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公司试图挽救辉煌的业绩时,也走了这么一条对却只能达到〃六喜〃的路。
在当初危机产生时,李宁公司就意识到,自己的产品过于常规,无法与国际化的产品相较量。早在危机出现的当年,李宁公司出售掉所有存货,一则为补充现金流,另外很重要的一点,也是希望就此改变产品结构,尽快生产出能够和国际品牌竞争的产品。
对于这场经营危机,李宁公司将其归咎于产品结构,从以后的经营发展情况来看,这是一个正确的判断,也是一个连续几年占据绝对老大位置的企业清醒的认识。有了这个判断之后,李宁公司选择了国际化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李宁的老东家健力宝也曾有过强烈的国际化想法,并实现了一部分。1992年,健力宝走向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当时的第一夫人希拉里举起健力宝畅饮的彩色照片,与照片同时刊发的是介绍健力宝的文章。接着,李经纬飞抵美国召开新闻发布会,引起美国市场关注。健力宝集团就此开始高调进军美国市场,决定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竞争。
〃整个世界正在经历全球化。〃李宁本人对他的同事们说,〃如果我们想成为中国的第一,就必须成为国际品牌。〃 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李宁本人意识到跨国公司抵抗区域性经济危机的能力较强,于是开始试水国际市场。从1999年开始,李宁公司把〃品牌国际化〃提上了战略议程。公司启动了向国际化迈进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成立国际贸易部,开始大力开拓国际市场。1999年8月,李宁公司第一次组成代表团,参加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ISPO体育用品博览会,除了树立国际品牌形象,主要目的之一是与海外经销商接触,以便征战欧洲市场。从此以后,〃李宁〃大步走向国际化。
有关报道显示,李宁公司把〃国际化〃看做是一种有明确方向的内在行为过程,并非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目标或标志性的符号。从2001年9月14日《市场报》刊登的《现代化管理为李宁公司插上翅膀》一文可以看到,〃李宁公司把自己比做在大海里游泳的鱼,要想游得快,就要与鲨鱼一起比赛〃。故此他们把走向国际化作为发展目标。目的是〃要让世界知道,体育品牌中不仅仅有耐克、阿迪达斯,还有代表中国的'李宁'〃。
所以,李宁公司国际化举措频密: 在产品开发方面,李宁公司聘请了意大利、法国、韩国的一流设计师、版师,以及专业的开发管理人才,加强市场调研和设计开发力量。从此,〃李宁〃系列产品,从T恤衫到运动背包,都注入了一种更活泼的风格。
2000年夏天,李宁公司与法国国家体操队签约,成为首个赞助国外运动队的中国品牌。以此为契机,2001年李宁公司在法国巴黎拍摄了一个〃运动之美,世界共享〃的国际广告片。
第八章 世界是平的(7)2001年8月世界大运会,李宁公司赞助了整个俄罗斯代表团。同年11月的世界体操锦标赛上,除了中国代表团外,李宁公司还赞助了法国、西班牙、保加利亚代表团的全部运动装备,包括专业比赛服及领奖服等。此外,李宁公司赞助的国家还有意大利、捷克等,涵盖了足球、篮球、体操等运动项目。
在上述赞助活动的带动下,〃李宁〃开始打入国际市场。根据李宁公司网站介绍,2000年,〃李宁〃已在西班牙、希腊、法国等9个欧洲国家拓展了自己的特许经销商。2001年10月,李宁公司首家海外品牌形象店于西班牙桑坦德开业。把产品卖向全世界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实现。
当时的〃李宁〃,国际化做得不错。但是,越是好,滑得越远。
健力宝集团当年的国际化并没有能取得成功,因为国内市场被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占领,李经纬最后不得不把战场控制在国内全力〃抗敌〃。
同样,被寄予厚望的国际化努力,并没有让李宁公司获得足够迈过〃10亿元销售额大关〃的动力,公司的业绩在之后三年一直徘徊在10亿元之下。
如果界定上述这一为期大概2~3年的积极主动国际化阶段为〃李宁〃国际化第一阶段的话,这并非一个成功的国际化阶段。
