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巴斯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巴斯德-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巴斯德向来都耐心研究一些看来没法解决的问题,结果都解决了。说不定 

这一问题也能被他解决,何不让他去试一试呢?” 

     巴斯德又开始了新的研究。这时他的研究室从小阁楼转移到校门口守卫 

室旁边的小建筑物里面,虽然仍很简陋,但比小阁楼宽大了。巴斯德有了一 

名年轻的助手名叫裘尔·罗兰。他是高等师范的毕业生,是第一个进入巴斯 

德研究室当助手的人。 

     开始研究的时候,巴斯德使吸入到容器里的空气先经过塞有棉花的管 

子,空气中的固体微粒便被棉花吸附,棉花变为黑色。结果,溶液腐败了, 

长出了微生物。巴斯德将带有固体微粒的黑色棉花浸泡在易腐溶液——肉汤 

中,观察其是否有微生物生长。巴斯德在另一个瓶子里也装入肉汤,他把肉 

汤煮沸,然后把瓶口的玻璃烧红后,把瓶口封死。这种肉汤不论放置多久, 

总也不会腐败,长不出微生物来。 

     经过一年的研究,巴斯德终于得出如下的结论:空气中飘浮的东西,除 

了微生物的胞子,都不具有形成生命的条件。 

     普歇反对巴斯德的这一结论,他认为,微生物是肉汤自己长出来的;生 

物的生长需要自然的空气,至于煮沸肉瓶中的空气是经过加热的,而微生物 

的生长需要自然的空气。 

     巴斯德为了证明生物是不能自然发生的,接受了化学家兼药剂师巴拉的 

建议,改进了试验的方法。巴斯德特地设计了一种玻璃烧瓶,即“天鹅颈瓶”。 


… Page 9…

巴斯德将肉汤倒入球形瓶中,将球形瓶置于高热火焰中加热煮沸。瓶颈用火 

焰加热后,拉成天鹅吃食样的小管,管口向下开着,不封死,瓶内的肉汤放 

很长的时间也不会长微生物。原来肉汤在煮沸,空气膨胀,把瓶颈中的空气 

排出去了,等冷却后,空气虽然又会回到瓶中去,可是因为空气中的微生物 

是有重量的,(因为它们依附于尘埃之上)它就落在曲颈上,微生物没有腿, 

所以跑不到瓶里去,瓶中的肉汤便没有微生物生长。但若将同样处理的烧瓶 

摇动,使肉汤溅到弯曲细长的管壁,再流回烧瓶,培养后的肉汤就变得混浊, 

证明了有微生物生长,它们是由于尘埃带入的。 

     普歇仍然不服,他认为巴斯德说的空气中附着于尘埃之上的微生物根本 

不存在。巴斯德认为普歇的反驳是有道理的,怎样证明反流入瓶中的空气中 

一定有微生物呢?巴斯德决定继续实验。 

     1860年9月10日,巴斯德做了几百个圆肚烧瓶,瓶中不用烧沸的肉汤, 

只用消过毒的肉汤。巴斯德将烧瓶放在水中煮沸几分钟,把瓶中的空气赶出 

去。同时用火焰烧熔瓶颈,拉成细长的小管并封住管口。如果折断小管,外 

界的空气就会带着尘埃进入瓶内,再把管口封住,放在温箱中培养。 

     巴斯德想,如果真是空气中会自然发生微生物的话,那么,不论什么地 

方的空气都应该是一样的。巴斯德把许多瓶肉汤分别放在空气很少流动的巴 

黎天文台地下室和空气流动的院子里,小心地把瓶子的颈口夹破,让空气进 

入瓶内,然后再用火封死。培养的结果表明:在地下室收集的10瓶,除一瓶 

稍有混浊外,全都透亮澄清,没有微生物生长;在院子里收集的11瓶,都变 

得混浊,都有微生物生长。 

     巴斯德还趁休假的机会,用同样的方法,在不同地区和在不同的海拔高 

度的地方收集空气。在汝拉高原之麓,10个瓶中有8个瓶子长了微生物。在 

海拔850米的汝拉山上,10个瓶中只有一个瓶子长了微生物。在海拔2000 

米的蒙唐威特山上,20个瓶子中仅有一个瓶子的肉汤变混浊。 

    根据试验的结果,巴斯德得出结论:随着海拔的升高,尘埃数量就越少, 

空气的流动也平稳,粘附在尘埃上的微生物也越少。因为漂浮于空气中的尘 

埃是侵入肉汤中生物的唯一来源,是肉汤变混浊必不可少的条件。 

     1860年11月,巴斯德将他的试验结论正式向科学院提出报告,他写道: 

