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员,我知道,您所信仰的实际上,就是所有人所追求的,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富足,国家的尊重、人民的未来,这一切都是你所信仰的,也是你希望每一个人都懂得的,但是专员,你有没有考虑过一个现实性的问题!”
“嗯?”
看着黄风华,管明棠倒是有些好奇他想说的这个现实问题是什么。
眼前的这位是个“隆人”怎么个怪法呢?他是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原本他和自己并不会有什么瓜葛,若非经人介绍,自己邀请他来邯彰的话,不过他来到这之后,并没有做官,嗯,应该说进入公署内做顾问或者从事实物性研究,反倒是在这呆了一个多月后,去了国家青年俱乐部,说是要“研究青年与中国的未来……”然后一边在几所学校任教,一边研究着他所感兴趣的东西,对于,管明棠并没有反对,固然,管明棠知道自己需要的是科研以及技术人员,但并不意味着他会排斥人文、哲学方面的研究。
至于那个国家青年俱乐部,不过只是管明棠为了加强对青年的“思想引导”而与李璜等人合作创办的“俱乐部”,从而将青年人的思想统一到“国家至上”的范畴内,以此确保“思想阵地”的稳固。
而多次同邯彰青年人的接触,在管明棠看来,这种“国家至上”的教育观是成功的。
“专员,如果我没有料错的话,您之所以选择李璜等人,是因为您的信仰与其国家至上信仰相近,所以呢?您希望通过他们,通过国家青年俱乐部加强对青年人的政治思想教育,从而使其形成国家观念,以及政治信仰观,避免青年人在其政治思想出现空白,可是你有没有想到过……”
直视着专员的双眼,黄风华用一种极为惋惜的口气说到
“最后,你所有的一切努力最后却成全其它人!”
刘听他这样解释,管明棠立即明白了症结在哪里,最根本的症结就是表面上,看起来自己的青年人的确是有信仰,而且这个信仰是如此的高尚,可是最根本的问题恰在于此,那些青年不过只是在接受着爱国主义教育,接受了国家至上这一政治观点,而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易受他人“蛊惑”,而之所以不强调政治信仰,是因为自己一直在刻意回避这个问题。可谁曾想,有许多问题是不法回避的,也同样是不可能回避的。
观察着专员的神情,黄风华在心里分析判断着专员此时的心态,现在他至少可以断定一点,从现在起,专员绝不会再像过去一样忽视政治工作,但现在的问题在于,眼前的专员会走多远,他会走到什么地方,与其它人不同,在黄风华看来,眼前的这位专员也许应该走的更远,而不是可以走的更远,只不过在他的身边,云集着太多的学者,而那些学者或许可以给他带来现代的理念,但却无法告诉他,什么是真正的政治。
“专员,如果是二十年前,或许,你可以用国家至上这一观点以及地方建设的成绩,去告诉中国人,这里才是中国的所在,人们自然而然的会为了心中的梦想,倾情于建设之中,以追求国家的强大,但是今时不同往日,相比于……”
然后黄风华又就过去十几年间,中国的政治形态发生的变化做了他个人的分析,最后又说道。
“所以呢,精神上的信仰有一个核心,而这一个核心则有一个组织,而现在,在这里,我可以看到精神的上的信仰——国家、民族、人民,但是在没有一相相应的组织去引领,去引导的话,那么被唤起来的精神信仰,则有被其它组织吸收的危险,当您竭尽全力培养的青年人,竭尽全力唤醒的民众,被其它组织煽动起国家的、民族的狂热时,那么,最终,你会被他们抛弃,回为,那时的您……”
话声稍顿,黄风华又继续说道。
“就像德国的安东·德莱克斯勒一样,不过只是一个注定被遗忘的、为他人做嫁衣的人物罢了!”
安东·德莱克斯勒,尽管对于这个名字,管明棠并不熟悉,但此时面对黄风华的“直白”管明棠反倒能够凝神静气的听取着,在过去的两年间,他已经自然而然地养成了一种显得很是稳健,处变不惊,声色不露的性格,可是在内心的深处,他却知道,眼前的这位在美国接受政治学教育,在欧洲等国实际研究过欧洲政治运动的“政治学家”说的是实话。
在管明棠沉默时,黄风华却从钱包中拿出了一张的纸币,是“公司券”现在的公司券并不仅限于在新区内流通,作为一种“信用私贴”它同样可以在专区流通。
“他人言语的承诺,无法带来幸福的生活,劳动——幸福生活的唯一保障!”