也就在李宁公司国际化进展快速的那两年,安踏等本土体育用品企业开始了高速发展。安踏自从1999年推出孔令辉的广告〃我选择,我喜欢〃之后,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果,之后这家福建企业乘胜追击,在之后的两年,销售额连续翻番成长;而在2001年,李宁公司参加当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九届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时,就意外地发现,一个叫做福建三兴集团的厂家为了推广旗下的特步品牌,租下数个展位,花费近200万元布展,还斥500万元巨资请香港歌星谢霆锋前来助阵,推广这个晋江品牌健康、亮丽的形象。这些本土企业的举措,已经在不断拓宽自己的本土市场。
这次国际化的行为,包括对海外市场的拓展、宣传、发展经销商等在内的大规模投入都对李宁公司的人力和物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费。而被国际化分散了的企业资源,成为雄心勃勃的中国企业幼稚而又勇敢地进行国际化尝试的代价。
但是,值得高兴的是,这场来得太早的国际化并非全无好处,李宁公司进行了诸如与德国SAP公司的合作,建立了与国际同步的先进ERP、内部股权整理等规范化管理。这个行为给李宁公司留下了更为规范化的管理框架,而且,国际化的思路在之后让〃李宁〃得到了一批精明强干的来自跨国企业的空降兵。
在有明确目标的市场国际化阶段几乎结束之后,李宁公司并没有放弃国际化的努力,很快进入了对国际化举棋不定的阶段。
时间走到3年之后,2004年,李宁公司提供的新闻稿仍然有国际化的踪影,称〃目前李宁品牌已进入23个国家和地区,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实际上,在一片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李宁公司国际化的努力只是推迟了,并没有明确放弃过。它仍然在依靠惯性拓展国际市场,并且主动而积极地不断寻觅国际化的代言人。
直到2004年、2005年,业内对〃李宁〃市场国际化的举措仍颇有微词。精锐纵横营销顾问(广州)有限公司高级项目经理、资深营销顾问侯军伟在媒体上对〃李宁〃的质疑代表了一些分析师的意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市场,只有本土市场稳定,国际化才有意义。目前国内市场,'李宁'面对的竞争压力应该是很大的,国内市场的一线城市已经是'李宁'很难超越的障碍,那为什么不在一线市场建立优势后再行国际化呢?这样你的后院就不会起火,才可以安心地进行国际化。〃 在这样严酷的市场竞争状况下,李宁公司第一次明确更改了国际化发展的思路,提出了公司新的近期发展目标:〃保持前三,市场占有率与第一名的差距不能超过4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李宁公司的目标已不再是超越对手,而是不被甩得太远。李宁公司逐渐明白了,不是要去攻打外国市场,而是要在中国市场收复失地。另外,它还需要从众多追赶品牌中脱颖而出。
第八章 世界是平的(8)〃坦白说,过去几年来我们在国际化方面并没有做过大面积的规划。〃伍贤勇在2006年上半年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承认说,这是李宁公司见诸媒体的对国际化的最明显的反思之一。实际上,市场竞争让李宁公司不得不反思,〃对于国际化策略,我们正在做一些调整。〃伍贤勇透露,在2004年年底,李宁公司对国际市场策略做了一些调整,决定〃先打造国际品牌,再开拓国际市场〃。这一决策的原因之一在于:〃这种做法与其他中国企业的低价倾销方式不同,我们希望先提升品牌的附加值。〃 与此相对应,在2005年上半年上市公司的半年财报中,李宁公司来自国际市场的收入仅为1。3%,而2004年同期这一数字为2。4%。与2004年上半年的营业额相比,2005年上半年获得了40。3%的增长,可以看出同期其国际市场开始收缩。李宁公司2006年全年财报显示,2006年,国际市场的销售额仅占到了总营业额的1。1%。由此可以看出,李宁公司至此已经基本放弃海外拓展销售业务的努力,转而全力拼抢国内市场。
收缩海外市场,成为李宁公司在国际化道路上一个异常关键的转折:放弃国际市场,主打国际化品牌。和所有积极探寻国际化的中国企业一样,李宁公司也是随着事情的推进和市场的反应,才逐渐更加接近〃国际化〃的答案。
