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 稿费
梅兰妮到家的日子,正好是八月十四。
乔妈高声的欢迎道,"我还担心夫人你赶不上过节,我们要过个冷清的中秋了。"小甲也出来迎,几个人帮忙,把梅兰妮带来的货物搬进了房屋。和黄家平结算了船资,道了谢,各自分手不提。
见到了小甲,一付人逢喜事精神爽的样子,梅兰妮心里有些猜测。
"家里都好吧?"梅兰妮问道。
"好,好,就是太冷清了。"乔妈回答。
鲁妈也迎了出来,和梅兰妮问候了几句。天香又长高了不少,已经是小小少年模样。见人已经会闹别扭,对这种少年的反叛,梅兰妮一笑置之。
这年头旅行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洗澡的地方,几天下来,梅兰妮觉的自己浑身胶住了般。
洗了头,洗了热水澡,舒舒服服地坐在饭桌前吃蛋炒饭,喝冬瓜开洋汤。梅兰妮道,"还是屋里写意。"(还是家里舒服。)
"那当然,金窠银窠总归自家草窠。"乔妈附和道。
"朵姐儿呢?"
"去乡下了,伊(她)是看见庄稼亲。水妮也跟去了,想来是要搭来(在)乡下过节。""伲(我)见小甲满面喜气,是否是水妮同意了婚事?""格倒还没,但是水妮从北方回来,送了他一包礼品,自那起,伊就是满面春光。"这看来是两人的关系有了进展。
"羽绢怎么不见?"
"明朝过节,今朝她家将她接回家了。讲到羽绢,真正了不得,停云阁的生意好得来。唱茶馆里坐的瀑瀑满,连的空档全没了。门外还站满了人。茶馆店里的茶水都来不及烧。"乔妈绘声绘色的。
梅兰妮想起一个人来,"小蛾呢?"
‘她去茶馆寻两个小姐姐识字去了。‘趁着天色还早,梅兰妮把带来的礼品分了类,唤了小甲来,给了他一大包他那些哥们给带的礼品和信件。小甲拿着那些东西,眼框都湿了。
梅兰妮又给其他人也分了手信,让小甲往林永青处送了他家乡的土仪,有大礼饼,燕皮,干海货,桂圆干,荔枝干等,还有他朋友们的信,梅兰妮给了他一盆带回来的建兰,正开着淡绿色的花,比春兰还幽香。
梅兰妮自己拿着些礼品,看望金伯金姆。
金家夫妇见梅兰妮前来,非常的高兴,拉着梅兰妮说长道短的没有个停。直到日头下山了,桂香,莲香两姐妹回家。梅兰妮才告辞回家。
第二天是中秋节,苏州人的中秋是大节日,学校里都放了课,家家户户互送节礼,梅兰妮分好了节礼,分别给苗年,李果,赵文信和钱以理送去。这个年头是很讲究尊师的。
苗年家和李果家的中秋礼品由梅兰妮自己送去。
她先到苗年家,苗黄氏亲自接待了她,黄氏话里话外透着对梅兰妮的羡慕,讲到自家的丈夫,儿子,有一种难以确定的无奈。梅兰妮只能安慰着她,又和她说了些女人之间的话题。女人之间无非就是家长里短的,白话了一阵,梅兰妮方告辞。
到了李果家,两家人家非常熟悉。李果问了几个学生的情况,又谈了会子京都旧事。
李芸早已等不急的把话引向了停云阁。
她讲起的卖坐,满面的得意难以遮掩,"很多人都说这是申家门的旧事,尽管里面的人叫金时行。"李果另有看法,"要我讲,燕云山的不凡,和以往的三国大不相同。人物各具性格,曹操尤其好。"这个的话本,是齐逸根据后世电视剧的格调来改变,人物都不脸谱化。加了不少细节。
李芸告诉梅兰妮,"爹爹每日下午都要去停云阁听。"梅兰妮道,"那好啊,让他们给保留个位子。"李果说,"他们是留了个好位子给我。为了这个师座差点吵起来了。""师座?"梅兰妮心中发笑。
李芸讲了原委,原来,从燕云山说起,李果就每日下午听说书。茶馆里的人见李果来,便留了中间第一排的那张桌子给他。开始时,听说书的人不多,倒也没什么人争,后来,听书的人多了,又有那些个有背景的人来,便要占那张桌子。店中伙计再三说明,那些人就是不肯让。
