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竹木以为鹊,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其后《韩非
子·外储说》称:“墨子为术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西汉时《淮南
子·齐俗训》更称:“鲁班、墨子以木为鸢而飞之。”这些都说明早在公元
前三、四百年战国时候,我国已经发明和制造了能够在空中飞翔的木鸟,并
且很可能是运用了斜面等原理。到东汉时,张衡是否发展了斜面原理,或应
用过螺旋浆等形式,我们已无法确断。据史书记载:“张衡尝作木鸟,假以
羽翮;腹中施机,能飞数里。”这种装有机关、能飞好几里的自飞木鸟,无
疑是受到了先代科学家如鲁班、墨翟等人的启发,加以自身的努力研究制造
出来的,而其制造技术自然要比墨翟等制造的木鸢高明得多了。
历史文献中较早记载张衡制造指南车的,是南北朝时梁朝文史学家沈约
所著的《宋书·礼志》。其中云:“指南车,其始周公所作,……至于秦汉,
其制无闻。后汉张衡始复制造。汉末丧乱,其器不存。……明帝青龙 (公元
233…237年)中,令博士马钧复造之而车成。”这段史料说3000年前的周公
已造成了指南车,这不大符合实际。不过,张衡很可能利用齿轮系创制指南
车,一百多年以后机械工程专家马钧重新造成指南车。
张衡和马钧制造指南车的方法虽然都没有流传下来,但此后不断有人制
造指南车成功。北宋时,燕肃在仁宗天圣5年(公元1027年)、吴德仁在徽
宗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先后造成了指南车,《宋史·舆服志》中详细地
记载了他们内部的机械构造。它们采用一种能自动离合的齿轮系,使得车子
不管怎么转,车上木人的手指始终指向南方。古代皇帝出巡的时候,指南车
就排列在出巡行列最前面的仪仗队里,用来指示方向。
记里鼓车也是利用齿轮系转动的。当车子前进时,利用车轮的转动,自
动地把车行的里数表示出来,它和现在汽车上的里程表的作用相同。晋代崔
豹作的笔记《古今注》记载着:“记里鼓车,一名大章车。晋安帝(公元417
年)时刘裕灭秦得之。有木人执槌向鼓,行一里击一槌。”当时有一本专记
西汉遗闻轶事的《西京杂记》也说:“汉朝舆驾祠甘泉汾阴,备千乘万骑。……
记道车,驾四(由四匹马拉着),中道。”记里鼓车也是供皇帝出巡时用的。
张衡是在永建元年写成《应间》的,由此可以推知张衡造成木雕、指南车、
记里鼓车等机械,大体上应该在永建元年之前。
在机械方面,张衡制造了许多奇巧器物,成就惊人,堪称一代宗师大匠。
张衡曾一度获得“木圣”的称号。
张衡是一位博学多才,全面发展的科学家,对于学习,他从不停留在狭
小的范围里。他一方面对天文、历法继续作精深的研究,另一方面对数学、
物理学、机械制造等领域进行了勇敢的探索和研究。勤勉学习和刻苦钻研使
他在各个方面都获得很大的成功,他的光辉成就已大大地超出了天文学的范
… Page 14…
围了。
七、发明了地动仪
张衡连续做了6年的太史令,到安帝建兴元年 (公元121年),被调任
公车司马令。公车司马令的官署设在皇宫的南阙门旁,职责是保卫皇帝的宫
殿,通达内外奏章,接受全国官吏和人民的献贡物品,以及接待各地调京人
员等等。把科学家张衡调到这样的一个职位上,充分说明封建皇帝如何不重
视科学,不让有天才的人有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岗位
上,张衡还是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时间和精力,继续进行学术研究。除了天
文学以外,他还对数学、物理和机械制造等方面,下了很大的苦功。我们曾
提到张衡的数学名著《算罔论》以及制造的计里鼓车,指南车等等,都是在
张衡就任公车司马令时苦心钻研的结果。
到顺帝永建元年 (公元126年),张衡又被调任太史令。这是张衡第二
次做太史令。当时有一些热衷于名利的人乘机嘲笑张衡“辄积年不徒”,不
得提升,讽刺他宦途不顺,“去史官5载而复还,非进取之势”,是倦鸟归
飞,仍回旧巢,攻击张衡“与世殊技,固孤求是”。还有人把张衡创制的科
学仪器看作是“屠龙之技”,认为是“艺成而下”的小道。也有人嘲笑张衡
“不务正义”,认为张衡如果把精力用在作官上的话,早就能升官了。面对
