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湾流浪到大西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从台湾流浪到大西北- 第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们跟着王指导员爬上北坡,来到一处酷似一口褐黑焦黄被烧糊的浅底锅,又像一个一万年前,太空中一块硕大的陨石撞击地球而留下的大坑。这里没有草,没有树,连一点生命的迹象也没有,大概只有火星上才是这个样子。

他带着我们又爬上一个土坡,王指导员对我们说:“到了!”

“到哪里了?我们怎么没有看到房屋?”

他指指旁边的地面说:“这下面就是你们的宿舍。”

此时,我们正站在土沟的边缘上,脚旁便是屋顶。与其说是房屋,不如说是地窖,新疆人管它叫“地窝子”。建造此屋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在沟畔挖几个间隔的方坑,搭上几根树干作梁,然后在上面铺些梭梭柴,红柳枝和一些麦草,再撒些厚厚的干土,用铁锹拍实,最后抹上一层草泥,就盖成了一排冬暖夏凉的地窝子。

我们由上面下来,走到地窝子门前。此“屋”坐北朝南,没有窗户,只有一扇小门,里面很暗,即使白天进去也须放大瞳孔。屋子中间竖有两根柱子,以起支撑屋顶之用。东西两边各有一排用土块垒的通铺,上面并摊有一些麦草,使人大有一种返回“山顶洞人”的感觉。据说这是连里两间最大的地窝子,前两天就派人打扫干净,并换了麦草,以作我们和造纸厂二十几个下放工人的宿舍。

最后,王指导员说今天下午就不干活了,让我们先收拾一下铺,而后到食堂吃饭。

我们新来的农工,走到连里唯一用土块建造的两间土屋——伙房。门前放着一口直径超过一米二的大铁锅,这是连里用它盛装每天从外面拉回的全连职工的食用水,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水。

此时伙房门口,已经聚集了一些人在等候打饭。

因为我们的到来,今天伙房特意做了两样菜,一盆炒土豆片,一盆黄萝卜炖粉条。主食是包谷面发糕,包谷面糊糊。

连里原有四五十个职工,现加上我们也不超过七八十个人,除了西边小地窝子的几户小家自己做饭外,包括王指导员全连百分之八十的职工都在食堂吃饭。

到了开饭时间,人们拿着小盆、饭碗、瓷缸,三五成群地来到伙房,簇拥在窗口排队打饭。一时间叮叮当当,吵吵嚷嚷,此时乃是连里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

这些来自口内十几个省的几十个二十上下的小伙子,他们从伙房打出饭,手托几块黄澄澄的发糕,端着半碗土豆片、黄萝卜炖粉条,或站、或蹲,或者干脆一屁股坐在沙地上,大享“劳动管饭”之快。一群吃饱肚子不知愁的年轻人,竟然又喜形于色,边吃,边说,边笑,顿时给这片沉睡千年的荒地,带来了一线生机。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

第二十六章 再次受挫 下放农场(二)

更新时间2011…8…22 8:08:24  字数:5838

第二节

当天下午,连里将我们编为一个排,分成三个班,我与张虎分到同一个班里。先前在“收容所”曾任过我们组长的姜“胖子”,来到农场竟然又当上了班长。

次日凌晨,天还不太亮,连里就吹响了哨子,外边还传来了“快起床!上班了。”的喊叫声。

我们在点着的一盏用罐头瓶改做的小煤油灯的地窝子里,慌忙穿上衣服来到外面,此时排长已在那里等候多时了。

排队、点名,排长讲话。他说:“我是湖泊(北)孝感吻(人),一九五八年支边来到新疆,在农八师一四三团已干了六年。现在正是春耕生产的大忙季节,大家一定要抓住农时,不怕苦,不怕累地干好改(革)命工作,打好春耕生产这一仗!眼下连里活很多,比如开荒、犁地、耙地、播种、修渠、打埂,以及挖坑种树等等。年轻吻(人),有曲(出)息!不要看这是在戈壁荒漠上干农活,旦(锻)炼好了照样可以当排长、连长……”最后他说:“下地干活”。

于是,我们新来的农工跟着连里原有的农工一起,在这片荒凉沉寂千年的大漠上,战风沙,斗严寒,打响了春耕生产,人与大自然抗争的战斗!

