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与道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禅宗与道家-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六十位数轮转的法则,构成一个整套的观念,便总名它为“甲子”,后世也有人把它叫做六十花甲。汉代的道家与儒者,把它和阴阳五行,八卦等术数的数理观念联合起来,统统归纳到以《易经》的卦象做代表符号,于是,便有易学象数“纳甲”的名称了;用它来解释中国历史哲学,用它来统计人事世事过去的情形,推测未来的演变,便形成两汉的谶纬(图谶)之学,后来愈演愈繁,而且各家的计算方法又不相同,所以便把它的价值,被一般躁失者,轻轻送进荒唐的档案里去了。
  此外,在道教方面,取用古代传承的阴阳、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的六十“甲子一,加上宗教性的天神天将、九宫数学等,便构成“奇门适甲”的神秘术数;把六丁、六甲、六戊等数理逻辑的符号,加上天文二十八宿的观念,穿上玄女天童的法服,就形成腾云驾雾,撞憧往来于不知其所以然的幻想里,造成旁门左道,套进画符念咒的符箓,从此一人传虚,十人传实,摇身一变,便变成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幻术了。然而不管道家与道教,对于原始科学而哲学的天人宇宙观,怎样的转变,它的原始本质,是从天文物理,与地球物理的研究观察而来,毫无疑义,决非向壁虚构,徒托空言而已。
  汉、魏以后,由道家学术思想的内容,演变而成为道教以后,对于天人之际,与宇宙万有的法则,仍然以这几套罗织而成的“纳甲”思想做基础。但是道教对于天庭与人世间的关系,在汉、魏以后,受到印度佛教传入的影响,便自创立另一个世界的天人观念了。由东汉开始,自张道陵创建五斗米道,便把战国、秦、汉以来的“方士”学术,一变而成汉末的“道士”思想。起初他们把汉代现行政治地理的区域,指定名山洞府做中心,重新自作主张,划分天人管辖区域,隐然含有宗教政治的革命作用,这在三国时期,由张道陵的后裔,东川张鲁手时,已经普遍展开。他们把中国划分为三十六个名山,为神仙的洞天,七十二个名胜,为仙人的福地,每一个洞天福地,都划分与自古以来的隐士与方士们,也就是后来被道教所追认的神仙手里,认为那一区域中的天曹、地府所属的鬼、神,都受这一管区的神仙所管辖。例如江淮所属的句容山,便是属于汉初神仙三茅真君的管区,山有三台,又分属其兄茅盈,与其弟固与衷的所属,因此,后世道家的法派,便有茅山派的…支,大茅山有华阳洞,也就是后来梁朝有名的隐士神仙陶弘景隐居的所在地。他们把这些主管的隐士神仙们,自由地加以封号,不管他出身为平民或将相,有的称为真君,有的称为真人,由此可以了解东汉末年紊乱的局面中,在民间社会与知识分子结合的另一面,早已隐然有宗教政治革命的思想。他们由逃避现实而想超越现实,要想建立一个自由天地中的精神王国,犹如西方自罗马帝国建立前后的教廷组织差不多,如果仔细研究东西方文化演变的迹象,处处发现有东西南北共同循环的法则,好像日月的运行,在时间的影响上,略有先后的不同;也像山川风物的异样,在空间上,各自构成一副不同的画面而已,这也是题外文章,不去说它。总之,这种天人思想的背景,仍然渊源于上古文化《书经》学系中,类似宗教思想的来源,他们把上古重视“封禅”,尊敬天地鬼神,与祭祀山川神只,以及对于自然万物崇敬的心理,扩而充之,向上提升,便变成汉、魏以后,道教天人之际的组织思想了。不过有一点须特别注意的,无论他们如何地变,如何地布置天地鬼神的局面,仍然以人道文化为本位,只是提高人道的价值功能,由修善道而上升为神为仙,由修恶道而下堕为鬼为厉。
