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金银器造型精美,工艺复杂精细,已普遍采用镀金、浇铸、焊接、切削、抛光、铆、镀等工艺。在器物成型方面除铸造以外,多用锤击成型法,在形制与装饰方面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波斯、印度等方面的影响,装饰图案以几何形与写生形两种而着称。纹样也有其自身的演化规律(分四期),如龙的形象:早期胸脯高耸、体态粗壮,而晚期胸脯较小、体形纤细。
宋代玉器得以发展,表现在理学对玉业的影响和仿古玉的兴起。由于时作与仿古并行发展,宋代纹饰变得复杂多样,如兽面纹,既有仿汉的兽面纹,又有唐以来的带放射状细阴刻线的兽面纹。新出现的有龙穿花纹、缓带鸟纹、灵芝云纹,还有云雁纹、孔雀纹、荷叶龟巢纹、竹节纹、鹤纹、鱼纹,都富有新意。宋人治玉,称“碾”,有唐代遗风,平地起刀,用剔地法碾琢隐起样的纹饰。宋玉最大特点是镂空技艺广泛使用,技术娴熟,写实性很强,明显受到宋代绘画的影响。
元代玉器纹饰中最常见的是春水玉的鹘攫天鹅纹,秋山玉的“伏虎林”、龙纹、螭纹、云纹、鸟纹、花卉纹等,每一种纹饰都有其时代的特征。元代治玉兴俏色,细阴刻线排列紧凑,密而不乱。深雕细磨的方法也是元玉特色。
宋元金银器器形设计构思巧妙,富有灵活性与创造性,同一器物的造型还往往显示有多种不同的形制,装饰花纹多按照器物造型构图并采用新兴的立体装饰,浮雕形凸花工艺和镂雕为主的装饰技法,使器物具有鲜明的立体感和真实感。纹饰有花卉瓜果、鸟兽鱼虫、人物故事、亭台楼阁及錾刻诗词5类。除器物上有年款或标记外,多数打印金银匠商号名记的款式,表明宋元金银器制作的商业化。
中国青铜器最早仿制始于北宋,仿制是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仰慕,与后世蓄意作伪有严格区别,如大晟编钟的形制取法于当时出土的春秋晚期宋公戍钟等。
明代玉器纹饰取材于青铜器、金银器等,掏膛技术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和提高。纹饰题材多样,有云龙纹、人物、动物、双鱼等,多层镂雕、内外相错,有“双明透”之称。陆子刚是明代中晚期着名治玉大师,操刀雕刻,作品深受欢迎。
7)清代玉器工艺。清代金石学发达,工艺水平日臻精致,精品迭出。清早期玉器大致可分为宫廷玉器和民间玉器两种。中期玉器纹饰题材十分广泛,既有传统的松、竹、梅、蟠螭、云纹,也有象征吉祥喜庆的羊、蝙蝠、寿桃、象、御制诗文、暗八仙、佛祖、观音、罗汉、百子图、和合二仙等。龙纹变化具时代特征,即颊瘦眼更明,身子更灵活,胫骨后的凹槽更明显,腿毛也较多。琢玉技术水平极高,阴线、阳线、隐起、镂空等技术已十分全面,而且多种技法的结合使用,已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
咸丰之后,片状玉器增多,粗而短的阴刻线多,加工时进刀很深,不仅粗糙,而且技法单一,没有什么艺术性。至此,清代玉器的悲怆乐声画上了休止符。
8)图腾龙纹演变。在纹饰图案中,最具特色的是龙纹的差异。龙是中国人传统的崇拜物和吉祥物。中国人把自己喻为“龙的传人”。在古代中国各民族中有许多各自的图腾,但龙却是衍生在中华大地上的人们的共同的图腾,因此,龙在各类器物上被广泛地用作纹饰。中国古代玉器上最早出现的龙,是距今5 000年的红山文化玉龙——玦形猪龙,其最大特点是在鬣部有一道圆滑的凹槽(图41)。在距今约4 000年的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二里沟村夏代都城遗址三号墓葬中出土了一只大型绿松石龙形器,由2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成长64。5cm的龙身,极为神秘奢华,堪称“超级国宝”。如媒体所述“当你面对它时,会感到一切丰富的想象与推断都变得黯然失色。当你从上面俯视这条龙时,感觉它分明正在游动。当你贴近它硕大的头与其对视时,它那嵌以白玉的双眼也在瞪着你,仿佛催你读出它的身份。”这条“浮出水面”的巨龙可作为解读与其一起出土的镶嵌绿松石铜牌饰纹饰的一把钥匙。商代龙纹较多,按形制可分早、中、晚3期。早期龙形玉多为扁平薄片状,单足,头大,身粗短,尾细尖,头有独角,角形状如麻姑,“臣”字眼,素身无纹饰;中、晚期,薄片龙减少,代之以圆雕龙并出现璜形龙,体身变长,头缩小形如虎,角倾斜或趴伏于头后,龙身出现阴刻重环纹、云雷纹、回纹等(图42)。
图41 红山文化玉龙
图42 商代龙纹
