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人的朋友严君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外星人的朋友严君平-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外星人的朋友:严君平 作者:帅士象
外星人的朋友:严君平(1)
长篇历史传奇小说《外星人的朋友:严君平》

  陈显禄  帅士象  著

  
  前    言

  一、严君平就是庄子

  公元前51年出生在今四川省绵竹市武都山下严仙观内,并长期在绵竹境内生活的严君平,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说的庄子。

  这个观点让人大吃一惊,很难让人相信,认为绝对是张冠李戴,有牵强附会之嫌,狗尾续貂之意。但是,拨开层层历史迷雾,你会看到,这个观点却是真的!

  我们现在所说的庄子,是指那个著有庄子《内篇》、《外篇》、《杂篇》的庄子。人们所以喜欢这个庄子,是在庄子的这些文章中,其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想像、华丽的辞藻、广博的知识,使哲学和文学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成为后人难以超越的大山。而这个“学术意义上”的庄子,主要是指严君平。

  严君平出生在2000前的西汉末年,出生地即是今天四川绵竹市境内白云山下武都山所在的严仙观。严君平出生时的姓为庄,名遵,字君平。因此他生活的时代,人们只知道有庄遵、庄君平,而不知道后世有严君平。严君平在其传世重要著作《道德真经指归》中,一直自称为庄子。

  那么,2000年前的庄遵,为什么变成了现在的严君平呢?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历史,是后人编撰的历史,并不是严君平生活时代真正的历史。东汉班固在写《汉书》时,写到庄遵,因为避当时在位皇帝汉明帝刘庄的讳,改庄遵为严遵,庄君平从此变成了严君平,彼时的“庄”与“严”姓通假。于是后世一千多年的人不明历史真相,把严君平一直叫到了今天。

  在过去一千多年的历史中,许多学者一直怀疑严君平这个人是否真实的存在过。因为他所著的长达十三万言的重要著作《道德真经指归》,由于其达到了空前的哲学、科学、数学与天文高度,一直让人觉得是后人伪作。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墓中,人们在出土的竹、帛上发现了《道德真经指归》的原文,当中有大量引用老子《道德经》原文语言的事实后,人们才对严君平在历史上真实地存在并著述,不再怀疑。

  为什么说“学术意义上”的庄子,主要是指严君平呢?

  严君平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兼师友叫杨雄,即是我们常知的东汉那个以赋著名的杨雄。其实,对道学的研究与修养,才是杨雄的所长,赋都是其次了。杨雄所著的《太玄》一书,对中国的道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武帝之后中国才重视儒学,可是在之前,中国的治国理论却主要是道学。而杨雄的道学理论,对西汉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宋朝以前的中国历史上,杨雄是住在孔庙内的,号称亚圣,可见其思想与学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杨雄被驱逐出孔庙,是由于明朝朱煮等理学大家的极度贬低严君平、杨雄的道学,而独尊儒学的缘故。所以自宋以后,严君平与杨雄在中国历史上变得越来越无名,不为人所知。

  晋时有一个大道学家叫邵雍的(后世的朱煮也受其深刻影响),由于酷爱道学,于是与他的众多弟子,集历史上道学之大成,编成了庄子《内篇》、《外篇》、《杂篇》。所以当时邵氏有两名诗道:“没有杨氏人性说,何来庄子内外篇”。这时的庄子学说,是邵雍及其门人集严君平、杨雄、庄周三人学说于统一。后世的众多学者,包括像朱煮这样的大家,对此都没有表示怀疑,可见庄子的《内篇》、《外篇》、《杂篇》,并不是指某一人的著述,而是上述三人的学说统一了。

  战国时的庄周,也绝对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庄子。其重要的论据之一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庄子,是一个著述非常丰富的庄子,是一个有着十数万言妙文传世的庄子。但是战国的庄周,其所著述的内容不过二万字,而且其著述中并非有博大精深的道学理论为其骨髓,内容多为鬼神篇章,思想与哲学的内涵并不丰富。

  我们今天所说的庄子,是一个在道学理论上有博大精深造诣的庄子,是一个避官不受的庄子,是一个著述有十几万言,对后世哲学与文学有深远影响的庄子。而历史上的严君平,就是这样一个人。那么综述诸种因素,就是按数学的慨率论来讲,我们也可以认定,我们现在所认为的庄子,是严君平而不是庄周了。

  庄子学说是严君平、杨雄、庄周三人学说的统一,为晋时邵雍极其门人综合,严君平极可能就是历史上传说的庄子等观点,绝对不是本书几位作者牵强的观点,这是中国学术界目前的共识!

