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纵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科幻纵览- 第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八十年代中期的美国,还出现了一本当时并不起眼的灾难科幻小说,即《摩天大楼失火记》。该书曾在九十年代初作为“五角丛书”中的一本被翻译到中国来。《摩天大楼失火记》篇幅不长,内容也简单:虚构的世界第一高楼落成开业,在顶层举行了庆典。就在达官贵人济济一堂之际,大楼中层某处因为电线短路而失火。由于超高层建筑特有的“烟囱效应”,火势迅速蔓延并封锁了逃生之路。顶层的人们只能由空中逃跑。最后包括州长在内的一批人葬身火海。后来,这部小说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并且根据好莱坞影片“光明结尾”的传统,让受难者炸开顶层的水塔熄灭了大火。

这部小说通过大量技术细节,将超高层建筑必然存在的危 3ǔωω。cōm险隐患揭示得十分全面。但是人们一直把它仅仅当作危言耸听的娱乐作品。不过,早在一九九三年世贸中心遭炸弹攻击时,一些逃生的人们就说,眼前真实的灾难令他们联想到了这部同名电影。而2001年9、11事件的发生使得这部小说成为科幻史上最恐怖的预言之一。

我们的文学史,在相当漫长的时间,实质上不过是一部男性文学史,虽有极少的才女词人闪烁其间,但从她们个人到她们的精神,都无法改变依附者的哀怨。《思潮与文体》499页,雷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雷达的这段文字讲的虽然是主流文学的情况,但用在科幻文学也同样准确。甚至,科幻文学可能更具有男性特点。

所以,八十年代世界科幻的又一个亮点,便是女科幻作家的涌现。虽然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就是女作家创作的,后来也涌现出勒古恩(UrsulaK Le Guin)这样的女性科幻高手。但是科幻文学以往从总体上是一种男性文学。不仅作家,读者都是男性占压倒优势。二十世纪早期,一些美国女科幻作家为了保证销路,不得不给自己起男性的笔名。这与科幻文学强调科技、哲学和远离现实的特性不无关系。

五十年代开始,女作家出现在科幻文坛上。其中,梅丽尔在新浪潮运动中起到了组织者的作用。到了八十年代,女性科幻小说迎来了兴盛的局面。知名的女科幻作家有威尔赫姆、麦金太尔、萨金特等人。女性科幻作家群的兴起,首要原因就是女性读者在科幻小说读者中的比重大大上升。

在七十年代末,还有一部特殊的作品受到了特殊的待遇:巨大的发行量和评论界的忽视,那就是《星球大战》系列的电影小说。即使是在科幻界内部,人们对这套电影小说的重视也非常不够。它经常被看作只是电影《星球大战》系列的衍生产品,没有独立的艺术价值。

《星球大战》系列小说并非卢卡斯亲作,而是由唐纳德F格鲁特、詹姆斯卡恩、布鲁克斯、萨尔瓦托等人分别捉刀代笔来撰写每一集。但卢卡斯在授权的同时,也交代了自己的整体构思,所以,小说中对银河共和国、杰迪武士传统和许多人物身世的介绍比电影详细许多。星战故事最成功之处,在于它建立了一个宏伟的背景。而小说在这个背景的完成上,大大补充了电影的不足。比如杰迪武士和西斯武士数千年的冲突,电影里就完全没有介绍。对“力”的探讨和修练法,小说中更是讲得头头是道。由于受日本武士小说《宫本武藏》影响,这些描写颇有东方神秘哲学色彩。

《星球大战》电影小说本身的艺术水准也较高。小说的心理描写十分出色。以书中重要的角色——两个机器人为例。在电影里它们的心理活动很难表现,而在小说里则栩栩如生。这套电影小说的文笔出色。虽然乘同名电影之船出海,不愁发行,但作者的写作态度仍然非常认真。并且,这套电影小说的作者不同,但都保持住了这一特点。优美的文笔将太空的神奇描写出来。笔者在八十年代曾初读过正传的前两部,深深为作品中描绘的宏伟太空世界所打动,而在十几年后亲眼看到电影却觉得很一般。这说明小说作者能够发挥文字力量的长处。不过,《星战前传》的两集电影小说水平大大下降。除了重复电影本身外,只有大量画蛇添足的情节。