西周玉龙特点是龙角为鬣形角,“臣”字眼两端带很长的勾形线,体不露足,周身纹饰繁复华丽,线条流畅,弧线较多。另外出现对称的连体璜形龙(图43)。春秋战国时期玉龙摆脱前期玉龙的特点,向近代龙形靠拢,麻姑角消失,代之飘飞而上扬的鬣角,再到分叉飘卷的云冠状,“臣”字眼消失,出现单线或双线阴刻的纯圆或方圆的眼形。到战国时玉龙发展成为凤眼和杏核眼,双眼皮,云朵状龙耳,龙身转化为多变的“S”形,基本形状是勾首、凸腹、卷尾。龙身上纹饰也有很大变化,春秋时出现蟠虺纹,蟠虺纹自成一组而构成连续图案;战国时出现了满而密的凸起谷纹,后期又加饰蒲纹地,此外还有勾云纹等各种变化的云纹,在头部口露牙,下唇呈斧形(图44)。
图43 西周龙纹
图44 春秋战国龙纹
汉代玉龙虽与战国时有相似之处,但头部变长如马头状,角尖分叉,一叉粗平,一叉尖细。纹饰排列疏松,谷纹磨工好,摸之有扎身感。东汉龙身出现飞翼,并刻有细毛纹,在龙背上刻有相对数个双线纹表示肋骨(图45)。进入唐代,龙为双角,形如鹿角,角从鼻梁处长出,嘴部极长,嘴角一直向后延伸过眼角,下颚部出现髯,口中有舌;龙身无纹饰,或素面,或有鳞;四肢细长,后腿特长,粗壮有力并带有勾毛,前腿处有带状飞翼;爪有三,少有四,爪尖锐利,虬劲有力,秃尾,个别龙背有脊鳍,龙形与现在十分相似(图46)。
图45 汉代玉龙
图46 唐代玉龙
宋代龙与唐龙很像,区别仅在于嘴角向后延伸不超过眼角,脊鳍大而多,眉毛突出,爪粗长,前爪往往抓紧如三叶莲瓣,出现扇形鳞(图47)。元、明、清三代的龙形基本相似,差别细微。元龙头髯呈前冲型,并有独特的三股发髯,眼很凹,与眉毛很近,腿关节有勾云纹,小腿有数道横线,爪多为3个,尾呈火焰尾(图48)。
图47 宋代龙纹
图48 元代青玉龙纹饰
明龙脸部刻划很深,鼻端有如意云饰,小腿细瘦,爪以四、五为多,尾部髯毛如枪缨状(图49)。清龙的最大特点是龙发蓬乱,发须不分,眉毛成锯齿状,角粗壮分叉,尾行多样(图410)。不同时代龙形纹饰有所变化,而且龙眼也有变化(图411)。
(4)史料断代。一些具有重要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的大型传世之宝,往往都有历史文献的记载和描述,这对断代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如由独山玉制作的大型玉雕作品“渎山大玉海”,虽经数百年沧桑巨变,因其制作过程及工艺特征的史载甚详,人们很易断其年代为元朝制品。但现存品,已是由清朝乾隆帝改造过的古玉器。
图49 明代龙纹
图410 清代龙纹
(5)测年断代。利用同位素质谱分析仪对古董进行年代测定,如14 C测年、铀系测年及热发光测年等技术。
(6)旁证断代。对于一些无法根据其本身特征进行断代的古董,可以以墓葬的其他古董文物为其主要参考物,作为断代佐证。
古董断代是非常复杂的,需要综合分析。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古物为历史悬案,有待后人解读。
图411 历代龙眼
5。古董评价
对历史遗存的珠宝首饰的评估要比现在饰品评估复杂得多,往往极为困难,因为古董种类繁多而数量稀少;来源广泛而历史复杂;材形离奇而工艺怪异;锈蚀多变而残损伤容;仿古盛行而历史传承。因此,古董评估具有普遍的“模糊”性。评估内容与步骤如下。
(1)质量评价。古董质量是决定古董价值的物质基础和内在品级。古董质量的评价要素主要是制作年代及其可靠性,材料种类及其质量品级,题材形制与工艺水平,存世类型及其经历,完美性及其稀有程度等。只要掌握了玉器鉴定的技能,就可把握玉器经济评估的各种要素。
(2)价值评估。在对古董质量评价基础上,根据被评估物的类别、品种、内部特征、外部特征、存世历史、真伪孤众及有关拍卖纪录,与参考物或对照物进行比较,采用市场比较法(也只能采用此法)予以价值评估和估价。
评估时,重点是寻找工艺特征和质量相近的参考物的价格资料,根据市场级别和市场需求,进行深入研究,综合分析。至于市场上的具体价格,则是经常浮动不定的,不能一言以蔽之。
古董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其历史文化价值,而与古董本身的内在质量常无必然联系。但对于同时代的古董来说,其内在质量和工艺水平不同,其拍卖成交价是有贵贱之分的(表428)。
(3)鉴赏要诀。俗话说:“乱世黄金盛世藏”。随着收藏市场的日益火爆,古董饰品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收藏界的第一大门类,吸引了众多收藏爱好者的目光,尤其是近年来高额的利润回报和不断扩大的升值空间,更使古董市场人脉迭升。但同时也使得大量的赝品流入市场,一时鱼龙混杂,令人难辨真伪。那么如何在古董饰品收藏中睁大一双慧眼呢?
