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伐清- 第2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因此郑成功不能满足于小胜利,他定下的目标就是在厦门这里消灭清廷的五省水师,重创达素带来的南北绿营精锐。



“本藩心意已决,这次要放鞑虏上岸。”南京一仗战败后,郑成功的精兵从三万多减少到不足两万,这点清廷肯定也很清楚:“鞑子此番带来的甲兵超过四万,肯定会认为只要能登陆就能获胜,也肯定会因此而断定本藩会全力阻击于他们于海上。”



郑成功下令甘辉、余新各自带兵负责把守厦门东岸和南岸,他剩下的一万多陆战精兵多半都部署在这两个方向上:“你二人扼守险要,不让登陆的鞑子能够顺利进攻,本藩亲自统帅水师,等消灭了虏丑的水师后,这些登陆的鞑子不足为虑。”



放清军上岸的目的有二,首先就是为了拖住清军的水师,郑成功担心若是对方见海战不利,就会主动撤退,那样就有回到原先的局面上——大批的清军呆在泉州,导致郑成功不得不坐镇厦门与其对峙。而如果清军已经大批登陆,达素就很难在形势不利的时候当机立断下令撤军,而是不得不硬着头皮和郑成功战斗到底,同时这也是为了让清军心存侥幸,认为他们只要能在海上多拖一会儿,已经登陆的清军就能把厦门拿下。



甘辉、余新二人大声领命。



接着郑成功又向郑泰下令:“你带本部兵马,前去金门驻守。”



“遵命。”郑泰大声答道。



“若是见到达素大军从北面通过,切勿上前邀击。”郑成功叮嘱道,他告诉郑泰,金门一代明军的任务就是监视而已:“同样,吴六奇若是统帅两广水师从金门西面过来,你也不要去干扰他。在金门耐心等待,等见到我的信号后再冲出来,与我前后夹击虏丑的水师。”



郑泰接令,带着本部兵马离开鼓浪屿,向金门开去。



目送郑泰所部离开后,郑成功把剩下的部将都叫道身边,这些将领将与郑成功一起,在厦门的明军水师主力中作战。



“施琅并非有勇无谋之辈,也绝对不是什么自大之人,本藩的厉害他更不是不晓得,要是他肯和本藩堂堂一战,那才是怪事。不过就像本藩刚才说的,施琅多半也会认为一旦让虏丑登陆就大势已定,他一定会认为本藩会全军出动,拦截他于金门海域。若是本藩所料不差的话,施琅多半会用想利用本藩急于拦截他,仗着兵多船多摆出分头登陆的架势,想迫使本藩分兵拦截——哼哼,等本藩水师分散后,他就会用鞑虏的泉州水师和两广水师夹击本藩。”郑成功分析了一番敌人可能的策略,众将听完后都是脸色凝重,觉得若是施琅真用这样的策略,那确实相当不好对付。



“所以本藩才会决心放鞑虏登陆。”这就是郑成功战略的第二个目的,虽然清军中有施琅、黄梧这样的降将,但总体说来清军水师对厦门周围的水文地理并不是太熟悉,一旦进行登陆就必然会发生一些混乱,有一些船只也可能因为潮汐、水流的问题而偏移、搁浅:“我军的水师主力就呆在厦门港这里不动,鞑虏四面登陆时,为了保护兵丁不遭到我们的突袭就会分散他们的战舰。而迟迟看不到我军的主力,鞑虏也会心中不安,继续向港口这里开过来,想探察我们的虚实。”



位于厦门岛西南的厦门港隐蔽在鼓浪屿和本岛之间,清军需要绕过厦门岛南岸才能逼近港口,清军在运动的时候,郑成功可以在日光岩上把对方的阵型、部署看个清清楚楚,而清军对明军的阵型则会是一无所知。



“刨去运输部队,掩护船只的那些,向这里——”郑成功指了指脚下,继续对众将说道:“攻过来的鞑子已经被削弱了不少,而且绕过来的时候他们会是一条长蛇阵,被我们迎头痛击的时候,施琅的旗舰视线还会受到厦门岛的阻碍,看不清前面的战况。”



郑成功的战略就是将计就计,他断定施琅会想以登陆为威胁,迫使明军处处分兵拦截,然后通过两面夹击来打垮郑成功亲自统帅的水师主力;而郑成功的应对之策就是不理会施琅的威胁,让他的登陆行为不但无法分散明军水师的兵力,反倒导致清军水师力量的分散,而且也不给对方夹击自己的机会。



“等虏丑绕过厦门南岸,被我们迎头痛击的时候,我就会发信号给金门,这时郑泰从虏丑的背后冲出来,定要让虏丑无路可逃!”



