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回忆录中,他声称他当时认为“堡垒”计划的最佳时期已经过去了,因而倾向于取消这个攻势。可惜由于他的这个说法无法从参加这次会议的其他人的回忆中得到证实,也和他在“堡垒”作战发动后所一贯持的乐观态度不符,所以他的这一段话似乎并不可信。 失败在什么时候都是“孤儿”,人们总是互相推脱。因此,“堡垒”计划失败的责任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确定的。事后,曼施坦因把“堡垒”作战延期以至失败归咎于希特勒的独断专行,是希特勒的犹豫不决导致的。 其实,曼施坦因的结论是十分不恰当的。首先,德军预计在4 月最迟在5 月初发起进攻的前提是:苏军在战败后尚来不及恢复元气和其增援部队尚来不及赶到。其次,由于泥泞季节结束较晚,德军不可能在5 月中旬前发动进攻,而到那时苏军的防御体系已经基本完成,等待着德国人的将是一场代价高昂的正面进攻。最后,更重要的是,德军当时的实力已经无法再支撑如此规模之大的进攻战役了。 确实,从1942年5 月起,德军已经连续不断地战斗了10个月之久,部队的损耗已达到了极点。从1942年7 月1 日到1943年6 月30日,德军在东部战场上阵亡、受伤和失踪人数高达198。5 万人。德军的前线师通常只有团甚至营的规模,而作为进攻利器的装甲部队的损失更是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要打赢一场进攻,德国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后方工业要生产出足够的武器;二是这些武器要运送到前线,这需要花费相当一段时间,因为苏联境内的道路情况很差,而且苏联游击队正在后方不断发动“铁路之战”对德军的补给线进行破坏;三是在武器运到前线后,部队需要时间来掌握;四是前线那些精疲力竭的部队需要时间休整,对缺额要补充,新兵要有时间训练;五是要在前线聚集足够发动一场攻势的弹药和粮草。 而所有这些事项要在短短的1 个多月内来完成,是非常不现实的。即便是7 月初德军发动攻势时,其装甲师平均拥有的坦克数量也只有100 辆而已。一次准备完善的德军攻势失败于一个完善的苏军防御体系之下,那么一次准备不充分的德军攻势就必然能击破一个不完善的苏军防御体系吗?作为一个卓越的统帅,曼施坦因不可能没有看到这一点,而事实上他和希特勒就推迟“堡垒”作战的分歧主要发生在6 月,他在回忆录中的辩解表明,他只不过是不想和这次战役的失败拉上关系。特别是当曼施坦因写回忆录时,战争魔鬼希特勒早已经在黄泉之下了,把责任推到他的头上正可谓一了百了。可以想像,如果希特勒下令在5 月初发动进攻,如果一旦失利,也会有人说希特勒一意孤行,不肯等待聚集足够的兵力和物资,而提前发动攻势,从而招致了失败。 尽管有反对的意见,尽管曾有过犹豫,希特勒最终决定“堡垒”作战仍将进行。德国人的这个决定是源于他们对于“闪电战”的自信,自开战以来,德军的“闪电战”尚没有在战役范围内失败过,不管敌人的防御设施是多么完善,德军最终总能完成突破,而德军几次失败的战役都发生在德军已前进了数百公里以后。所以虽然德军对苏军的防御的坚强表示担心,但他们所担心的是要花费多大的代价才能突破,能消灭多少苏军,一旦取胜后,尚有无余力发动进一步攻击。而并没预料到会遭到失败。如果说反对意见也起到一点作用的话,那就是使“堡垒”作战进一步被推迟了,希特勒认识到“堡垒”作战的重要性,而他也清楚一旦失败会导致的严重后果,既然现在突袭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于是他便干脆决定把发起进攻的时间推迟到准备充分为止。 于是,“堡垒”作战被推迟到了6 月,尽管由于曼施坦因和克卢格一再催促发动进攻,但希特勒显然认为还应该等聚集了更多的物资,准备得更充分才能发动攻势。于是在一再延期下,“堡垒”作战最后被延期到7 月5 日。
希特勒手中的王牌