念着“公司券”上的这句话,黄风华的脸上露出些许嘲讽之意。
“专员,或许你可以用纸币提醒别人,或许在新区,你可以给工人较高的福利待遇,或许,你也可以在这里通过推广良种改善农民的生活,但是您却忘记了一点,忘记了人心!”
善言提醒的同时,黄风华最后用一种极为惋惜的口气说道。
“人心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美好的承诺是不需要考虑成本的,先生,你可以开给他人一个月50块钱的工资,但是,我却可以告诉别人,通过罢工,他们可以争取100元的工资,因为支出成本的是你,而不是我!而且……”
“有成就感的人会把世界看成一个友好的世界,失意者则乐于看到世界急剧改变!”
打断了黄风华的话,打破沉默的管明棠开口说道。
“但凡是人,都有一种倾向,那就是到自身之外寻找解释自身命运的理念,成功和失败无可避免的会左右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也正因如此,才会出现所谓的安于现状者和革命者……”
管明棠的声音显得有些无力,甚至于有些无奈。
“在农民的生活改变时,贫农希望成为中农,中农希望成为富农,当收工人的收入达到50元的时候,他又希望能达到60元,甚至更多,这是人心的本能,是无法阻止的……不满情绪不一定会让人产生改变现状的渴望,要让不满加深为愤愤不平,还需要加入另一些要素,基中一个因素就是拥有权力感……也是这样子,他们会无所顾忌的投入创造一个新世界,就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学无所不能,在现在的德国,也是如此,或许他们没有掷地有声的教义,但是他们深信领袖是不会犯错和新技术无所不能,渴望进步是一个良性的渴望,但这种良性的渴望,也是受信仰的支撑的……”
或许管明棠并不是一个政治学家,但大学时学习社会学这一冷门专业时,无数的社会学经典之做,却再清楚不过的向他剖析了政治的“本质”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对信仰没有太大的兴趣,可正像眼前的黄风华所说的那样,并不在于自己有没有兴趣,当一个游戏规矩被制造出来之后,当其它人在这个游戏的框架下进行他们的游戏时,做为一个后来者,他就必须要遵从这一规则,否则等待他的命运非常简单,正如同“前进道路上的落后者……”一样——被淘汰。
“怀有大希望的人他们的力量可以有最荒谬的来源——一个口号,一句话或者一枚徽章!”
第四百零一章1本自传
虽是元旦刚过,但午后的大雨依然还像是撕裂天际的银灰色水龙,在午后时分滂沱而下,在道路上敲击出行军步伐般的杂音。冬时大雨并不常见,不过对于岭南之地来说,冬雨虽是常见,但像今年这样的大雨,却极为少见。
虽说农民欢迎这么一场润田的大雨,但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大雨所带来的却是生活的不便,充沛的水量,很快的在路面上形成一条条婉蜒的“溪流”,也在一些低洼地的地方淤积成大大小小的泥污色的水洼,而一辆辆人力车则在车夫的骑行下,车子呼啸而过时就溅起一片脏污的水幕,在撑伞的无辜行人身上留下纪念,这种华北产的飞人后座三轮车,在过去的一年多之中,不仅风行了大江南北,即便是这岭南之地,亦很难幸免,后座三轮车迅速取代了所谓的“黄包车”。
十字路口处,一道身影迅速奔过马路,将淋到雨的时间降到最低,躲进路边商家的骑楼广告底下,此时丁克存整个人都显得狼狈至极,头发**的服帖在颊侧、颈上,水珠在发尾凝结,逐一滴落。
“书店!”
突然,对面的一家书店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连忙再一次用手挡着大雨,然后朝马路对面跑去,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或许,书才是最为引人的,在他进入书店的时候,书店老板瞧见来了客人,连忙递去一条毛巾,道过谢叮克存擦了擦头发和双手,然后便开始寻找着感兴趣的书籍。
“咦!这是什么书?”