说完了全部的战略计划后,郑成功略一停顿,又望向周瑞、陈尧策这两人,二将是郑成功的水师部将,作战勇敢,郑成功常常会把艰巨的任务交给他们。



见延平郡王看过来,二人都一挺胸膛,等着郑成功下令。但这次郑成功却犹豫了一会儿,才缓缓地说道:“若是能够在退潮时分发起攻击,对我军当然是最有利不过……”



退潮的时候,大量的海水从厦门海周围涌向深海方向,鼓浪屿于厦门之间的海峡洋流会变得很急。在郑成功预案里,明军会呆在厦门港附近,等清军绕过厦门南岸,向北攻击港口和明军水师时才发起反击,这时若是有自北向南的急速洋流,当然对明军会非常有利,而且根据郑成功的经验,一般那个时候还会有比较强的北风,这对明军水师来说更是如虎添翼。



“不过施琅对厦门周围的水文很熟悉,他一定不会等到落潮时分才来攻打厦门港。”明军的有利就是清军的不幸,若是清军在绕过厦门南岸时,突然遭到顺风顺水的明军突袭,而本方还要在洋流里挣扎着调整队形,局面肯定会变得非常糟糕。若没有施琅在达素边上,郑成功还能盼望清军自动犯下这种失误,但现在显然不可能,施琅一定会竭力避免。



“施琅一定会在涨潮时发起对厦门港的进攻,这时海水是由南向北流的,鼓浪屿这里的水速比其他地方还要快得多,逆流不利于我军布阵,更不利于我军追击。”农历初一的子、午时是厦门的落潮开始,卯时和酉时是涨潮的开始,以后每天顺延半个多时辰,今天是七月九日,变成卯时开始涨潮,鼓浪屿、厦门港的洋流从南向北越来越急,到午时停止,随着落潮又变成从北向南,明天这个起落时间还会再向后推迟半个时辰。



郑成功估计施琅会在黎明时分发起攻击,那时太阳在东面,若是明军迎击清军的话,太阳在清军背后,明军的前方,对明军显然会比较不利。



既然郑成功决定不前去拦截清军水师,那施琅显然可以长驱直入,早早就越过厦门岛南岸向鼓浪屿逼近,不幸的是,从辰时到未时,鼓浪屿周围的洋流都是对明军不利而对清军有利的从南向北。



“我军的攻击将在未时后发起,此时太阳也已经转到了西方,在我军的背后,从未时一直到落日,都会是我军杀贼的好时机。”郑成功平静地叙述着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虽然延平郡王没有说,但所有的人都很明白,在未时之前,无论水文还是日光,都会对施琅有利。



“大王放心,末将一定奋勇杀贼,绝不让施贼靠近鼓浪屿。”周瑞挺直胸膛,慷慨激昂地对郑成功保证道。



陈尧策虽然没有说话,但也抿着嘴,重重地向郑成功点了点头。



“在未时之前,本藩不会给你们二人派出任何援兵。”郑成功轻叹了一声,为了争取胜利,有时他不得不付出一些牺牲,这次周瑞和陈尧策就是他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大王放心。”周瑞再次拍着胸脯,掷地有声地保证道:“施贼便是有三头六臂,也休想在末将前冲过。”



“本藩……”郑成功琢磨了一下,给二人下了最后的判决书:“只能给你们二十条战舰。”



“十条便足矣,”周瑞放声笑道:“大王未免也太看清末将了吧?”



“还是二十条吧。”一直不出声的陈尧策突然说了一句,他和周瑞一样,已经有了为全军牺牲的觉悟,从辰时到末时,整整三个时辰,他们要独自对抗泉州水师。不但众寡悬殊,而且日光对周瑞和陈尧策也非常不利,但他们却一定要坚持六个小时,才能保证明军主力不至于在时机还没成熟的时候仓促出战。陈尧策知道自己坚持得越久,就越能够给明军争取到大获全胜的机会,让明军的胜利变得更加轻松,伤亡也更小——只要牺牲不是没有代价的,陈尧策就愿意去付出,他还知道周瑞是想让兄弟们损失得少一些,但如果没能成功拖延住清军,那牺牲得再少也是毫无意义的。