一是“懂行”。古董饰品,尤其是古玉器制作历史悠久,玉坊众多,风格不同,出世不多。作为商品,价格并非越高越好,这就需要认真加以鉴别,要看材质、造型、做工、艺术效果等。既要看整体效果,也要仔细观察器型。就翡翠而言,只要是种老水足色正工精的首饰或摆件,其收藏价值和增值幅度一定是十分可观的,千万不可将钠长石(水沫子)、钠铬辉石(干青种)、翠榴石、马来玉(玻璃)等冒牌货误为真品。
二是“慎淘”。大多收藏者喜欢从旧货古玩市场上“淘宝”,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就整个古玉器收藏界来说,珍贵古玉数量是比较少的,很早以前就受到人们的珍视,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是有数可查的。所以,如果在地摊或旧货市场上发现它的踪影,实属可疑,收藏者一定要慎之又慎。
三是“心悟”。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收藏爱好者常常拿着古董鉴定理论书籍去“按图索骥”,但仿古作伪者都往往依据这些资料描述的特征和图片进行仿制。因此,作为成熟的古董饰品收藏者,要学会用心、理性地去品味古董,依据自己掌握的鉴别方面的知识,去辨别真伪,沙里淘金。
四是“求品”。收藏者有句行话:“玉器一破,不值半个”。因此,收藏时要求器物基本完整,不能有冲、炸、磕、崩、掉、损等明显毛病,还要讲求艺术性、工艺精、纹饰美、色彩搭配好、审美情趣高雅。
如今,随着国际、国内金融危机形势逐渐好转,进入2010年后,国内收藏市场已经开始升温。尤其是2010年下半年后,在国家对房地产产业中的投机行为进行不断的政策打压下,国内有相当一部分炒房资金开始流入艺术品市场,使得2010年的艺术品市场十分火爆,无论是古陶瓷精品收藏热、青铜器价格的翻番,抑或珠宝玉器和金银饰品,投资热度比前两年明显提高。随着国内收藏大军的不断增加,白玉和翡翠市场行情连年看涨,尤其是高档白玉籽料和优质翡翠价格涨得离谱。2010年玉器市场行情火热,从苏富比、佳士得拍卖场到国内拍场,再到各大中城市的古玩玉器市场,和田玉器及翡翠饰品的拍卖成交率及单品价格均呈节节升高的趋势。
预计今年白玉、翡翠市场的行情会在上一年的基础上稳步攀升。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资源稀缺;二是市场需求量大;三是人们价值取向发生改变,收藏、保值、增值的需求骤增;四是通胀情况下部分热钱游资的涌入。开门时代的古玉、老玉因具有很高的文物历史价值、深厚的文化内涵及精细圆润的琢工,投资潜力巨大,不仅将继续受到古玉收藏爱好者的追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得到愈来愈多的有眼光的藏家的青睐。明清玉中的陈设玉器、佩玉、现代高端和田玉佩玉、把玩件、高端翡翠饰品也将继续走俏。
但是,市场繁荣的背后,玉器收藏也考验着收藏者的眼力和判断力。为此,收藏者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越是市场火爆的时候,越应该保持冷静;第二,要有追求精品的意识,“宁买贵的,不买错的,不买滥的”;第三,不要盲目轻信各种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