第二卷:世界科幻文学史 第九章: 塞伯朋克流派

九章前言

第一节:塞伯朋克在美国

第二节:世界各国的塞伯朋克

九章前言

一些介绍西方科幻史的文章,将“塞伯朋克”流派视作西方科幻的一个发展阶段。笔者不同意这个观点。因为它的影响无法与“黄金时代科幻小说”或者“新浪潮科幻小说”相比。后两者是从整体上改变了科幻的面貌,而“塞伯朋克”只是一种题材与风格的创新。并且,就是“塞伯朋克”流行的时候,它也只是科幻文学领域的一只小力量。

不过,由于它是当代科幻中出现的最有影响力的新事物,体现着科技发展对科幻文学的冲击。所以值得专门介绍一下。塞伯朋克在美国诞生,慢慢影响到世界各国的塞伯朋克

第一节:塞伯朋克在美国

“塞伯朋克”一词是用英文“控制论”的前缀(Cyber)加上反叛的生活方式(Punk)构成的。它原本并不单纯指一个科幻小说流派,而是七十年代末开始,以美国硅谷等地为中心的一大批青年科技精英的生活方式。这些人沉匿于个人电脑制造、软件开发以及最早的网络生活体验中。其中有许多人伴随有吸毒、黑客等反叛性的举动,经常因为盗打电话或者盗用信用卡等高技术犯罪而经常与司法部门打交道。

当然,其中的“好孩子”肯定占多数,比如,日后的电脑大王乔布斯、比尔盖茨等人当初都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后来,作家兼编辑杜佐斯借用这个词来指称八十年代年代以写被电脑自动化控制的社会为背景的科幻小说。

作为科幻小说中“塞伯朋克流派”的作家们,也都拥有类似的生活经历。他们的作品尽管在当时的外人看来离奇古怪,但对于他们自己和同类来说却有着很现实的背景。斯特灵在1990年答《轨迹》记者问时曾称,数字迷幻剂将代替物质的迷幻剂。这在那个年代还是预言。仅仅十年后,游戏上瘾或上网成瘾这些现象就是在中国也已经很是触目惊心了。

由于极端个人化的生活方式,“塞伯朋克”流派的作者大多不愿意接受这个集体化的称呼。哪位作家属于塞伯朋克,往往是 “外人们”根据作品的特点与作者的生活方式,把他们硬划进去的。这些作家包括:威廉吉伯森、布鲁斯斯特灵、格里格别尔、莱维丝施恩纳等人。

威廉吉布森出生于1948年,年轻时便参加过反越战的抗议行动,后来成为加拿大公民。他的创作生涯开始于1977年。他不是塞伯朋克运动的创始人。但他的塞伯朋克三部曲《神经漫游者》(1984)、《读数为零》(1986)和《蒙娜丽莎加速器》(1988)却使得这个流派获得社会的重视,并因此被视为塞伯朋克运动的主将。1984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作品《神经漫游者》。在小说中,主人公凯斯将自己的大脑与电脑网络相联通,成为信息窃贼。

“塞伯朋克”派的另一个作家是布鲁斯斯特灵。斯特灵于1954年生于德克萨斯州的布朗威利,毕业于奥斯汀的德克萨斯大学。曾参加过克拉里昂科幻写作学习班,并发表过一些短篇作品。1977年,他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心之海》。后来又出版了《人造孩子》(1980)、《蜂群人》(1982)、《在布鲁涅的青春岁月》(1985)、《美丽与崇高》(1986)等。他还是 “塞伯朋克运动”的主要理论家和发言人,经常在与媒体接触和评论文章中介绍塞伯朋克流派的主张与特性。

从科幻小说本身的发展来看,塞伯朋克流派力求回归早期科幻小说重视科技和进步的特点,算是新浪潮运动的反动。由于塞伯朋友的主将们与主流文学界没有多少关系,他们更提倡科幻小说本身的特质,而反对以牺牲个性为代价地向主流文学靠拢。

在题材方面,他们将当时还没有成为大众生活一部分的电脑与网络引入科幻小说,成为信息化时代的预言家。小说中出现的许多情节在十几年后变为现实展现在人们面前。他们比黄金时代的先辈们更重视与现实有关的科技进步,而不是遥远时空背景下不可捉模的所谓发明和进步。

