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成长是每一个人自己长期持续用心努力的过程,我讲得即使很有道理,也只能给大家一点启发。我没有点石成金的本事,让大家听了我的话就能一劳永逸地彻底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道理能否改变生活,在于每个人自己是否持续努力用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最后,我要首先感谢林源当初的坚持和鼓动,使得我整理出这些内容,并呈现给了清华的学弟学妹们;也很感谢参加我这个教练小组的学弟学妹,他们积极的参与、坦诚的交流和许多宝贵的反馈,让我对很多话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非常感谢我的朋友刘晓炜和同事王桂迎,他们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参加了第二次活动中对学生自我评价和职业发展设想的点评,给了学生们也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启示;还要感谢我的校友甄甫热情的帮助,将此书介绍给出版社;更要感谢杨军,不辞辛劳做了大量的文字整理工作,让我可以方便地把讲座的内容丰富完善,呈现给更多的朋友。
序言 认识自我; 走向成熟(1)
人类历经千年发展至今,空间探测器已经飞出了太阳系,奔向远在以光年来计算的其他星体,以期有一天会被其他星球上的智慧生命所发现;粒子加速器正在试图把质子等基本粒子进一步分解,在微观世界里寻找预测中的夸克存在的痕迹。
可是,这些硕果累累的外求努力,并没有改变人类许多存在于内心的、延续了几千年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理解的苦恼和困惑。这种窘迫,不是因为我们对外在世界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而是因为我们真正看不明白的,正是我们自己。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通过认识自己来认识别人的,是通过认识自己来认识这个世界的。就学生而言,如果你连自己都看不明白,如何做自己的职业选择呢?
认清自我,是我们认识世界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所以,自我认识成为了多年以来我在许多内外部的培训和讲座中讲得最多的一个内容,不论听众是什么年龄段的人。因此,本书开宗明义,也从认识自我讲起。
“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自己,我们最不了解的也常常是自己。面对自己的内心,审视自己的灵魂,有的时候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
不幸遭受意外而早逝的作家戴厚英,在20世纪80年代写的长篇小说《人啊,人!》中,用现代意识流的写法,细腻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自我认识的艰难而痛苦的经历。其实那正是作者自己的心路历程。
戴厚英在小说的后记中写道:
我明白了,不论是人、是鬼,还是神,都被历史的巨手紧紧地抓住,要接受实践的检验。都得交出自己的账本,捧出自己的灵魂。都得把双手伸在阳光下,看看那上面沾染的是血迹还是灰尘。我微如芥末。但在历史面前,所有的人一律平等。账本要我自己去结算。灵魂要我自己去审判。双手要我自己去清洗。上帝的交给上帝。魔鬼的还给魔鬼。自己的,就勇敢地把它扛在肩上,甚至刻在脸上!
于是,我开始思索。一面包扎身上滴血的伤口,一面剖析自己的灵魂。一页一页地翻阅自己写下的历史,一个一个地检点自己踩下的脚印。
终于,我认识到,我一直在以喜剧的形式扮演一个悲剧的角色:一个已经被剥夺了思想自由却又自以为是最自由的人;一个把精神的枷锁当作美丽的项圈去炫耀的人;一个活了大半辈子还没有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人。
我如梦初醒。虽然是冷汗未干,惊魂未定,但总是醒了。我要向同类宣告我的清醒,于是写小说。
小说写得非常精彩,把众多人物描绘得活灵活现,对人性剖析得入木三分,将个人的内心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部小说于1980年出版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轰动。
人性非常复杂,如何认识自己和他人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我不想也没有能力对这个话题作完整的阐述。
下面要讲的内容,是比较基本而且比较现实的部分,即我们如何认识人的基本素质。人的基本素质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你是谁,你将会走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人性中一些更复杂的内容,比如现在大家非常看重的领导力、感召力、人格魅力等,实际上都是以基本素质为基础的。从基本素质出发来认识自己和他人,就抓住了人性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面,避免我们迷失在人性的复杂结构和纷乱的表现当中。
序言 认识自我; 走向成熟(2)
不论面对的事情多么复杂,抓核心、抓重点、抓本质是我从小在政治课上学会的一种看世界的方法。我个人的生活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非常“科学”有效的方法。当然掌握起来很不容易。
人的基本素质――德行、秉性与才干
我基于自己有限的体验,把人的基本素质分成三个大的方面:
第一, 是价值观和道德;
第二, 是心理和性格修养;
第三, 是知识和能力。
我觉得这三个方面基本上能够比较完整地反映一个人的自身素质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在这里插一句闲话。“三”是中国文化中一个独特奇妙的数字。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现实中我们会发现,一般情况下,我们把一个事物作三个层次的划分,就足以揭露出其本质特征了;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时候,通常也是分成三大类就能够帮助我们把握其中的差别了。为什么会这样?可能就像爱因斯坦发现的光速不变一样,这也是一种无法进一步解释的世界自然法则吧。在下面,“三”这个奇妙的数字还会不断地出现。
知识与能力是密切相关的,我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考虑。其实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一个人的“才干”。它是我们走上社会以后创造价值的直接本钱。另外通常讲的“智商”也是属于这个范畴,但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知识与能力。
因为才干是直接的“生产力”,其作用可以被直接、明确地感知到,所以也是最受人们重视的一部分。西方文化尤其如此。西方人对于“实力”已经到了迷信的程度,这种观点现在也传给了我们中国人。“实力”成了当今中国非常流行的一个词汇。