大家起早贪黑地跟着拖拉机犁地、耙地,跟着播种机播种春麦,挥动着砍土镘修渠打埂,平整土地。同时还在我们地窝子后面,一条土路的两边及一块上千亩的条田地头上,栽上了柳树、杨树和榆树,一连几个星期都没有休息,一直干到四月底。

到了“五·一”劳动节,连里终于放了两天假。二十多天没有休息的人们,放假对于他们来说如同获了“大赦”一样,总算有点时间喘口气了。有的人理发、有的人补衣、有的人修鞋,还有的人不顾多日的劳累,竟然跑到下面十几公里以外的老沙湾县城去逛“巴扎”(集贸市场)。

而我因为去年在加工厂夏粮进厂中,卸车时右腿脚脖子处被车厢板砸伤,还没有痊愈就被下放到农场。来到这里紧张而又繁重的大田劳动,使其伤情有所加重,出乎意料的是在我受伤的小腿骨上,竟然长出了一个桃核大的硬包,而且还在慢慢地增大,劳累后便感到腿部酸痛。

让我更担心的是先前在加工厂我们宿舍同住的五个人,其中潘云、张虎和我都曾上过高中的,但厂里需要的是劳力而不是文化,后来潘云被押送回四川,我和张虎被下放到农场。而农场更需要的是劳动力,又怎能接收一个身患疾病的人?我为此忧心忡忡,感到郁闷,“五·一”放假不愿远去,无聊地躺在铺上休息。

午饭后,张虎让我陪他到四五公里之外的公路管理站去买牙刷、牙膏,因为在这个方圆十来公里的地方只有那里才有一个小商店。

我们翻过大沟,顺着先前下放来时走过的小路,向南走去。

此时,北疆气候开始转暖,沙堆上的骆驼刺已经长出嫩芽,几只沙雀在路边跳来跳去地觅食,我们稍微走近“轰”的一下就飞向远处。进入五月,春天终于来到了西北边陲,然而这里春天的景色却少得可怜,光秃秃的原野上一片荒凉,基本上找不到多少可以让人联想到生命的东西,我们来到见得最多的是大漠风沙起,戈壁落日圆。

我们被下放到这个地方二十多天了,今天还是第一次出来。

晃晃悠悠地走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只有一排砖房和几间土屋的管理站。这里既不是集镇,也不是村庄,倒像一个荒原古道上的客栈。据站上的人讲,这里每天还有从石河子老街发往老沙湾县城的一趟邮车和一趟蒙着蓬布的拉人的卡车,上午从这里经过,下午返回。除此之外这条土路上很少能见到其他机动车辆,偶尔见到的就是老乡的牛车和毛驴车了。

在管理站的东边不远处,有一排白色的棉帐蓬,门前打有一口自流井,那可能就是我们连队伙房用毛驴车常来拉水的石油勘探队了。

那排砖房大部分作为管理站的办公室,只有西头的两间开着一家小商店和一个仅有一人值班的邮电所。张虎在商店买了牙刷、牙膏,我在邮电所买了两个信封和两张八分钱的邮票,然后我们在此闲逛起来。

当转身来到后面一个用土块盖的两间低矮而又简陋的清真饭铺门前时,嘈杂、喧嚣和一股油烟的气浪扑面而来。这个不足三十平方米的土屋被一分为二,里面是一间小伙房,外间摆着几张干裂陈旧的破桌子和几条坐上去“嘎吱”作响的长板凳,但早已被一些吃饭的人坐满,我和张虎只好先付钱和粮票将票开了,站在一边等待座位。

没想到就这么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管理站,仅有一个小商店,一个邮电所和一家门面不大的小饭铺,竟然成了维、哈、蒙、回的民族老乡和我们农场连队职工放假休息前来光顾的好地方,在我们心目中它比内地的繁华都市都重要。

这个饭铺不卖炒菜,也不卖面食,只卖一种用胡萝卜、皮芽子(洋葱)、羊肉(带骨)加上调料和大米一起烧闷的米饭,新疆人把它叫做“抓饭”。

有了座位,我和张虎连忙交票就坐,白帽同志从里间伙房的一口大锅里,盛来了满满两碗上面盖有两三块羊排的抓饭,热气腾腾,香气扑鼻。

我们二人已是饥肠辘辘,抓起羊排撕啃,拿起筷子扒饭,不到三五分钟便把价值五角,交二百克粮票的一大碗抓饭扫荡了过半。

前面在这里吃饭的牧民、司机早已离去,我们也准备吃完饭返回连队。就在这时,门外进来一个大汉,一手拿着瓶“五五”大曲,一手拿着包油炸大豆,定眼一看原来竟是我们连的“姜胖子”。走过来他说他和连里几个农工刚从老沙湾县城逛完“巴扎”回来,路过此处进来准备吃点饭(后来我也跟着他们去过一次老沙湾县城)。

他要了一碗抓饭,抓出一把油炸大豆,打开“五五”大曲倒了半碗酒,坐下与我们一同吃了起来。

我们下放到这里二十多天,这还是第一次出来。平时消息闭塞,对外界一无所知,姜“组长”六零年自然灾害时期就由山东老家跑到新疆闯荡了,是个见过世面的人,刚刚又从沙湾县城回来,想必一定知道一些外面的情况,我急忙问他:

“姜大哥!你到沙湾县城听到一些新闻没有?”

