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山楂树之恋-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70年代,中苏交恶,《山楂树》也可能成为政治压抑的象征,静秋还是偷偷跟一学俄语的实习老师学唱的。在《山楂树》的歌唱中,一个少女爱上两个工人小伙子,他们在山楂树下约会,但少女无从取舍,因此向树发问。静秋爱上了老三,却囿于革命语境,只能向政治求助。这是主导静秋的行动能力。倘若按照能量守恒定律,我们也可以说,可怜的静秋,她爱的能力实为政治能力所转嫁、挟持,政治激情模仿、借助她爱的激情大行其道。再说静秋对生理卫生的无知。我不能断定1974年是否出版了曾经风靡一时的生理卫生科普小册子《性知识漫谈》(说它风靡一时,是因为一代人曾经把它当作黄色作品阅读,因此掌握了性知识那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但我敢说,即便是已出版了,静秋也能做到自觉地不去读它。而母亲不进行适时的性教育,也是时代语境压迫所致。静秋显得如此可笑。可笑的还有,那个时代,女性身体以端正笔直的板儿身材为美(这符合清心寡欲闹革命的要求),最好身体往墙上一靠,就能跟墙严丝合缝。如果胸脯或者屁股顶着墙,那叫一个“三里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让人出鼻血的前挺后翘S型),“丑死了”。静秋不幸就长了这么一付丑死了的魔鬼身材。这让她痛苦于自己不革命的长相。好吧,这一切都是政治惹的祸。恐惧得以扩散。意识形态囚禁了身体,静秋不仅可笑、可怜,亦复可悲。爱情这回事,实为静秋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再来说老三,这个省军区司令员的儿子,一个富有诗意的青年。他予静秋百般关爱,这符合爱情原则。他的不幸,在于无能将静秋从意识形态一途上扭转方向,他爱青春的静秋,也爱革命的静秋,这爱的确有点累。更大的不幸是,白血病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于是最让人心碎的一幕展开了。
  在老三不久于人世的时刻,在他向医院护士借来的房间里,他和静秋同睡在一张床上,彼此用手互相“看”对方的身体。老三想带静秋一起“飞”,但却演绎成一起折翅事故。老三可以大汗淋漓,可以让精液流在静秋手中,却不可以做爱,不可以遵循他们热血青春的身体意志。爱情主题中应有的自然属性被取消,本能在此缺席,生命激情和冲动一起不在场。借来的房间不是伊甸园,静秋不是夏娃,拒绝偷食禁果。他们的行为如此干净,尽管干净不似子夜修女的床单,却也犹胜护士的白大褂。这是为什么?是发乎情止乎理吗?是小说作者要暗合《诗经》年代为爱情话语规定的中正品格——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怨”吗?应该不对。其实不难理解,站在老三一边,因生命垂危,不忍心让静秋日后独吞失去处女之身的恶果,道义在此获胜,作为读者大可为老三大唱赞词。站在静秋一边,她似乎有完整交出身体的意愿,但必须承认,隐隐然,意识形态依然作用于她的内心。而老三也不可能在此破坏静秋的政治意志。此刻,恐惧最终战胜了爱,革命压垮了身体。到此为止,我觉得作者抡圆了贯穿小说始终的爱与恐惧这一隐秘而又复杂的的逻辑。
  透过《山楂树之恋》这一革命年代的爱情叙述,我其实并无好言相赠,我不愿意把诸如纯情、高尚、理想之类的赞词赋予老三和静秋。正相反,我一直在谈论压抑、扭曲、变态,一直在谈论一种令人恐惧的意识形态对身体意志和自由生命意志的伤害。它导致的伤害究竟有多深?它钳制人的内心,并进一步强化内心,形成内生机制,在内心制造恶性正反馈,让人以单向度的政治、革命思维面对真实生活。不要忘了,老三的司令员父亲曾经也被打倒过,而作为一种家庭保护性措施,老三在认识静秋之前,曾经还有过“政治联姻”。在我看来,《山楂树之恋》实为一出爱情乌托邦。老三和静秋都是革命年代的可怜人,当老三埋葬在西坪村那棵山楂树下,时代进入到1976年。没多久,静秋的生活跟随这个国家一同好了起来。当然,尽管,我们说老三和静秋可怜,说他们的爱情话语是一种政治话语模仿,但小说作者艾米并没有着控诉那个年代的革命意识形态,但又分明让我们领悟到了这一点。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最少作者没有把《山楂树之恋》书写成“伤痕文学”。
  也许,在此有必要提到王小波的杰作《黄金时代》。同为革命年代的爱情叙事,但知青王二和陈清杨没有恐惧,他们沐浴着亚热带的山风快乐
  野合,阔大的芭蕉叶撩拨着他们的“伟大友谊”。他们甚至把遭受批斗示众(“出斗争差”)也当作爱情的狂欢之旅。他们一举穿越了禁锢年代,让爱情真的飞了起来。禁锢的美学价值就在于对禁锢的反抗,在禁中取乐,然后颠覆日常经验世界。再然后,自由如野马脱缰。美学就此获得反讽能力。相对于王二和陈清杨的“黄金时代”,老三和静秋的“山楂树之恋”,只能不幸名曰恋在废铜烂铁时代。这当然可怜。
  “世上有没有永恒的爱情”,《山楂树之恋》似乎还有心让人重新思考这一宏大命题。显然作者艾米没有交出答案。答案可能是灵肉和谐,它可能永远存在于有能力穿透现实生活的文学求解中。但是,作为静秋的原型人物,在老三逝世30周年之际,有心拿出当年草就的爱情回忆录外加今天的口述,交由作者艾米重新叙述,这就足以表明他们彼时的爱情依然值得久久凝视。对当事人而言,这是不能释怀的真实纪念。对读者而言,毕竟异质于我们时代的特殊生活也值得一读。
  欢迎从无爱的泛性时代回溯到无性的革命年代。

