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秦皇纪- 第2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弟弟,这次率军出征,你做得很好,全军而还,没给大齐丢脸。”君王后放下酒爵,打量着后胜,大为赞许。



中牟一战,就后胜全军而还,这是因为他与秦国结好,适时反水造成的。当然,这事到了他嘴里,就不是秦国派人说服他,而是他有先见之明,一见情势不对,就与秦国结盟。经过他一通巧妙的说词,秦国同意了,让他不仅全军而还,还分到不少好处,得到不少战利品。



这样一说,君王后当然欢喜了。尽管君王后很是精明,可是,再精明也不会怀疑自己的亲弟弟,对此事深信不疑,对后胜是赞不绝口。



再说了,那些战利品是实打实的,堆成了山,谁敢怀疑?



当然,分给齐军战利品,是秦异人的主意。秦国需要他这个奸臣上位,这对秦国有莫大的好处,分些战利品给他,让他有吹嘘的本钱,这是莫大的好事。



田单倒真的很怀疑此事,然而,田单病重,已经卧病在榻,他又能如何?



“弟弟呀,你这事办得好,于大齐有大功。眼下,丞相病重,难以处置政务,你就辛苦些,把这事做起来。”君王后对后胜这个弟弟越看越是欢喜,重重点头,冲齐王建道:“齐王以为如何?”



这不需要问的,因为齐王建对她这个母亲是万分依恋,她说什么就是什么,哪会有异议,忙道:“母后所言极是。舅舅,这事你就多担待些。”



对这个舅舅,齐王建也是喜欢,早就想把丞相大位交给他,只是田单在,他没有办法罢了。如今,田单病重,连下榻都不行了,这丞相之位自然是顺理成章的落到后胜身上了。



就这样,后胜开始了他在齐国的权力之路。



XXXXXXX秦异人自从进入丞相府,协助范睢处理政务后,就是忙得不可开交。他所忙之事主要是两件:一是办学,二是农具改进。



办学这事,与荀子和公孙龙子一说,二人大力支持,张罗着制订相应的律法,选馆址,选“师资”,秦异人倒没有把太多的精力用在这上面。



秦异人主要忙的是改进农具这事,因为这已是是冬季了,很快就要到春季了。试制之后,曲辕犁着实好用,得到一致认可,秦昭王当即下旨,一定要在春耕之时,全关中之地都要用这种新犁。



粮食,对于秦国来说,太重要了。虽然时间短暂,来不及在整个秦国推行,若能在来年春季在关中推行,也是好的。



就这样,秦异人是忙得不可开交,连歇息的时间都没有。



很快的,冬去春来,转眼间就到了春季。



XXXXXXX赵国北方,有一座边境城池,叫九原郡,又叫“赵九原郡”。



之所以如此明确,是因为秦国也有一座九原郡,叫“秦九原郡”。



不论是秦九原郡,还是赵九原郡,都是华夏抵挡北方胡人、匈奴、休屠、浑邪这些游牧民族的重地。



虽然已是三月天时,然而,北方的春季来得晚,仍是很寒冷,行人稀少,很是宁静。



“得得得!”一阵急促的蹄声打破了宁静,只见一骑飞驰,进入赵九原郡。



赵九原郡并不大,占地不过十来里。不过,城墙修得很是坚固,可以说是城高垣厚。



在城里有一座官邸,占地数十亩,有数十间房屋。这里,是郡守府,也是赵国在九原的将军府,镇守九原,抵挡北方胡人、匈奴入侵的中枢所在。



在将军府里,站着一个身材高大的年轻人,整个人如同出鞘的利剑,英武不凡。



他,就是赵国在九原的守将,未来的战神,李牧!