“有,有……有。”他剥了一颗大豆填到嘴里嚼着说。

他说他们上午十点多钟,到了县城就开始逛了起来。大街上锣鼓喧天,红旗招展,人们开会游行庆祝“五·一”劳动节。“巴扎”上卖吃的、卖穿的、卖用的东西多的是,要比六零年自然灾害时期多到哪里去了。他边吃边喝闹得满头是汗,胖脸通红,两个小眼眯成了一条缝。他还把酒碗推过来让我们也喝,因为我们不胜酒力,仅仅抿上两口。

接着他说,在沙湾县城“巴扎”上还碰见了被下放到距团部较近三分场的宫瓦匠(同为收容所的难友)。宫说此次联合加工厂一共下放到一四三团的有三十多人,其中收容所来的“盲流”就有二十多个,除了少数几个人被分到离团部近些的二分场、三分场之外,其余的十几个人全被下放到了六分场这个既偏远又荒凉的新建连队。

姜组长越说越生气,端起酒碗又猛地喝了两口,然后不平地说:“这次下放多是厂里认为有问题的人员,实际上并非全是这样。譬如我老姜也是贫下中农,原先在老家还当过生产队的小队长。六零年饥荒时,为了找工作丢下老婆孩子跑到新疆,南北疆地闯荡了两三年,还是没有一个着落,最后成了一个走投无路的“盲流”,无奈之下自己走进了收容所。后来到加工厂卸车、扛包、当搬运工,没想到卖苦力人家都不要,还把你下放到这片荒芜人烟,连兔子都不拉屎的鬼地方。要早知道是这样,我还来新疆干什么?他娘的!营(人)倒了霉,就是称二斤盐也会生蛆。”说完他把碗里所剩的酒一饮而尽,然后趴在桌上就一动也不动了。

我看着姜组长那样伤心狼狈的模样,感到有些吃惊!平时他那为人圆滑,老想“进步”,见了领导总是一副溜须拍马、笑脸相迎的样子。而现在却又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真可谓酒后吐真言!

这时我才明白,本次下放原来是带有一种政治色彩的,似乎把我们这些人划入了“四不清”人员。“盲流”这个词伴随着我们成了永远摆脱不了的阴影……

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姜“胖子”架出饭铺,沿着去农场连队的小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块头高大,体重有八九十公斤的姜组长,喝醉了酒像猪一样的沉,架着他累得我们满头是汗,路上歇了几次,用了两个多小时才回到连里,此时已是掌灯时分。

第二天继续休息,大家没事凑到一起,有的打扑克,有的下橡棋,我在一旁看书。下午显得更加无聊,我便离开宿舍毫无目的地朝着沟边走去。

我们被下放到这里一个月了,还不知道这条大沟里面是个什么样子?出于好奇,我从北坡下到沟底,由西向东像个幽灵一样地闲逛起来。

这条十几米深、三四十米宽的大沟,南岸陡峭,北边较缓,在沟底可以看出过去山洪曾经冲击的痕迹,低凹处散落着卵石、白骨、朽木和一些沉积物。几只乌鸦从我头顶飞过,落在前面沟坡上的荒冢上,发出凄历令人生厌的聒噪声,我有些心慌,后悔不该一个人冒然进来,但又想在此看个究竟,于是就向东面走去。

幸亏此时已进入五月,气候开始转暖,沟底有的地方已长出了奶子草、野薄荷,几堆碱草、芨芨草也长出了嫩芽,蒲公英高举着金色的黄花在风中不停地摆动,沟壁上有的地方还长着一小丛一小丛的红柳和梭梭柴,给这条沟壑带来了几分春天的气息。

当我在沟底逰性正浓的时候,突然听到前方传来了几声狗叫,随即从远处窜出了一只黑白相间的大花狗,凶猛地向我奔来,顿时我非常紧张,不知如何对付。为了自卫我本能地弯腰从地上捡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