心理与性格修养讲的是人的“秉性”,与现在流行的“情商”有关。但是我的理解又不完全一样。现在讲的情商,更多的是表层的行为特征,比如一个人如何待人接物,偏于技巧。而心理和性格修养会涉及人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心理与性格修养虽然不会直接创造价值,但是它们却在无形中制约着我们知识与能力发挥的空间的大小。在我个人的工作经历当中,因为这方面的问题而使个人的发展受到影响的实例非常多。在我的另一本书《我的职场十年》中,我曾经讲过一些这方面的例子。比如在我做掌上电脑的时候,因为其心理的问题,我不得不撤换了一个非常能干的软件负责人。
也许因为我们认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也许因为我们的传统社会结构是建立在家族之上的,心理、情感等问题大都被消化在了家族内部,心理方面的问题是我们中国人传统教育中不太受重视的部分。唐代的韩愈在《师说》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比如我们讲选拔人要“德”、“才”兼备。这里面都没有把“秉性”明确地放进来考虑。我们新中国提出的教育方针原来是“德智体”,后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秉性”也没有明确包括在里面。
所以,在心理学上面,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文化中涉及得比较少。中国文化中有涉及深层心理问题的,但是都是和哲学或宗教结合在一起来讲。我们没有太多面向大众的内容,这是我们的一个明显的不足。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也有类似的问题。
在中国有一些人热衷于做文化“挖掘”工作,不断努力地去证明外国人有的我们也有。但是我好像还没有看到过有人做心理学方面的“挖掘”工作。其实这种“挖掘”往往是自卑感在作祟。中国近代以来,通过向西方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教育已经相当成功,但是我们对心理方面的重视却远远滞后。在美国,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名心理医生,每年有30%的人看过心理医生。中国的状况在最近这些年开始有些改进。
序言 认识自我; 走向成熟(3)
价值观和道德,通俗地讲就是人的德行(德性)。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强调的一点。现在中国选拔干部也在讲“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不过“德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括新中国文化中,在近代西风渐进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最遭某些中国人非议的一个部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理直气壮地把利益放在压倒一切的首位。
不论我们如何看待价值观和道德,不论我们如何讨厌那些带有政治色彩的说教,一个人的德行都在根本上决定了我们人生道路的走向,决定了我们的人生可能达到的高度;而秉性在这条道路上为才干提供了表现空间;才干只能在这条道路上的这个空间内发挥自己的作用。
西方文化在整体上对价值观和道德的看法与我们中国人(至少在传统上)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资本主义诞生于西方,其核心是“市场经济”。我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假设是人是自私的,而且强调每个人都争取自己的利益,这个社会就自然达到了“均衡”,每个人的利益就都得到了最好的实现。
我现在还能记得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的时候心中的惊讶。那是我和一个远方的朋友的通信。这个朋友在20世纪80年代到美国留学以后不久,就在那里发现了这个“真理”。他对自己从小在中国被灌输的道德教化大加鞭挞,非常自信地宣称:“所有的人都为自己,都争取自己的利益,社会自然就好了。我们根本不需要雷锋。那是虚伪或不正常的人。”
世界在短时间内了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在今天,我们已经不必去西方取这个“真经”了。“某跑跑”的事迹在网上曝光被一些网友猛烈炮轰,可是他在地震一年之后依然宣称:“那些说自己在地震的时候能跑而没有跑的人,都是在撒谎。”某些社会变化有的时候快得让人恍若隔世,不像有些学者们渲染的那样漫长。
成长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是堕落却常常可以发生在转瞬之间。
虽然西方对市场经济也有不同的流派和说法,但是本质上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就是要充分开发利用人性中自私的一面。我们现在非常强调“竞争”,“竞争”不就是为自己,为自己企业的利益去争斗吗?尽管法律对“竞争”有约束,但是它不会改变“竞争”的本质。
社会在很多场合需要竞争。但是如果一个社会和文化的主流或核心是被这种鼓励人人为自己的主张所主宰的话,那这个社会和文化在整体上、在对价值观和道德的态度上就会出现问题。在这样的社会中,很多我们中国在传统上很看重的美德,常常成为了一种装饰品,或者是奢侈品――如果还没有被抛弃的话。
比如诚信。在现代社会里它常常不再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承诺,而成为了一种文字游戏。只要在合约的文字上没有漏洞,便可以不负责任。很多所谓的金融衍生品,玩的就是这种靠文字圈套掠夺财富的游戏。
任何事情,放到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层面,其正当性和正义性就会有变化,甚至是颠覆性的变化。我们不能抛开具体的环境,来简单绝对地谈论一些事情的对错。
人性、德行、秉性和才干之间的关系
我们通常说的“人性”与上面谈的人的三个基本素质又有什么关系?我个人感觉可以这样来描述人性:它包括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德行),还包括了心理与性格修养(秉性)中的一部分内容。我用下面这张图(图序言―1)来比较形象地表示这三者的关系。当然,这张图只是一种形象化的比喻,不能太较真地纠缠。
序言 认识自我; 走向成熟(4)
“德行”、“秉性”和“才干”这三个层面既有区别,也有相互影响和作用,而且彼此的区分界限也不是绝对清晰的。所以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三个层次的划分。
人的基本素质的这三个方面,对人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影响越直接的,如才干,我们感受越深,但越是在操作和技术层面,或者称作微观层面起作用;影响间接的,如德行,给我们造成的影响难以切身感受到,可是它却在更基本的层面,在根本上决定着我们的一生。
其实在认识任何一个事物的时候,我们既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也要认真分析它的内在功能结构。不只要认识这些结构之间的功能的异同,更要认识其功能结构中的不同部分对于整体所具有的不同意义。比如,人作为一个整体,大脑对我们的意义远非胳膊和腿脚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