相持不下,店中主管出面说明,这张桌子是进士们为自己的老师保留的座位。如果占着不让,今儿的书也不说了。
苏州人最讲师道尊严。对读书人都很尊重。听到这样的解说,也只有让了座位。为了以后再碰上这样的麻烦,这张桌子上放上了一个木牌,上写着"师座"。从此那张桌子倒也没人来占。渐渐的都知道停云阁里有一张专门为进士们老师保留的一张桌子。
"我每日和文行兄也就厚着老脸坐在那里了。"李果笑着。
梅兰妮道,"这原本就是应该的,没有老师的教导,他们如何能有今天。这点孝敬算不得什么。再说了,两位老师坐在那里是为他们捧场呐。"李芸说,"再好,不如评弹好听。"李果听了,嗤了一声,"你那说来说去就是两家人家的事,哪象是胸中丘壑,眼里风云的。"父女两就要起争执,梅兰妮赶紧转了话头,"听说你现在在写新的弹词?"李芸说,"我一直在写了改,改了写,到现在也没有选定,这写弹词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梅兰妮想了想,"就写苏州四才子的故事。"她讲了唐伯虎考场失利后,发誓要做'江南下第一风流才子',于是和祝枝山,文徵明等人游戏人间。里面有,,她讲了唐伯虎的风流,祝枝山的阴噱,文徵明的忠厚,周文宾的英俊。
再讲了四个人的小故事,如,四个人拆字为诗。祝枝山等人去唐伯虎家,见唐伯虎在门墙处种树,祝枝山调侃道,"闲种门中木"。
唐伯虎对道"思耕心上田。"
文徵明续也不甘落后"秋点禾边火。"周文宾做结尾"甜生舌后甘。'
又讲了祝枝山的文采好,要的润笔也高,当时有个吝啬的,只给了一半润笔。让祝枝山在一副画着别离的画上题诗,祝枝山不动声色,用笔在那画上写下了,"东边一棵大柳树,西边一棵大柳树,南边一棵大柳树,北边一棵大柳树。"就停了。那人见到就很生气,祝枝山道,"一半的润笔,自然只得一半的诗。"那人见这几句,怎么都不信他能续好了。便拿出了另一半润笔与他赌。祝枝山续道,"任尔南北东西,千丝万缕,也难系得郎舟住。这厢鸣鹧鸪,那边唤杜鹃,一声声'行不得也哥哥。'一声声'不如归去'。"梅兰妮讲的是后世的评弹,当然是有声有色,连李果都听住了。
"只是这周文宾不知是何人?"李果问。
梅兰妮汗颜,当然没有这个人,是后来的人编造出来的。
李芸白了他一眼,"爹爹,你也是的,这戏里的人和事较不的真的。"李果笑而不语。
李芸转向梅兰妮,"这个故事好听,一定有人要听,不知,你是从何处听来?"梅兰妮光顾讲,忘了这茬。她只好说,"小时候听跑码头的艺人唱的,后来,我一直也没再听到过。""可见这民间原也有许多好故事,被淹没了。"李芸感慨道。
"所以,你把它写下来,拿到坊间去唱,就不会被人忘了。从明日起,我家唱按照当天营业额和你分半成。‘梅兰妮说。
"使不得,使不得,说来这大半到是羽绢写出,我只不过润润色而已。"李芸道。
梅兰妮说,"那好,你写的这若是在停云阁唱了,就给你分成。算是稿费。"李芸脸红了,"我写弹词原不为这些。"梅兰妮说,"知道你不为钱写,但是这稿费也是你写作的回报。有了稿费你也算是自食其力。也可以安心写作。多写些作品出来。"李芸不再作声。
李果若有所思的看着梅兰妮。
"梅娘子,你家新娘子可心不?"李果问。
梅兰妮笑道,"那新娘子也是个要上进的,现跟着个师爷学着写写算算的。"李果原做过师爷,一听就明白了。
"我说,李绂家的家教不会太差。"
"老师你帮着看的人不会错。"梅兰妮笑盈盈地。
又说了会子京城里的新文,看看日头已当头了,梅兰妮告辞回家。
李芸一直送到门口。还依依不舍的。
梅兰妮说,"进去吧,我们两家这么近,你什么时候来玩都行。"李芸说,"羽绢忙的是见不到身影,你又是三天两头的不着家。我去了,看谁?现在见你们一次都不容易。没的我一人闷在家里。"梅兰妮说,"要不你和你爹上我们家的庄子去住几天散散心?"李芸摇头,"我爹近来哪里都不会去,他被燕云山迷住了心窍。每日要去你家茶馆听书。"梅兰妮大笑,古代的红粉也很铁。