库尔斯克会战对于希特勒来说无疑是关乎命运的一场大决战。由于战场形势的急转直下和轴心集团内部日益明显的分裂倾向,希特勒把打赢库尔斯克战役作为扭转战局、重新聚合轴心势力的战略举措。因此,这个纳粹头子在库尔斯克大费苦心,再次准备以大规模的坦克集群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对苏联发动一场凶猛的“闪电战”。而对此次库尔斯克大会战的胜利与否,希特勒把宝押在了他的两张“王牌”坦克——“虎”与“豹”式坦克和“王牌”战车——“斐迪南”式战车身上。 坦克,这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突破堑壕纵横、铁丝密 布、碉堡林立、机枪大量使用的敌方防线而诞生的集机动、进攻和防御为一身的武器,一向是希特勒“闪电战”的撒手锏。 也许是因为吃过坦克的亏,没有哪一个国家在坦克应用方面比德国觉醒得更早了。1916年9 月15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索姆河战役中,英军在进攻中首次使用了他们发明的坦克。当时英军共出动了49辆简易坦克,由于技术不完善等原因,开到阵地的只有32辆,真正参加战斗的只有18辆。虽然参战的坦克数量很少,但当这种隆隆而过的钢铁怪物步步逼近时,位于第一线的德军步兵手中的武器已经变得毫无用处,德军士兵惊惶失措,纷纷临阵脱逃。在不到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德军长达500 公里的阵地就插遍了英国的军旗。失利之后的德国立刻认识到坦克对于陆地进攻的重要性,开始了坦克的研制与生产。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当许多国家仍把坦克作为协同步兵进攻工具的时候,研究和学习坦克战术已经在德国军官中蔚然成风。 1939 年9 月1 日,希特勒实施的“白色计划”,就是以2;800辆坦克、6;000 门火炮和1;929 架飞机对波兰发动了“闪电”式进攻。1940年5 月10日,德军实施的“曼施坦因计划”,也是动用了庞大的装甲集群突破比利时南部的防御线,对西欧发动了大举进攻。而1941年6 月22日,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实施“巴巴罗萨计划”时,更是动用了近5;000 架飞机、4;300 辆坦克和7;400 门大炮。 因此,在希特勒眼中,坦克是他手中最有力的筹码!对库尔斯克的进攻中,坦克也自然将发挥其继往开来的作用。不过,这一次,希特勒的底牌是新式的“虎”和“豹”型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坦克的性能偏重于机动性,而装甲防护比较薄弱,火炮威力不大,坦克质量也比较小。这些坦克在1941年与苏联T -34坦克交战时,一直处于被动挨打地位,导致德国“闪电战”战略破产。 很显然,希特勒研制新型坦克的目的就是为了对付苏联的T -34中型坦克。人们在设计坦克之时,总是希望自己的坦克在综合战术技术性能方面比对方强。T-34型坦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研制的。当时,苏联已经觉察到法西斯德国大量坦克的威胁,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研制一种新型坦克来对付德军可能发动的进攻。1939年初,共产国际工厂制造出A -20和T -32坦克的样车,经展出和表演后,总部领导人选择了T -32型坦克,并于1939年12月对样车进行了改进后正式命名为T-34中型坦克。 1940 年6 月,哈尔科夫共产国际工厂开始成批生产T -34坦克,到1941年6 月德军入侵苏联时,共生产出1;225 辆。 T-34中型坦克是一种综合战斗性能较好的坦克,自1940年问世,1941年投入战场使用以来,至今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而且仍在一些国家的军队中使用着,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上服役时间最长的坦克。西方国家的某刊物曾这样评价:“1941年初T -34坦克初次出现便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坦克,在朝鲜战场上又见到T -34坦克,但仍未发现这种坦克是过了时的。” 确实,1941年10月6 日,当德军坦克与反坦克炮在奥廖尔东北面的姆岑斯克战役中首次遭遇T -34坦克时,就被T -34坦克强大的攻击力和防御能力所震惊。 