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 第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兴,一样的会减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教学语言要口语化,要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语,新教师或实习老师
初上讲台,往往给人以一种背诵讲稿的感觉。背诵讲稿非但听起来味同嚼蜡,
没有味道,而且会失去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威信,学生听讲时,替老师担忧,
好心的学生悬着一颗心,唯恐老师背不下来,怎么办?调皮的学生等着看笑
话,至于教师究竟讲了些什么,反而被大家忽视了。

(二)历史课堂语言贵在一个“准”字

历史课堂语言作为一种教学语言,最要紧的是准确无误,科学性是第一
位的。1840 年就是1840 年,多加一年,少说一年,都是违背了历史的事实。
秦灭六国之前,嬴政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君,你必须以“秦王”相称;秦灭
六国,秦朝的历史开始了,嬴政称皇帝以后,你必须以“秦始皇”相称。“秦
王”和“秦始皇”;“秦国”和“秦朝”,一二字之差,如果颠到时序,前
后乱用,或者模棱两可,闪烁其词,都是科学性的错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
义应该是:推翻了2000 多年的“君主制度”或者“封建君主制度”。有的教
师说成是:推翻了“封建统治”。我们知道,辛亥革命只是赶跑了一个皇帝,
结束了君主制度,而我们的社会依然是封建社会,无论是袁世凯还是后来新
老军阀的统治,都没有改变封建统治的本质。在这里,“封建君主制度”和
“封建统治”,文字相差无几,概念却大相径庭了。

历史教师非但要用准确确切的语言,用词严谨地讲清楚各种历史概念,


就是形容词的用字遣词也必须恰如其份,言过其实,夸大其词也都在禁忌之
列,历史课堂语言有别于文学语言。文学语言尽可以无限夸大:“白发三千
丈”,“黄河之水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这些远离实际的形容词
在文学诗赋里是被称颂的绝妙佳句,但是在历史课上是绝不允许的。历史课
堂语言切不可美辞而害意,丢了一个“准”字。

(三)历史课堂语言要追求一个“精”字

历史课堂语言要讲究一个精字,说话务求明白、简练、干净。简练干净
的语言使人神清气爽。冗长而抓不住重点的话越讲得多,听的人越糊涂。教
师从第一天走上课堂开始,就应该防止出现“官腔”、“训话腔”。一句话
一个“啊——”,两句话一个“懂吗”,不断的“这个、这个”,无数的“嗯
嗯”。。这些官腔、训话腔,会成为一种疲劳因素,在你讲话内容的外壳上
蒙上一层尘雾,使本来丰富而有意义的内容失去了它应有的光彩。

为了使学生全部听懂教师的讲课内容,有一些好心的教师养成了重复的
毛病。为什么要一句话重复几遍呢?多遍重复,成为蛇足。但是在特别重要
的关键性的地方,或者估计学生有听不清楚的地方,为使全体学生都没有滑
过你的话音,教师完全可以把已经说过的,换一个说法,从另一个角度再表
达一次。当你介绍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荀子,说:“荀子和孟子是齐名的”。
如果耽心学生没有听懂,或者听不清楚,最好不去作一次简单重复,你可以
补充一句“荀子和孟子在当时有着同样崇高的社会地位”。

准确而精练的语言使人产生美感,而婆婆妈妈,絮絮叨叨,没完没了的
来回重复,只能使听者生厌,兴味索然。至于信口开河,天花乱坠,甚至插
科打诨,荒诞不稽,学生也许会捧腹大笑,叫好于一时,扪心自问,对得起
学生吗?

