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作者简介
舒婷(1952— ),原名龚佩瑜,福建漳州人,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诗人从小对书情有独钟,在书中诗人找到了无穷的乐趣。和很多同龄人一样,诗人也经历了上山下乡的波折,1968年,诗人在闽西的一个落后山村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那里,诗人开始练习写作,主要用日记、书信记录下心中每一天的思想和情感。1971年,诗人发表第一篇作品《寄杭城》。1972年,诗人回城,开始新的生活。1975年,诗人开始从事染纱工、档车工等工作;同年与蔡其矫相识,受到了蔡的教导和鼓励。1977年初,她读到了北岛的诗歌,深受启发。不久,诗人加入《今天》编辑部,站在了当时中国诗歌的前沿,成为中国当代诗歌的开创者之一。与其他的“朦胧诗人”一样,诗人的诗歌也受到了不公正的批评。然而诗人并没有放下诗笔,而是坚持自己的理想继续从事诗歌创作,最终,她与其他朦胧诗人一起,获得了世人的认可。1981年,诗人的长诗《会唱歌的鸢尾花》发表。
名作赏析
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人以橡树为对象倾诉了自己的爱情和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毫无疑问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形象,是诗人心目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又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
首先,橡树是高大的,有威仪的,有着丰富的内涵——那绿阴就是一种意指。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攀援在大树上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无私的泉源,不愿作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丧失自己。诗人要怎样的爱情呢?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共同迎接生活中风风雨雨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在橡树近旁和橡树并排站立的一株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坚定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它们就那样静静地站着。有风吹过,它们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心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的言语,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
二人就这样站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士兵,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承受来自外面的袭击;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外面的威胁,承担任何困境;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美丽,大自然的壮丽风景。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同的土地。他们互相爱着,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
诗歌以新奇的意象、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不像很多当时的批评家所说的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
第一部分 中国卷第16节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作者简介
顾城(1956—1993),北京人,中国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生在一个文人家庭,父亲是一个诗人,这使他自小就在很好的文化氛围中成长,据说童年时他就能写出优美的诗句。1969年,诗人的父亲被下放到山东昌邑县劳动,诗人也随之来到那里,开始了艰苦而匮乏的喂猪生活,同时开始诗歌创作。1974年,诗人全家搬回北京。1976年,诗人自编了诗集《无名的小花》(其中的同名代表作于1979年发表,获得很大的轰动)。1980年,他和北岛、舒婷等人一起创办诗刊《今天》,标志着中国新诗的又一次飞跃。1986年,诗人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参加了“中国诗坛1986年现代诗群体大展”,和北岛等在四川进行诗歌巡回朗诵活动,场面激动人心。1987年,诗人应邀前往德国参加诗歌节,几经辗转定居于新西兰激流岛。1992年,诗人前往欧洲讲学。1993年,诗人感觉到生活的残缺和沉闷,在10月的一天,他举起利斧杀死了自己的妻子,然后自杀。
名作赏析
全诗只有两句,而且诗中出现的意象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现象:黑夜、眼睛、光明。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这首诗歌具有了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深思的魅力。每个人都能明白诗中意象的意思,每个人都有进入诗歌的权利。然而,那新奇的组合,看似相悖的转折,却蕴含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合理性。
这种相悖的逻辑正是这短短两句诗的精华所在。相悖是在两个层面上的。
