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图》三百岁斗历改宪之文,《四分历》本起图谶,最得其正,不宜易。”
改与不改的根据都是图谶,可见图谶已变为一些官僚升官发财的一种手段,
其内容的混乱更不用提。只有张衡和另外一位天文学家、尚书郎周兴坚决反
对恢复古历。他们根据自己多年对天象的观测,对各种历法作了深入的研究、
比较,认为“九道法”最为精密,提出判定历法好坏的依据主要是与天象是
否相符。在争辩中,张衡提出:“天之历数,不可任疑从虚,以非易是。”
意思就是说:历法只能按照自然界的本来情况来编订,而不能任凭主观的推
测加以歪曲和增减。经过反复的辩论,■诵、梁丰等人被驳得张口结舌,他
们根本就对历法一窍不通,只是借用图谶来故弄玄虚。因此,朝廷无法采用
■诵、梁丰的建议,四分法也就得以继续沿用。这次辩论是我国历法史上唯
物主义对唯心主义斗争的一个胜利。
张衡不仅反对利用图谶之学来牵强附会地修改历法,也反对用“图谶之
学”作为太学考试的内容。
在顺帝永建六年(公元131年),东汉政府曾采纳图谶专家翟■的建议,
扩建太学的学舍。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太学新建工程完成了,共有240
房,1850室。太学里特别为翟■树立石碑,刻上铭文来纪念他。太学在形式
上是发展了,但是许多谶纬图录等类的书籍也由此开始被增加到博士弟子们
的学习内容中。在东汉时期,“七经纬”被称为“内学”,原有的五经被称
为“外学”,可见谶纬的地位反而在五经之上了。于是,张衡就在阳嘉元年
特别上奏章议论贡举问题,他在奏章中说:当今报考太学的诸生,在做文章
时为了争名竞利,多有剽窃成文,虚冒姓名,甚至竞达到“连偈俗语,有类
俳优”。张衡明确地指责了当时士人的虚伪和文章的芜杂。
在张衡看来,图谶决非“圣人”所做,既无效验,也不足凭信。公元133
年,张衡更特别上奏章揭露图谶的虚妄。这篇名为《请禁绝图谶疏》的奏章
的大意是:“谶书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这个问题很少能有人回答得出。
… Page 21…
当汉取秦时,尽力打仗,竟获得成功,这真可以说是一件大事,但那时是没
有人引证图谶的;这是最喜欢讲述数的象夏候胜、眭孟这些人,也没有提到
过谶书。刘向父子校订国家秘藏图书,看遍了先秦各学术流派(即儒、墨、
法、道、名、杂、农、阴阳、纵横九家)的著作,也没有把谶书编入他们的
目录。直到汉成帝、汉哀帝之后,才听说有这种东西。它们的著作时代也便
可想而知了!我们试用谶来比经、甚至用谶来比谶,其中矛盾冲突的地方不
知道有多少!况且纬书里说到战国时的墨翟、汉代的益州,图中的内容却终
止于汉成帝,可见谶书完全是胡诌瞎说,前后矛盾,不可取信。这哪里会是
孔子做的!这一定是虚伪之徒想升官发财,才造出这些谣言。从前侍中贾逵
曾摘录谶书中互相矛盾的30多条去问善于讲谶的人,他们也都说不出个所以
然来。王莽篡位是汉代的大祸,要是这81篇 (即指《河洛》45篇,《六艺》
36篇,共计81篇)早就有了,为什么不预先加以警戒呢?由此可知,图谶
产生于哀帝、平帝在位期间。现在 《河洛》、《六艺》诸谶纬都已校定,成
为经典,后来有人在此基础上又附加和篡改了一些东西,甚至还用这些来推
断会发生水灾,有的人听说此事,不惜丢弃了家业,跑到山上以避水灾。可
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水灾。既然预测后事不灵验,便有人专门编造一些事情
来验证先前发生过的事。而后来汉朝顺帝竟又恢复了帝位,这他们便测不出
来了。这还有什么可信的!大家之所以偏爱谈论虚伪的图谶,不肯研究实际
的学问,正如画工不愿画犬马,而喜欢画鬼怪一样。原因是鬼怪无形,可以
随便涂抹,而狗马是人人常见的动物,画得不象是不行的。因此,我请求,
把所有的图谶一律清查出来,加以禁绝。这样,正邪便不再有所混乱,经典
著作也不会再被玷污!”