 “如果把总的结果互相比较,那么它们就证实:空气中包含的尘土是浸剂中 

生命形成的唯一基础、首要的和必要的条件。”巴斯德终于击败生物自然发 

生说,揭晓了“生物来自亲代的生物”的现象。 

     1862年12月,巴斯德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1863年,他的《空气中出现的最小生物》的论文获奖。 

                           五、葡萄酒的疾病 



     巴斯德现在已经是一个知名的微生物学家了。人们认为他是万能的神奇 

人物,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跑去向他请教。 

    这时候,法国工业遇到一个大难题,这就是葡萄酒和啤酒变酸。 

     巴斯德的故乡阿尔布瓦是法国著名的葡萄酒产地,因为在酿造中的葡萄 

酒在桶内酸败的事情经常出现,而大受困扰。家乡的酒商们联名请求巴斯德 

来调查病因,他们愿为他提供研究所需要的费用。 

    接到家乡父老乡亲的请求,巴斯德立刻允诺,接受了这项工作,至于研 

究费用,他则拒绝了。 


… Page 10…

     1864年暑假,巴斯德来到他的家乡,调查葡萄酒腐败的原因。 

     巴斯德做研究用的实验室,就是家乡小镇入口处的一家老咖啡店。巴斯 

德和助手们把必要的设备安排在那里。这些设备都是委托家乡的木匠、板金 

工匠、铁匠等制造的,既粗糙又难看。因此,村民们对巴斯德他们显出失望 

的神情。一位助手对巴斯德说:“老师,当我们走过去的时候,镇里人们常 

以瞧不起人的眼光看着我们。” 

     巴斯德说:“不要放在心里,巴拉尔老师常常开玩笑说‘科学家的精神 

是物质困难越大越发奋。’以简陋的实验设备达成完美的研究才是我们的任 

务。” 

     当时,酿造中的葡萄酒变得酸酸、粘粘或苦苦的,以致失败的事情经常 

发生。这种葡萄酒的病被称为异常发酵。巴斯德对异常发酵极为感兴趣。早 

在1863年他就开始研究了。巴斯德已经在研究甜菜汁的发酵中,知道酒精变 

酸是微生物捣的鬼。他想:“葡萄酒的异常发酵,很可能是由于某种微生物 

落入葡萄酒中,生长繁殖引起的。” 

     巴斯德再次用显微镜发现酒中确实有些微生物,有的是圆形,有的是长 

棍形。圆形的微生物是酵母菌,长棍形的微生物是乳酸酵母。巴斯德发现凡 

是变酸的酒差不多都有乳酸酵母,它们繁殖越多,活动得越厉害,酒就越酸; 

而在好酒中,就见不到乳酸酵母。根据研究巴斯德肯定地对酒商们说,酒里 

面的那些小小的微生物,有的能使酒变香,有的能使酒变酸。 

     酒商们都不敢相信,他们认为巴斯德是在说大话。于是,他们搬来一箱 

子酒,让他鉴别一下哪些是好酒,哪些是酸酒。巴斯德笑了,他对酒商们说: 

 “这很简单,每一瓶酒我只要一滴酒,不用闻,也不用尝,只用显微镜一看, 

就能鉴别。” 

     对巴斯德的话,酒商们半信半疑。巴斯德把每一滴酒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凡是只有圆球形微生物的酒,也就是只有酵母菌的酒,巴斯德就判定为好酒; 