统治阶级的冷遇和传统势力的冷嘲热讽,张衡特地写了一篇名为 《应间》的
文章来答复这些“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的目光短浅之人的嘲笑。
张衡在《应间》里不仅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在研究学问上是抱着“约己博
艺,无坚不钻的信心和决心,以及“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的谦虚
态度;同时也表示自己不愿同那些贪图名利、目光短浅的人去争长短,自己
坚持着“方将师天老而友地典,与之乎高睨而大谈”的广阔胸怀。
除了浑天仪外,张衡在世界科学史上另一个不朽的创造发明——地动
仪,就是在他第二次担任太史令期间研制成功的。发明于公元132年 (阳嘉
元年)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及其方位的仪器。地动仪的发明,
在人类同地震作斗争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从此,开始了人类使用
仪器观测地震的历史。
我国是一个地震比较多的国家。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一直在顽强地同
地震灾害作斗争。早在3800多年前,我国便已经有了关于地震的记载。晋代
出土的《竹书纪年》中记载,虞舜时“地圻(裂)及泉”,可能就是指的地
震;最明确的报道,是夏代帝发7年(约公元前1590年)的“泰山震”,这
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记录;《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报道的地震情景说,
“烨烨(yìyì,意为火光很盛)震电,不宁不令(意为不合时令,使人不安宁),
百川沸腾,山冢 (山顶)|(即断“崩”)。据考证,这是周朝末年(公元前
780年)陕西一带地震引起山崩的生动记载 (前二句可能是“地声”、“地
… Page 15…
光”结合的地震前兆);公元前三世纪的《吕氏春秋》里记载了“周文王立
国8年(公元前1177年),岁6月,文王寝疾5日,而地动东西南北,不出
国郊。”这一记载明确指出了地震发生的时间和范围,是我国地震记录中具
体可靠的最早记载。此外,在 《春秋》、《国语》和《左传》等先秦古籍中
都有关于地震的记述,保存了不少古老的地震记录。从西汉开始,地震就被
作为灾异记入各断代史的“五行志”中了。
东汉时期,我国地震比较频繁。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自和帝永
元4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间,共发生
了二十六次比较大的地震。汉安帝元初6年 (公元119年),就曾发生过两
次大地震,第一次是发生在2月间,京师洛阳和其他42个郡国地区都受到影
响,有的地方地面陷裂,有的地方地下涌出洪水,有的地方城廓房屋倒塌,
死伤了很多人;第二次是在冬天,地震的范围波及8个郡国的广大地区,造
成了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当时人们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对于地震极为惧
怕,都以为是神灵主宰。
张衡当时正在洛阳任太史令,对于那许多次地震,他有不少亲身经验。
张衡多次目睹震后的惨状,痛心不已。为了掌握全国的地震动态,他记录了
所有地方上发生地震的报告,在他已有的天文学基础上,经过长年孜孜不倦
的探索研究,终于在他50岁的时候(公元132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用
于测定地震方向的地震仪—地动仪。
据《后汉书·张衡》记载,地动仪是用青铜铸成的,形状很象一个大酒
樽,圆径有8尺。仪器的顶上有凸起的盖子,仪器的表面刻有各种篆文、山、
龟、鸟兽等花纹。仪器的周围镶着8条龙,龙头是朝东、南、西、北、东北、
东南、西北、西南8个方向排列的,每个龙嘴里都衔着一枚铜球。每个龙头
