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作为经学名门,出过荀氏八龙这样的英杰,自然是不愿意缺席这样的盛会,只是若是出席,却又有向李哲妥协的嫌疑。
作为如今颍川士族的风向标,荀氏是不愿意向李哲妥协的,按照士族们和朝廷争斗的经验,朝廷在地方上长期缺乏士族的支持,必然是难以维持地方,过不了多少时候,就会不得不放下姿态和地方士族妥协的。
只是如今,李哲的手段眼看着层出不穷,根基越来越牢,坚持不下去的希望越来越渺茫,豫州各地士族之间的攻守同盟眼看着就有土崩瓦解的危险,怎么办?一直困扰着如今的荀彧。
“公达!你以为如何?”荀彧思考再三,终于开口相问。
什么?这句问话,几乎让荀攸眼睛给瞪了出来,荀彧荀文若,从小就显示出异于常人的天赋和能力,被荀氏一族作为族长培养,其人不管遇到什么大事,都是处事不惊,连着急的样子都很少见,如冰之清,如玉之絜,法而不威,和而不亵,世人称之为荀令君。今日,竟然如此犹豫不决,却是荀攸平生仅见的模样。
不过惊愕之下,荀攸还是斟酌着回道:
“侄以为,这般盛事,还是参与一下的好,只需到时随机应变,摆出不迎合明王的态度,也就罢了。世人都知道我荀氏威武不屈,当日党人之乱时,何等惶恐局面,都能应付过来,何况眼前?此是我等文人的盛事,和政事干系不大,千年难得一回,若是错过了,未来史书上没有我荀氏的名字,可是悔之晚矣。”
哎!荀彧长叹一声,须发显得愈加斑白。他岂有不知这个道理,他又何尝不想到大会上扬名。只是这一次妥协开了口子,未来可就刹不住了。这政治斗争的事情,最重要的就是大势,大势一旦形成,那便是大河之水,一泻千里,滔滔不绝而来,再也难以堵住。
那李哲的手段,实在是厉害,便是荀彧熟读史书,也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诸般手段,只能用神迹来解释,这眼看着,就大势已去啊!
“罢了罢了!那就我等同去!不过还是联络好诸人,到时候,要是明王驾临,我等可要统一态度。”
“小叔所言极是,吾这便去联络各家,务必同声连气。”荀攸得了荀彧准信,立刻脚步轻盈的去了。
荀彧在其后,注意到这等小节,忍不住又长叹了一声!
一百五十七章论道
嬗变的三国卷一百五十七章论道
农历的九月深秋,艳阳高照,来自西伯利亚的气流统治了亚洲的黄河流域,空气中闻不见一丝湿润,只留下一片酷寒。'。'
许都城之外,一个硕大的圆形场地拔地而起,高十几米,纵深都是两公里有余。场地周围,是一圈砖石水泥搭建的层层高台,一层一层逐阶而上,共有六六三十六层,每层高半米,正好是能够坐下一人的台阶的位置,环绕一周,俯视着中央的圆形场地。
圆形场地的中心,是一座高约两米的平台,约有百米见方。平台之上,又有一两米高台,三四米见方,正好是一个演讲或者是授勋活动的位置。立在此中,放声大喊,声波四处传开,遇到周围的环壁之后又会汇聚过来,有自然聚声的效果。
这,就是李哲专门为论道大会搭建的道场,整个建筑,能容纳人员数万,建筑风格仿效古罗马大竞技场的圆形建筑,充分考虑了观赏性因素和实用性,完全就是一个古代版的大剧场!
立在其上讲演,环顾四方,无数争议性的目光汇聚而来,就像是面对着全世界一样的感觉。浩瀚、肃穆而又深远。
此时,其中已经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挤满了论道的人,雄辩声音滔滔不绝而来。
“尚者上也,书者如也,上天垂文象,布节度,书也如天行也。”(尚书代天立言,是上天垂下的意旨,因此所说的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昔者圣人因阴阳定消息。立乾坤,以统天地也。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也。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混成。而未相离。
“不然,儒者崇尊法古,岂可妄自揣测,汝等所言,皆乃诬妄。非人子所为,先贤大义,尽为汝等所污!”