  到了魏、晋以后,由北朝北魏的寇谦之等道士开始,为了抵抗当时外来宗教,如佛教的关系,便多方设法,积极建立道教,于是,把道家原始关于天人的物理思想,变成气化天地的观念,后世所谓“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便是这种理论所形成。再加集合各方道士关于天人的信念,综合起来,便有吴天上帝、无始天尊等天庭的主宰名号出现。这种天庭的组织,是从《书经》学系与《礼记》思想而来,依照周官的体制,与古代天文学上三垣、二十八宿的观念,组成一个完整的上帝天庭。本来在兵家所用的星象学上,主属军事和战争的太白星,又变成与太白长庚星的关系,化为一个慈眉善目,白发苍苍的天上和事老。老子与释迦牟尼所管的教务,等于天上的三公元老院(顾问),各自另有自由的区域。由《穆天子传》与《汉武外纪》等所说的西池王母(后世也有混称为“西方圣母”的),后来又变为玉皇大帝的母子关系,做为天上人间,孝道事亲的模范。南斗星君主寿主生,北斗星君,主死主杀等的观念,难以尽说。
  唐、宋以后,对于道教教主的太上老君(老子),又仿照佛教教主如来有三身的说法,便变为老子一气化三清,成为玉清、太清、上清的三身。总之,如果详细清理自汉、魏以后道教的天庭组织,神帝神鬼的户籍,与天上政治体制的系统,也如我们历史的帝王政治体制一样,历代都有变更,难以细说,但也很富于传奇的趣味。后来加上天有三十三天,最高的天主为玉皇大帝,地狱有十八层,而分属于十八地阎王所管理。人世间的帝王,介于天帝与地府的阎王之间,他死后的灵魂,先见阎王,由阎王陪同去觐见王帝,再来审判他一生的善恶,受到赏罚的判决等等观念,都是由于佛教天人思想的传入而建立的,例如:阎罗王的名称,便是印度梵文的外来语。可是到了元、明之间,民间社会小说,如《封神演义》等出现以后,便拿周朝武王伐纣的历史故事做中心,编了一套姜太公(吕望)封神的剧本,玉皇大帝与山川鬼神,以及厨房、厕所,一一封了主管的神只。因为姜太公的大公无私,最后忘记了自己,没有神位可封,结果,只好把自己封为社稷坛的坛神。我们由这个历史故事,牵上天人关系,在非常有趣的神话中,始终可以看到中国人道文化深厚的一面,即如道教建立以来的宗教学术思想,也始终没有离开人文文化的本位。
  至于现在民间所流行对于鬼神的信仰,严格地说来,非常复杂,往往神佛不分,神道不分,始终在《封神演义》、《西游记》两部小说中过活,要分别中国民间的真正信仰,也正如中国文化一样,很难严加区别,即如现在民间的一般迷信,究竟要哪一个宗教来负责?他们所信仰的神,应该属于哪一宗教?都很难说。不过,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中华民族另一面的伟大精神,因为在我们的历史观念上,过去虽然没有宪法明文规定“宗教信仰自由”,事实上,已早在五千年来,便不成文地承认“信仰自由”,我们不管是外来的宗教信仰,或自己的宗教,只要道理是教人为善,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一概请上座,受恭敬,从来没有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变成仇恨,只有互谅互助,相辅相成的维护人道的教化。为宗教而大动干戈,为宗教而伤及情感,决非中国文化本来的精神,希望我们后世的子孙,应该多多谅解这种伟大的胸襟。例如现在流行的某一派道门,姑且不管他的教义是否准确,但是他是把孔子、老子、释迦、耶稣、穆罕默德,统统供奉在上,扩充唐、宋以后三教同源的口号,成为五教同源的呼声,这种表现,只有中国文化的气度做得到,这才是真正自由民主思想的象征。事实上,这一作风,已经传到美国去了,近年以来,在美国。已有这样类同的新兴宗派出现,我认为二十一世纪的宗教,必定要走联合宗教阵线,大概不会太远了。
  同时,在这里附带地说明,中国文化,对于人伦道德善恶价值的赏罚,在民间社会,自有一套自由民主的主张,自有是非的公论,这是受道教思想的影响,例如,对于乡村社会的善人,死后值得纪念的,便自由封他为土地神,一个好官死后,便自由封他为城隍神(等于人世阳间县长,行政区域首长的职位)。例如,一生以道义义气为重的关公,后来便自由封他为神,一生以精忠报国为重的岳飞,也封他为神,做官而公正廉明的如包文正,也便封他为阎罗王,凡此等等,只要多读历史与地方志(省志、县志等),到处可’以找出民间社会对于善恶赏罚封神的公论,这是中国文化,自周制以来评定帝王官吏与读书人等死后功过的判例“溢法”的另一面,是属于民间的封溢思想,非常值得重视。因此,它影响我们过去社会教育的思想,对于做人处世,伦理道德的观念,不要主管官的管理,就自动存有生死荣辱的警戒,也是由于这种天人如一的多神思想而来,其中的成败得失,是非因果的关键,与教育政治的关系,究竟价值如何,很难下一断语。