  二、严君平学说对巴蜀文化及中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川绵竹市在中国道教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道场所。在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道陵对全国道教上、中、下二十四治地的划分中,绵竹在上八治中就占了两处:绵竹鹿堂山为上八治中第二治地,绵竹庚除山为上八治第六治地。此外,在道教福地的划分中,绵竹山为第64福地。道教中十大洞天的第三大洞天“西城山洞”,在已经知道的道教场所位置的介绍中,为地址不祥,极有可能为绵竹境内无极观所在的庚除山上。文化大革命前,有人在观内看见有“太玄总真之天”的匾牌,而这就是中国道教第三大洞天的另称。无极观发展到唐僖宗时最为繁荣,有地1300亩,大小道观108座,也具备了作为道教第三大洞天的规模。

  于是问题就出来了,绵竹为什么会成为中国道教的重要场所呢?

  答案只有一个,这与出生并长期生活在绵竹的道教宗师严君平一生研究道学、传播道学,及后人张道陵从青城山来绵竹练道传道,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外星人的朋友:严君平(2)
严君平生活的年代,是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的这一段时间,当中又经历了王莽时代的15年。当时的政治形势是:西汉政权日趋衰落,劳苦大众生活非常艰难,所以才爆发了公元18年的绿林、赤眉起义。当时,统治者为了维持自己的政权,一方面搜刮民财,穷兵赎武,镇压农民起义;另一方面,也想寻求政治思想的革新,以挽救危局,稳定统治基础。王莽时代,建立新朝后,立即推行“五筠六莞”新法,就是一例。刘秀审时度势,先参加农民起义,帮助起义军剪除地方割据势力,进而借起义军的力量,推翻王莽政权,建立东汉,也是一例。

  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势是多雄并起,每个政治集团各有各的主张和目的,因此思想领域便萌生了多种思想派系。就其内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黄、老刑名学术思想;儒学,先后在宫庭中占统治地位。

  汉武帝之前,黄、老刑名学说,在宫庭中统治地位,成为治国的根本。汉武帝后,深受儒家影响的汉武帝“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开始独尊儒学。在公元60年前后,宫庭又接受楚王英把黄老道与佛教结合的思想,与儒学并存,成为东汉政权的主要学术思想。但此时的黄老道学与汉武帝前的黄老道学内涵已经不大相同了,过去的偏重于政治方面,现在偏重于宗教色彩。

  第二类: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日趋溶合的另一类文化思想。

  在严君平出生以前的巴蜀地区文化,以巫术、巫鬼、方术和神仙术为主,是一种次生文化,层次较低。自秦以后,中原地区的黄老思想,不断传入巴蜀,与巴蜀的次生文化虽然合拍,却一时又找不到契合点溶会。就在这种情况下,巴蜀产生了严君平与杨雄两位大学者。他们既精通《周易》和黄老学说,又熟悉巴蜀文化的脉络,他们用他们的智慧著书立说,为巴蜀文化和中原文化找到了契合点,这个契合点就是广义的“道”。这就是严君平的《道德真经指归》等著作,和杨雄的《太玄》等著作。严君平用“道”,杨雄用“玄”,(两者为同一义),把巴蜀文化和中原文化联系了起来!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正是由于严君平等人道学思想的影响,道学之后在巴蜀一直非常流行。后来,张道陵以此为基础,在巴蜀创造了五斗米道,形成了流传数千年的中国道学源头。

  第三类:试图介入政治的道学。

  甘忠可的《包历太平经》,是一本试图介入政治的道学,幻想着天下太平。后来,受其影响的张角,将黄老道学、方术、治国平天下思想进行结合,创造了“太平道”一派。但是,这比第二类要晚一百多年。