我们前面曾经说过,充满神学迷信内容的谶纬,是东汉王朝的国典。如
果有人反对图谶,也就等于说反对汉朝的皇权,就会被统治者认为是“非圣
天法”,就会遭到压制和迫害。但是作为一名正直的、态度严谨的科学家,
张衡始终坚持了他所认识到的正确的见解,他毅然地突破了学术上迷信欺罔
的气氛,公开去冒犯当时的朝章国典,明确地提出了反对图谶的主张,向皇
帝上疏论争,建议把图谶一概禁绝。这充分地表现了张衡坚持真理、反对谬
误、不畏权势、敢于斗争的可贵精神。同时也说明了张衡不仅是一个优秀的
科学家,在政治思想斗争方面也是站在最前列的。当然他的出发点不同于王
充。王充是从唯物论和天神论的观点出发,从根本上否定这一套鬼话;而张
衡则没有那样彻底,甚至对阴阳五行的说法,还采取了保留的态度。张衡的
出发点仍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因此他虽然反对图谶,但还是为儒家学说辩
护,怕孔子等“圣人”被妖化了。这是张衡思想上的局限性的表现。
九、“猗猗秋兰”,咏晚年
张衡在政治上有自己的主张和抱负。他在《应间》中曾说过:“盖闻前
… Page 22…
哲首务,务在下学上达,佐国理民。”可见他始终认为学术和政治是相互关
联的。他对东汉政治也始终抱着一种要“明略佐时”的改革热望,希望东汉
朝廷能够通过整顿学术、简选人才、加强礼制、剔除奸佞的方法,借以缓和
阶级矛盾和国内外的危机,减轻一些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而达到巩固
汉朝政权的目的。
当时东汉政治已趋腐朽黑暗,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各方面开始动荡不安。
东汉时期政治上最突出的现象就是宦官和外戚争夺统治权力的斗争,他
们都同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向广大人民交相煎逼的
局面。汉和帝即位时,外戚窦宪把持朝政;不久和帝同宦官郑众等人密谋,
诛杀了窦宪,郑众被封为剿乡候,参与政事。此后宦官们位列“中常侍”,
多是“金■右貂,兼领卿署之职”,宦官的权势日盛。
汉安帝时,宦官李闰使用奸计排挤外戚邓■,迫使邓■等自杀而死,李
闰受封为雍乡候。宦官们从此更加肆无忌惮,无恶不作。安帝末年,中常侍
江京 (封都乡候)、樊丰等人和安帝乳母王圣(封野王君)、王圣的女儿伯
荣,以及侍中周广、谢恽等互相勾结,“煽动内外,竞为侈虐”。当时比较
正派的官僚多被他们迫害。
安帝死后,樊丰、王圣等人和外戚阎显在拥立新皇帝的问题上产生分歧,
发生了角斗。角斗的结果,樊丰、王圣等人失败了。他们有的被杀戮,有的
被放逐。但是后来,另一批宦官孙程等人又谋杀了阎显等新的权贵。孙程、
王国等十九名宦官因拥立顺帝成功,都受封为列候。顺帝乳母宋娥也受封为
山阳君。当时宦官们和外戚梁商暂时勾结在一起,他们的爪牙布满朝野,和
豪强地主狼狈为奸。正派的官僚如李固等人多次上奏章弹劾宦官和外戚的专
横,结果都遭到孙程、梁商等人的压制和迫害。
宦官、外戚和豪强地主,都是存在于东汉政治中的强大的黑暗势力。张
衡站在正派官僚的立场上,想要刷新政治,“佐国理民”,便必须同他们做
斗争。顺帝永建5年 (公元130年),就是张衡再任太史令的第5年,张衡
特意上奏章,抨击宦官乱政,奏章中说:“无道虽远,吉凶可见。近世郑(众)、
蔡 (伦)、江(京)、樊(丰)、周广、王圣毕为效矣。……前事不忘,后
事之师也。”张衡的这一番话很明显地是拿江京、樊丰来比作当时乱政的宦
官们,拿周广来比宦官的党羽们,拿王圣来比顺帝的乳母宋娥;劝顺帝及早
