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的地位,我们是幸福极了,但我们要问:这种幸福和崇高的地位是谁给
的?是人民给的,是党给的,所以我们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为人民服务。我
们生活在这样的幸福当中,我们要时刻牢记所肩负着的重担和神圣的职责:
教师们要认真、严肃地全心全意地教好学生;同学们也要认真、严肃地全心
全意地学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我们共同创造出崭新的人民戏剧。
我们要教育同学有崇高的目的,从一切为了人民出发,在当前说来,就
是一切为了四个现代化,为了把祖国建设成为有高度文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有这样一个崇高的目的,我们绝不能从中取巧、图名图利。我在大学读书的
时候,有各式各样的教授,有的只为了拿那几百元工资,每星期教三四节课,
下课铃一响,把笔记本一台就走,多半秒钟也不肯教;有一些学生也不好好
地听课。这样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当然造就不出好的学生。现在学习的条
件太好了。同学们想一想,从古到今哪里有过戏剧大学?戏剧学院是随着新
中国的成立而建立的。因此,同学们应该无昼无夜地勤学苦练,做到得心应
手,学到一套本领,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还有一点,话剧从开始有的时
候起,就是为政治理想、为改造现实服务的。同志们了解了春柳社的历史,
就可以知道了。春柳社到现在不过七十多年,当时因为满清政府太腐败,我
们要救国、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才建立的春柳社,才搞话
剧。现在我们是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而奋斗。如果没有这样的崇
高目的,我们还搞什么戏剧?那就是个市侩、是个被人瞧不起的人。
我想谈一点个人的切身感受。我从十五岁搞话剧,到现在有五十多年了,
我总是在戏剧创作和演出当中活动,从来没有停顿过。因此,我希望同学们
在学戏的过程中要永不间断地实践、再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学习的对不对,
适用不适用,一切戏剧学问都要在实践中检验。因此,我们应该早一点实践,
不要像过去学医那样,学了八年还不会接生,不会治好阑尾炎。我主张早一
点实践,快一点实践,而不要学了几年才实践。学了一些基本训练,练了一
定的功夫的时候,要赶快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智慧的才干,在实践中深入认
识我们的武器——戏剧艺术的力量,增加我们的勇气和信心。
中央戏剧学院给了同学们许多好的学习条件,而且还有专业教师指导,
这样的学习机会,不是任何剧院的演员或舞台美术工作者都能得到的。只有
同学们才有这样的学习条件。中央戏剧学院是有成绩的,但距离党和人民对
于我们的要求仍然差得很远。我们要永远不自满、不知足,勤学苦练,孜孜
不倦地自强不息。希望我们的教师和同学,都能树立为人民而教、为人民而
学的目标,永远做无私无畏的战士,为创造无产阶级崭新的伟大的戏剧艺术
而贡献我们的终生。
(根据在全院大会讲话记录整理)
(原载《戏剧学习》1979年第
2期)
“有朋自远方来”——欢迎英国老维克剧团来华演出
世界伟大的戏剧家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是莎士比亚。
今天,英国老维克剧团应我国文化部的邀请,来到中国,演出莎士比亚
的名剧《哈姆莱特》。这是中英戏剧交流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盛事。
莎士比亚的伟大与深刻是永久的。
在清代末年,中国便有林琴南与魏易翻译了查理士、兰姆姐弟改写的《莎
士比亚故事集》,题名为《吟边燕语》。译文用的是文言,已经引起了中国
知识界很大的反响。从那时起,中国人便开始认识了这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
