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将纷纷向达素道贺,而施琅退后一步,面带微笑地默立。此时施琅心中的感情十分复杂,虽然满面笑容,但他却十分嫉妒位于正中的达素,因为这一切本都是他的计划,这是堪比蒙元灭宋的一役,而施琅自信这会比崖山一战赢得更轻松、更辉煌,但剿灭郑成功的荣誉却毫无疑问地会落在达素身上。
“若是郑成功听我的话……”嫉妒之余,施琅不禁又感到十分遗憾,他对郑成功非常痛恨,但这并不是因为郑成功杀了他的父亲和哥哥——那有不是他老婆、儿子,不错,郑成功连他老婆、儿子也杀了,但老婆没了可以再娶、儿子没了可以再生,要是施琅在乎他们就不会背叛郑成功投奔清廷了。
施琅最痛恨郑成功的是因为他不肯听自己的良言相劝,领着闽军向清廷投降。遇到郑成功之后,施琅就察觉到对方与永历的隔阂,对南明朝廷心怀忧虑。
在施琅的劝说下,郑成功火并郑联,虽然郑成功因此确立了在福建明军中无可争议的地位,但对清廷来说也是非常好的消息——这导致福建明军实力大减、人心惶惶,甚至还有不少郑联的部下投奔清廷。至少在郑成功完成内部整合前,清廷不必担忧来自福建的袭击,可以集中一切力量于江西战场。
但清廷挫败了李成栋的反攻,并再次攻击广东时,施琅又一次劝说郑成功发起对永历部队的内讧行动,这次的对象是郝尚久。李成栋反正后,命令郝尚久奉命镇压广东境内仍效忠满清的敌人,施琅当然是最明显的部队,上万部队被郝尚久攻灭,最后只剩下几百人,若不是遇到郑成功。坚决不肯追随李成栋反正、对清廷赤胆忠心的施琅说不定就横死路边了。清军重新向广东发起进攻时,郝尚久依旧打着永历旗帜,并没有因为李成栋败亡而停止抵抗。郑成功采用了施琅的计策,偷袭了正在前线抵抗的郝尚久的大本营潮州,走投无路的郝尚久只好再次向清军投降。
依靠着诸如此类的功绩,施琅在郑成功集团中的地位节节上升,爬到了郑成功副手的位置上。施琅本人也为此而得意,他很清楚这些不仅有功于郑成功,更有功于清廷。若是郑成功早早投降清廷,那施琅作为郑成功集团的第二号人物,在清军中的地位无疑会比现在高得多,而且还多半可以作为主帅去剿灭舟山的张煌言,这岂不是要比做达素的参谋好得太多了?
施琅能够成功,靠得并不仅是他的口舌之利,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郑成功心中的不安,和对永历天子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如果郑成功自身没有问题,那施琅也不可能连连得手,就好像即使有一个人口才十倍胜于施琅,也不可能说服岳飞不去打金兀术而去火并韩世忠。
“不听我金玉良言,郑成功你是害人害己啊。”心中的恨意铺天盖地、绵绵不绝,施琅脸上虽然微笑不变,但却不由地偷偷攥紧了拳头,郑成功虽然并非岳王,但也不是张弘范,这导致施琅美梦成空:“你想给明朝殉葬吗?那我就亲手成全了你!”