不过,塞伯朋克流派的主将们与黄金时代的主力作家相差两代人,与新浪潮运动的主力作家也差了一代人,科幻文学史上的这三个特点鲜明的运动其实也有代沟的背景在内。塞伯朋克们反传统,乐于描写暴力、毒品、堕胎等灰色事物。这些都不见容于他们理想主义的祖辈或父辈。就是同代人中的许多科幻作家,由于性格和价值观的不同,也无法创作塞伯朋克风格的作品。

另外,由于与文学较远而与信息技术较近,他们的作品普遍缺乏专业文学写作的完整构思与优美文笔,但却具有反映信息化生活特点的跳跃性和随意性。它的题材范围也是比较狭窄的,更多地局限在电脑网络之中。总的来说,塞伯朋克只是当今科幻天空中出现的一颗明星,而无法代表它的全部。

第二节:世界各国的塞伯朋克

当电脑和网络成为普通人的生活体验后,塞伯朋克作品便出现在世界各地。比如,《幻影迷宫》便是俄罗斯科幻作家卢克延科的作品。

在中国,从九十年代后期到现在,也出现了大量赛伯朋克式的作品。

第二卷:世界科幻文学史 第十章:漫卷全世界

十章前言

第一节: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科幻小说

第二节:拉美发展中国家的科幻小说

十章前言

二十多年来,世界科幻最伟大的成就,并不是出现了更高水平的作品,或者更新的流派,而是这门萌生于发达国家的艺术已经推广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一门真正世界化、全球化的艺术,正活生生地摆在我们面前。

记录非主流国家科幻成就的文字相当少,除了英语国家外,世界各国之间的科幻界也缺乏有效联系。但是,如果你读完了本书的第三卷,你会有理由相信,今天在中国大地上涌动的科幻潜流,不可能不同时出现在印度、巴西、墨西哥、尼日利亚、阿拉伯世界……每一个开始工业化,开始把自己的命运与全人类命运永远结合的国家里,科幻热潮都必不可少。因为它本来就是描绘这一美景的文学

限于资料,本章主要介绍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科幻小说和拉美发展中国家的科幻小说。非洲科幻小说的资料尚未收集到。

第一节: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科幻小说

印度是一个在许多方面都与我国有着可比性的第三世界大国。了解印度的科幻史也有助于对比我们自己的科幻道路。如前所述,印度最早的科幻萌芽也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不过,印度科幻文学的全面兴起还要等到独立建国以后。

民族众多,而且主流民族所占比例不算大,是印度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使得语言问题在印度文学创作中影响很大。在诸多印度地方语言中,流行于中西部的马地拉语文学中产生了大量的科幻作品,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科幻小说最初被作为马地拉语的科普读物大量刊行。

从五十年代开始,印度产生了蒂凯卡、克什沙贾、索曼等科幻作者。并且产生了近二十种科幻杂志。这个数字在世界上都是少见的。1974年,印度天体物理学家纳拉利卡尔博士开始创作科幻小说并取得成功。是印度科幻文学的一个代表人物。

拉什曼隆赫德是印度科幻小说的代表。他出生于1944年,1995年从一家金融机构经理的位子上退休,开始职业创作生涯。1983年他与友人合作了第一篇科幻小说《诸神被杀了》。1984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科幻小说集。其代表作有《天竺鼠》、《爱因斯坦第二》等。和阿西莫夫、卡尔萨根(Carl  Sagan)等人一样,他同时也是一名科普作家。并且出版过未来学专著《在千年纪念前夕》。

虽然印度本土语言繁杂,但由于英语是该国的官方语言,所以,在世界水平领先的英语科幻作品能够方便地被介绍到印度,并受到普遍借鉴。同样,印度科幻小说也拥有发展中国家的“后发效应”,得以快速越过早期探索而进入成熟。

九十年代以后,印度也开始了自己的“改革开放进程”,这个进程相当于印度的再一次工业化,并且,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成就。今天的中国人已经逐渐听到了印度象的脚步声。借此东风,印度科幻小说也再一次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在印度全国科普大会科幻文学的专门讨论会上,有两百名科学家出席,这是同类会议在我国无法取得的影响。九十年代末,在科幻作家普鲁肖坦达斯博士的领导下,印度科幻小说研究协会成立。

2000年,东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