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八年抗日战争,四年解放战争,党把马列主义和
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斗争,失败,再斗争,才逐步找到统一战线、武装
斗争和党的建设三大法宝;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党的优秀儿女,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壮烈的篇章。1949 年,新中国诞生,
中华民族才结束被侮辱、被宰割的苦难历史,中国人民昂首挺胸,屹立在世
界的东方。新中国建立以后,党领导我们进行新的长征,开展了社会主义革
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当然,由于对国情没有做出科学的分析,对社会主义革
命和建设缺乏经验和认识,我们也有过徘徊反复和严重失误,付出了很大的
代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对这一段历史作了科学的总结,找到了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预示着中华民
族新的腾飞。我们要向学生很好地介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使他们知道
新中国来之不易,民族独立之可贵。从内心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新中国,
自觉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讲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使
学生对“左”的错误引以为戒。并使学生坚信,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必将建
立起一个充满活力、生气勃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而建设一个文明、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强国,必将由现在的青少年一代肩
负起重任。从而使广大青少年自觉肩负这个历史重任,谱写中华民族历史的
新篇章。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利用各种条件,采取多种方法,课堂教学为主,
社会实践为辅,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收潜移默化之效。当然,
还要避免片面性,既要宣扬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也要具有危机感和民族振兴的紧迫感;既要反对崇洋媚外,也要反对固步自
封,闭关自守;既要培养爱国之情、建国之才,又要培养国际主义的博大胸
怀,树立放眼世界的远大理想。
5。树立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历史教学的根本
以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历史教学的主题,是正确的。但历史课思想教育的
更高层次,则是使学生逐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若干年来,在以阶级斗争为纲观点的支配下,宣传解释有很大的片面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思想上拨乱反正,提倡全面、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
所以,强调以下观点是必要的。
第一,生产力标准。
生产力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的
发展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以石器、陶器为主要生产工具,只能产生蒙昧、
野蛮的原始社会。金属工具特别是铁器产生了奴隶社会。“手推磨产生的是
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气磨产生的是工业资产阶级为首的社会。”1而只有生
产力高度发展之后才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在分析李嘉图的经济理论
时指出:“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是李嘉图评价经济现象的基本原则,。。这就
是科学上的诚实。”②马克思从来都是以“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来评判历史发
展的。因此,我们在评价一切历史现象——诸如阶级、集团、政党、人物、
事件、制度、政策、措施等等时,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以是否有利于生产
力的发展来判断是非曲直。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
只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才能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说:“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
级的对抗上,最后建立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的劳动的对抗上。”“没有对抗
就没有进步。”③过去流行的观点,总是把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说成是被剥
削阶级对剥削阶级的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这是片面的理解。
马克思所说的对抗,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剥削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
另一方面是被剥削阶级反抗剥削压迫的斗争;没有这二者,生产就不能发展,
历史就不能进步。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最残暴的对抗形式。恩格
斯说:“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
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即为希腊文化创造了条件。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
就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没有奴隶制,就没有罗马帝国。没有希腊文化和
罗马斋国所奠定的基础,就没有现代的欧洲。。。没有古代奴隶制,就没有
现代的社会主义。”④显然,恩格斯在这里首先肯定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和
压迫,正是这种剥削和压迫所积累起来的文明,奠定了人类文明的基础。所
以,在奴隶制的发展时期,凡是对奴隶制的发展有利的一切历史现象都是应
当肯定的。至于奴隶的反抗斗争,在奴隶制发展时期,不管规模如何巨大,
斗争如何壮烈,只能起加强奴隶制的作用,它的意义也就在此。只有当奴隶
制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根本障碍时,奴隶的斗争,才迫使奴隶主采用隶农制,
在奴隶制的母体内,产生封建制的萌芽。
在封建社会里,以封建主为首的制度是代表历史进步的。无数次的农民
战争,所反对的只是超限度的封建剥削,而不是封建剥削本身。也就是说,
他们已无法活下去,被迫反抗斗争。农民起义的结果,不管成功与失败,一
般情况下,是使封建主对农民的剥削与压迫,限定在大多数农民还能活下去
的情况下,使这部榨取农民血汗的机器能继续运转。所以农民起义只是反对