……
“这是什么?”邓名突然率兵抵达南京城下,蒋国柱当机立断闭门不出,把周边的地区统统放弃给了明军,在城前明军发现了一处大工程。
“禀告提督,这是蒋国柱在给梁化凤立功德碑。”明军俘虏了一批工匠,据他们供称,蒋国柱打算在此勒石立碑,纪念去年梁化凤率三千水手大破郑成功十万兵的丰功伟绩。
这个工程已经基本告成,周围的雕栏亭榭早已经完工,连用来立碑的上好石材也都已经雕琢好,就等着往上面刻歌功颂德的文章了。这篇文章实际也已经写好,是蒋国柱和梁化凤重金请问文人写的,题目就叫《壮猷记》。
“当真有趣,这碑我帮他刻了吧。”见蒋国柱万事俱备,就差最后一个石碑了,邓名就决定帮他一个忙。
仓促之间邓名也找不到才子文人帮忙写文章,他本人文才有限更是写不出来,略一沉思,邓名就把内容口述给几个碑匠:“汉将军名偕四千壮士,擒贼酋郎廷佐及其三万党羽于此。”
把这块碑竖在蒋国柱的纪念园里后,邓名见石碑还有富裕,意犹未尽就下令就再雕刻一块立在江边,上书“临国公灭满清苏松、江西水师于此。”
全歼清军水师那一仗也有邓名的参与,具体计谋也是他出的,不过邓名觉得已经有一块石碑上有自己的名字了,就没有把自己的功绩往第二块上写。再说邓名也知道清廷断然不会放着这两块石碑不管,他也就是恶心一下蒋国柱而已。除了这两块石碑外,邓名下令把其他的碑材都丢进江里,如果蒋国柱还想找同样的好材料,那他就要再辛苦一番了。
做完了这些事后,邓名也不再南京多做停留,而是带着兵马继续东进,直奔镇江府而去。前不久邓名已经得到消息,张煌言、马逢知带着兵马通过苏州府,已经快到镇江了。
同时邓名还得知,蒋国柱把镇江的兵马都调回南京,现在镇江已经是一座空城,既然邓名并没有攻打南京的计划,那他就选择镇江作为与张煌言回师的地点——周围没有清军,明军可以比较从容地安营扎寨,商议下一步的行动。
蒋国柱不得不给扬州派去五千披甲后,南京城的兵力就变得更薄弱了,邓名抵达时城中只有两万清军披甲,全部都是刚招募的新兵,其中还有不少是府县招募的。蒋国柱对他们的战斗力和装备都没有丝毫的信心,发现邓名抵达后二话不说就开始堵城门,累死累活地忙了一天后,总算是把十三座城门都堵了个水泄不通,这时邓名也刻好了碑,带着军队向下游而去。
挑选了五十个“死士”,把他们从城楼上吊下去侦察了一番,蒋国柱在确认邓名离开后,又开始指挥士兵把塞在城门洞里的砖土刨出来。折腾了大半天后,算是把两座城门又掏开了。
很快派出城的探马就报告邓名临走前在城外竖起了两块高大的石碑,闻讯蒋国柱带着卫队亲自出城探察,发现自己好不容易寻来的巨大石碑果然被刻上了字,用来嘲笑自己,而几块小石碑也无影无踪,据工匠说它们好像都被邓名推到江里去了。
蒋国柱盯着那块巨大的石碑看了一会儿,冷哼了一声,把手一挥:“去看看江边那一面。”
“遵命。”标营卫士答道,接着又主动询问道:“巡抚大人,卑职是不是让人立刻把这块碑砸了?”
“等本官回来再说,”蒋国柱摇了摇头,还追加了一句:“不许擅自动手。”
到了江边后,蒋国柱围着那块碑转了两圈,发现上面确实只有李来亨而没有邓名,就指着那石碑骂道:“什么临国公,明明就是兴山贼寇!当真恬不知耻,快给本官砸了!”
随着蒋国柱一声令下,士兵们就一拥而上,抡起铁锤三下五除二地把那块邓名给李来亨立的碑敲成了碎块,然后把这些碎石一股脑地投入了长江。
“巡抚大人,那邓名的碑?”砸了李来亨的功德碑后,标营卫士再次问起前事。
“先留着。”蒋国柱一挥袖子,匆匆返回了南京,立刻把此事写成奏章,上报给北京,称南京官吏缙绅见到此碑后,无不切齿痛恨,士兵更有流涕者。蒋国柱称邓名弄巧成拙,立碑不但没有丝毫损害江宁官兵士气,反倒激起了士民将士的同仇敌忾。因此蒋国柱建议先将这块石碑予以保留,等邓名伏诛后再处置不迟。同时蒋国柱还告诉朝廷,他打算传檄两江,若是有人能擒杀邓名,那就奖给他与这块石碑同重的白银,为他立同样一块巨大的石碑。重赏加扬名天下,蒋国柱断定这定能激发壮士杀贼报国之情。
“若是朝廷不同意,那就不是我砸的了,我只是奉命行事罢了。”蒋国柱写好奏章送出去后,又派了一些人去保护那石碑,不许闲杂人等去破坏——这人手都是现成的,本来是他打算用来保护原先想立的那块功德碑的。
第二天蒋国柱又去石碑旁转悠了一圈,邓名因为认为这块碑不会长寿所以也没有费力气往碑亭里摆,而是大模大样地竖在郎廷佐摆流水席的原址。
