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伐清- 第2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尤其是看到所有的人都带着大家伙去,明军士兵更是觉得自己拿碗去盛太亏了,那次郑尧君是扛着洗脸盆去排队的,周围的同袍一个个也都带着木盆、木桶,每人至少都打了两斤白面走。



郑尧君要的可能还多一些,当天夜里他睡不着觉,就拿了苕把在营前做卫生——不止他一个,好多明军同袍都自发地进行劳动,实在是撑得睡不着了——有一个常备军的兄弟,吃了一脸盆后还又去排队领了一遍,那个家伙一宿没睡,在营门扫了整夜的地。



有过几次经验后,郑尧君再不会这么没出息了,现在川军都知道,无论你打一脸盆还是一水桶面条,都给舀一勺卤。卤里有鸡蛋花,有肉末,还有蔬菜和酱油。郑尧君拿着手里的饭碗,心里已经打定了主意:一会儿要让盛面的师傅给打半碗面条,然后让打卤的师傅给舀上满满一勺卤,吃完了这碗后再去排队——虽然要多排几次队,但能吃到好几碗卤,这可比扛着脸盆吃合算多了。



“中秋快到了,”中秋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日子,从来都是要好好犒劳一下将士的,以前在舟山、张尚书手下时,不管平时过得如何艰苦,中秋张尚书也要做点好吃的东西,让士兵们开心一下。郑尧君琢磨着,邓名也不会违反这个惯例,肯定会在中秋拿出比平时好得多的食物给士兵们享用:“今天已经十二了,我可千万不要吃坏了肚子,中秋肯定会有鱼有肉的吧?我可要攒着点劲。”



“哎,呀、呀、呀,是白面面条啊。”



深谋远虑的郑尧君正在思考中秋大计时,他身后突然传来惊喜交加的叫声,这个声音他感觉有些耳熟,他回过头去,看到几个舟山兵满脸喜色,朝着负责盛饭的那些师傅们叫嚷着。



昨天张煌言和马逢知通知舟山全军,他们要与川军全面合营,以后伙食就由邓名全权负责了。而川军的吃饭方式同传统不同,不是一伙伙的士兵围着篝火各吃各的,而是有专门的伙夫队负责全军的饮食,每天三次向全军提供食物,到时候会摆开许多排桌子,让士兵们排队领取。听说以后每天都能有三顿饭吃后,舟山军士气高涨,齐呼万岁。



今天中午完成合营后,晚饭是他们在川军营中吃到的第一顿饭。



其中一个郑尧君也认识,名叫李天元,以前在舟山军中时曾经说过几次话。上次南京受挫后,郑尧君带着家人从湖州去了安庆,然后奔赴四川;而李天元则是属于跟着任堂尝试返回舟山的那四千人中的一员。郑尧君本来不觉得李天元有什么特别,但后来听说李天元在南京城下立下大功,单枪匹马生擒了企图逃走的郎廷佐。



郑尧君正想招呼一声,但几个来打探川军饮食水平的舟山军突然一起转身,甩开大步向他们的营房窜去。



先后又有几波打探虚实的舟山兵抵达,他们和李天元那些人的反应差不多,先是发出惊喜交加的欢呼声,然后就头也不回地跑回自己的营帐去。



盛了半碗面条,舀了一勺卤,郑尧君走到一遍,飞快地把食物吃光,然后又排到了队伍中去。



“下一碗就可以细嚼慢咽了。”郑尧君心里如是想着。



这时背后响起了一阵爽朗的笑声,还有兴奋的议论声,郑尧君好像听到了李天云的大嗓门。郑尧君回过头,果然看到了正大步走来的李天元,腋下挟着一个硕大无比的木盆。在李天元的周围,其他舟山兵也都抱着各自的木盆,郑尧君还看到一个身材魁梧的舟山兵,双肩上各有一个水桶,双臂上举一手扶着一个,这个士兵步伐坚定地走来时,目不转睛地望向那负责分发面条的伙夫。



第47节奖励



舟山军吃饱了饭之后,邓名就让他们进行训练。



一个体力劳动者每日消耗的热量大约是三千大卡左右,这大约是两斤米能够提供的能量,如果要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就需要让士兵吃饱饭。以前张煌言和马逢知无法让士兵敞开肚子管够吃,所以也无法理直气壮的要求士兵操练,再说那样也不是训练部队而是谋杀士兵。



