正是他们长年以来对自身所处社会的落后现象的羞耻感,及对现代化的渴望,当然也包含了对威权体制特务手段的不堪。这种祛除落后、“向上提升”的急切渴望,就在八十年代的这个时刻转为愤怒了,“你为什么不生气”这个质问正是个有力的召唤。
国民党如何丢了“现代”光环
战后台湾社会对现代化与落后问题即有敏锐反应,一九六三年一位留台美国学生狄仁华写了一篇批评国人没有公德心的文章,而在大学校园引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青年自觉运动。与此同时的《文星》“全盘西化论”之争,以及接着在七十年代初《大学杂志》的现代化论述,不用说是更深刻的思想运动了。
这些以欧美为师的“现代化”方案,到了八十年代基本上已经内化为台湾标准公民/市民的话语,当局面对这种新兴的社会期望,它残存的诸种威权作为就显得极为汗格不入,尤其是继续以恐怖手段作为统治技术的那一面。
龙应台《野火集》所召唤的这些社会标准公民,在更早的时候也曾被另外一种称为“小市民”的身份召唤过,而召唤者却是威权体制本身。那是发生在一九七二年的事,当时台大学生在保钓运动后的民主抗争正闹得风风火火,而哲学系教授陈鼓应正在鼓吹设立民主墙、开放学生运动。那年四月,《中央日报》副刊连载了一篇四万多字的长文《小市民的心声》,作者站在奉公守法的“小市民”立场,以“企图制造社会动乱”的罪名来攻击台大异议师生。当局旋将此文印制成数十万份小册子,广为散发。在这篇文章的语境里,“小市民”是守法、追求公共秩序、注重环境卫生、讲究生活品位的所谓沉默大多数的中产阶级“现代公民”。这批现代公民被召唤出来对抗“治大乱党”,在当时十分有效,台大的异议师生虽然在校园里获得了支持,但在社会上却处于劣势。
同样处境的这批‘叫。市民”如我岳父母者,在一九七二年曾是《小市民的心声》企图召唤的对象,但他们在十多年后却成了龙应台的热烈支持者,成了动摇威权统治基础的野火的一分子。因为到了这时,国民党已经在小市民/现代公民的心目中开始崩盘了。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一九八零年前后的政治事件让国民党极为“落后”的统治术充分曝光,让这些原本的支持者也引以为耻。
《野火集》在关键时刻迂回地扯下了国民党“现代化”的残余光环,但国民党在一般人心目中与“现代化”完全脱钩,还是与民进党夺得“现代化”大旗互为消长的。野火过后没几年,民进党就以“进步”为名建党,从反面将国民党的“落后”定了性,直到如今,社会上任何“落后”的东西都尽可归诸旧党国余孽。而这正是民进党在九十年代攻城略地之后,逐步形成的一个“社会共识”,就是“国民党是落后的守旧政党,而民进党则是进步的现代政党”。
九十年代中期陈水扁在台北市长任上发生的一件事,很可呈现民进党在这个意识形态争战中已经基本获胜。一九九七年,台北市宣布辖区内的户政事务所全面启用户政信息系统,也就是将几十年来用笔书写在户籍大簿上的户口资料计算机化。报纸上一时忙着介绍户政计算机化带来的诸种好处,除此之外,台北市政府还特别强调说,户政所人员将以全新的便民态度来服务市民,譬如作业柜台全面下降,因此市民可以坐下来与户政人员面对面交谈,还会有服务人员来亲切奉茶。台北市政府宣传说,这些都是陈水扁市长的德政,是民进党的进步便民理念的展现。
台北市的户政事务所的承诺,后来确实都实现了。这一切都是真的,除了其中唯一的误导信息,就是这荣耀全被归于陈水扁市长与民进党。
真相是,台北市户政信息系统是全台户政信息系统的一环,在那时已经筹建十年之久,那一年正是系统开发测试基本完成后,在台北市全面实施之时,而恰巧就在陈水扁的市长任期上。
从一九八八年开始,资讯工业策进会接受“内政部”委托,进行这套大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开发建置,而我本人当时刚从美国回台,进入资策会工作,恰巧就是负责这套大系统的网络方面的规划设计,直到一九九六年离开,因此熟知建立这套系统的来龙去脉。