  在以上的三类文思思想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第二类。之所以能这样,就是她拥有一个完整的学术思想体系,这就是严君平的《道德真经指归》与其学生杨雄的《太玄》。

  严君平出生在绵竹武都山。14岁父亲亡故后,即到绵竹庚除山无极观中过着耕读生活。成年后,北上中原,跟王昌学占卜三年。跟甘忠可学道八年,并在这时出家为道士。回巴蜀后,又跟郭朗学习《易》。之后一边以占卜、教学谋生,一边潜心著书,97岁而终,成就了其千秋伟业。

  严君平一生共写有三本书。

  第一本为《所奏言》。

  这是严君平搜集整理战国至秦汉的地方语言,经他研究筛选编撰而成的古代汉语言文学书。他的学生杨雄在参考他这本书的前提下,写出了留芳千古的《方言》,成为世人学习中国古代汉语言的重要资料书。18世纪以后,被外国许多学者译成了他们学习中国古汉语的工具书。如哈根大学的波尔,牛津大学的雪莱,都是以这本书来学习中国古代汉语的诺贝尔奖得主。遗憾的是,《所奏言》已经失传,只能在《方言》中还能见到引用的部分经典句式。

  第二本书是《周易骨髓》。

  这是严君平研究《易》学的经典著作,并成为杨雄著《太玄》的重要参考书。《易》学是什么??《易》学,即《周易》之学,也称《易经》,简称《易》。《易》分变易、简易、不易三方面的学问,分别研究事物的变化规律,化简驭繁的方法和永恒不变的自然实体。严君平穷其一生的精力,研究这方面的学问,并将他们研究成粱,最后著作了《周易骨髓》这部著作,影响了杨雄等后世一大批学者。

  第三本书是《道德真经指归》(简称《指归》)。

  《指归》这本书,主要是对严君平试图对老子的《道德经》作一种全新的诠释。《道德经》五千言,而《指归》为十三万言。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10年左右,全书共存13卷,今存7卷,156章,约七万字。实际上《指归》不仅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诠释,而是在老子思想基础上的一种再创造,一种升华。

  在《指归》中,严君平自称庄子(因其时其人本姓庄,名遵),自问自答,论物言事,以道德、天地、阴阳五行、无为与无不为立论,阐述自然之理;阐述或扩解《道德经》的自然观,提醒人们包事应物,应该顺于“道”。《指归》的“道”与《道德经》的“道”,都是广义的,都是指宇宙的本原,但又各有千秋。

  《指归》卷九21章说:“道之所生,天之所兴。始于不始,生生于不生,存存于不存,亡亡于不亡。凡此数者,自然之验,变化之常也。故人之动作,不顺于道者,道不佑也;不顺于德者,德不助也;不顺于天者,天不覆也;不顺于地者,地不载也。道德之拟不佑助,天地之所不覆载,此患祸之所不远,而福德之所不近也。”这里的“不始、不生、不存、不亡”,就是道德之元气。人因道德之元气而成形于天地间,若不顺道自然,道德就不佑助,福德就会日远,祸患就会日近。这就是严君平的自然观。

外星人的朋友:严君平(3)
严君平在分析《老子》(即《道德经》)时谈到:“昔者《老子》之作也,道德为母效。经列:首天地为象。上经配天,下经配地。荫道八,阳道九。以阴行阳,故七十有二。首,以阳行阴,故分为上下,以五行八故。下经四十而更始,以四行八,故下经三十有二,而终矣。阳道奇,荫道偶。故上经先而下经。后,阳道大,荫道小。故上经众,而下经寡。阳道左,荫道右,故上经复来,下经反往。反复相遇,沦为一形,冥冥混沌,道为中生重。符列验,以见端绪。”(《指归》13卷22章)。这段话的基本意思是:《老子》论自然之变化,也是以道德为母效来说明天地、阴阳变化的起始与衍变的。“道为中主重”,才能见端绪。换句话说,不以“道为中主重”,支认识天地,阴阳、、五行的自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