英国戏剧家。
莎士比亚是一个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他的作品在当时中国为反对封建主
义“三纲五常”而奋斗的先驱者心中产生了共鸣。在中国打开多年闭关自守
的大门,向西方寻求文化革新的潮流中,莎士比亚与达尔文、赫胥黎、孟德
斯鸠、亚当斯密。。一起来到了中国。
“五四”运动以后,有更多的人在研究和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译本有
各种风格与优点。田汉同志第一次用白话文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
此后,他还译了其他莎士比亚的剧本。我还看过邓以蛰教授用文言翻译的《若
邈久袅弹词》(即《罗密欧与朱丽叶》),译文相当优美。以后,曹未风、
卞之琳、方平等都是研究莎士比亚的专家,做了大量的工作。像朱生豪,更
是把翻译莎士比亚作品作为终身事业,不幸旧社会恶劣环境迫使他死于贫
病,差六个剧本没有完成全集的翻译。
新中国成立以后,陆续整理出版莎士比亚的译本。去年,全集译文出版
了,这是一件大家期待多年的大事。今后,莎士比亚在中国的研究和介绍必
然还会有更大发展。
莎士比亚的戏剧在中国舞台上也有了多年的历史。记得我小的时候便看
过《一磅肉》(即《威尼斯商人》)的演出。那时,在教会学校中,业余剧
团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十分普遍,很多是用英文演的。
我在南开大学时,便在天津一个女子中学里看过我的朋友丹妮用英文演
《皆大欢喜》中的罗瑟琳,那时她才十七岁,后来成为有名的演员,比这更
早,春柳社演出过《驯悍记》;新剧公会、民鸣社等演出过《篡位夺嫂》(即
《哈姆莱特》)、《肉券》(即《威尼斯商人》)。以后,莎士比亚的戏剧
的演出更是日益广泛了。甚至连京剧、地方剧种也演出了莎士比亚的戏。京
剧《铸情》便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的。
川剧曾演出过《杀兄夺嫂》,沪剧演出过《铁汉娇娃》,都是《哈姆莱
特》。上海的苦干剧团还将《麦克白》改编上演,名《乱世英雄》,由黄佐
临导演。戏剧专科学校演出过《威尼斯商人》、《奥赛罗》与《哈姆莱特》。
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演出过《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国的许多名导演都导演过莎士比亚的戏,应云卫导演过《威尼斯商
人》,章泯导演过《罗密欧与朱丽叶》,焦菊隐导演过《哈姆莱特》,张骏
祥导演过《柔密欧与幽丽叶》等等。解放后,更多莎士比亚的戏在中国各地
上演,如《十二夜》、《无事生非》等等。这些演出不但得到中国观众的热
烈欢迎,中国戏剧工作者也从这位戏剧大师的作品中得到深远的教益。
今天,中国的戏剧界怀着满腔的热忱欢迎英国老维克剧团来华演出。
老维克剧团是以十九世纪的英国女皇维克多利亚的名字命名的,简称老
维克,有着悠久的历史。多少年以来,以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在国际上享有
盛名。
一九四六年,我在纽约曾看过当时老维克的名演员劳伦斯·奥利维主演
的莎士比亚的《亨利第四》,演出非常精彩,受到纽约观众的盛大欢迎与赞
扬。一九六三年,原来的老维克剧并入英国国家剧院。现在的老维克剧团原
名展望剧团,由于他们近年来在演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杰出成绩,今年被授
予老维克剧团的名称。中国有一句老话:“实至名归”,这是对他们贡献的
表彰。
《哈姆莱特》是世界戏剧中的瑰宝。许多名演员都曾经把演这个戏看作
一生艺术事业的高峰。在英国,代代都有最佳的演员扮演哈姆莱特这个角色。
十六世纪的名演员伯贝奇和莎士比亚同台演出过这个角色。以后像欧文、克
因、吉尔古特、奥利维都以演出这个角色在戏剧史上留下了盛名。
这次来华的老维克剧团,拥有不少杰出的戏剧艺术家,导演罗伯逊先生,
多年从事导演工作,在导演莎士比亚戏剧方面,尤其有出色的成就。扮演哈
姆莱特的雅各比先生,是一位富有才华的演员,曾多次获得表演奖。据说老