周瑞闻言楞了一会儿,终于也点点头,对郑成功说道:“还是二十条吧。”



“好,你们挑选一些船只吧,然后报给本藩知晓。”



过了不到一个时辰,周瑞和陈尧策就赶来向郑成功报告,他们已经挑选了本部的精兵强将,组成了明日的阻击部队。



“把将士们都带来见本藩。”



四百名水手,还有精挑细选出来的一千船员辅兵,列阵于日光岩前,跟着他们的将领一起向郑成功致敬。



郑成功看到周瑞和陈尧策的亲族、家人也站在他们的身边——郑军中一向是父子、兄弟同船作战。



“把你们的小儿子都留下。”郑成功毫不犹豫地下令道。



“多谢大王。”周瑞把儿子都呆在身边最显眼处,就是有这个目的。



“还有你们也是一样。”郑成功对一千多明军士兵喝道:“父留子不留,兄留弟不留。”



把最小的儿子都从队伍中挑出来后,郑成功下令给剩下的官兵送上美酒和肉食,阻击部队的将士们也不客气,纷纷敞开胸怀,和同袍们痛饮起来。一向严厉的周瑞、陈尧策二将,此时也抛去一切军官威严,和手下的将士们坐在一起吃喝,兴致上来后还吆五喝六地猜拳行令。其他部队的一些将领也走上前去,给周瑞和陈尧策敬酒,他们二人来者不拒,一概统统消灭。



子时,厦门海又一次开始落潮,吃饱喝足的周瑞和陈尧策带着二十条船拔锚起航,前往厦门岛南岸驻守。郑成功一直送二人到码头旁,依旧有些醉醺醺的周瑞向延平郡王拜别:“大王不必再送了,等着末将的好消息吧,定把施贼杀得片甲不留!”



今晚陈尧策依旧和往日一样,没有太多的话,只是闷头地吃肉,把同僚递过来的酒一杯杯喝干。周瑞上船后,陈尧策面对着郑成功几次欲言又止,好像有什么话憋在喉咙里。



在部下们都上船后,陈尧策最后一次向郑成功行礼后,终于忍不住将其吐出了口:“大王,等您中兴大明、驱逐鞑虏后,别忘了末将啊。”——



笔者按:又看到有福建读者对笔者身份有疑问,嗯,本人毫无疑问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不过父亲、祖父、曾祖乃至之前数代都是如假包换的福建人,昨天那节提到集美中学也是因为家严曾在集美中学上学,祖母的许家、曾祖母的邓家,也都是金门人士。所以笔者对金、厦还是有一点了解的,当然凭记忆书写,不敢保证准确,若是有错还望包涵。笔者还是三尺孩童时,曾站在日光岩前,听祖父讲述国姓爷的事迹,那场面至今仍历历在目。



第39节哨探



七月十日的凌晨,郑成功最后检查了一遍部署,诸位将领都按照他的计划抵达各自岗位,甘辉、余新部署好防线后,派人赶回鼓浪屿,把将具体安排报告给郑成功知晓。延平郡王对照着地图,和甘辉的使者问答了很久,直到对每一处细节都了然于胸。



“很好。”郑成功微微点头。



甘辉的使者行礼退出大营,卫兵又把余新的来使带入,又是一场问答开始。



其他的事情都结束后,郑成功最后问起了高崎方向的情况,明军已经侦察到清军在高崎对面部署了一批甲兵,不过却始终没有找到清军的战舰。郑成功对此感到有些疑惑,因为若无战舰掩护,这几千清军根本不足以对高崎构成威胁,他们根本无力登陆。



“或许达素是想转弯向北,在高崎登陆?”郑成功忍不住萌生了一个念头,那就是清军会以高崎为主攻方向,带着全部的水师尝试从厦门北部登陆。这个想法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和之前一样也被郑成功迅速地否定了。厦门北部并不适合大量舰队展开,而且清军若仅从高崎这里登陆,早在清军主力完成登陆前,明军就可以增援过来,把进犯的清军堵截在狭窄的登陆区内,然后明军水师两面夹击,配合地面的炮火可以把清军轻而易举地包围歼灭在那块狭小的海区内:“若是没有施琅、黄梧二贼,没准鞑子还真可能这么干,但他们对厦门地理很了解,断然不会出此下策。”



郑成功还有另外一个怀疑,那就是部署在高崎对岸的清军只是一支疑兵,是用没有什么战斗力的辅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