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江水自茫茫+第二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滔滔江水自茫茫+第二部- 第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兴平五年三月初一寅时,天空依旧是一片漆黑,淮南郡郊外五十里的军营中,中军元帅帐篷已是一片明亮,就着摇曳的烛光,燕烈翔眉头紧锁,匆匆写就诏书,盖上印章,交给身旁的左卫将军。

  “今日一役,关乎国本,若败,命太子退守巴蜀之地,暂避胡人锋芒。不必急于为寡人报仇。”燕烈翔披上银色的精铁战甲,正好头盔上的长长红缨。
  “臣愿与大王同上战场,还请大王另派他人,……”
  “你乃亲信之人,若有不测,还须你辅佐太子,勿违命!”
 
  辰时,战场上的厮杀已持续了一个时辰,燕烈翔头盔已掉落,战甲也被戳了几个洞,他望望周围,都是密密麻麻的人群,自己这次率领的三万精兵,与对方的十五万军队相遇,虽然自己设下埋伏,但对方来的人数比自己料想的多了一倍。
  血腥的气息在空气中蔓延,耳边是金戈交鸣之声。
 
  巳时三刻,暂时在高地上包扎伤口,顺便观察敌情的燕烈翔接到斥候报告。
 
  “大王,敌军增援越来越多。已从东、西、南三路向我们包围过来。我军退路已被截断!”

  “请大王从北侧山路立刻回军!我等为大王护佑!”
  “寡人今与尔等同生共死!不信杀不出重围!”燕烈翔猛地翻身上马,纵马直杀出去:“杀!”
 
  午时一刻,燕烈翔眼前有些发黑,左臂中了一刀,单凭右手,银缨长枪拿着有些费力。他低头看看自己,隐约看到胸前数只箭羽。血不停地在流,是自己幻觉么,周围一切都变得昏暗起来,耳边的喊杀声也变得渐渐微弱。
  爱妃,爱妃……
  ……

喜欢悲剧的这章就是结局。

结局前的话

又到了快结局的时候了,有些话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所以特地开这一章。
  
  日食的处理
  首先,将答应了的前章古文较多的那段翻译出来,供文言文不太熟悉的亲参考。
  
  “这一日晚间,楚国王都的史官在天文志中,记下了这么几个字:“五月甲申朔,日有大蚀,昼如夜。”第二日,史官又补了一行字在后面:“翌日,王容甚哀,下罪己诏,意斋戒三月,以求天恕,大司农及户部诸臣赞之,然司戎少常伯会集兵部诸将谏阻,王不允,昭仪杨氏从兄司礼少常伯平林以旧例力谏,王稍减之,改一月。更年号为‘兴平’。”一月后,史官补了一行小字:“六月,淮南、汝南、庐江三郡及扬州大蝗,害苗麦。”一年后,史官在此次日食条下继续添补:“太子翌日急病,经年方愈。”
  先说一下背景知识,古代发生日食或是天象大灾,被认为是在位者德行有亏,天象示警,因此皇帝或者国君要减膳食、换偏殿、斋戒、或大赦、减税等措施来乞求上天息怒。日食一般发生在初一,初一有个专门的称谓,叫做“朔”。当然十五也有个对应的称谓,叫做“望”。古代用干支排序,对应的年、月、日、时都有相应的干支描述,那天的初一用干支排序就是甲申日。
  