“非也非也!汝等才是大缪,愚不可及。这世间事,世易时移,岂有万世不变者哉!既有经。必有纬,纬乃经之支流,衍及旁义。若无纬,吾等如何知道先贤所言何用于吾之时也?”
……
诸般辩论,激烈之极。第一天,论道大会之上就进入了白热化状态,当世经学源流两大流派,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几乎是一见面,就在大会上针锋相对了起来。
古文学派,指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发端于刘歆,继承自贾逵、马融,传到卢植、宋忠等人,已经是大势浩荡,开始了其征服世间经术思想的道路。当今世上以关西学派最为正统,荆州的司马徽、宋忠皆是此一学派的继承人。
今文学派,则是汉朝经学的主流,指的是是两汉间以儒家经书研究而形成的学派。它的出现需溯源至秦始皇的思想政策,在解经时的理论性格极富创造性,随意发挥,且充满了宗教神学的意味,为统治者阶层服务,这是基于两汉之际的学术风气而特有的表现。尤其以董仲舒的公羊春秋学为其中成就最大者。
当时之前,今文学派的流行为儒家思想的流传并逐渐占据主流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最是风行无忌。但是其与宗教神学的结合过于紧密,又在做纬时过于随意,大大的影响了经学的严肃性和正统性,到汉末时已经渐渐被推崇先秦朴素风格的古文经学赶上。
到了汉末之时,经学大家郑玄的出现,杂糅百家,自成一流,已经有了一统的趋势,但是其思想的传播却还未形成主流,尚处于萌芽时期,这就是此时儒家学术的状况。。。
无论在何时,学术道统之争,对真正的学者而言,都有甚于生命!所以,论道大会一开始没多长时间,就沦为了古文经学和金文经学的战场,其气氛之激烈,虽是十月深秋之际,却犹如置身火炉之中。
此时台上,已经进行了半天多的辩论,各方轮番上场,各展雄才,说的滔滔不绝,天花乱坠!到了此刻台上,正是郑玄大师的得意弟子国渊、管宁和宋忠等人辩论,正在如火如荼之际,突然圆形道场入口处,一片欢腾。
众人心有不满,闻声看去,却见大门处,钟鼓齐鸣,一道道的仪仗队开了过来,前一队骑马,四马并成一排,踏着小碎步缓行,人马俱着重甲,竖着骑枪,浑身明光闪闪,威武至极。
后面则是步兵,身上的盔甲却比骑士们更加夸张,整个人上下覆盖,不露出一点身形,连面上也是一个凶恶面具,只露出一双眼睛,手中执大盾巨斧重锤,凶神恶煞一般,杀气滚滚而来。
这队过后,又过了一队窈窕宫女和近侍,才终于在队伍的尽头,现出一架龙辇,高达两层,八匹神骏白马拉着,缓缓驶入,原来,是天师明王李哲到了!
这就是如今李哲出行的正式仪仗,共计四百余马,一千五百余人,就这还是在境内不出远门时的缩小版配备,若是出远门,那就更是夸张,烦琐之至。到了此时,李哲的各种待遇已经是完全比照天子,丝毫没有顾忌。
李哲一出现,整个场上人的注意力立刻转移,众人都知道,李哲本人学究天人,也是一个了不得的大学问家。前期出版发行的宇宙星辰论发前人之未发,想前人之未想,堪称振聋发聩,改变人心之作,其深邃浩大之处,就是古时先贤,也有所不及。
在社会上,如今已经有许多人自发的研究其所著,形成一股王学热潮,成了势不可挡之势。
如今李哲王驾前来,莫非也要一伸所长么?
想到这,众人立刻激动起来。
果然,王驾绕场一周之后,最终龙辇在高台边停下,李哲下车之后,直奔高台拾阶而上。
到了尽头处,中心高台之上,雄躯一展,虽是一人,却有尽压满道场英杰之势:“诸位!孤在宫中,听闻各位大师讲演,许都内万人空巷,齐趋向道,孤心甚慰,吾道不孤啊!”
底下众人一听,纷纷点头赞叹不已,这李哲不管初起时如何飞扬跋扈,但自入住许都以来,明制度,定科举,改军制,定恩赏,又亲手出书,弘扬教化,手段日渐稳健,越发显出不计涓流、百川汇海的大国气势来,作为君王,却似是比此时的许多诸侯,多出不少人望!
