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宝首饰鉴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珠宝首饰鉴评-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Ⅰ类:通常情况下,几乎没有瑕疵。
Ⅱ类:通常情况下,具有“正常”数量的瑕疵。
Ⅲ类:通常情况下,存在大量的瑕疵。
有色宝石净度评价依据是,肉眼观察下宝石瑕疵的可见度及数量。不同类型宝石的净度评定尺度不一样。
对于有色宝石净度的评价,目前国内尚无统一标准,结合珠宝市场情况和国内外业界分类意见,对常见宝石的净度评价列于表35。
3。切工
有色宝石切工的评价因素有比例,对称与磨工。切工的好坏,以台面方向能否呈现最佳颜色为主要评价依据。
(1)比例:是指有色宝石的台面、冠部、亭部各部分与刻面腰围直径(或宽度)的比例关系。比例直接影响着宝石的光学外观(如颜色,亮度)和整体外观(轮廓,均衡),还可影响到切磨过程中的材料损失量。换句话说,从宝石外观通常可判断切工比例是否恰当。一般情况下,正面观察宝石,可看到的外观特征是亮度和长宽比例;侧面观察宝石,可见最重要的外观特征是腰厚和亭部膨胀。
切工的比例是否正确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来评价:
1)亮度:即刻面型宝石的反光量。切工好坏与反光量成正比。切工比例不正确,亭部过浅或过深,就会产生明显的“漏窗”和“暗窗”。“窗”越大,切工级别越低。
2)长宽比:切工好的宝石,其长宽比例应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马鞍形1。66:1~2。50:1
梨 形1。50:1~1。75:1
椭圆形 1。33:1~1。75:1
心 形1。00:1~1。25:1
长方形 1。25:1~2。00:1
垫 形1。50:1~1。75:1
3)腰厚:刻面宝石腰厚应适中。过薄,腰部易破裂,镶嵌不稳易脱落;过厚,会增加不必要的宝石质量,造成单位价格的潜在提升。腰厚适中时,肉眼仅能看到腰棱的起伏波动。
4)亭部膨胀:指侧面观察宝石时,其腰围到底尖的弧线的明显程度。过多膨胀的亭部不仅会使宝石增重而且会增加“暗窗”比例,影响宝石的美观,也增加镶嵌的难度。
(2)对称:包括轮廓对称和对应刻面对称。一枚切割精细、理想的刻面宝石各部分都应对称。
(3)磨工:即宝石成型后的修饰。磨工好的宝石刻面反光均匀,明亮,无明显的表面缺陷。
(4)切工整体级别(表36)。
4。质量
有色宝石的质量单位为克(g)。
1克(g)=103千克(kg)
1克(g)=5克拉(ct)
未镶嵌的宝石,可以直接称重,量具为万分之一天平。镶嵌宝石,其质量数可依靠经验公式进行推算:
估算质量=长度×宽度×总深×密度×形状系数(表37)
5。特殊光学效应
(1)猫眼效应质量评价
1)眼线是否清晰。
2)眼线是否居中,并贯穿整个宝石。
3)眼线是否均匀,明亮。
4)眼线是否灵活。
(2)星光效应质量评价
1)星线是否强弱一致。
2)星线是否均匀,清晰。
3)星线的交汇点是否位于宝石的正中部位,各星线是否贯穿宝石。
4)星线移动是否灵活。
(3)变色效应质量评价
1)变色现象是否明显,所变颜色差异是否明显。
2)所变颜色是否鲜艳,是否浓淡适宜。
3)在不同光源照射下所变颜色的色彩丰富程度。
(4)变彩效应质量评估
1)变彩颜色种类:颜色越丰富越好。
2)变彩范围:变彩范围越大越好。
二、钻石
钻石的质量评价,可对钻坯、裸钻及彩钻三种类型进行分级。其基本评价因素相同。
(一)钻坯
为建立钻坯质量评价体系,DTC的专家们提供了一万五千多种钻坯标样。被评钻坯与之对比定级,然后确定其价值。
从矿山开采出来的钻石原石,先初步分为可切割的钻石(cuttable)和工业钻石(industrial)两大类,然后分别进行质量分级与评估。
1。质量分级
钻坯的大小,主要是利用标准钻石筛筛分确定。钻石筛筛孔孔径大小分为1~23个排号。1号筛的孔径为1。08mm,23号筛为10。2mm。若大于某个筛号而不能通过的,在该筛号前用“+”号表示,而能通过者用“”号表示。