  翻译:这一天晚上,楚国王都的史官在天文志中,记下了这么几个字:“五月初一日,发生很严重的日食(普通日食不会在前面加“大”字),白天如同黑夜一般。”第二天,史官又补了一行字在后面:“第二天,大王面色极哀伤,公布责备自己的诏书,打算斋戒三月,乞求上天宽恕。农业部部长(大司农)及户部(财政部)官员都赞同,但是国防部部长(司戎少常伯)和国防部(兵部)各将领都反对,大王不理会他们的反对意见。最后,杨昭仪叔伯的儿子文化教育部部长(司礼少常伯)杨平林以前代发生日食,先王采取的仪制为例劝阻,大王才略微减少斋戒的时间,改为斋戒一月,同时更改当年年号为‘兴平’。一月后,史官补了一行小字:“六月,淮南、汝南、庐江三郡及扬州发生严重蝗灾,苗麦受损。”一年后,史官在此次日食条下继续添补:“太子(在日食的)第二天突然生病,过了一年才痊愈。”
  我选择“五月甲申朔”是根据《晋书 天文志》,之所以选择这个,是因为“成帝咸和二年五月甲申朔,日有蚀之”后面,还有“六年三月壬戌朔,日有蚀之。”就是说五年时间中发生两次日食,正好符合我文中阵法发动后的第五年小燕遇险安全脱身需要的天象变异。在我的设定中,虽然平行时空历史具体朝代有差异,但由于我先设定的文明程度进展差不多,那么,天体的运行应该是一致的(简单说来天体运行决定四季,进而决定农业,再决定文明发展程度)。也就是说,那个时空发生了日食,这个时空在同样的时间也会发生日食。
  不过,如果文明程度进展有很大差异(比如同样的500年,一个时空已进展到蒸汽时代,另外一个时空还停留在人力畜力时代),那么天体运行就可能跟另外一个时空的不一样。当然,幸好我在晋书中找到了符合我需要的历史记载,否则还要继续去翻什么北史、南史等,工作量就更大了。
  
  根据手中《中国三千年气象纪录》(就是我跟猫猫说的那套重达10kg的书,全价880元,打8折后704元,555,下了很大决心买的)记载:晋成帝咸和二年到咸和六年(西元327年到西元331年)之间发生了旱灾、涝灾、瘟疫、饥荒多次,当然主要是旱灾,我推想,因此而减员的人不少吧,战斗力也会受到很大影响。也正好符合我的一个猜测,就是天象异变后,容易引起气候异常,进而影响粮食收成,倘若吃不饱,加上苛捐杂税,农民没活路之下,很容易就起来造反了。古代以农业为主,靠天吃饭,所以古人以天象异变为国家将遇到祸事的征兆,也是符合一定道理的。不过我改成主要为水灾了,因为河道开发不一样,那么水旱灾发生几率还是不同的。
  冉闵杀胡令
  其次,谈一下五胡乱华时期冉闵杀胡令问题。
  冉闵是一个争议很大的人物,其出名是因为著名的“杀胡令”,也因为种种原因,湮没在沉沉的历史卷宗中。近年来,随着民族意识的高涨,以及对未来生存的危机感,冉闵作为拯救华夏民族于水火的英雄再一次在网络上亮相。不过,或许是因涉及到较为敏感的民族问题,因此,冉闵基本上没有在主流媒体上出现,主流论坛也很少允许太过极端的帖子出现。
  由于文中涉及到冉闵,我自然要对历史人物了解一番,那么,在参考多处史书和学术专著之后(网上很多称赞冉闵的帖子缺乏学术考证,我没有采用),最后主要还是参考《晋书》,同时参考郑州大学博导高敏教授学术专著《魏晋南北朝历史发微》,并重点参考其中的《论两晋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过程》一文。我倾向于高敏先生的观点。
  “冉闵发动的这次杀胡之举,确是前、后赵统治者对汉人实行民族奴役政策达三十余年之久造成的恶果的总爆发。尽管冉闵采取的这种不分阶级、不分男女老幼的滥杀政策,也同样在少数民族人民心中造成恶果,但作为当时汉人反抗民族压迫和民族奴役的斗争,却有其必然性,因为它是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的。”
  “永安元年(西元304年)刘渊建立汉国,是少数民族统治者妄图分裂中国,实行民族奴役的开端。前赵、后赵统治的反动性,除了其封建性质之外,还在于它是民族统治的囚牢。
  