在李牧身后,站着一众将领。其中,有一个年青人,身材高大健壮,英气逼人,他就是李牧的副手,著名的司马尚。



司马尚亦是一员良将,很得李牧赏识,两人既是上下级关系,又是知交好友,交情深厚。在历史上,李牧被害后,司马尚隐居,不知所踪。



“禀将军,龙城急报!”就在这时,斥侯急冲冲的冲了进来,远远就叫嚷起来。



第四十三章华夏危机



“龙城急报?”李牧的脸色一下子凝重无比,一双虎目中精光暴射,却是没有问出声。



不仅李牧脸色难看,一众将领谁个不如是?个个板着一张脸,死盯着这个斥候。



“可是匈奴入侵了?”司马尚看了一眼李牧,这才问道。



“匈奴大举入侵,不下五十万之众。”斥候的话很惊人。



“什么?五十万?”所有人,包括李牧齐齐失色,大声喝问。



一时间,喝声如雷,震得地皮都在颤抖。



匈奴入侵,早在李牧的预料中。匈奴垂涎河套之地,欲要据而有之,哪年不进攻赵国?是以,一听斥候说“龙城急报”,李牧就猜到了,应是匈奴有异动,又要再次入侵了。



让他意外的是,这次匈奴竟然是大举入侵,出动五十余万之众,这是何等的让人震惊。



匈奴是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兵利弓劲,精于骑射,能在马背上过一生,来去如风,极难对付,这让中原很是头疼。为了抵挡匈奴,秦、赵、燕三国修了数千里的长城。就算如此,仍是对匈奴很是头疼,一个不小心,匈奴就会利用精于骑射的优势从中原无法防备之处进攻,进行掳掠。若是中原反扑,匈奴立时就逃走,中原想追也是追不上。



而且,这一次,匈奴不再是小打小闹了,而是要大举进攻,要出动五十万之众,这在匈奴历史上还没有过。



想想数十年前,赵武灵时期,匈奴也才出动三十万之众,大举南下,想要占领河套之地,却是被赵武灵王大败。



要是在正常时节,匈奴出动五十万之众,都足以让人惊骇莫铭,更别说是眼下李牧最为困难的时期。



自从长平大战后,赵国的精锐就被抽调一空,留给李牧的不过是两万老弱。就是凭着这两万老弱,李牧守得九原不失,已经难能可贵了。



要知道,自从长平大战后,李牧没有得到赵国一兵一卒的补充不说,还没有得到赵国一粒粮、一枚钱的补给。军械、武器、粮草、饷银……一切与抵挡匈奴有关的事儿,都要李牧自己想办法,他的日子是何等之艰难。



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突然得到匈奴出动五十万之众大举南下的消息,就是以李牧的胆识,也是脸色大变。



“……”



紧接着,就是死一般的寂静,众将张大了嘴,瞪圆了眼,如同雕像一般,唯有惊惧的份。



不是他们胆小,实在是匈奴势大,来势汹汹。



“怕什么怕?有什么好怕的?大不了,与匈奴拼死一战。杀一个够本,杀一双赚一个!”



“对!与匈奴拼了。”



过了一阵,众将反应过来,七嘴八舌的叫嚷着,却是没有一人退缩,无不愿与匈奴死战。



抵抗异族,华夏从来没有含糊过,哪怕是在战国这样的大乱之世,仍是有不计其数的热血志士为此抛头颅,洒热血,万死不悔。



眼前的赵国众将,就是最好的说明。



李牧右手举起,众将的争吵声戛然而止,如同被剪刀剪断似的。李牧虽然年轻,比起众将都要年轻,然而,他的才华谁都得服气。



尤其是长平大战后,赵九原这两年的处境极为艰难,要是换个人的话,早就丢了九原郡。而李牧却能在如此艰难的情形下,保得九原不失,无论怎样赞誉都不为过,众将对他很是服气,一见他要说话,无不是打起精神,竖起耳朵,凝神静听。



在众将的注视中,只见李牧嘴巴张得老大,想要说话,却是半天说不出来,最后,李牧仰首向天,长叹一声:“哎!”



这一叹息不打紧,众将的心都差点碎了。



“将军,我们该如何做?你说话呀。”有心急的将领大声嚷道。



“是呀。将军说怎么办就怎么,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我们决不皱一下眉头。”众将齐声附和。



李牧右手食指指点着众将,仍是半天没有说出话来,这让众将更加惊疑了,却是没人敢发问了。



以他们对李牧的了解,若不是有着万分难决之事,他断不会如此。



“匈奴五十万之众大举南下,誓要占据河套之地,而大赵已破,无力抵挡。我手里只有两万老弱,无论如何也是抵挡不住……”李牧张于开口说话了,却是无比沉痛。



他的话很能打击人,让众将的头颅低垂着,无声叹息。



即使李牧不说,他们也是明白眼下的处境是多么的艰难,可以说是自从赵国修建九原郡以来最为艰难的日子了,即使李牧再能干,再了得,仅凭区区两万老弱,无论如何也是抵挡不住五十万匈奴的。