“但是……”谁知李哲下面话音一顿,奇峰突出。
底下的众人听了他这个转折,立刻连心跳也悬在了空中,难道今天这个家伙也要弄出点什么幺蛾子来么?
“孤遍观如今学术,儒经遍及朝野,混成一统,法家、墨家、兵家、名家……先秦之时,诸子百家,何等光辉璀璨,便是夫子,当年也只是诸般源流之一,如今却都黯淡凋零,成万马齐喑之势。嗟夫!夫子其不哀叹者吁!”
“我等炎黄子孙,上承三皇五帝余烈,下得先贤诸子余荫,传至如今,世间却只有儒家一门。凋零至此,还终日里为古文今文之分吵闹个不停,羞也不羞!难道我华夏名流,如今只剩下了这些儒门士人了吗?昔日的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名家、阴阳家……许许多多华夏余脉,尽都消失了吗?悠悠华夏,数千载历史,竟然今日只有几个儒门支撑,可悲,复又可叹!刘氏一门,为祸不浅!”
李哲紧咬牙关,脱口而出的这几句话,立刻惊醒了满堂听众,李哲这几句话,什么意思?如今儒门尽为主流,已经是几百年来的事实,诸子百家历经打压,逐渐式微,沦为民间末流,也是如今的社会常态。难道今日李哲竟然要一手逆转乾坤,再提百家争鸣吗?
当年乃春秋战国乱世,各国间战乱不休,人间凋零,生民涂炭。先贤诸子各出机抒,描绘天下至理,为乱世中的民众求一个出路,才有了百家争鸣的兴盛。如今,历经数百年统一,人间士子早已经习惯了大一统的局面,才有了儒门的盛世,难道李哲如今要世间从回到那没有秩序的世界里去吗?
绝不可行!一时间,诸位士子被激起了卫道者的雄心,即使是李哲乃人间君王,权威不可抑制,也要和其辩解一番,绝不能让李哲乱了这儒门盛世!这样的想法,在竞技场中一时间占据了主流,整个场中,一时间雄风猎猎,有了一番肃杀的气势。
当然,在暗中,却又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为李哲振聋发聩的言语暗中窃喜。华夏诸子百家的余脉,又哪里可能那么容易的断绝。
“孤今日来,却是来弘扬孤的道。在此间,孤却不是王侯身份,诸位只将我当做一名普通士子可也!”
李哲的话音又继续传来,只是底下的大部分人如今的感觉却是:哼哼!虚情假意!
只听李哲浑厚悠长的声音在道场中再次幽幽传来,一举抓紧了所有人的内心。
“孤的道,称之为天道。包罗万象,世间事无有不决!”
一百五十八章天道之出生
嬗变的三国卷一百五十八章天道之出生
“孤的道,称之为天道。。。包罗万象,世间事无有不决!”
李哲此话一出,立刻引起道场内满堂轰响。
狂妄!狂妄之极!
世间岂有敢以自家之言冠之以天道的,难道汝真当自己是世间的神人不成。没有见过李哲亲身演示仙法的这些士人们,就是听说到再神奇的流言,也是不会轻易相信的。
这些人,本就是李哲的各种政策下最失落的人,和李哲的矛盾由来已久,根本难以调和。毕竟利益,才是所有人乃至世间所有人性行为中最深处的衡量。
人们衡量世间所有一切,本身就是带着自家的眼光,自己的角度,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这个世界的,那些占据统治地位的既得利益者,就是真正碰见了自己的知识所体系不能理解的事物,也多半会恐惧性的立刻抛之脑后,逃避这种认识。更有甚者,拒绝、阻碍、扼杀,各种愚蠢的手段层出不穷。
世间所有的真理,无不是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之后,顺和了世间社会运行的大势才得以舒展的。基督新教、日心说、进化论、西医解剖科学尽皆如此。
这就是人性!这就是人类思维根深蒂固的惯性缺点,难以禁绝。李哲此刻,所面对的也是这种来自于人性深处的某种集体扼杀。
只是,又有何用?
李哲面带微笑,环顾四周,看着这天下齐聚的精英。心中却是俯视芸芸众生的那种沉静。
“天道者,天之道也!
天道之存,无微不至,无广不达,驾驭宇宙万物,寰宇百态,所以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舜亡。
这样的天道高高在上。却又能决定我等周围的一切,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