凡是有长棍形微生物——乳酸酵母的酒,巴斯德就判定为是酸酒;乳酸酵母 

越多,他就判定酒越酸。 

     巴斯德的实验结果与实际情况符合,酒商们都点头称赞巴斯德高明。家 

乡的人对他们师徒不再持怀疑的态度了。他们请求巴斯德帮助他们解决怎么 

使酒不变酸。 

     如何制服那些使酒变酸的乳酸酵母?巴斯德想起他曾用加热的方法抑制 

醋酸菌和杂菌的活动和生长。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防止一些食物变坏, 

总是把它们煮沸。巴斯德也想采用这一方法试试。开始时,他把酒煮沸。在 

显微镜下观察,那种使酒变酸的乳酸酵母的确不活动了,但同时那种使酒变 

香的酵母菌也被“煮”死了,所以,煮沸的酒没有那种酒香味了。 

     怎样才能既可以杀死使酒变质的微生物,却又不伤害使酒变香的微生 

物?巴斯德经过不断试验,终于摸索出一个最为理想的温度。这个温度是50 

—60℃。 

     巴斯德告诉葡萄酒制造商们,制造葡萄酒时使用的酒桶和其他用具都必 

须洗涤干净,将酿成的葡萄酒保持于50—60℃的温度,经过一些时间,使酒 

变质的微生物就会死亡。 

     将葡萄酒加热以防腐败的方法——底温处理法,对发酵学有极大的贡 

献。巴斯德为工业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巴斯德使法国的制酒工业重整旗鼓,欣欣向荣。当时,法国向英国输出 


… Page 11…

大量的葡萄酒,一旦酒质酸败,不仅酒商们有经济损失,对整个国家的财政 

也会造成不利影响。由于巴斯德的研究结果,葡萄酒可以顺利酿造,源源输 

出,为法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这项发明,巴斯德并没有申请专利,而是公开了方 

法,使任何人都可以采用。假如申请专利的话,巴斯德可以赚大钱,但他认 

为由研究获利的行为是科学家的耻辱,因为他研究酒精发酵是为了帮助有困 

难的人。巴斯德的信念终其一生都没能改变。后来,许多食品生产部门都应 

用这种方法,既能保证食品的香郁味道,又不会变质,至今在全世界各地仍 

广泛地应用这种防腐方法。为了纪念巴斯德提出的这种方法,人们把它叫做 

 “巴斯德氏消毒法。” 



                              六、与蚕病搏斗 



     当巴斯德研究葡萄酒,取得令人兴奋的研究结果的时候,法国又碰到了 

另一个大难题,这就是蚕丝业面临破产。 

     法国南部的蚕丝业很发达。可是,在1865年,不知道什么原因,蚕儿不 

断地生病,不吐丝,不作茧,浑身起棕黑色的斑点,并且成批地死亡,使养 

蚕业受到很大的损害。贫穷困苦的养蚕者请求政府援助。最后,人们还是纷 

纷推荐巴斯德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人们认为,研究这一类问题,没有比巴 

斯德更有良心的科学家了。他们晓得,巴斯德只要知道有许多人陷于困境, 

为了救人,他必定会以不屈不挠的精神来研究的。 

     上议院议员、巴斯德的恩师窦马写信给巴斯德,邀请他到自己的家乡— 

—阿莱研究蚕病。 

     接到恩师的委托,巴斯德感到一阵心慌与紧张。他是一位化学家,只与 

酒的发酵打过交道,没与动物、昆虫的疾病打过交道。他也从来没有见过蚕。 

但蚕病如此严重,他知道这是一件大事。他在给恩师的回信中写道:“老师 

说的事情,使我很烦恼。我很感激老师瞧得起我,何况研究目标又很大!可 

是,我很担心,因为从我生下来到今天,一次也没看过和摸过蚕。假如我和 

老师一样生长于养蚕的地方,而多少对蚕有些知识的话,我是决不犹豫的。” 

      “但是,也许我能做也说不定,假如辞谢了老师紧急的委托,我一定会 

后悔的,我岂能辜负了老师的关怀?一切就请老师安排吧。” 

     巴斯德为了拯救法国蚕丝业,勇敢地担负起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他在临出发去阿莱之前,前去拜访了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培尔,在法 

培尔那里他了解了许多蚕的知识。他还阅读了有关蚕的种种书籍。在经过相 

当的准备后,他才出发去阿莱。 

     在阿莱,巴斯德和助手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他们发现这种黑斑病 

见于蚕卵、蚕身及蛾身上,是好象撒散开的胡椒一样,呈现出棕黑色的小斑 

点。大部分病蚕是在结茧之前就死亡。 

     这种病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如何才能使蚕避免它呢?巴斯德走访了许 

多养蚕户。得到的回答是:不知道这病是怎么得的,但这病蔓延得很快。养 

蚕人曾用过种种办法对付蚕病,但都没有收到效果。他们把硫磺和木炭粉撒 

在蚕身上,用胡椒和糖,用灰和煤屑……还有人把葡萄酒撒在桑叶上喂蚕等。 

任何方法都防不了这种小黑斑病。 

     巴斯德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