警悟,有所作为,不要宠任宦官,让他们败坏政治。当然,张衡的意见不会
被骄慢昏庸的顺帝听取。相反地,顺帝不久,还下诏特许受封为列候的宦官
可以收养义子,继承爵位。自此,宦官们更是正式地获得了和贵族世家同样
的世袭特权。
顺帝阳嘉2年 (公元133年),张衡第二次被调离太史令这一职位,升
任做侍中。侍中的职务是侍从在皇帝左右,“赞导众事”,是一种类似高级
顾问性质的差事。因为张衡学问高深,为人正直,关心政治,对皇帝忠诚,
因此顺帝还算比较重视他。张衡也深知担任侍中,他便随时有向皇帝进言的
… Page 23…
机会,因此,他很想利用这个机会劝皇帝整顿一下政治。但很快地,他便失
望了,在当时宦官和外戚专权的情况下,他的建议不但没有收到实际效果,
反而因此受到宦官们的排挤和诽谤,被排挤出了朝廷。
据史书记载,有一次,张衡被传到宫中去,顺帝特地问张衡道:“现在
天下最憎恨的是哪些人?”当然,百姓们最憎恨的就是皇帝所宠幸的那些宦
官们!张衡正在考虑如何答复,可是当时站在皇帝身边的宦官们,知道张衡
愤恨他们的胡作非为,害怕张衡向皇帝说起他们的罪恶,对他们不利。就瞪
起眼睛狠狠地盯着张衡。以至于使张衡没敢向皇帝说出他心里想要谈的话。
结果,张衡只是对皇帝敷衍了几句空话。
张衡在回答顺帝问话的时候,心里极为痛苦、矛盾。他觉得做为臣子,
应当对皇帝讲出真实情形。但他又害怕讲出实话后,不但没有用处,反而会
招来宦官们对他的嫉恨。因此他忍了又忍,把舌尖上的话暂时强吞到肚里去,
在恶势力面前,采取了明哲保身的态度,这流露了他性格软弱的一面。可是
他又不能容忍恶势力的胡作非为和嚣张气焰,心里自然非常忧愤。他把满腔
的忧愤发泄到文章里去,于是写出了洋洋数千言的《思玄赋》,以寄托自己
的感想和志愿。
在这篇《思玄赋》中,张衡引古证今,阐发了自己当时的感想,他说:
“览丞民之多。僻兮,畏立辟以危身;曾烦毒以迷惑兮,羌孰可与言己。私
湛忧而深怀兮,思缤纷而不理;愿竭力以守义兮,虽贫穷而不改。执雕虎而
试象兮,阽焦原而跟止;庶斯奉以周旋兮,安既死而后已。”这说明了他自
己决心不向恶势力妥协,要和他们斗争到底。他说自己要“弯威弧之拔刺兮
(亲自张开那强驽大弧),射■冢之封狼(去射杀那些■冢山上的大狼——
指宦官权贵们)”,可是最后他却又说“回志■来从玄■,获我所求夫何思”,
表明了自己准备潜心于学术的研究。这篇文章反映了张衡当时极为矛盾、苦
闷的心理状态。
为了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张衡特别上奏章要求调职到东观。汉安帝永初
年间 (公元107年…113年),谒者仆射刘珍、校书郎中刘■■等人,奉皇帝
命令在东观编撰《汉记》(又名《东观汉记》),他们上书请皇帝下令让张
衡也加入到编撰 《汉记》中来。可是,没等皇帝做出回答,刘珍和刘■■便
都去世了。对此张衡很是惋惜,他决心一定要将 《东观汉记》完成。因此,
张衡上疏要求“愿得专于东观,毕力于纪记,竭思于补阙”,要用全部时间
“收检遗文”,从事于《汉记》的编篡工作。但是他多次上奏章要求调职到
东观,始终没有获得朝廷的允许,原因何在呢?这并不是因为张衡的学识和
才干不足,而是因为张衡的清廉正直,那些专权作恶的宦官权贵是不会愿意
让张衡到东观去的。张衡原先官居侍中,时常受皇帝召见,宦官们已在担心
他在皇帝面前指责他们的罪行。若是再把张衡调到东观去修史,不仅他仍有
和皇帝见面的机会,而且会在国史中揭露他们的罪恶。虽然张衡上一次并没
有向皇帝直陈他们的罪行,但宦官们总觉得张衡是他们的眼中钉,急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