  (二)道家神仙修炼的学术思想
  在前面已经讲过,道家的学术,渊源于上古文化的“隐士”思想,而变为战国、秦、汉之间的“方士”,复由秦、汉、魏、晋以后的神仙,再变为道教的道土,到了唐、宋以后,便称为“炼师”;这一系列的学术思想,但从表面看来,有了几个阶段的改变;而在实质上,却是一脉相承,并无多大的变更,只有循历史文化发展的途径,吸收其他外来的学术方法,扩而充之而已。道家学术思想的中心,便建筑在这一系列修炼的方法上,道教因袭道家的内容,也就是用这一系列的学术思想做根基,现在让我们做综合性的介绍。俾可稍知举世所认为神秘难测的道家,它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1.道家与道教对于人生意义的估价
  我们在平常,只知道中国文化,代表儒家的孔、孟学术,尽量在阐扬人文道德的思想,提倡以人文为本位,构成五经六艺人文哲学思想的体系;但是忘记了,由上古历史文化的传统,与五经学系的关系,及诸子百家散佚保留着。我们祖先留给后代子孙的人生科学的学术思想,而且被任意随便抛散,实在非常遗憾。
  大家都知道,古今中外的哲学,都在研究宇宙人生的问题,想在其中求得使人类得到永久平安的对策,然而哲学思想,正如宗教信仰一样,都是基于对人生的悲观,对世界的缺憾而发出,虽然哲学与宗教一样,也都是现实人生,与现实世界问题而努力,可是它的最终要求,与最高目的,大体都是为了研究生死问题。尤其在宗教思想上,正如一般人所说,都为死的问题做工作,鄙弃人生,而否定现实,果然他们也在尽力善化人生,美化现实,但它的目的,仍然是把现实人生努力的成果,做为死后灵魂超脱的资本,换言之,宗教与哲学,大致都站在死与灭亡的一边喊话,呼唤灵魂的升华。只有中国文化,根据《易经》学系的思想,与这种精神,大有不同之处,因为生与死,存在与灭亡,只是两种互相对待的现象,等于一根棒的两端,也犹如早晨与夜晚,如果站在日薄崦嵫,黄昏衰草的一方,看到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情景,一切只有过去,没有未来,实在充满了无限凄凉的悲感。然而站在晨朝的东方,“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的一面,看到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源头,永久会有明天,永远有无尽的未来,实在给予人们有无比的生气,无穷的远景。中国文化《易经》学系的思想,便是从生的一端,观看宇宙万有和人生,因此而建立“生生不已之谓易”的观念。
  上古两大文化的主流,道家与儒家,便从这个生命无穷的哲学基础上出发,认为人本生命的价值与人类智慧的功能,对于缺憾的天地,悲苦的人生,生灭的生命,都可以弥补天地物理的缺憾,于是便确立人生的目的与价值,是有“参赞天地之化有”的功能。换言之,人这个生物,有无穷的潜能,如果自己把它发掘出来,就可以弥补天地万有的缺憾。道家的学术思想,基于这种观念而出发,认为人的生命,本来便可与“天地同修(龄),日月同寿(命)”,而且还可以控制天地,操纵物理。可是为什么不能发挥这种潜能?为什么自己做不到呢?①由于人类自己不能认识生命的根源,被外物所朦蔽,被七情六欲所扰乱,‘随时随地自己制造麻烦,自己减灭寿命。②由于不知道延续补充的原理,只知道减少的消耗,不知道增加的妙用。到了战国时期,因为时衰世乱的刺激,国为自由讲学风气的盛行,因为民间研究学术思想,渐为上流社会所重视,于是燕、齐之间,笃信这种思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