突然,一本书映在他的视线中,那本书的封面极为简单,只是黄色的硬质封面,而封面上则印有简单的几字《我有一个梦想》,这是什么书?科幻小说吗?诧异中叮克存取过那本书,然后翻看起来,这一翻不要紧,只不过刚看开始,他便无法将这本书放下了。
“新客到美洲,必逮入木楼,俨如大犯样,在此经一秋,美国人不准,批消拔回头,船中波浪大,回国实堪忧,国弱我华人,苦叹不自由,我国豪强日,誓斩胡人头!”
念着书中的诗叮克存被诗中的描述惊呆了,作为一名学生,他从未曾听到过那位曾留学美国的老师提及此事,但现在书中的描述却清楚的告诉他,美国对华人的歧视。
“……当我把那个美国人递来的糖果扔到地上,并且向他吐唾沫之后,在他的惊讶和姆妈的道歉中,我感觉自己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但是姆妈却又一次把我拉到一个房间,在那个房间的墙上,有另一首诗……”
这是一部个人传记叮克存心知这是一本在国内极为少见的个人传记。
“尚存一息志无灰,敬勖同堂众楚材,知耻便能将耻雪,挥戈方可免戈裁,莫道无谋芟丑虏,恩求有术把天回,男儿十万横磨剑,誓斩楼兰辟草莱!”
从书中叮克存可以看到一个懵懂无知的儿童,在面对这首诗时,他也许会非常迷茫,他曾经用口水“回击”了美国人,但是姆妈却用一首诗告诉他,他所遭遇的原因,和他应该怎么做,在这个时候叮克存到是有些佩服他的那个姆妈,一个非常有智慧的女人。
“我是中国人。为什么我们要遭受如此多的屈辱?在历史上汉、唐曾是何等的强大?为什么现代中国会这么衰弱?难道古代中国人与我们不是同一种族吗?也正是从“天使岛”开始,在我儿童和少年时代,这些严重的问题便在我头脑里打滚。
我想,也正是从那时起,我便成为了一个纯粹的民族主义者。
当面对白人儿童的嘲笑的时候,我挥着拳头想要告诉他们:当你们还在和野人为伴的时候,我们就剑造出了世界上最灿烂的文明?
我嫉妒着,天知道,我是如此的妒嫉着古时的中国人。以至于在我的少年时代,每天,我都有一个梦想——重回汉唐之时,重新活在那个中国人让世人仰望的时代……我了解历史的意义,历史只是历史。
也许,许多人会嘲笑,那不过只是一个少年的幻想,但少年的幻想有时却可以化为动力,因为正是从那时起,我知道,我必须努力,必须克服外界给我的任何诱惑和干扰,我需要学习,因为我们已经落后了……”
虽说接下来那于图书馆中的学习只是几十个字,但是任何人看到这几十个字,都能够感觉到那个少年的努力,对于一个需要拿着词典翻看书籍的少年来说,他却要像棉花一样汲取着欧洲文明,同时还尽量的让自己不丢掉“灵魂”,是何等的困难。
“……当我怀揣着父亲留下的5716。5美元来第一次来到纽约的时候,我看到了自由女神像,在埃丽斯岛,在那里,自由女神高举火炬,仿佛呼喊着那些令人热血沸腾的诗句:——把这些无家可归饱受颠沛的人们一起交给我吧!我高举着自由的火炬。可望着它,我的脑海中却浮现出十年前于天使岛的遭遇,也正是从那时候起,我知道,美国不是我的国,同样也不是我的家,我的国是中国,我的家在中国!”
只是看了第一章丁克存整个人都被惊呆了,美国不是我的国,对于一个l6岁的少年来说,在美国生活十年之后,他却依然能坚持着这种堪称顽固的信仰,着实让人惊讶,而第二章则是在纽约,文中描写的是他在纽约的经历,炒股票、做生意,对人生,对政治的顿悟,等等,而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少年的成熟,是政治上的与梦想上的成熟,而书中于政治有关的理解,却是极为通俗的,而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更为难得的是,那种政治觉悟往往只是他的个人感悟,但在这种感悟之中叮克存却找到了知音之感,许多模糊的意识在这一刻似乎清晰了。
“这是谁写的书?”
重新翻过书本,待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