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盗墓 作者:黑山马贼》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真实的盗墓 作者:黑山马贼- 第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也许是附近守陵人知道附近有皇陵,这个山脚下,便没有在陕西常见的那种白绒羊的粪便,就是说这个山,很少有人来到的。也很少有人上山的。爬到200多米的高度,可见远处的小村庄,就是守陵村,但是不知道怎么区分东西守陵村子,这个村子也是我们今天投宿过夜的地点,目测大概八公里左右,这里开山放炮,的却没有人注意的。稍微控制一下声响就不会有人发现,最难得的是,这个陵山的前面,还有一个100多米的小山包,可以阻挡声音的传播。
这个山的阳坡在200多米的高度就稍显平缓了,山石就有人工修建铺垫的痕迹了,但是日久年深也是长满了杂草,稍稍辨认可以看出边缘凿刻的痕迹,古时候,这里是经常有人活动的啊?


第255章 惊天大墓2邙山墓葬

谁都知道地上看北京,地下看陕西。当然也有说看南京的,南京也是六朝古都,金粉世家,留下的文物古建也是不少的,秦淮河畔,纸醉金迷。说到盗墓,有一处就不能不提了就是邙山(mang),王二哥发现的这个古墓就是在邙山山脉古墓群的边缘的一处,远离了那些保护起来的古墓的位置了。
说到邙山,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黄河南岸,是秦岭山脉的余脉,崤山支脉。广义的邙山起自洛阳市北,沿黄河南岸绵延至郑州市北的广武山,长度100多公里。狭义的邙山仅指洛阳市以北的黄河与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岭。邙山海拔300米左右。邙山为黄土丘陵地貌,是洛阳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也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最高峰为翠云峰,在今市区正北,上有唐玄元皇帝庙。
白居易诗:“北邙冢墓高嵯峨”。俗谚说:“生在苏杭,死葬北邙”。邙山又是古代帝王理想中的埋骨处所。其最高峰为翠云峰,在今市区正北;上有唐玄元皇帝庙。古时树木森列,苍翠如云。唐代诗人张籍诗云:“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登阜远望,伊洛二川之胜,尽收眼底;傍晚时分,万家灯火,如同天上繁星。“邙山晚眺”,被称为“洛阳八大景”(龙门山色、马寺钟声、天津晓月、洛蒲秋风、铜驼暮雨、金谷春晴、邙山晚眺、平泉朝游)之一。邙山的西端有仰韶文化遗址,这是新石器时期黄河中游地区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
邙山陵墓群是目前中国面积较大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朝十几个帝王的陵墓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总数在千座以上,为东汉(25年-220年)至三国(220年-280)时期的古墓。邙山上,大大小小的土包,就是历朝历代帝王将相、达官显贵的墓冢,这,就是邙山古墓群。邙山,又称北邙,属秦岭崤山余脉中间的一段,横亘在黄河南岸、洛阳城北的黄土丘陵地带,高出黄河、洛河水面约150米。南北16公里,东西30公里,面积约有500平方公里,地势开阔。在邙山地表以下5—15米的土层,渗水率低、粘结性能良好、土壤紧硬密实,最适于安置墓穴。由于邙山山川绚丽,风光宜人,山虽不高,但土厚水低,宜于殡葬,所以邙山上多古代帝王陵墓,邙山自东汉以来就是洛阳人的墓地。现存有秦相吕不韦、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西晋司马氏、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汉献帝陵、唐朝诗人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王铎等历代名人之墓。现在建有中国第一座古墓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
这些都是历史资料可查的墓葬,但是真正的大山黄土下面,还有很多古墓不为人知的,这个古墓就是这样,附近的村子的人都知道自己是守陵人的后裔,但是祖辈们守的是谁,陵墓的位置在哪里就不得而知了。关于邙山的由来也有很多传说的。。。。。。。
这个就是我在村子里面听说的,现在回想给大家。相传很久以前,昆仑山上住着一位老道和他的两个小弟子,他们整天在一个仙洞里修行。一天,老道对两个弟子说:“我要去天外一个朋友那里作客,这口大锅里煮的是从东海抓来的一条蟒,锅下面要不时架上柴禾烧,锅内要不时地加水,千万记住!”说完骑鹤而去。这样,两弟子就天天给锅下架柴,锅内加水。一晃几百年过去了,师傅还没有回来,两个小弟子有点急了。一天,一个对另一个说:“师傅不知几百年后才回来,我俩何不下山一玩呢?”另一个也早有此意。于是,俩人把火生得旺旺的,锅里添满了水就下山去了。一路上他们玩得开心,但总放心不下师傅交待的事,于是就在一家酒店买了些酒肉匆忙赶回。可是,火早已熄灭了,水也被黄蟒喝干了,只见那一条黄蟒正向东海方向逃去,所走过的地方留下了一条黄水道。他俩慌忙沿着黄水道追去。黄蟒发现了他们,急忙改道向北面奔去。他俩赶忙抄近路去截,蟒一见乱拐一阵,又向东海奔去了。这条蟒拐弯留下的水道,就是今天的九曲黄河。再说师傅回到仙洞,一看锅底火已熄灭多时,锅里黄蟒不在了。连叫小弟子也不应声,什么都明白了。他大叫道:“两个小畜牲放走了孽蟒,使它又要祸害人间了。”立即骑鹤追去。两个小弟子追到天黑,眼看着蟒逃进了东海,正想休息,老师傅骑鹤赶到。大喝一声:“畜牲!你俩使黄蟒给人间留下了灾害,那你俩就永远守住这水道吧!”说完,两个小弟子便变成了两座山,永远守在这水道的两边,人们就把这条黄蟒留下的黄水道叫黄河,把两个小弟子变成的山叫追蟒山。后来,黄河南岸的人们觉得追蟒山不好听,就改叫邙山,一直沿用到现在。
这是当晚我们在村子里面投宿的时候,主人家就是一个老头讲给我们几个的,觉得很有意思,当时就记了下来,现在大概描述给大家听,这个故事在邙山当地广为流传的,很多上了岁数的人都知道的。