从1999年就开始漫长的摸索,〃李宁〃此时方明确地放弃了市场国际化,明确了自己〃品牌优先国际化〃的唯一目标,也就是说,李宁品牌要成为国际化的品牌,市场则主要仍在中国。2006年,《中国经营报》用《李宁:国际化〃保鲜〃80后》来解读了〃李宁〃的这次转变。中国的年轻消费者需要国际化的体育用品,这正是〃李宁〃需要提供的。如此,在高喊国际化几年之后,〃李宁〃才真正明确了对于自己的公司,国际化意味着什么,应该怎样去操作。
及至2007年年初,张志勇对媒体明确地指出了公司对国际化不断深入的认识:〃如果连本土市场都赢不了对手,到国外结局会怎么样,结果可想而知。〃张志勇说,李宁公司要想真正走出去,在产品创新与品牌营销方面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要加强,财务状况一定要更好,〃这还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只有先成为区域性的品牌,才有可能成为全球领先的品牌。
2007年年底,张志勇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明确地指出〃中国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市场,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就是世界,本土市场永远是我们最重要的市场〃。至此,李宁公司方一步步落实了自己国际化的过程和方向,终于从〃六喜〃走向了〃七喜〃。
在这个摸索的过程中,也许有弯路,但积极探索给予公司的回报是:业务没有停止增长,反而更好了。市场对于〃李宁〃已有的成绩给予了肯定:2006年年底,来自资本市场的好消息是,包括里昂证券、荷兰银行和美林证券等在内的国际投行几乎同时给予李宁公司〃买进〃评级。
实际上,国际化的学习道路如此漫长而复杂,中国企业面对陡峭的〃学习曲线〃,它们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注定是艰难的。
而那些最有可能走向世界的企业,也最可能在这些艰难的先行者中出现。
时尚化的努力 国际化的市场就是中国市场。在这个市场,〃李宁〃面对的是这样一群消费者: 他们使用MSN、QQ等即时通信工具,观看You Tube、土豆网,用Google Earth查找地图和饭统网订餐。他们可能是韩寒或者郭敬明的粉丝,或者为点击率已超过1亿5千万的演员徐静蕾的博客贡献点击率,他们对NBA明星如数家珍,他们在互联网上和欧美的〃球鞋怪人〃一起讨论自己收藏的球鞋。他们有和互联网一起成长的青春。
他们被称为〃Y一代〃,他们包括从1982年到2000年出生的人群。他们从婴儿时期开始就生活在褒奖和溺爱中,而且始终受到父母的精心呵护,直到长大成人。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希望自己卓尔不凡。他们知道自己独一无二,而且他们需要独一无二的风格…如果自己不能做到,也希望产品包装帮助他们做到。
第八章 世界是平的(9)〃李宁〃发现,在品牌国际化的同时,需要迎合这些已经逐步国际化的新兴消费者的需要。时尚,成为其中的一个主要元素。
此时,阿迪达斯已于2001年推出了又一个品牌,〃Y…3〃,专门走运动时尚品牌的路子。耐克则早已不断推出〃酷产品〃。在体育产品设计中融入更多时尚元素是国际体育用品行业的一股潮流。《十字路口的李宁》一文介绍,〃2000年,耐克率先在业界强调:体育用品不仅要满足消费者在运动中不受伤害的专业需求,也应成为大众时尚休闲之选。于是,当其他公司为区分体育和时尚之间的传统界限而劳神时,耐克已把篮球鞋变为人们在赛场外展现时尚潮流的方式,后来又将足球鞋变成了足球迷的时尚装备。现在,它更通过把高端体育装备中的技术和设计融入高档时装,构筑广泛的潜在顾客群。整个体育行业的游戏规则开始改变。〃 〃李宁〃产品也到了需要变化的时候。
〃以前因为害怕影响市场销售,'李宁'的设计师不敢轻易改变设计风格,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使之更符合一般大众的审美标准,因为那些设计风格朴素、缺乏变化的产品正是'李宁'长期以来的市场根基…最多的时候,一个背包设计师可以一个月设计一百多款产品。〃 〃但事实上,市场的口味早已发生变化,一些经销商已开始抱怨'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