“风吹日晒,说不定会有所损毁,要是被邓名误会,以为是我蓄意破坏就不好了。”蒋国柱观察了一番,觉得依旧有隐患,就下令召集工匠给这个石碑盖一个遮风挡雨的碑亭。
不过蒋国柱当然不能让人发现他的真实目的是保护石碑,所以他还为这个碑亭亲手书写匾额:
知耻近乎勇!——
笔者按:儿童节来临,所以十九节有小改动。
第38节迎敌
鼓浪屿,日光岩。
鼓浪屿位于厦门岛西南位置,距离厦门岛只有千米之遥,正对着古浪鼓的就是厦门港,也是郑军水师的停泊地——这里是一处深水良港,沉重的海船停泊于此也不担心因为潮汐起落而搁浅。
郑成功的延平郡王府在厦门岛上,他平时都在其中处理公务,但操练水师时总会来到鼓浪屿,登上日光岩的演练台。日光岩是鼓浪屿这个小岛上的一座山峰,山体几乎就是一块巨岩,没有什么树木,日光从苍穹上洒下,将整个山体照射得闪闪发亮。位于日光岩的顶峰,可以将包括厦门港在内的鼓浪屿周围海域一览无遗。平时郑成功就会在日光岩上的水师操台训练部队,战前这也会是他的指挥部。
相比邓名的前世,这次陪伴在郑成功身旁的,还有甘辉、余新等人。
“虏丑大举驶出泉州港,正向金门驶来,看起来明天一早就会向我发起进攻,”郑成功的表情看上去仿佛完全不似大战在即,显得十分轻松,对左右说道:“两广水师和耿贼的兵马也已经到了,统帅是吴六奇。”
吴六奇曾受永历委任,执掌广东水师,清兵进攻广东时吴六奇帅兵倒戈,受到清廷嘉奖,以后一贯以镇压两广义师为己任,官运亨通,现在已经是提督两广水师的总兵。郑成功攻打南京时,吴六奇趁机指挥兵马攻击南澳一代的明军,这次又响应达素、施琅的号召,统帅两广水师赶赴厦门参战。
“吴贼不堪一击,”甘辉跃跃欲试,向郑成功请战道:“末将愿帅战舰二十艘,为大王逐退此贼。”
“不可,吴贼不是你的对手,但十分狡猾,他遇挫后必定退兵,多半不会和你死战到底。”郑成功摇摇头,否决了甘辉的请战,他遥指着东面金门方向的海域:“除了两广虏丑,还有达素统帅的水师,虽然他们海战不是我们的对手,但人多势众,若是把他们打痛了,让他们缩回泉州坚守不出,终究还是件麻烦事。”
此番清廷集合五省水师于福建,声势之大令郑成功也有些忌惮,远不像他表面上看上去的那么镇静。
“若是上千艘敌舰都藏在泉州不出来,我们也就什么都干不了了,莫要忘了,邓提督不但让我们骚扰东南,还要本藩收复台湾。”郑成功现在越来越感到他需要台湾这个安全的后方基地,他本来选择厦门为基地,放弃福建沿海地区,就是为了能够集中兵力打击在清军海防的薄弱环节上,而不需要为了防守大片陆上领土而分散兵力。但之前清军就曾利用郑成功水师外出偷袭过一次厦门,给郑成功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这次清军在福建集中兵力后,郑军立刻又被牢牢地钉在了厦门岛上,不但水师主力完全不敢外出,连厦门岛内正常的屯垦也受到了极大影响。
“等我们拿下了台湾,就不会想现在这样束手缚脚了。”郑成功轻声说道,厦门终究还是距离大陆太近,清军朝发夕至,郑成功全部的家底和郑军的家属都在其上,一旦受到威胁郑军就会被牢牢牵制住。若是把家属和百姓都转移去台湾,那么厦门就从后勤基地变成一个前哨据点,清军即使再在泉州大规模集结,也不会如今日这般形成攻郑成功之必救的局面;而且留守郑军只要坚守堡垒等待支援就可以了,不必在岛上处处设防,防守的压力也会小很多。
但现在的问题是,只要清军主力还呆在泉州,郑成功就无法开始对台湾的进攻,只能被动地与清军展开对峙——或是主动出击泉州,与在炮台和水营保护下的清军水师交战,设法将其歼灭在泉州。
“我军以一岛敌天下,小胜即是大败,若是只能打退虏丑,击沉他们十几、二十条船,消灭几百、上千个鞑子,那中兴大业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完成?”郑成功问周围的将领们道,他的问题让所有的部下都无言以对。
因此郑成功不能满足于小胜利,他定下的目标就是在厦门这里消灭清廷的五省水师,重创达素带来的南北绿营精锐。
“本藩心意已决,这次要放鞑虏上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