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25txt
第一部分第1节 少年时代(1)
乔冠华,笔名乔木、于怀、于潮,1913年3月8日(农历二月廿一日)出生。《中国人名大词典 (当代人物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等书说他是江苏盐城人,其实他的出生 地是在建湖县的东乔庄,现属庆丰乡福初村。改革开放以后,盐城地区改为地级市,建湖县隶属于盐城市,因而现在说乔冠华是盐城人,也无可 厚非。
乔冠华的家庭是一个略有资产的地主,他的祖父没有文化,因为不识字,曾被当地一个
秀才作弄过,因此下决心要让儿孙辈读书学习、断文识字。他的父亲名叫乔守恒,是当地的 一个开明绅士,从小就上私塾,读过不少诗书,只是每次考秀才都名落孙山,乔冠华的叔父乔守清的遭遇与乃兄相去不远。因而乔冠华的父亲和叔父决意要在子侄辈中培养一个人才“ 光宗耀祖”。乔守清没有子嗣,所以倾力相助侄子乔冠华三兄弟上学读书。
乔冠华的父亲乔守恒前后娶过两个妻子,前妻刘氏是乔冠华的生母,生育了三男七女共十 个孩子,冠华是最小的一个,他3岁时丧母。父亲又续弦,继母生了一男两女,这样,乔家 成为十多口人的大家庭。当时,家里大概有两三百亩地,都是分给佃户种的 ,收成一半归乔家,一半归佃户。由于人口众多,乔守恒还曾教些私塾维持生活并供三个儿 子上学。
在乔冠华的记忆里,父亲是一个相当开明、宽容厚道的好人。他曾说过:“我父亲是个有文 化、知书达理的人,从小念过书、上过私塾,写一手好字,画一笔好画,也能做几句旧诗。 他 在中国的士大夫阶层是属于那种较开明的人。不像我的叔父属于那种强调礼法,一副死板的 孔夫子派头。父亲虽然也很严厉,但毕竟有相当开明的一面。我3岁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 给我的印象很深,他喜欢画中国画,喜欢自己做诗,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对我的教养、教育是 很有影响的。”“父亲没有娶后妈以前,我跟我父亲的关系很好,睡都跟他睡在一起,小孩 嘛!”
乔冠华:《口述自传》,见乔冠华、章含之:《那随风飘去的岁月》,第 122页,学林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乔冠华自小聪慧过人,活泼伶俐,十分讨人喜爱。他常常跟着父亲背古诗、学吹萧。说起吹 萧,至今在当地乡亲们当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乔家旁边有一条把村子一分为二、横贯 东西的小河,河宽不过二三十米,河上架着一座木栏杆的小桥,名叫“启明桥”。桥的栏 杆雕刻精细,在乔冠华看来称得上一件艺术品,所以他十分钟爱。他外出读书后,每年暑假 回 家,总爱在夏日夜晚,邀集村里青少年聚此桥上,吹萧弄笙,欢歌笑语,尽情而散。老人们 说他的萧声在村里是有名的。打小乔冠华就和四邻小朋友在桥上玩耍,有时高兴起来,索性 跳进河中游泳嬉水。
童年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也是短暂的。乔冠华6岁时,父亲让他进私塾开蒙。老师就是叔 父乔守清, “所谓学生就是我们这一家和我叔父一家的孩子们”(乔冠华语)。开学第一天, 乔守清让乔冠华在纸牌位面前行三跪九叩的大礼,上面写着“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灵位。 然后再拜师,老师给他一本《三字经》,这是当时儿童的启蒙读物。
放学回家以后,姐姐就问:“你今天上学了,老师给你起了名字没有?”
“起了,叫大成子。”小冠华很调皮,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灵位得了灵感。
姐姐声色俱厉:“你胡说八道,这是孔夫子的名字。”
小冠华瞧姐姐认真起来,忙赔不是。
冠华小时候虽然非常淘气,但又非常用功读书。老师教一天的功课,他不到一个钟头便背 熟了,然后背着老师溜出去玩。有时捉蜻蜓,有时挖贝壳;有时窜到草丛,有时奔向湖边, 能玩什么,就玩什么。有几次被乔守清发现,因为他是没有亲娘的孩子,舍不得打他(照乔 守清的习惯,动辄罚跪念书,或者用戒尺打手心),便想出办法开导小冠华。
一天乔守清领着小冠华在门前散步,他问乔冠华:“檐前台阶石上的凹坑怎么来的?”