钻坯除用大小(mm)分级外,还可用质量(ct)来分级。以质量大小将钻石分为特大钻石(w10。8ct),每粒特大钻石都有固定价格表;大钻(w2ct),称SiZeS钻;格令钻石(w≈0。25~2。0ct),1格令(grain)=0。25ct;小钻(其大小介于筛号+11和3之间)和混合小钻(每克拉有7~40颗,平均0。15~0。025ct)。
钻石的大小是影响钻坯价格的主要因素,甚至是第一位因素。
2。形状分级
钻坯的形状依其大小分为不同级别。
(1)大于1ct的钻坯形状分为6个级别。
1)晶形钻坯(stone):是指具形状完整的八面体或十二面体钻石。
2)定形钻坯(shape):是指具有规则或较规则的八面体或十二面体的钻石。
3)解理钻坯(cleavage):是指一些常沿解理面裂开而成的不规则晶体碎块状钻石。4)他形钻坯(marcles):是那些呈三角形、具双晶的扁平晶块状钻石。
5)扁平钻坯(flat):呈细小的板状扁平碎块的钻石。它可能是他形钻坯进一步沿解理碎裂而成的。
6)立方钻坯(cube):有六个面,面与面近于垂直的钻石,包括园化立方体碎屑、具尖棱的立方体和倒置的六方体3种不同形状的钻石。
(2)小于1ct的钻坯形状可分为两级。
1)细晶钻坯(melee):具有规则形状的重约0。25ct的细小钻石晶体。
2)片碎钻坯(chip):是指一些小裂片状或形态不规则的钻石碎块。这种钻坯按其加工性能又可分为可制形钻石(makeable)和可锯形钻石(sawable)两种。前者可按其形状直接切磨抛光成特定钻石的钻坯;后者是指可被劈开或锯开成两块,分别加工成两颗钻石的钻坯。
钻石的形状对钻坯的价格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因为不同形状的钻石在加工过程中的出成率是不同的。
3。净度分级
根据钻石在10×放大镜下可见瑕疵的种类、数量、大小及分布位置,对可切割的宝石级钻石进行净度分级。一般分出5个级别:
(1)干净透明的。
(2)含小包体和裂纹,但容易被切磨掉的。
(3)含有颜色较暗、较大包体,但能被切磨掉的。
(4)含较小斑点,其外观较暗的。
(5)色黑,但可分割的。
对于一些准宝石级的钻坯净度,可分为1号多瑕钻、2号多瑕钻和3号多瑕钻3种类型。对于一些外表带有烟幕状薄膜的钻坯,则只能通过估计来确定其品级。
4。颜色分级
在自然光或用人工中性光源系统下进行钻坯颜色分级。对于无色黄色的钻坯可分为5个级别:
(1)最高级,色极白。
(2)次高级,色很白。
(3)高级,白色微浅白色。
(4)开普级,色浅白开普黄。
(5)暗开普级,暗开普黄。
另外,褐色的钻石和绿色的钻石可单独分级。对于褐色钻石又可根据其褐色程度分成四级。
(二)裸钻
国际上,对无色—黄色的抛光钻石质量分级标准基本上是相同的,都是以4C作为评价的基本依据。
1。颜色分级
钻石颜色分为无色和彩色两个系列。无色系列划分为12个级别。用英文字母(DN)分别代表不同的色级。钻石颜色等级表示方法见表38。
2。净度分级
根据钻石的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对其纯净度的影响,将钻石净度分为5大级和10亚级(表39)。
3。切工分级
标准圆钻型钻石的切工,是指由57或58个刻面按一定规律组成的圆型台面钻石。圆钻型切工由比率及修饰度来表示。
(1)比率级别划分:按比率质量好坏,划分为很好、好、一般3个等级。各部分比率划分详见表310。
(2)修饰度级别。修饰度级别划分为很好、好和一般3个级别。降低修饰度级别的因素有:
1)钻石刻面留有抛光纹。
2)整个钻石圆度不够。
3)冠部与亭部刻面尖点不对齐。
4)刻面尖点不够尖锐。
5)同种刻面大小不均等。
6)台面和腰部不平行。
7)腰呈波浪状。
我国目前对修饰度级别划分规则(GBT16554)是:①仅有1)项者,为很好;②仅有1)和2)两项或仅有2)项的,为好;③除上述两种情况外,均为一般。
4。钻石质量(carat)