这个当年台湾最大的网络联机大型信息系统,会交给资策会来建置,有着诸多原因。其中除了资策会是当时台湾最大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单位外,“内政部”也信任没有厂商包袱的资策会工程师,会以最先进的技术建置这套史无前例的大系统。当时国外的大计算机厂商如IBM、迪吉多、NEC等等,都通过各种途径游说采用他们的专属系统。采用厂商专属系统的好处是用成熟的专属技术来解决问题木容易出错,资策会可以乐得轻松。然而资策会的工程师却是高瞻远瞩、不为所动,决定全面采用当时虽然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却是最先进、最公开的开放式计算机与网络架构,以免公众的系统被任~专属厂商的技术绑死,而代价则是资策会的工程师必须辛苦地边学习边开发这整套系统。
在系统主机与工作站上,我们订出来的系统规格就是以UNIX为基础,而且必得有能力处理三万个以上中文字的开放系统;在网络方面我们订出以TCP/IP为基础架构的开放型网络,也就是今天全世界通用的Internet架构。在一九八八年,UNIX与TCP/IP这些开放系统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与商业化,W3网页制作格式还没发明,Internet商用网络也没影儿,但资策会的工程师已经看出它们的前景。但是不同于学术网络的实验性质,资策会是在建置一个属于全民的大系统,我们采用先进却未成熟的技术是冒着风险的。然而资策会接受了我们的规划,委托单位“内政部”的信息中心以及户政司也都接受了。由于采用了开放系统架构,如今它可伸可缩,没有被特定厂牌绑死,不至于牵一发动全身。
一个大型信息系统的建置不只是计算机软硬件的安装,还牵涉到具体使用上的作业安排。每个户籍员桌上将会有一个计算机屏幕,也要让来申办的民众能够看到屏幕上显示的户籍信息,因此以前高柜台的作业模式就不管用了,于是就有了在桌前面对面坐着谈事、观看同一计算机户籍信息的作业方式。而且又因为资料计算机化节省了人力,因此有充裕的人力来为民众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包括奉茶。这一切都在当年信息中心的构想之中,是配合户政计算机化的必要与衍生措施。
以上所以不惮其烦地细说户政信息系统的建置过程,主要想说明“解严”前后相关部会的这些技术官员,其实已经是深具“现代化”与“进步”意识的一群人。当一九九七年民进党的台北“市长”陈水肩坐收这项成果时,我曾与一位泛绿老友争辩。我费心向他说明这段十年苦心建置的过程,却未能说服他国民党也是有它“现代化”与“进步性”一面的事实。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到了九十年代,由于国民党在“现代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已经失败,以至于它几十年来在台湾苦心经营的任何现代化成果,包括已成典范的经济增长,不是掩盖不彰,就是被已经夺得“现代光环”的民进党轻易地接收而去。
国民党在台湾努力了几十年的现代化经营,到头来竟然还得背负“落后”的沉重罪牌,除了因其特务统治而造成的离心离德之外,其实还有一个无可逃避的历史性因素,而那是从一九四五年国军部队一上岸开始,就如影随形地跟上了的。多年来,台湾社会曾流传着多种对当年国民党军队十分贬抑的说法。传言中,下船的国军衣衫不整、背着做饭的大锅,还拿着雨伞,今台民大失所望。
这些说法,最终凝结成一则关于水龙头的故事,数十年来在台湾广泛而不断地传述着:“当一九四五年日本战败,大陆兵仔来到台湾时,他们看到墙壁上的水龙头这东西竟然还会冒出水来,觉得很神奇,也去搞来一个往墙上一塞,却奇怪为什么没有水流出来。”这是我年少起就听过的笑话。这些故事原来是街谈巷议,“解严’之后就名正言顺地在各种选战与意识形态争战中公然引述传布了。这样的故事不管是否属实、是否有普遍性,几十年来在台民心目中已经成了一种精炼出来的对国军的“记忆”。而且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