“雨水淋的。”小冠华不加思索地回答。
乔守清让小冠华舀来一碗水,叫他滴在台阶石较平整的地方,一碗水全滴净了,再舀一碗又 滴净了,石上不见任何痕迹。乔守清又发问:
“石上淋了水,为何不见凹坑?”
小冠华稍作沉思,连忙说:“那是雨水淋了多年,石上才淋出凹坑来的呀!”
乔守清点了点头,说道:“是呀!水滴石穿全靠功夫深,你读书不肯下功夫,这可不行啊!”
曹俊杰:《中国二乔胡乔木?乔冠华传略》,第180~181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 6年1月第1版。
在乔守清的因势利导下,乔冠华明白了道理,渐渐地端正了学风,读书更加刻苦,也不怎么 贪玩了。
他每天总要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然后再去玩。从此以后,小冠华极少受到老师 的责备。有一次,乔冠华的父亲要他写诗,说说自己的志向,他在诗中写了这么一句:“天 下文章李杜乔”。父亲看了批评他狂妄,不知天高地厚,竟敢和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李白、 杜甫相提并论,可他内心却认为这小孩从小有抱负,将来肯定会有出息。
小冠华与父亲相处很好,不时得到浓浓的父爱。有时小冠华念书念到不解之处,竟爬上父亲 的双膝,坐在那里悠然自得地问这问那,有时问得父亲一时语塞,不得不在小冠华的脑门上 轻轻碰一下:“这孩子,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问题!”语气之中,含有宠嗔的口吻。
乔守恒高兴的时候,常把小冠华叫到身边,亲自给他讲解诗词书画,并让他背诵名诗名句。 其时他虽然对古诗不甚其解,但凭着聪明与记忆,能够流利地背诵五六十首诗歌。待到以 后爱上国文课时,他已能够将几百首古诗记熟,李白、杜甫、李商隐、李贺、白居易、苏东 坡、欧阳修、陆游、秦观等诗人的千古名篇,他都能脱口成诵。在后来他漫长的外交生涯中 ,乔冠华在与欧美人士谈判时,经常引用数句古诗,既贴切又含蓄,让仅有两百年历史的美 国人只得静静聆听,记录下来,会谈之后再查阅出处,以便了解乔冠华所引的诗词中是否包 含什么政治或外交上的意图。
第一部分第1节 少年时代(2)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乔冠华已经10岁了。关心儿子成长的乔守恒心想,小冠华的四年私塾也 该毕业了(其实私塾是无所谓毕业不毕业的)。于是他取出积蓄让小冠华上高小,10岁以前读 的那几年书就算是初小。
当时,乡村没有正规学校。乔守恒把乔冠华和他的几个哥哥一起送到盐城去上新式的高等小 学。这是一所位于城里东辕门的第二高等小学,这在当地是办得很好的一所学校。
乔冠华的二哥乔冠鳌当时正在这所小学就读,所以他也进了这个学校。他和二哥都住在学校 的 宿舍里,过着集体生活。因为他第一次从乡下出来,年纪尚小,人生地疏,生活上也不能自 理,闹出了许多笑话。多亏有了他二哥的照应,洗衣、晒被全是二哥替他做。不过,他后来 慢慢适应了住读生活,从中得了不少的好处。
乔冠华读小学的时候,学校里已经开始教些新的东西,他接触的面也广了。在这里,他第一 次读到了乡土历史、地理,除了上传统的国文课之外,还上算术、美术课等。小学的语文教 师张持白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对于这些,乔冠华觉得很新鲜,比在私塾里读的书更加 有兴趣,学习成绩总在班上名列前茅。因而,乔冠华多方受到校方 的表扬,他也为此颇为得意。
但是,乔冠华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孩子,他虽然读书很好,却十分调皮。在家里的时候常做 些“荒唐”的事情。他三姐夫人品不好,小冠华非常讨厌他。一次早上,小冠华捉到一条蛇 ,把它打死,藏在身后,见到三姐夫就说:“三姐夫,你好哇?”