邓名带来的一千常备军都学习过如何训练新兵,这些常备军也以以前的浙军为主,用他们来训练舟山兵正是再恰当不过。明军进行操练的时候,张煌言和马逢知二人也在邓名边上陪同,因为邓名声名在外,所以马逢知也想趁机偷学一些练兵的技巧——他并不知道邓名是在穿越来以后才接触到的军队。



相比未来的热兵器军队,现在的军队对队形的要求更高,而川军中早已经普及了左右旋转训练,第一天的操练内容就从这个开始。



以前在四川训练部队的时候,邓名就发现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左右不分,至少无法对命令做出迅速的反应。一开始邓名煞费苦心地首先帮助士兵辨识左右,可进度很慢,花费了很长的时间才让常备军的士兵都能熟练掌握这一口令。



等常备军在训练日深入各亭,对成都府的同秀才进行军训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在实践中,川军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这种方法见效很快,不需要在进行队形训练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先帮受训的士兵辨识左右。



“向左——光脚——转。”



“向右——穿鞋——转。”



川军派出的教官大声喊着口令,指挥着他们负责的舟山兵变换着队形,这些受训的士兵都只在右脚上穿了一只鞋,另外一只脚则是光着的。这就是四川常备军使用的方法,明显士兵很容易感觉到自己那一只脚上穿着鞋,也就不必费脑筋去琢磨到底哪一边是左、哪一边是右。



“邓提督的办法果然很好。”看到这种新颖的练兵方式后,马逢知脸上不禁露出敬佩之色,作为一个老军务,他当然明白迅速完成队形变换在战场上的作用。其实马逢知对此的认识之深还在邓名之上,不过他当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是误以为这是邓名的奇思妙想。



“这是改进版的,将来‘光脚’和‘穿鞋’这两个字要去掉,单纯用左右来给将士们下令。”邓名不打算对张煌言和马逢知藏私,在清强明弱的大势之下,邓名不但要设法和清廷官员达成协议,也要尽全力加强同盟,若是群雄覆灭,那四川也无法独存。这次邓名训练舟山军使用的方法,都是最先进的版本:“一开始我们没有在‘光脚’和‘穿鞋’前面加上左右二字,结果训练完毕后,士兵虽然转向非常熟练了,但依旧无法辨识不清左右。”



以前的训练版本给邓名留下不少痛苦的回忆,最早训练出来的一批同秀才能对“光脚”和“穿鞋”做出反应——即使他们双脚都穿着鞋,也能迅速执行命令——因此甚至引起一些呼声,打算把这两个词变成川军特有的军事用语。但不同的教官有不同的习惯,有人让受训的士兵左脚穿鞋、而有些人则相反,结果就是同样的命令造成不同的条件反射。赵天霸指出若是在战场上发生这种误会那会造成可怕的后果,而且糟糕的是,这还加重了军官的负担,因为军官除了观察敌军、下定队形变换的方向,还需要在心里把左右翻译成“川军特有的军事用语”,如果情急之下翻译错了,那就是开玩笑了。



而现在这种训练方法,最终可以淘汰中间的那种“过渡性军事用语”,达成了邓名的训练目的。



常备军基本都有在舟山当兵的经历,而带出来的征召兵也有相当数量是原先的浙军,因此张煌言所到之处,都能享有士兵们的注目礼,而军官也争先恐后地上来向兵部尚书问好。除了以前的感情外,还有重逢的喜悦。当初这些浙军在跟随邓名入川之前,张煌言就曾亲自做过他们的工作,但是不少人都以为这就是和张尚书分手了。在这个时代,四川和浙江的距离差不多也就意味着永别,当时无论是张煌言还是这些浙江战士都没有想到他们这么快就可以在此见面,常备军的军官们一个个都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张煌言自然也很感慨,训练的间隙他对邓名说道:“来投奔舟山的都是忠勇之士,让他们跟着邓提督入川真是太对了。张某无能,不能为他们提供足够的饮食、武器,白白浪费了这些义士的报国之志,到了邓提督身边,这么快就成为强军了。”



闻言邓名自然也要谦虚一番,同时还安慰张煌言道:“等长江航道畅通无阻后,张尚书也就不缺粮饷和武器了,到时候舟山军也会成为天下强军的。”



张煌言微微点头,不过他心中还有一些疑问:“邓提督对虏廷任命的这些伪官妥协确实是不得已,不过这终究是权宜之计,不知道邓提督打算什么时候结束与他们的协议,光复东南呢?”