(四)历史课堂语言的情感色彩

历史课堂上应该听得见几千年前陈胜在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
乎?!”的振臂高呼,看得见几千里外法国马赛人民高唱着进行曲开赴前线
的壮丽画面。而这些声音,这些画面,除了借助图片、表格、实物的应用,
音像材料的辅助,主要的应依靠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把他们再现在学生面
前。历史上一些优秀人物的品德思想更需要通过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来触动
学生的心弦,感染学生。

历史课堂语言要充分发挥出她的魅力,还要富于文采,富于感情,做到
以情动人。北京三中朱尔澄老师素以寓情于理见长。在中国古代史《明清文
化》一课中介绍了徐光启的科技成就,他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及他最早接触
西方科技、最早察觉到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历史贡献之后,添加了一个徐
光启之死的细节,她说徐光启71 岁死于大学士官位,“盖棺之日,囊无余资,
据说只有白银10 两,一品大学士,不置家产,多少年来为后人钦佩。——盖
棺之日,囊无余资,闪耀着徐光启金子般的品质”,启发学生从优秀科学家
身上学到人生的价值。朱老师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情感,渗透在她低沉而又坚
定的语音之中,做到了以言感人,以情动人,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感染力。

(五)历史课堂语言的时代气息

历史课堂语言要富有时代气息。最犯忌的是,在讲古人古事的时候,乱
用现代名词、现代术语。相反地,在历史课上,倒是应当适当引用古人说过
的原话,古籍记述的原文。一句“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可以把志
在“还我河山”的岳飞,满怀胜利信心,准备乘胜追击,直到完全收复失地


的豪情壮志,以及僵城大捷之后,岳家军欢庆胜利、有说有笑的时代气息,
鲜明地摆到了学生面前。

原话和原文不能用得太多,使学生难以接受。那么,什么地方引用原话
原文为宜?第一,要害的地方,或者能够用原话一语道破的地方。如,林则
徐禁烟,他一到广州,对各国商人表了一个态:“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
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一句话,把林则徐这位民族
英雄坚决禁烟的态度、性格和风范充分地表达出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
法西斯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如果引一句希特勒原话:“把捷克斯洛伐克
从地图上抹掉,是我不可动摇的意志。”法西斯德国疯狂侵略的嚣张气焰便
毕露无遗!

第二要短而精,浅而显。如汉景帝时晁错建议削藩,他说:“今削之亦
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把削藩的必要
性阐述得既深且透,而文字浅显易懂,用字仅22 个。如果引用的原话原文内
容虽属要害,而文字艰涩,寓意费解,就不宜采用。人教社新教材各册都在
课文旁专辟方框,引古人的原话原文,这是对旧课本的一大改进!

有的教师担心增加原话原文会增加难度,担心学生不容易接受。其实,
有时候补充古籍上一句原话,看似增加了难度,实则简化了教材内容,更便
于记忆巩固,讲汉武帝反击匈奴战争的结果时,补充一句“从此漠南无王庭”
可以唤起学生一串联想:汉军取得了重大胜利,长时间里,匈奴贵族不敢再
带兵到蒙古大沙漠以南骚扰,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一句原话,一段原文,
一个成语,可以形成一个概念,联想一串现象,概括一整个时代的面貌。这
样做,还能把时代气息渲染得浓浓的,把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鼓得高高的,
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学生自学历史的能力也将在其中得到相
应的提高。

(六)历史教师对语言表达的自我训练

历史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是可以通过自我训练来提高的。训练的方法:
第一要丰富史料。史料是内容,语言是形式。教师掌握的史料丰富了,反映
史料内容的语言也就丰富了。语言的准、精和美要以教师掌握的丰富的史料
为基础,教师只有掌握了较为丰富的史料,才能判辨真伪,用词精当,才能
形象生动,具有文采而且感人心弦,也才能选用恰当的原文原话。否则,只
靠教师的两张嘴皮子耍贫嘴,卖噱头,又哪里谈得上准、精和美呢?第二要
有较高的文学修养,把历史课堂语言加以文学化和哲理化。看一点原始资料,
看一点历史小说,看一点文艺作品,是大有裨益的。第三是要在表达的技巧
上下点功夫。什么地方用快速而又轻松的语调大珠小珠落玉盘地叙述?什么
地方要放慢语速到一字一句都落到学生耳朵里?什么情况用反问号?什么情
况“暂停”,以便酝酿气氛、培养感情或者留下一个细嚼缓咽的时间来让学
生全部吸收进去?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平时进行一些自我训练,逐渐提高
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八、更新观念,探索新教法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新编教材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令人
耳目一新。