“吃饭了吗?”
“吃过了”
正说得高兴时,小冠华突然把死蛇拿出来,伸到三姐夫脸上,差点把他吓了个半死。三姐夫 气喘未定,心有余悸地马上跑到父亲那里告状。
父亲非常生气,“这还了得,一定要好好管教管教。”
说完,乔守恒就用绳子把小冠华捆吊起来,然后用鞋底打他的屁股,小冠华哇哇大哭。
哭声惊动了全家人,姐姐们跑来,跪劝父亲不要这样,放了弟弟。父亲说不行,非要揍不 可,这样下去可不行。
姐姐们都恸哭起来,想起妈妈来了。要是妈妈在的话就不会这样,妈妈不在没人管,小孩 子才调皮,应该原谅他,讲到这里,全家大小都哭了。他父亲就说算了、算了,才把小冠华 放了。
其实,乔守恒是很疼爱乔冠华的。他家虽是中等地主,但苏北地贫,要凑那么多钱供他上学 ,一直到清华毕业,又送他去日本留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举个例子,有次小冠华生了一场大病,手脚都冷了,几乎死去。村上一个会扎针的本家老妈 妈用长长的针给他扎在心窝上,乔冠华一口气才缓上来。父亲疼小冠华是没娘的孩子,在他 大病之后,亲自跑到镇上买回几个苹果。苹果在彼时彼地可算是希罕物,乡下孩子从来没有尝过苹 果的味道,小冠华怀里揣着那几个比海棠稍大一点的苹果,左瞧瞧右闻闻,甚至放在枕头边 闻它的香味,就是舍不得把苹果吃掉。
晚年,乔冠华回忆家庭出身、童年生活,笔下不无无奈和苦涩:“苏北的一个地主在生 活上不如上海的一个小贩,那个是很落后的,当然有几种情况。你不要看有些地主穿得很旧 ,吃得简单,用得很破,但他有存钱。而我们家的情况,日常生活比较简单。确确实实小时 候没有吃过苹果。……可以想见,实际上像我们家这样的地主,生活水平并不高,饿肚子是 不可能的。在那么多佃户里,地主家还可以有点文化,有点钱去念书,能够不挨冻,有时候 过年过节还能够吃点好的。所谓好的就是杀只鸡,养猪的人家就杀只猪,或者是到街上去买 点肉,就是很盛大的了。平时吃得很一般,一天三餐,粗茶淡饭。我相信其他地方可能也差 不多,但例外是有的。”乔冠华:《口述自传》,见《那随风飘去的岁月》, 第124页,学林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里,小冠华对“革命”已产生些许朦胧的意识。那时已是辛亥革命爆发之 后,尽管小冠华对此毫无所知,有时他的四姐、五姐给他唱一些当时流行的革命歌曲,他听 着听着,也会跟着哼哼了,过后不久就忘了。但小冠华对两位姐姐讲的“革命”一词印象却 极深,一直缠着两个姐姐,要她们给他讲什么叫革命,两个姐姐讲不清楚。小冠华很失望, 说了一句:“以后我自己去弄清楚。”这或许是乔冠华长大后追求真理、投身革命 的原因之一吧。
还有一件事,小冠华爱得很深的四姐出嫁后遭难的经历使他终身难忘。四姐奉父亲和继母之 命,嫁给了一个地主的儿子。地主儿子不争气,整天胡闹,加之夫妇俩未生儿子,四姐夫对 四姐经常拳脚相加。四姐整天泪流满面,在他丈夫娶了小老婆后,不久抑郁而终。每当四 姐向他诉说这些不幸的事情时,小冠华张着嘴,睁着双眼,仔细地听四姐的诉说,幼小的 心灵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创伤。
小冠华的继母来到家里之后,对小冠华和他的兄姊并不苛刻,相反还尽力呵护照顾。这位出 身农村的可怜妇女在乔家小心翼翼,过着并不幸福的生活。后来小冠华得知,她嫁给乔家当 继母并非自愿,而是由于自己的家庭太穷的缘故。小冠华对这件事想了好久好久。
第一部分第2节 三度开除(1)
1925年,乔冠华顺利地从盐城第二高等小学毕业,考入了也是在盐城的由美国教会办 的一家中学淮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