  书评:一个不完整的真实女人

  一个不完整的真实女人……读《山楂树之恋》80后绝望女人 夏果果一段恋情要怎么样才会是完整的,一个女人要怎么样才是真实的?这个问题在我了解了男女之爱后,我就一直在考虑,始终没有答案。
  一趟北京之行,我带回了一本书,也带回了一个女人锥心的疼。我用了一整夜的时间去看《山楂树之恋》,得出的结论是本书{炫…书—网}提供下载,我的泪腺新陈代谢真的很发达,这不是一个80年代女子的疯狂爱情,却让我这个80年代的女子哭的疯狂。
  事实上,女人的感情从来不分年代的,只不过可能因为年代背景的不同而选择的方式不一样,但是隐忍和激烈一直存在于每个女人的内心。

  书评:当爱还在扎劲时

  当爱还在扎劲时——写给《山楂树之恋》
  逃之11
  说实话,我最不爱看的,就是爱情故事。这源于我从小不爱看电视连续剧,凡是对有剧情的东西特别排斥,所以后来我写的小说,都是电视剧的反面教材。
  因朋友之托,开始打足精神看这部新出炉的长篇爱情小说,讲的还是我没经历过的我父母那个时代的事情。我先是把序言和后记看了一遍,觉得行文的语言风格我是十分喜欢的,因为很朴素,我最受不了安妮宝贝式的那种言情小说语言风格,未免太脱离生活了,或者说,太脱离老百姓的生活了。更重要的是,我这个人,特别的不“浪漫”,所以我喜欢直白的小说语言,至少这一点,我对《山楂树之恋》是好感很重的。不过说回来,里面讲的内容,确实是提不起我巨大兴趣的。在我印象中,我既不喜欢杜拉斯所描述的疯狂而绝决的爱情,也不喜欢村上春树故事里离奇的冷感的爱情,我唯一稍微喜欢点的关于爱情的描述,是米兰昆德拉的那种,他把男女关系分析的很透彻,也未免有点太残酷,而那种残酷或者说酷,又是十分冷静而克制的,它没有“绝望”的气息,它是第三者平静的分析问题的结果。在《山楂树之恋》中,既没有杜拉斯那种,也没有村上那种,更没有昆德拉那种,所以导致我既不反感它,但也不迷恋它,甚至我很难把它当小说来看待,鉴于我的小说概念和这种估计会成为畅销书的小说概念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我只好把它当成电视剧剧本来看,并且估摸着作为电视剧专家的我的妈妈大人,多数会追看这本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的。电视剧要具备的要素,也就是它们凭什么去吸引广大的中年妇女,我觉得无外乎“扎劲”二字。“扎劲”是上海话,意思大致是很吸引人,很带劲……只有那个故事够扎劲,才是好看的电视剧,反之则可能发展成为严肃小说或其他,哈哈!
  这个道理放到爱情或者爱情故事当中,也是成立的。爱只有扎劲的时候,深陷其中的双方,无论男女,男男,女女,那才是劲头十足的,等那爱不再扎劲,大家可能有的忙赚钱去了,有的忙政治去了,有的忙孩子去了,有的忙皈依去了。《山楂树之恋》里的静秋与老三的爱情,就是处在“扎劲”里头,而且幸运的是,扎劲还没结束,他们也没得到什么正果。这就是为什么静秋还能写回忆录来回忆老三这个男人,而如果他们真的有了“结果”,她也就不会去写什么东西了,因为那个时候,爱情肯定已经不扎劲了,不再扎劲的东西对于一个非小说家的普通人来说,没有书写的价值,而真正的小说家会去写那些已经不再扎劲的东西,但企图去发现之后的意味深长的东西,但这肯定不是本书的企图心范围内的事情了。至于故事发生的特定的时代背景,我对当时的人和事都是有所耳闻的,所以除了会心一笑外,并不觉得有多么的稀奇和令人费解。所以真要我从一个“80后”年轻人的眼光来看待那个时候的男女之爱,我是看不出多大区别的,我并不关心一些表面的东西,深入进去的话,男女关系从来都是那么回事。这也是为什么昆德拉描述的男女关系很难感觉到它的过时,很多小说可能也是几十年前的故事,但我读起来就觉得发生在现代,因为他关注的就是本质的东西。