坏皇帝而拥护好皇帝,杀贪官而不杀清官,杀为富不仁者而争取为富且仁者。
即使农民的领袖作了皇帝,也丝毫不会改变封建剥削制度本身。农民起义的
作用,和地主阶级政治家的“变法”、“革新”起着大致相同的作用,只不
1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108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 卷第126 页。
③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第48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220 页。
过是在封建框架内推动生产发展。只有当封建制度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
梏时,资产阶级才能充当旧制度的埋葬者。
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对抗社会。《共产党宣言》在表述
这种对抗时说:“资产阶级时代。。使阶级矛盾简单化了:社会日益分裂为
两大敌对阵营,两大互相对立的阶级,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资产阶
级在历史上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占得统治地位还不到一百年,
而它所造成的生产力却比先前一切世代总共造成的生产力还要宏伟众多。”
很显然,马克思在这里毫不含糊地肯定在资本主义对抗形式中,资产阶级是
社会前进的力量。而“无产阶级。。在这种条件下所争得的每一次胜利都是
资产阶级的胜利。”“工人们有时也获得胜利,但这种胜利只是暂时的。他
们斗争的真实成果并不是直接的成功,而是工人们愈加扩大的团结。”只有
当“生产力已增长到这种关系所不能容纳的地步,资产阶级的关系已在阻碍
着生产力发展”的时侯,无产阶级才开始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①
以上并不是什么新观点,只不过是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其他
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就不一一介绍了。
历史课中德育的因素还很多。突出主题不是不要副题,抓住根本不等于
舍弃枝叶。凡是教材中所包含的德育因素都应充分地利用,使之成为全面提
高学生素质的组成部分。
(三)贯彻教书育人的整体原则
教书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灵魂工程不同
于其他工程,它要塑造成千上万不同个性的人的灵魂,不能一张图纸造同样
的产品,而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但不同个性的人也有共性,因此,育人
又有共同的原则。我根据培养目标、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时代心态,借鉴前
人的经验,在实践中总结出教书育人的整体原则:注之以爱、启之以智、晓
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1。注之以爱
热爱学生是教书育人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校胜过爱家庭,
爱学生甚于爱子女,这是我的行为准则,也是我能够取得成绩的主要原因。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爱自己的母亲的,因为母亲和子女有天然的骨肉
之情,在子女身上倾注了深厚的“母爱”。作为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和班主
任生活中,和学生建立了亲如骨肉的感情,并能较自觉地把学生和祖国的前
途、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克服某些母亲的溺爱,使“师爱”高于母爱。
对学生深厚的爱,首先是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倾注在教育事业上,千方
百计地备好课、教好课,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其次,对学
生要诚挚和蔼,苦口婆心。课余时间,要常和学生一起活动,了解他们的个
性、爱好,倾听他们的心声,关心他们的疾苦。北京“九中”是解放初在承
恩寺果菜园的基地上建起来的,校舍简陋。一出教室,常常是漫天风雾,满
眼黄沙,环境艰苦。我便在教室前开辟花圃,精心种植各类花木。许多同学
经常主动帮忙。经过师生共同劳动,校园的环境大为改观,师生之间感情融
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高了。
八二届有位边远农村的女生考入我班,视力不好而无钱配眼镜,影响学
习生活,我便带她进城验光配镜,送她一副精致的近视镜。还有一位远郊区
① 以上均引自《共产党宣言》。
男同学,身体很弱,影响学习,我便给他买了半年的麦乳精,直至康复。八
一、八二、八四届各有一位同学精神严重不正常,且家长中各有一位精神病
史患者,我每晚家访,与家长配合,药物治疗与精神治疗相结合,使这三位
同学终于痊愈,以上五位同学,都考上了大学,走上了工作岗位。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从学习上、思想上、生活上对学生全面关心,
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学生也更加喜欢听我的课,更加容易接受我所宣扬的观
点和所称道的人物,思想教育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师爱,打开了教书育人
的通渠大道。
2。启之以智
列宁有一个著名的观点,认为只有用人类全部的知识武装起来,才能成
为共产主义者。这是非常深刻的见解,道出了德育与智育的血肉关系。没有
高层次高质量的智育,便没有高层次高质量的德育,德育必须寓于智育之中。
历史知识本身就充满着爱国主义,充满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历史唯物主
义也是从无数历史事实中抽象出来的规律性的认识。抽出了历史知识也就抽
去了思想内涵。而且历史知识有血有肉,具体生动,最易为青少年所接受,
这就决定了历史教学要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而不能作空洞的
说教。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是启之以智的含义之一。
智育不仅包括传授知识,还应包括发展学生智力,这是启之以智的含义
之二。
历史知识本身非常丰富,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传授很多知识。教师在
考虑运用历史知识进行思想教育时,要遵循两项原则。一是依据教材的原则。
不能海阔天空,漫无边际的乱扯一气,而是认真发掘教材的思想性。二是针
对性原则。思想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应当全面进行,不可偏废。但思想教育
又要解决实际思想问题,特别是要针对某些社会不良倾向和学生们中间存在
的问题,有的放矢,对教材的某些部分加以强调或作适当的延伸和补充,使
之收到实效,而不能平均使用力量。
这几年,社会上刮起一股“向钱看”、“高消费”的歪风。一些人捞钱
不择手段,贪污、受贿、偷税漏税、投机倒把、囤积居奇、坑蒙拐骗,甚至
杀人越货;一切讲究高档、进口、豪华、新潮,甚而花天酒地,纸醉金迷,
腐朽糜烂。这股歪风对青少年的影响也很大。因而,在历史课中加强艰苦奋
斗、勤俭朴素、公而忘私、为政清廉的教育,实是刻不容缓。所以,我在讲
“大禹治水”时,不但讲他采用了疏导的方法,制服洪水,造福于民;而且
讲了他在外治水十多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公而忘私精神;并根据《韩非子·五
蠹》中所说的:“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完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