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西法效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路西法效应-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军官形容虐待是好玩的游戏,更让人深感惊讶。 


 媒体和全世界的人都会问,为什么这七名男性和女性可以做出这种邪恶的行为,究竟是在什么情况下,监狱能
让原先状态良好的军人做出恶行。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对这些恶行进行了情境分析,这并非要为他们辩解或让
他们的行为合乎道德,而是要找出这个疯狂行为的起因,我想要了解的是,为什么这些年轻人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
之内转变,做出这些令人难以想象的行为。 

 

 阿布格莱布监狱对比斯坦福监狱 

 

 阿布格莱布监狱所发生的景象和故事,之所以让我震惊但不觉得意外,原因是我曾经看过类似的情况。30年前,
我曾经在我自行指导设计的计划中看过类似的恐怖景象:赤裸、戴上镣铐的犯人头上套着袋子、俯卧撑时狱卒踩着
他们的背、用性暗示羞辱他们,让犯人承受极端的苦痛压力。不管是我的实验或遥远的伊拉克监狱,特别是恶名昭
彰的阿布格莱布监狱,这些景象都可以相互呼应。 

 1971年夏天,在斯坦福大学里,一些大学生在一个模拟监狱里进行了一个实验。我们将一切正常、健康、聪明
的大学生随机分派,让他们在真实的监狱场景里扮演狱卒或囚犯角色,必须在监狱里生活和工作几个礼拜。我的研
究助理,克雷格·黑尼(Craig Haney)、科特·班克斯(Curt Banks)、戴维·贾菲(David Jaffe)和我,都想
了解监禁下心理动力运作的情形。 

 平常的人如适应这些制度、场景?警卫和犯人的权力差异,如何终止他们正常的生活互动?把一个好人放到坏
地方,这个人究竟是能战胜环境还是让环境影响他?或者,暴力只是真实监狱里常见的情况,反之在充满良善的中
产阶级监狱里,这样的情况就会消失?这是我们亟待详细研究的议题,而一切就由简单的监狱生活研究开始。 

 

 探索人类本质的黑暗面 

 

 这本书的旅程,就像诗人米尔顿所说的“看得见的黑暗”,带领我们看清邪恶,藉由对于邪恶的定义,衍生出
许多意义。许多曾对他人犯下恶行的人,通常是意志坚强、有最佳意识形态与道德的遵从者。人们被警告要小心路
上的坏人,但这些坏人往往平庸一如邻人。 

 我将邀请你用他们的观点看穿他们的眼,让你可以用当事人的观点来看邪恶。有时候,这些观点可能是很丑陋
且肮脏的,但唯有通过检视和了解罪恶的原因,我们才能经由正确的决定,创造共同的行动来改变、包容、转化罪
恶。 

 我将用斯坦福大学乔登大楼的地下室来帮助你了解,在这个特殊背景中,犯人、狱卒及警务长会变成什么样子。
虽然这个研究已通过媒体和研究机构发表而广为人知,但是完整的故事并没有详细发表过。我将会逐一叙述这个事
件的来龙去脉,以第一人称、现在式的形式加以说明。在我们看完斯坦福监狱实验蕴涵的伦理、理论和实践之后,
就可以扩展心理学对邪恶的研究基础,通过探索大实验的范围和心理学家的领域研究,阐明情境力量和个人行为的
相对关系。我们将会检视一些主题,诸如顺从、服从、去个人化、去人性化、道德背离及姑息的罪恶。 

 “人类不是命运的囚犯,而是他们心灵的囚犯。”这句话出自于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之口。无论单就字面上
或是象征性的意义,监狱都是限制自由的好隐喻。斯坦福监狱实验从一开始的象征性监狱,直到人类心理上的改变,
成为完全真实的监狱情境。精神官能症、低自尊、害羞、偏见、羞愧和过度害怕恐怖主义这些虚构的怪物,如何限
制了我们自由、快乐的可能性,并且建构我们对周遭世界的评价? 