  最后,我对该书的前景非常看好,因为我的眼光和口味是热门电视剧和畅销书的反面,要是我看得很扎劲的话,那这个故事就钱途堪忧了,幸好,我看的不怎么扎劲,但主人公爱的还是很扎劲的,主要是我对扎劲的东西恰恰是最扎劲不起来的。80后大概都喜欢与众不同吧,我尤其爱好这点。

  书评:没有金钱与性的爱情什么样

  曹红凯
  在当今这个速食+物质的年代,一提到爱情,与山盟海誓相伴的总免不了有房子、票子、车子,经济基础已成为人们恋爱择偶的重要参考条件,同时,随着人们观念的开放,性也成为男女交往中的一种手段,一种需要。现在的人恐怕已经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金钱,没有性,一份感情能维持多久。对这个问题,《山楂树之恋》给出了一种回答,尽管这个故事不是发生在现代,但至少告诉人们,只要有爱,其他的一切都可以不重要。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我们父辈那代人身上的故事。一联想到这个年代,我们脑海中出现的往往是革命高于一切、红色婚姻,一对对男女因为革命需要生活在了一起,每天想的都是为革命做贡献,每天的对话也都是板着面孔大谈工作,爱情似乎被忽略在了一边。而这个发生在山楂树下的故事却让我们对那个年代的爱情有了全新的认识。从某种角度来说,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说话做事很难完全依照自己的心意,很多人的心理多少都有点扭曲,已经不太敢甚至不太会表达自己的心意了。在这种情况下,老三的“真”才更加难能可贵。他偷借给静秋外国名著,帮她代写教材,想方设法帮她买冰糖,帮她一起打零工,他的一举一动点点滴滴都带有鲜明的那个年代的烙印,又无时不流露出浓浓的情意。这样的行为在今天看来简直有点太小儿科了,但我想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这已经是老三所能做到的一切了。也许这种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所流露出的“小资情感”更加让人刻骨铭心,更显得浪漫温情。
  人们常说,贫贱夫妻百事哀,金钱在维系两人的感情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这本书里,尽管老三的家庭条件比静秋好很多,但他从不敢在静秋面前炫耀自己的家庭,生怕这种炫耀会玷污了他们之间的感情,于是只能三番两次托长芳、长林代为转交他为静秋买的东西或给她的钱。而静秋对他送来的东西的态度也十分坚决,即使为了妈妈而不得不收下,却不停地找机会打零工,甚至是连男人干得都吃力的“挑砂”,为的只是能用一己之力让妈妈和妹妹过得好一些,她从未想过老三优越的家庭条件可以给自己带来多少实质性的好处。金钱在静秋和老三的心中,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配角,有它不多,无它不少。联想到现在的爱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