第256章 惊天大墓3碎石封门

北京这几天大风的天气,也是懒得外出,就窝在家里,有时候连烟都懒得出去买,胡乱的在烟灰缸里面挑了几根长的凑合这抽。很多人羡慕这是一种宅的生活,我却有一种等死般的感觉,真的。就是这样的感受,仿佛只有真正的春天的到来,才能唤起我的生命,但是,我的春天在哪里呢?还是,废话少说,更新吧,看了,留言,很多都是串空间求收藏的,说实话,我的空间里面的藏书架子上面也收了几本书,但是一直都没有看过,自己的故事都讲不完的,哪有时间和机会看人家的书呢,也请喜欢这本书的朋友,多多收藏,也算是对我的支持吧,谢谢了。。。。。。
这个山丘也许是邙山的支脉,不是那种陕北常见的黄土的山丘,而是一层层石灰岩的结构的山石,整个小山的中部平缓有明显的人工修建的痕迹,古时候这里也许就是通往陵墓的公路,或许很有可能就是修建陵墓和把棺椁抬上山的道理,最宽的地方,足有十米左右。虽然不满杂草灌木,但是依然可以感觉那时候的气势宏大。在路基的边角,可以看到打磨后的石头的痕迹,山顶部比较平缓,是个平台,现在长满了草甸和一些低矮的灌木。在草丛中可以看到一些古时候的瓦当的残片,显有完整的。
我还发现了应该是柱子下面用来安放部位的柱头下面的石雕摆件,可以看到上面精美但是现在早已经模糊的花纹,很多就是残损的了,还有火烧过的痕迹,不知道山顶的建筑是毁于战火还是人为的火灾,这个就不是我们考证的问题了。还有一些破碎的石头片子。那种青灰色的瓦片很像我们在以前的古墓里面发现的一样,这就证明这个陵山的历史悠久了,很早以前山顶因该有一片宏伟的建筑群。但是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面了。
王二哥所怀疑的陵墓的入口就在山的阳坡,距离山顶大概八十米左右的高度,就是顺着古路的痕迹西行200多米,有一处从山顶洪水冲刷出来的沟壑,我们到了近前,地下全是碎石,很周围仔细观察,发现很多不同之处,这些碎石基本都是人工雕琢过的,虽然大小不一,但是还周围的仔细分辨,还是可以感觉出不同,在一处稍稍凹进去的山崖处,我发现地面上面还有很多铁屑的痕迹,当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后来知道了。这个后文就知道了。。。。。。
在那处凹进去的山崖的处,碎石上面还有很多黄土,杂乱的长满了一些低矮的灌木,要不是山洪水的冲刷,还真不容易发现这下面有人工修建的痕迹。如果地下陵墓的主人有知的话,暴露古墓信息的就是这些山洪,不知道墓主人会怎么想的。
王二哥只是一堆杂乱的碎石,对我们讲,他怀疑古墓的墓门就在在碎石的下面,也就是说这个山的中间的空的,当初修建陵墓的时候掏出的碎石用来添堵墓室的门道了,只是日久年深,水土流失在加上山洪的冲刷就露出了一大部分。也就是说我们要找到陵墓的入口就要清理这些碎石的,看着这下如山的碎石,真不知道就我们五个人要干多久,还不把铁锹都给磨没了啊,万一下面不是陵墓的入口我们不就是白忙活了吗,大老远跑这里挖石头来了啊,这是我当时真实的想法。。。。。。