钻石的质量单位为克(g),有效数字值至少保留小数点后三位。国际上在钻石贸易中一般采用“克拉”(ct)。1克拉(ct)=0。20克(g)。钻石的质量(俗称重量)通常用称量法测定,亦可根据钻石直径(表311及表312)及其琢型(表313)进行估算。
5。镶嵌钻石分级
(1)颜色等级。采用比色法分为7个等级:DE、FG、H、IJ、KL、MN、<N。分级时应考虑金属托(白色或黄色)对钻石颜色的影响,注意加以修正。
(2)净度等级。在10×放大镜下分为LC、VVS、VS、SI、P五个等级。(3)切工测量与描述:
1)在可测量条件下,测量台宽比、亭深比等比率要素。
2)在可测量条件下,采用10×放大镜目测法,对影响修饰度的要素加以描述。
(三)彩色钻石
在钻石世界,将浅黄色以外的具有明显其他颜色的钻石统称为彩色钻石。常见的颜色有粉红色、桃红色、绿色、金黄色、棕色以及少见的红色、蓝色、橙色等。
大多数彩钻的颜色发暗,强中等饱和度的、颜色艳丽的彩钻极为罕见。钻石的色彩,主要是钻石中含有少量杂质氮、硼、氢原子进入晶体结构之中所形成的各种色心,或者因晶体塑性变形而产生的位错、缺陷等对某些光能吸收,致使钻石呈现各种颜色。如黄色棕黄色钻石,由于孤立的氮代替碳时,对波长小于560nm的入射光有明显的吸收,使钻石呈现黄、褐、棕色,其色彩鲜艳浓郁;另外钻石内氮原子聚集在一起时形成氮集合体,对400~425nm光明显吸收的同时,对477。2nm(蓝光)有弱吸收,可使钻石呈黄色。蓝色钻石,是因钻石内部含微量硼元素而成美丽的蓝色(Ⅱb型),若含少量氢原子也可呈蓝色。而粉红色钻石与褐色钻石,则是钻石在高温和各向异性压力下晶格发生变形而产生的颜色。相比之下,粉红色钻石十分罕见,极其昂贵。这种晶体缺陷在极端情况下可形成紫红色钻石。对于绿色钻石来说,绿色和蓝绿色通常是由于钻石长期在天然辐射作用下形成的,当因辐射作用使碳原子被打入间隙而形成一系列空位间隙原子时,钻石的电子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一系列新的吸收使钻石着色。若辐射时间足够长或辐照剂量足够大,可使钻石变成深绿色,甚至黑色。辐射造成的晶格损伤,有时还可形成蓝色钻石和黄褐色钻石。
彩色钻石的质量分级(4C),比较特别的部分是颜色分级,而其他的则与无色钻石(裸钻)相似。
彩色钻石的颜色分级,跟有色宝石相似,一般是根据其色彩、饱和度和亮度来划分。但不同的国家对彩色钻石的分级标准及术语并不统一。例如桃红色,GIA从中分为很亮的桃红、亮桃红、适度桃红、强暗桃红、深桃红及最深桃红6个级别,而日本全国宝协则将其分为弱桃红、很亮桃红、杂色亮桃红、杂色桃红4级。
在对彩钻分级时,一般应将视线近于垂直台面或冠部,转动钻石以消除表面反射、色散或加工对颜色的影响。彩色钻石会显示出体色和关键色两种色彩。体色是钻石对可见光选择性吸收所致,而关键色则是由钻石台面向上时所见到的该钻石体色和加工产生的效应颜色的综合色。
三、有机宝石——珍珠饰品
今天所称“珍珠”是人工养殖珍珠的简称,它有别于天然珍珠。其质量分级有如下7个方面。
1。颜色
珍珠对白光选择性吸收产生的颜色分为体色、伴色和晕彩三个方面。
(1)体色。珍珠对白光选择性吸收产生的颜色称为体色,体色是珍珠本身的颜色。它取决于珍珠的各种致色离子、有机色素的种类和含量,分五个系列:
1)白色系列:纯白色、奶白色、银白色、瓷白色。
2)红色系列:粉红色、浅玫瑰红色、浅紫红色。
3)黄色系列:浅黄色、米黄色、金黄色、橙黄色。
4)黑色系列:黑色、蓝黑色、灰黑色、紫黑色、棕黑色、铁灰色等。
5)其他:紫色、褐色、青色、蓝色、棕色、紫红色、绿黄色、浅蓝色、绿色、古铜色等。
(2)伴色。漂浮在珍珠表面的一种或几种颜色称为伴色。伴色一般叠加在珍珠的体色上,使珍珠魅力倍增。常见的伴色有粉红色、蓝色、玫瑰色、银白色、绿色,人们形象的称为银光皮、美人醉、孩儿红、胭脂红、虾肉锡色(近黑色)等。海水珍珠可能有伴色,如白色、粉红色、玫瑰色、银白色或绿色等伴色。
(3)晕彩。晕彩指在珍珠表面或表层以下形成的可漂移的彩虹色,是由珍珠的结构所导致的光的折射、反射、漫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