“我的想法是,我们首先要有恢复沿着整条长江领土的能力,能够攻下、并控制武昌、南昌、南京一线的兵力,然后再考虑以雷霆万钧之力拿下整条长江,将虏廷南北隔绝。在此之前,我们就需要集中兵力,攻击那些顽固不肯与我们达成协议的伪官,让从武昌到南京的地方官同我们签下一个个城下之盟。”邓名的实力虽然不足以控制一省,但足以震慑张长庚、蒋国柱,能让他们付出承受不起的代价:“我们用这条长江的资源蓄养我们的军力,直到我们能将它完全接管为止。在此期间,我觉得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清军的水师上,决不能让他们建立起一支能够威胁我们的长江水师来。”



邓名和张煌言说话的时候,马逢知始终一言不发,刚才他冷眼旁观,张煌言在邓名军中的威信让马逢知感到非常震惊。



“张尚书这才叫深谋远虑,好像除了邓提督的那队骑兵卫队是虁东军出身外,他手下的军官统统都是张尚书的旧部。”马逢知曾经听张煌言说过,在安庆把两万舟山部下交给了邓名,有些人舍不得离开张煌言还一一说服,当时马逢知表面上不说,心里确实大大地不以为然,觉得张煌言未免也太没远见了,居然把死心塌地的部下拱手送人。可现在马逢知心里全是对张煌言的敬畏之情,早把最初那点轻视丢到九霄云外去了:“张尚书定是知道自己养不起这么一大批兵,所以才把心腹交给邓提督,让邓提督帮他锻炼出一支部队来。”



马逢知也听说过邓名身世的各种传言,相比弃国不归的永历天子,明显这是跟有力的皇位竞争者。马逢知并不怎么看重大义,作为一个乱世武将,他觉得有兵就是一切。现在邓名手握近万甲兵,纵横长江,四川估计还有一批嫡系,而虁东好像也竭诚拥戴,就是和张煌言相处的这些日子里,马逢知也感觉兵部尚书对邓名的敬意比大明天子还要大。尤其是张煌言从厦门回来后,马逢知觉得他对邓名好像跟用心了,这次一见到邓名的书信立刻不假思索地出兵相助,所以马逢知觉得若是大明中兴,登上帝位的肯定是面前这位神秘的年轻宗室:“将来邓提督周围都是张尚书的旧部、心腹,他这个兵部尚书的位置不说,就是阁老也是手到擒来啊。什么说服部下去四川是为了他们有更好的前途,多半是张尚书早想好了吧?亏我当初还真信了,真是蠢啊。我得好好拍张尚书的马屁,将来张尚书在朝中肯定是灼手可热,权势熏天!”



“马提督。”



“邓提督请讲。”见邓名叫道自己,马逢知连忙抖擞精神,全神贯注地听着。



“崇明位置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固守这里作为下游的要点。”既然已经和张煌言达成一致,打算将长江这条黄金水道控制在手,邓名就不能不重视崇明岛,清廷为了江南的安全,也肯定会试图夺回,对蒋国柱来说,崇明岛在明军手中也无异于眼中钉、肉中刺。无论和明军之间有什么协议,若是有机会拿回邓名觉得蒋国柱多半也不会在乎。



“邓提督说的不错。”马逢知深知崇明的重要性,若是明军能够在崇明站稳脚跟,那随时可以威胁漕运和沿江的大片领土,是指着满清心脏的一把利剑。



“延平郡王的水师虽然强大,但他手中都是海船,在长江中就显得笨重了。”上次南京之战也暴露出闽军的很多不足,郑成功的海船进入长江后,吃水很深,行动迟缓,虽然足以吓得苏松水师不敢出战,但是明军也别想在长江里追上清军的战船。若是风向不利,或是风力不足,郑军的海船也无法靠船桨获得足够的动力,需要靠纤夫牵引才能逆流而上:“舟山的船只虽然小巧轻便一些,但在海中航行就不太好了。”



上次南京之战中,张煌言的水师就比郑成功的要灵活敏捷的多,不需要纤夫就能快速逆流而上,但这些船承受海中风浪的能力较差,需要选择风平浪静的天气出航,无法承担大规模骚扰江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