的下方都蹲着一只铜铸的蟾蜍,蟾蜍对准龙嘴张开嘴巴,象等候吞食食物一
样。无论哪个地方发生了地震,传来地震的震波,哪个方向的龙嘴里的铜球
就会滚出来,落到下面的蟾蜍嘴里,发出激扬的响声。看守地动仪的人听到
声音来检视地动仪,看哪个方向龙嘴的铜球吐落了,就可以知道地震发生的
时间和方向。这样一方面可以记录下准确的地震材料;同时也可以沿地震的
方向,寻找受灾地区,做一些抢救工作,以减少损失。
汉顺帝永和3年 (公元138年)2月3日,安放在京城洛阳的地动仪的
正对着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一个铜球从龙嘴中吐出,掉在蟾蜍口中。可当
时在京城洛阳的人们对地震没有丝毫感觉,于是人们议论纷纷,怀疑地动仪
不灵验;那些本来就不相信张衡的官僚、学者乘机攻击张衡是吹牛。可是没
隔几天,陇西(今甘肃省东南部)便有人飞马来报,说当地前几天突然发生
了地震。于是人们对张衡创制的地动仪“皆服其妙”。陇西距洛阳有1000
多里,地动仪标示无误,说明它的测震灵敏度是相当高的。据《张衡传》所
记洛阳人没有震感的情况来分析,地动仪可以测出的最低地震裂度是3度左
右 (按我国12度地震烈度表计),在1800多年前的技术条件下,这可以说
… Page 16…
是一项非常伟大的成就。
张衡的地动仪创造成功了,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架记录地震的科学仪器。
在国外,过了一千多年,直到公元13世纪,古波斯才有类似仪器在马拉哈天
文台出现;而欧洲最早的地震仪也是出现在地动仪发明1700多年以后了。
然而,由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对于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素来不加重
视,所以张衡在地震方面的研究和发明,得不到他们的支持。地动仪创造出
来以后,不仅没有得到广泛地推广使用,就连地动仪本身也不知在什么时候
毁失了,这实在是科学技术史上的一大损失。
张衡地动仪的内部结构原理,史书上的记载非常简略,使人无法详知,
这是很令人遗憾的。在张衡以后,我国历史上有几位科学家对于地动仪有过
专门的研究。例如南北朝时的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人信都芳曾经把浑天、
欹器、地动、铜乌、漏刻、候风等机巧仪器的构造,用图画绘写出来,并且
加以数学的演算和文字的说明,并把这些资料编成一部名叫《器准》的科技
名著;隋朝初年的临孝恭也写过一本《地动铜仪经》的著作,对地动仪的机
械原理,作了一些说明。但是这些重要著作,也没有能够留传下来。近代中
外科学家做了不少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复原方案。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
馆展出了王振铎复原的张衡地动仪模型。但是在准确测定地震方向的问题
上,王振铎的模型和《后汉书·张衡传》中的记载仍有出入。
张衡地动仪的内部机械的具体构造,虽然早已失传了,可是近年来我国
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凭借他们所掌握的现代科学知识,依据《后汉书·张衡
传》的有关记载,参照考古资料,经过多方面的探索,终于考证推论出1800
多年前张衡制造的地动仪的机构原理,并且设计了这座仪器的想象图。
《后汉书·张衡传》中所载地动仪“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这是地动仪的主要结构。根据许多学者的反复研究,张衡地动仪的基本构造
符合物理学的原理,它同近代地震仪一样,是利用物体力学的惯性来拾取大
地震动波,从而进行远距离测量的。这个原理到现在也仍然在沿用。王振铎
先生比较正确地推断出这座仪器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竖立在仪器樽形
部位中央的一根很重的铜柱,铜柱底尖、上大,相当于表达惯性运动的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