新编教材以具体生动,图文并茂,知识面宽,德育和能力受到重视,体


例和形式新颖多样等诸多优点展示在我们面前。学生见了夸曰:“棒”;教
师见了赞曰:“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

但是在接受了试教任务的学校里,不少教师拿了新教材上课,一开始便
遇到了困难。新教材带来的困难就在这个“新”字上。它在内容上、体例上、
要求上都跟过去的教材有所改变的这个特点,不仅使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感
到陌生,而且使有经验的老教师同样感到陌生。有经验的教师熟悉过去的教
材,探索出了适应于过去教材的教法,掌握了教好过去教材的规律,讲起课
来胸有成竹,运用自如。有的还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教法,卓有成效。

使用新教材,原来的一套教法,有些可以照旧不变,有些却不适用了。
新教材迫使我们从头学起,认真钻研,探索出一套适应于新教材的教法来,
以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探索新教法,首先要更新我们头脑里原有的旧观念。

长期以来,我们历史教师总是认为,凡是课本上写的、画的,字无论大
小,图无论主次,包括注解、目录、大事年表,一概都必须在课堂上由教师
交待得一清二楚,滴水不漏。这个“必须”,是教师的一种观念,或者说是
教师自己给自己套到头上的一道紧箍咒,其实并没有任何一个方面对教师提
出过这样的指令,包括由教委发布的教学大纲在内。

与此同时,教师以教科书为依据讲课时,怎样处理教材才能提高教学效
果?在教师头脑里盘算得最多的是怎样补充和丰富,而很少花功夫去琢磨删
节和浅化,或交给学生课后自己去阅读。

上述观念的形成,除了高考或各级统考的影响以外,恐怕主要是由于原
来的历史教材写得精当扼要,言简而意赅。这样的写法难免缺血少肉,失之
干瘪。这样,教师必须把主要的力气去挖掘深藏在教材背后的潜台词,去找
回被教材抽干了的血和肉,讲裸时增加些内容,丰富些情节,补充些例子。
如今教师面对丰富而又生动的新教材的内容,爱不释手,舍不得舍弃,仍然
采用老办法,事事要讲,字字要讲,其结果必然是堂堂课讲不下来,完不成
任务。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旧观念,探索新教法。

通读新教材第一册、第二册以后,我对新教材的总体认识是这样的:新
教材的内容由三个环节组成。主要的一环是大字。大字要求学生掌握,这是
统一要求的。大字的核心是几个“重要”,重要年代、重要人物、重要史实。
几个“重要”一定要深入领会,牢固掌握。第二环是小字,是教材内容的具
体叙述。最外面的一环是地图、插图、引言、图注、注释。。小字和最外面
一环的内容,除了用“☆”符号标出,要求学生掌握的以外,其余由教师灵
活运用。其中一部分是上课时要利用的,或作为大字的补充,由教师结合大
字来讲,或让学生念一念,看一看;另外一部分,教师可以不去理它,让有
余力的学生自己去翻阅。

由于大字是统一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一环,所以教师主要应环绕大字讲
课。为讲好大字内容,就要灵活运用好小字以及地图、插图、引言等这外面
一环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或取或舍,精心设计,巧为剪裁。教师的课
堂教学,讲得完还是讲不完?讲得好还是讲不好?学生学得好还是学不好?
关键恐怕就在这里。

那么,在使用新编历史教材讲课时,在讲法上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
是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跟老师们探讨。

(一)重点要突出


凡是重点的地方,要讲得具体,讲得充分。具体的做法,可以把涉及重
点的大字、小字、图画、地图、引言、图表等都利用上。必要时,还可以略
作补充。如果能展开一些描绘性的、触及灵魂、触动感情或者启发想象、启
发思维的讲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