第一个层面是诗歌整体的意象呈现方式与人们日常经验中它们的呈现方式相悖。这主要集中在眼睛的意象上。在茫茫的黑暗里,眼睛可能是惟一的明灯。在人们的经验中,眼睛始终是透明的象征。然而,诗中的眼睛却是“黑色的眼睛”。这是诗人心中的感受,也是诗人的深刻反思。这感受是撕心裂肺的创痛,是一种日积月累的沉淀。这反思是沉重的,后面潜藏着巨大的恐惧。而这些又都指向了“黑夜”——那个十年的中国背景。
第二个层次的相悖是诗歌内在的相悖。这主要集中在“光明”这一意象上。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那样深沉的黑夜,诗人要寻找光明。诗人正要用那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这是诗人奏响的反叛黑夜的一声号角。这个层次也是这首诗歌的主旨所在:诗人不仅要反思黑夜般的过去和倾诉心中的苦痛,诗人更要寻觅。
所以诗人为这只有两句话的诗起了一个宏大而耐人寻味的标题:一代人。但诗的内容似乎又指向了两代人,既是对上一辈的总结和反思,又是对下一代的呼唤和定位。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也充分地体现了顾城诗歌的艺术特色,在意象的营构上匠心独具。诗人采用了与生活中生命感受密切相关的意象,用出人意料的组合表达了他对世界、生活、生命的新鲜体验。他的诗和其他“朦胧派”诗歌一样,打破了政治式的一味吼叫和说教,用丰富的想象和意象来打动读者,从而还诗歌以本真形态。他们还尽量使用明确、简单的词汇和句子来表达心中的感受,避免诗歌的语言受到晦涩难懂等流弊的污染。
第一部分 中国卷第17节 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被判决了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作者简介
北岛(1949—),原名赵振开,祖籍浙江,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著名诗人。1969年高中毕业后在建筑公司当工人。1970年,诗人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不久在杂志社任编辑,曾参与著名诗刊《今天》的创办和编辑工作。1990年诗人移居美国,现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州戴维斯大学。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出版《北岛·顾城诗选》(瑞士出版)、《太阳城札记》、《在天涯》、《零度下的风景》、《北岛诗选》等诗集。
名作赏析
这首诗是北岛早期的诗歌。此时的诗人还在地下进行着神圣的诗歌创作,和一些与他有共同理想的朋友们一起自费编辑出版诗刊《今天》。这首诗是诗人的代表作,也是那一时期诗歌的代表作。
要“回答”,就要有回答的起因、回答的对象。诗人的回答对象很明显,就是那沉闷的社会现实,充满悖谬的十年浩劫。诗的开头就是对那现实的描写。“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是怎样的世界呀!那虚伪的天空中,到处是用金词丽句、空洞赞颂涂抹的东西,到处是通行者的乐园。当然,还有死者,那不屈的身影已经弯曲,绷得很紧,充满着力量的美,显得更加不屈。
诗人要问,要控诉,愤懑之情溢于言表。不是冰川纪,何以到处都是冰凌?新的航道已经发现了,为什么千万艘船只还在死水一潭的死海中盘桓、相竞,眼睁睁地等着沉没?这些就是那个时代的写照。
诗人要回答这样的世界。诗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了什么,要做什么?诗人说,他是来判决这世界的。诗人只带了纸、绳索和身影。诗人要用自己的诗来审判这世界吗?诗人要用绳索来处决那虚伪的世界或者那些卑鄙者吗?诗人准备用自己的生命来殉自己的理想吗?反正诗人不相信这样的社会,诗人准备反抗。
诗人心情激动,大声疾呼,唱出了心中对虚伪现实的怀疑和否定。这是一种决绝的怀疑和反抗,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同情。即使有太多的反抗者和挑战,诗人仍然愿意做其中的一员,为挑战者的队伍增添一份力量。
如果虚假的世界如海洋的大堤在海浪的冲击下崩溃,如平地因为地心岩浆的奔突而被撕裂,诗人愿意承受所有的苦难,咽下所有的苦水,诗人愿意做被撕扯的胸膛,让人类选择更好的顶峰。诗人的心中充满着英雄式的悲剧情结。同样,诗人的心中也充满了希望,来自古老祖先的希望。从祖先留下的精神财富中,诗人仿佛看到一片纯洁的天空,闪现着漫天星斗的天空。
诗歌大量运用象征手法,那些象征性的形象又带有明确的意义指向。尽管这象征的形象相对直白,但是并没有影响诗歌的感性特征。“冰凌”、“死海”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现实生活的困境和艰难。诗中那新颖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的巧妙组结,带有明显的朦胧诗特点,诗歌的思想倾向也带有明显的朦胧诗的特征。这首诗同样是朦胧诗的代表作。
第一部分 中国卷第18节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作者简介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中国当代诗人。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城外的一个农民家庭。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 1983年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哲学教研室任教。在随后的数年中,诗人写下了大量的优秀诗歌,先后自印诗集《河流》、《传说》、《但是水、水》、《麦地之翁》(与西川合印)、《太阳; 断头篇》等。尽管诗人也曾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特别奖、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等奖项,但诗人的诗歌一直没有受到很公正的对待。1988年写出仪式诗剧三部曲之一《刹》。另外,诗人的作品还有长诗《土地》。诗人在积极创作的同时,也一直面临着中国诗歌没落的困境。1989年 3月26日; 诗人在河北省山海关卧轨自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