“要想保得九原不失,只有一个办法……”李牧的声调依然很沉痛,却是给众将以希望。



“将军,什么办法?”众将忙问道。



“求援!”李牧的话很简单,不失力度,却是让众将个个张大了嘴巴,瞪圆了眼睛,半天说不出话。



他们不仅说不出话来,脸孔扭曲,比哭还要难看。



这不废话吗?谁不知眼下该求援?问题是,赵国已经被秦国灭了,就是向赵国求援也没用啊。



“将军,求援当然是好,可是,我们能求来援兵吗?”司马尚愣怔了半天,这才迟疑着道:“赵国已破,就是君上想要发兵相助,也没有兵啊。”



眼下的赵国已经向秦国称臣,是秦国的臣子了。整个赵国,也没有几多兵力,就算赵孝成王有心要增援李牧,也是拿不出兵马。



“我说的不是向赵国求援,是向秦国求援。”李牧的声调有些低,与他昔日里刚劲有力的声音截然不同。



“什么?什么?向秦国求援?”



“我没听错吧?”



“你掐我一下,看我疼不疼?”



“啊!你真掐呀?”



李牧的话刚落音,众将就是一脸惊讶,个个难以置信,那感觉跟在做梦似的。



李牧的话太难以让人相信了,他们明明听得明白,却是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



秦赵是死仇,虽然赵孝成王称臣了,成了秦国的臣子,但是,这种数十年积累的仇恨哪是短时间内所能消除的,众将对秦国依然仇恨,若是见到秦人的影子,他们都会砍上几刀。李牧居然要向秦国求援,还有比这更让他们难以置信的吗?



此时此刻,他们宁愿相信太阳从西边升起,也不会相信这是真的。



“将军是逗我们玩的,在说笑。”司马尚忙打圆场。



“是呀,将军说笑,提振我们的士气。”众将精明人,忙附和。



这是打破眼下尴尬的最好法子,然而,李牧如同没有明白他的好意似的,脸一肃,极为认真,道:“我说的是真的!要想保得九原不失,要想保得河套不失,唯有向秦国求援。”



“将军……”众将大声叫嚷,就要反驳,却给李牧挥手阻止。



“你们的心情我能理解,我何尝不是心疼如绞?”李牧沉声道:“你们都知道,中牟一战,山东之地精锐尽失,元气大伤,无力再战。放眼天下,唯有秦国能够抵挡匈奴,也唯有秦国能够保得河套之地不失!”



“……”众将一阵沉默,想要说话,却不知从何说起。



李牧说得没错,眼下的局势,唯有秦国能够抵挡匈奴,唯有秦国能够保全河套之地。除了秦国,没有任何一个战国有这种实力。



“你们恨秦,我亦恨秦,然,恨秦与保全河套之地相比,轻如鸿毛。”李牧眼中精光一闪,声调转高,道:“秦赵之仇虽深,毕竟是华夏私仇,是我们华夏自己的事。匈奴入侵,这是异族入侵,是华夏的公愤,我辈当以私仇为轻,以公愤为重,与秦国一道,力抗匈奴,保得边境不失,保得河套不失。”



“……”众将依然是沉默以对。



他们并非不知道李牧说的是有道理,很有道理,问题是,他们很不愿接受这事实。



“河套的重要,你们都知晓。若是丢了河套,匈奴就会以河套为基,进窥燕国,再入侵中原,我们都将成为千古罪人,无法向后世子孙交待!”李牧的声音更高了,具有震憾人心的力量。



河套的重要性,他们不会不知道。正是因为河套太过重要了,匈奴这才一而再,再而三的想要占领河套,把河套打造成进攻中原的战略基地。若是河套落到匈奴手里,后果不堪设想,那是遗祸万世的罪责,谁也承担不起。



“李将军所言极为有理,这是眼下解除匈奴之祸的最好办法,我赞成。”司马尚第一个表态支持。



“我也赞成。”



“我赞成。”



众将先后表态,却是声音极低,如同蚊蚋似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