第257章 惊天大墓4守陵村

“王二哥,就这点石头咱们几个人还不干个十天半个月的?”我指着山崖壁凹处的这些碎石,就这些石头,没有几十个人也清理不干净的啊,谁知道下面是不是墓道啊。
“谁说咱们要用铁锹一点点的清理的啊,咱们不是有炸药吗?”王二哥不说这个,我还真给忘记了,这要是用炸药清理轰隆的一声,一定就可以清理出一大块碎石的。
我尴尬的呵呵笑了起来,还真的给忘记了,我们这次来就是用炸药开山的啊,要是黄土丘下的墓葬,就王二哥的本事,他一个人就敢打下去了,也不会来找我们了,他是玩不好炸药雷管的,才找了我们的啊。
在山坡的一处平坦的石崖子上边休息了一会,刚才这天气爬上来浑身是汗,现在在这阴凉处稍稍休息后,就要下山了,今天走回八角村子要天黑了,我们走的好几个小时都是野路,有的路段就是看着山脊硬切上去的,还有的时候就是拽着藤蔓爬到山石上面去的,这要是夜里走更不安全的。要是走村道,就是村落于村落之间山路,我们后半夜也赶不回去的啊?
晚上就要赶到附近的小村子里面投宿过夜去了,稍稍休息一会抽了颗烟,就下山,看山跑死马,望着远处的山丘和在远处的村落,蜿蜒曲折的下到了山脚了,不到300多米的山顶,我们足足走了2公里多山路。很多地方就是茂盛的灌木和小断崖的,根本就没有路,只能沿着古时候上山的路上山的。
王二哥所说的守陵村子就在山脚的南边的八公里远,那个时候没有公路,就连土路也没有,我们就在沟壑或者沟渠边上行走,炎热的天气,我们足足走了两个多小时的。早上从家里带来的军用水壶里面的那点水早就喝没有了,一路上还找不到地方补充水源的。走到守陵村子的时候,已经傍晚了。村子里面以是袅袅炊烟了,到了农村家家户户做饭的时间了。我们敲响了一个村边的木门,那时候农村就根本没有砖墙,很多都是用树枝扎成的栅栏。
屋子里面回应了一个陕北汉子的回应。“我们是那边八角村子的,今天去集市上面卖山货,回不去了,看看能不能住在这里的?”王二哥和哪家的陕北汉子打声招呼,先自报门户
“进来吧,进来吧,不嫌弃家里脏就行了。。。。。。”那个汉子回答,那个时候,在农村的家里借宿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就是现在的钢筋水泥阻挡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一年,我们几个人在陕北的一个山坳里面寻找古墓,忽然遇到五月飘雪,刚开始是雨点,后来是冰晶,再后来就是鹅毛的雪花。在山谷里面是局部小气候,很多时候受山谷的气流温度影响,突然降雪也是很有可能的。我们几个人乱晃而逃,看到山脚下有三间小房子,还有用木栅栏圈起的羊圈,因该有人的样子,我们就跑了过去。隔着栅栏叫开了房间的柴门,一个蹒跚的老人招呼我们几个人进到屋子里面避雨,有给我们烧了开水暖暖身子。要是现在,谁敢招呼几个不认识的大小伙子进ru家门的,我说上面的话的意思就是那个时候民风真的很好,谁实话,出狱后,我也没有什么正经的工作,好在在湖南的圈里是个农业圈子,天天干活种菜,倒是学了一把子种地伺候果树的本事,现在在家里承包了几十亩果园,也算舒服的,忙了的时候请点人工帮忙,不忙的时候就在家里喝酒聊天。也算逍遥的。说真的,我虽然是北京地道的城里人,现在讲就是四九城里面的人,但是我还是乐意混在农村,喜欢那里的人,喜欢那里的环境,那种真实,不做作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