维克剧团有一个传统,有一本《哈姆莱特》的旧剧本,红色包皮,由历来演
哈姆莱特最好的演员代代相传,二十五年前这个剧本传给了一位前辈演员,
今年又由他亲手传给了雅各比先生。这是对准备比表演哈姆莱特的高度评
价。参加这次演出的其他演员,也都是英国当代的优秀演员。
今年,英国伦敦节日芭蕾舞团来华访问,中国上海京剧团也到英国演出,
都受到了中英两国观众的热烈赞赏。
现在英国老维克剧团演出《哈姆莱特》,又给中国带来了英国话剧艺术
的高度成就,相信一定会获得巨大的成功。作为一个话剧工作者,我尤其感
到高兴。
这是中英话剧交流的一个良好开端。我们希望今后将有更多的中英两国
话剧团体的互访演出和交流,这将大有益于两国人民的更深的了解和更亲密
的友谊。
(原载《人民日报》1979年
11月
3日)
青冢
冬日的草原白茫茫的一片,在那茫茫的白雪之上,有一座青青的小山,
上面长满着碧绿的芳草,不畏北国的严寒风霜,这座小山总是青葱葱的。
在它下面睡着中华民族的一个美丽的女儿,她的名字就叫“王昭君”。
在内蒙古,我听到过无数王昭君的美好的传说;在蒙古包里,我倾听过
马头琴大师巴杰的弹唱;王昭君在草原人民的心中,像是一位慈悲的女神,
给草原带来永不消散的春天的温暖气息。
人们说,贫苦的牧民把羊丢掉了,那么就到那青青的小山去吧,那便是
王昭君的坟墓——青冢。在那里,一定会找到丢失的羊羔,而且会比从前长
得更大了,更肥了。人们还说,有的姑娘结婚了,可是,一年、二年、三年
过去了,却没有得到孩子。她们哭泣着去找草地上最老的老人,老人摸着银
白色的长胡须告诉她们:去吧,去向那青青的小山,我们昭君娘娘睡在那里,
她会送给你们孩子的。于是姑娘们骑上马,飞奔到了昭君的青冢,在那绿草
之上,她们和衣而睡,她们做了一个梦,梦见身边的青草上开出了许许多多
芬芳的花朵。一年以后,姑娘生出了又白又胖的儿子。
真是神明啊,这汉家的女子,年轻的姑娘,她的神奇是来自人民对她的
爱戴与尊敬。她从长安到草原,从汉宫到匈奴的龙廷,不正是为了汉胡百姓
的安乐幸福吗?!人们也正是因此而长久地怀念她,赋予她那些无比优美的
传说,使她美丽的容颜更增添了动人的神采。
湖北的秭归是王昭君的故乡,那儿有清清的香溪,巫山翠峰如簇。内蒙
草原是王昭君的家乡,那里有婉蜒的黑河,缓缓流去,巍巍的阴山,葱葱郁
郁。
我喜爱这位伟大的女子王昭君,我也喜爱她的家乡,宽阔的草原。当我
来到她的青冢,站在青青的小山下,我便仿佛听到商队的驼铃,驮来汉家的
丝绸盐茶,送去胡家的乐器牛羊。我又像是听到悠悠的胡笳和清越的琵琶声,
也许是胡家的牧人伴着汉家的女儿王昭君在弹奏。
多么遗憾,我没有在冬天到草原去,所以也没有看到冬日的青冢。然而,
在我的想象里,它一定是比夏天更加青翠,更加葱茏:因为那里睡着人们想
念的汉家姑娘——王昭君,草越厚,她便睡得越暖,我希望那青草长得更加
茂盛。
(原载《旅游》1980年第
2期)
贺词——为纪念中央戏剧学院三十周年而作
今年是中央戏剧学院三十周年纪念。这确是值得庆贺的日子。
“三十而立”,中央戏剧学院已经成长起来了。
三十年来,为祖国的戏剧事业和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培养了无数人材。桃
李满天下,这是中央戏剧学院的骄傲与光荣。
三十年来,在教学中,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条如何培养话剧人材
的方法,在这条道路上扎实地迈出了步子。
三十年来,是大量的诚诚恳恳的,有学识,有才能,勇于负责,热爱戏
剧教育事业的同志们,靠着他们坚持不懈的奋斗,才使这个学院成为名副其
实的戏剧大学。
应该庆贺的事是很多的,是多少人付出了心血,才有今天这个可喜可贺
的“三十而立”的日子。
一九五○年建院时,我才四十岁,除欧阳予倩老院长外很多同志都很年
轻。三十年过去了,他们的头上生出了白发,他们为学院的成长献出了青春;
应该说,他们的青春在学生们身上再生了。多少取得优异成绩的青年人,在
祖国各地的戏剧舞台上焕发着光彩。
我要祝贺这些可敬的老师和优秀的学生。我要祝贺学院的干部和工作人
员。
过去,道路并不平坦;今后,也会有艰难曲折。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戏剧
学院是英国“皇家戏剧学院”,它于一九○四年成立,到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