  以“并州流民”为核心组成的“乞活”武装以及当时遍布中原地区的大批坞壁屯堡,都是当时民族斗争的特殊组织形式,是民族斗争的产物。
  以冉闵、李农为首的冉魏政权,在反对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民族奴役政策中,起了重要作用,它基本上摧毁了以“六夷”豪酋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反动的民族统治的体系与制度,为民族融合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也就是说,即便没有冉闵,也会有张闵、李闵来做这样的事情,因为这是当时的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的。汉人必将反抗那持续多年的民族奴役政策,报复多年来的民族压迫。
  大家可以看到,所谓的融合绝不是什么温情脉脉的你溶于我,而是建立在我华夏先民(汉族在汉朝之前被称为华夏族,我更喜欢用华夏族一词)付出诸多血的代价,顽强奋战的基础上的。如果本土民族没有绝对优势,外来民族不会甘心情愿地融入。现在教科书宣扬的融合,对那些战争轻描淡写,似乎我们华夏民族就是凭些所谓的文明,感化了外来民族。那若是这样,当时欧洲也有许多文明程度很高的民族,怎么就被文明程度很低的外来民族灭亡或赶出原住地了呢?(有兴趣地可参见那位说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名言的西汉大将陈汤传记,在他手上,结束了西汉与匈奴的百年战争,此后匈奴向欧洲逃亡,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欧洲政治民族版图起大变化。)
  
  本来,我没打算在文中写到冉闵的,写他是受了一件事的刺激。那是我为了写小说,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看到一套专门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的学术书籍,本来十分高兴,难得看到有关于这个朝代的学术专辑。看了之后十分愤慨。在这套书中,将所有南下入侵,烧杀淫虐,奴役汉人的少数民族统治者犯下的罪行省略许多,实在绕不过去的重大历史事实面前,就轻描淡写,并且,美化那些战争罪行,好似他们才是解救汉人百姓于倒悬的英雄!不过,考察到作者的某族背景,也就不足为奇了。既然有人在处心积虑从学术上营造南北朝时期汉人该杀,蛮族入侵有理的假象,那我也只好略尽绵薄之力,在小说中提一下那段真实的历史,至少,让大家别忘了,我们华夏民族,在经历了汉代的辉煌后,是从一次大规模的几乎会毁灭民族的蛮族入侵中艰难站起的。许多和我们一样建立起文明的民族已消失了。我们民族并非天然是幸运儿。我们文明还能继续存在,是因为有诸多先民敢为了自己的家园勇于抵抗侵略,还有根深蒂固的人口繁衍认识形成的庞大人口基数,才能负担得起长时间的战争,以及“同化”异族。
  在文明成长过程中,常见低文明程度的民族(按西方语境即为“蛮族”)入侵高文明程度的民族,并非文明程度高的民族就天然在军事上会胜过蛮族,一旦蛮族入侵规模大,文明程度高的民族缺乏足够的军事实力,很容易被消灭或者是被奴役,该民族的文明进程不是被打断就是大幅后退。即便抗击成功,如果抗击侵略成功后缺乏足够的人口以发展文明,该民族的文明进程也会大幅延缓,甚至会一蹶不振。
  若以为“以德服人”,天下即可无忧,实在是误导。有些人因此故意增删历史,试图误导后人,好像我们华夏子民受天眷顾,轻易就将外来民族收复,长此以往,华夏民族危矣。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和平需要军事实力来保障。
  我个人认为,讲究团结或是和解,建立在“信”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不能讳言历史上的仇杀和战争,若为了搞团结,和稀泥,怎对得起前代为我民族生存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更对不起那些惨死的与你我一样渴望安宁幸福生活的先民!为了所谓的团结或者和解,隐去那些历史,建立起来的和解,是虚假的,并不会长久。因为真相不可能永远被掩盖。而且,一旦遇到一些突发事件,虚假的和解就会迅速消失,到时候,仇恨反而会更多。华族和倭族之间的恩怨,不可能通过隐瞒历史来和解。建立在真实而非经过或是遮掩、或是渲染、或是夸大、或是歪曲的历史上的和解,才会是真正的和解,因为双方基于共同的认识,真正放下了包袱,才可能携手共进。
  神器的比喻
  最后,说一下神器的含义。六神器出自《周礼 春官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以天产作阴德,以中礼防之;以地产作阳德,以和乐防之。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百物之产,以事鬼神,以谐万民,以致百物。”《周礼》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现我华夏先民对国家理想的政治体系设定,因此,六神器在书中,其实是一个暗喻。
  我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最开始情节安排还是常见的小说安排:以神器为核心。但后来写着写着,看了刘慈欣先生的《三体》后,想法发生了变化。人类为寻找更美好的世界,常常对遥远的地点或是未来或是某物怀着一种天真的期盼,认为拥有那物或是到那日到那地,理想就会实现。然而,事实如此吗?当到达那个目的地或是迎来了那一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