 让我们细心体会在一个监狱里当警卫,或在一个恐怖、会虐待人的监狱里头当犯人。我会带领你到一个宪兵队
的军事法庭,我们也将会见正这些军人行为的负面附带效果。 

 最后一章的第一部分会提供一些指导方针,教导你如何对抗有害的社会影响,如何抵抗专家的诱惑。我们想要
了解如何对抗那些用心灵控制让人遵从、顺从、服从残暴、自我怀疑及放弃选择自由的策略。虽然我鼓吹情境的力
量,但是我也认同人类警觉、审慎的行动力,一些了解情况的人会坚持他们的行为,而且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借助
了解社会影响的运作,明白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因为它弥漫渗透的力量而易受影响,但是我们也可以变成聪明且狡猾
的消费者,不容易受到权威、团体动力、诉诸说服、顺从策略所影响的人。 


 在书中的最后,与其思考自己是否可能为恶,也将请你思考自己是否能成为英雄。我相信任何一个人都是潜在
的英雄,虽然可能会有个人的风险和牺牲,也能在对的情境时机做对的决定以帮助其他人。 

 在抵达令人开心的结论之前,我们还有很长的旅程要走,所以先来一杯吧! 

 

 权力对世界说:“你是我的” 

 世界将权力囚禁于她宝座之旁 

 爱对世界说:“我就是你” 

 这世界予爱出入她家居的自由 

 ——泰戈尔,《飞鸟集》 

 

第2章 星期日:突袭逮捕行动 

 

 这群彼此不认识的年轻人,并不晓得帕洛阿尔托市(Palo Alto)教堂的大钟正为他们敲响,而他们的人生也
即将开始转变,迈向无法预知的道路。 

 这是1971年8月14日,早上9点55分,气温70华氏度,湿度低,一如以往,视野清楚宽广,天空蔚蓝少云。
又是加州帕洛阿尔托市另一个适合拍成明信片风景的好日子,但你不会在上头看到:这个西方天堂还能容忍一些不
完美和不规律,好比街上的废弃物或是隔壁邻居花园的杂草。在像这里的一个地方,整日生活其中的感觉极为美好。 

 这是美国人心中最向往游憩的伊甸园,帕洛阿尔托市总共有6万人口,一英里外有11000名在斯坦福大学求学
居住的学生,上百棵棕榈树沿着斯坦福大学的路口伸向天空。斯坦福是一个超过8000英亩的不规则形状小城,有
自己的警力、消防部门和邮政单位。旧金山市只在往北约一个小时的车程之外,帕洛阿尔托市相较之下更安全、整
洁,也更安静,白人相对较多,大多数的黑人住在东城区101公路附近。跟我曾经住过的东帕洛阿尔托年久失修多
层单身或双人家庭公寓建筑比起来,这里就好像是高中老师会梦想住在里面的城市区段——如果他可以晚上开出租
车赚到够多钱的话。 

 然而就在这个绿洲的外围,有些问题正开始慢慢酝酿。在橡树园区,黑豹党推广着黑色骄傲,宣称要回归到黑
色势力,不但是抵制种族主义的行径,而且“使用一切必要的手段”。因为乔治·杰克逊(GeorgeJackson)的倡
议,监狱变成了招募新血的中心——他和他的“索莱达兄弟会”(Soledad Brother)正要接受谋杀监狱狱卒罪名
的审判。然而与此同时,女性解放运动正式起飞,致力于结束妇女次等市民的身份,并为她们造就更多新的机会,
不得民心的越南战争规模和消耗的资源与日俱增。尼克松—基辛格(Nixon—Kissinger)当局对强大反战声浪所采
取的强硬态度,使得这场悲剧更加恶化。“军事和工业综合体”是新一代的敌人,人们公开质疑“商业开发侵略”
的价值。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活得更有生气有活力的人而言,时代精神大大不同于任何近代历史。 

 

 社区之恶、社区之善 

 

 对照环绕着陌生人的纽约市和帕洛阿尔托市,我在这两座城市中感受到不同的社区认同和个人认同,于是好奇
心油然而生,决定执行一个实地实验来检视其中不同的样貌和效标。我变得对反社会行为效应感兴趣,想知道当人
们觉得没人可以辨识他们,也就是所谓的“匿名状态”时,在处于外在煽动侵略情境下会如何反应。根据《苍蝇王》
(Lord of Files)一书,面具可以解放敌对的冲动,我做了许多研究,显示那些较为“去个人化”(deindividuated)
的受试者,比自觉较为“个人化”(individuated)的受试者不容易感到痛苦。而现在我想要知道,良善的帕洛阿
尔托市民如何抵抗“破坏公物”的动人诱惑。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关于帕洛阿尔托毁弃汽车的“实境研究”(candid 
cameratype field study),并拿来和3000英里外的纽约布朗克斯相互对照。 