德国人对T -34坦克进行研究后,发现这种坦克有坚固、厚实的装甲,惊人的速度,良好的通行能力和威力远远超过德国坦克的火炮。这着实让德国人大吃一惊。德国人感到,自己所有的坦克都过时了,不是T -34型坦克的对手。 对于苏联坦克的作战性能,希特勒一直很关注。当得知苏联T -34坦克的巨大威力后,希特勒既害怕又着急,他命令不惜一切代价也要研制出能对付T -34的坦克。 德军最高统帅部根据希特勒的旨意,要求坦克专家尽快拿出新坦克设计方案,并尽快制造出新坦克,以便在1942年4 月20日希特勒的生日时向希特勒展示。于是,德国人加强了开发新型坦克的力量,挖空心思研究对付T -34的办法。 其实,战争初期,德军就曾经缴获到苏军的T -34坦克。当时,“装甲大王”古德里安和其他装甲兵将领向希特勒建议仿制T -34坦克,认为这是消除坦克技术劣势最快、最简单的办法。但是,希特勒没有接受他们的建议,在希特勒的脑海中,苏联人是劣等民族,他不愿意仿制“劣等”民族的坦克。 殊不知,科学技术是无国界、无民族界限的,只有学习别人的长处,才能更快地发展自己。希特勒不是连这点基本的常识也不懂,但是他日耳曼“优等民族”至高无上的思想,最终给深陷“雪地”的德国坦克工业覆盖了一层寒霜。 之后,针对T -34坦克的特点,德国坦克专家设计出两种新型坦克方案——一种是Ⅴ型“豹”式中型坦克,另一种是Ⅵ型“虎”式坦克。 “豹”式坦克吸收了T -34坦克的很多优点,不仅有宽履带设计来保证良好的机动性,而且其倾斜前装甲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反坦克火炮的打击,同时还装备有威力强大的长管火炮。 1943 年初,第一批 “豹”式坦克被加紧生产出来。该坦克重43吨,最大速度40公里每小时,最大装甲厚度为80毫米,装有一门可发射次口径脱壳穿甲弹的75毫米炮。然而,由于 “豹”式坦克比最初设计重得多,其引擎与传送带承受了过重的压力,因此一直被频繁的机械故障所困扰。 V型“豹”式坦克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种比较优秀的中型坦克,超过了美国和英国的同级别的坦克。 “虎”式坦克原先的设计重量是45吨,前装甲厚度是80毫米。但被T-34型坦克弄得昏了头的希特勒觉得不够,下令提高到110 毫米,结果重量达到56吨。 “虎”式坦克在工程设计上独具一格,除炮塔外,可谓完美无瑕。坦克的悬挂系统采用了大负重三轮交叉、扭杆式装置,大大提高了履带的宽度、通行能力和行驶的平稳性。更有特色的是它的动力和传动系统,使用的是燃-电动力传动方式,以一台650 马力的汽油机为动力,先带动发动机,再驱动两台能带动两条履带的电动机,这样就可以用改变两台电动机的转速来转向,像开汽车一样操作方向盘。当然,这种燃-电传动方式的结构复杂,故障率太高,对作战极为不利。 除此之外,“虎”式坦克还安装有一门威力很大的88毫米坦克炮,但因炮塔太重,又没有助动系统,炮手需要摇手柄720 圈才能使炮塔转一圈,所以其反应速度很慢。英国陆军曾计算出:一个赤手空拳的人只要在距“虎”式坦克50米以内围着坦克小跑,就能让炮手不停地摇,直到累死,而且还不会被打着。“虎”式坦克的公路最大行驶速度为40公里每小时,但其行程只有90公里。 因此,虽然“虎”式坦克在装甲和火力上与苏军坦克接近,而且战场机动性上还略胜于后者,但火力、机动、防护和可靠、简便性等综合指数却大大逊于苏军的重型坦克。“虎”式坦克在防御时具有巨大的威力,但一旦进行远距离机动就麻烦不断,总是出故障或被苏军T -34型坦克绕到侧面击毁。 尽管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这两种坦克存在的问题,但希特勒对“豹”式和“虎”式坦克十分欣赏,对它们的威力甚至达到了盲目崇拜的地步。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他曾以为只要使用两个“虎”式坦克营,就可以救出陷入苏军重围的保卢斯军团。当然,他的幻想后来破灭了。 这一次,希特勒又把扭转东线颓势的希望,寄托在两种新型坦克上,他认为他手中的这两张“王牌”是不可战胜的,他坚信这两种坦克能够突破苏军的防线。为了增加胜算的可能性,希特勒还命令德国军工业界临时拼装了90辆新型“虎-斐迪南”式战车。“斐迪南”式战车装有威力巨大的88毫米火炮,其前装甲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