192 漆器
十六这天一大早,于立清就派了船来接梅兰妮。
小船顺着干将河西行,过了莲花桥,转北到了学士河,沿着学士河北上,就来到的阊门,出了阊门的水门,就是山塘桥。那里停满了大小不一的船只。
梅兰妮在小码头上了岸,让人帮着把东西搬进屋子。
于力清闻报出迎,见了许多货物,便道,"夫人你着人送的节礼我们都已经收到,怎么还带了这许多货物来?"梅兰妮笑道,"这可不是礼品,这是我带来的商品样版。"于立清请梅兰妮进屋。
华记贸易行设在山塘桥南阊胥路的第六间,前面五间他们出租给了别的商户。
贸易行前部开设了零售柜台,后面的仓房堆满了货物。显得很拥挤。楼上已经是于立清的家眷住了。所以,于立清带着梅兰妮上了大仓库的二楼,那里的办公室宽大有明亮。
坐定后,梅兰妮就问,"这么急,找我有何事?"于立清开了西窗,指着通贵桥说,"夫人,你看。"梅兰妮见那家文具店门口摆上了几盆应景的菊花,房子也已经重新粉刷过。有一种新气象。
"不是那家,是它旁边。"
梅兰妮的目光转想旁边,什么也没有,只有坑凹不平的一块空地,留着干溪的痕迹,长着些野树野草。直到上塘河的广济桥边。
于立清道,"把那片空地买下,开一个茶馆。"梅兰妮看那片地,并不平整。要造大的建筑还是要很费些力气。
于立清看出梅兰妮的顾虑,他说,"不造大茶馆,造一间间的小茶馆。"梅兰妮立刻想起后世的庭园茶室。一间间相互隔开的小茶室,最适合几个人商谈。
被于立清这一点,梅兰妮开了窍,这倒真是不错的投资。这附近的几条街,都是寸土寸金,大家都在螺丝壳里做道场,象自家阊胥路上一开了店,地方就紧张了,来了客人都没地招待。自家还有仓库的楼上房间,其他人是不是就需要找个僻静的地方?
见说通了梅兰妮,于立清就让人去请陆本临。
梅兰妮想,倒是个讲究效率的。
谈完了这事。于立清方问起梅兰妮的商品货样。
梅兰妮先从木箱里拿出了一个小方包装的东西,拆开来,里面是十个两边黑色的小纸盒。于立清还在猜想,梅兰妮推出纸盒,从中取出一根黑头小棒,在旁边的黑色上一划,就点着了火焰。
于立清叫道,"火柴!"
说起火柴,他并不陌生,华记用的就是火柴,但是,那是早期的火柴,要在火石上划燃。那个火柴放在一个铜杯盒里加上连一块火石一起钉在一块板上,用是很好用,只是远程携带不方便。而这盒火柴小小的,能放在荷包里。用起来放便,携带起来也方便。
一看见它,不用算,就知道有多大的市场。
"夫人,你打算怎么卖?"
梅兰妮说,"这一盒是一百根,卖五文钱。"于立清心算,一块火石是五十文,打上四百次就要换了。五十文钱能打五百次,还不算火镰的钱。
"行,这个价,我看行。"
两人讨论着,先放几包到停云阁去让人试用,那肯定能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出去!
两人正说着,伙计过来通报道,杨萃余先生来访。
看着梅兰妮询问的眼光,于立清解释道,"这杨家原本是管着洋铜生意的,今年他家的铜局让给了范家。杨萃余就是杨家掌门人杨启明的侄,现跟着他家办事。夫人你先坐坐,我去看看他有什么事情。"过了一顿饭的功夫,于立清回了上来。
他说,"这杨家往年每年往日本贩铜,都要带回大量的日本漆器,今年他家不去日本,没有了漆器。如今这南南北北的正流行这倭国漆器。他不知从哪里得知我们这里也卖日本漆器,想问问我们有没有门路。""你是如何回答?"
"我因为手里也没有漆器,便对他实说了,他失望而去。""你看看这是什么?"
梅兰妮拿出了几个大小不一的漆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