 我们把一辆外形亮眼、但取下车牌、拉下敞篷的汽车随意停在纽约布朗克斯路间,拿下车牌是为了让人认为这
是一辆“报废”车,引诱市民成为破坏者。我的研究团队在极佳的观察点拍摄布朗克斯大伙行动的照片,也录下在
帕洛阿尔托市的行为。记录设备都还没陈设好,就已经有第一组“破坏者”出现,并且想私吞这辆跑车。爸爸吩咐
妈妈清理车厢,自己则动手拆电瓶,不忘提醒儿子查看置物箱。来来往往的不论开车或行走的路人,都停下来在这
个拆除大赛中抢走车子上任何值钱的东西。紧接着重头戏来了,一位“破坏者”在有系统地拆卸后,成功扒走这辆
不堪一击置于纽约的跑车。 

 《时代杂志》以《遗弃汽车日志》为题刊出这个令人感伤的都市匿名传奇。几天后,我们在布朗克斯记录了23
辆古董车遭受破坏的案件,这些“破坏者”大都是白人,衣着光鲜,拥有不错的经济环境,会受到较多警方协助而
相较之下少有犯罪背景,并且是会非常同意投票支持增订法规的一般市井小民。与我们预期不同的是,在这些破坏
行为中,只有一件是小孩所犯,而且都是单纯出自享受破坏的快感。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破坏动作全发生在光天
化日之下,我们的红外线完全派不上用场。“内在匿名”(internalized anonymity)效应,显然无须黑暗便能展
现无疑。 

 那么,我们遗弃在帕洛阿尔托市那部看来十分明显、随时让人有机可乘的跑车,命运又是如何呢?我们惊讶地
发现,经过了整整一个星期,竟然没有任何人对它“下手”。人们路过、开车经过它,看着它,却没有任何人去碰
它。喔,其实也不尽然,一天突然下起一场大雨,有位绅士过去将车子的敞篷盖上(老天保佑没让引擎淋湿)。后
来当我把车开回斯坦福校园时,三名附近的居民还报警说,有小偷偷了这辆被遗弃的车。 

 我对“社群”的操作型定义是:人们会对于所居地非寻常和可能违法的事件十分关心并且采取行动。我相信,
这样的“利社会行为”是来自互惠利他主义的前提假设——他人一样也会这么对待我的财产及权利。 

 这个实验让我们感受到“匿名”的力量,当我们认为他人不认识我们,甚至问都不会问我们一声时,可能就会
促成反社会、自私自利的行为。我较早的研究着重在了解隐藏个人身份后解放了对他人施加暴力的控制,在情境的
允许下,它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既定常规。这个遗弃跑车事件延伸了这个概念,包括四周充满匿名的环境时可能成
为违反社会规范的前兆。 

 有趣的是,这个实例变成了“破窗理论”的实证证据。这个理论说明“大众混乱”(public disorder)如何
形成犯罪的情境刺激,然后引来真正的犯罪。藏在斗篷下的匿名人土,降低了他们对他人的责任及身为市民对自身
行为的职责。在许多机构里,如学校或工作场合、军事基地或者监狱,我们都见过此情此景。破窗理论的支持者认
为,只要由街上移走废弃的车辆、拭去墙上的涂鸦、修理破窗。。这一类实质的混乱,就可以减少街头的犯罪和混
乱。有些证据显示,这样的前瞻估量果真在一些城市里运作得还不错,像是纽约。只不过,并不是每个城市都有用。 

 帕洛阿尔托这样的城市,社区精神在安稳中茁壮,人们关心物质上和社会上的生活质量,并且善用资源让两者
皆能精进。这里有一股公正和信任的精神,而不是唠叨吵闹着不公平并且嬉笑怒骂地让城市变成另一种样貌。举个
例子:人们相信警方能够控制犯罪且抵制恶流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警察受过良好教育和训练,友善并且正直!
警察“理论上”应公平地对待人民,甚至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也应如此。只不过,人们忘了警察也不过是个蓝领阶
级,无非只是可以在市府预算出现赤字时还能领到薪水、穿着蓝色制服的普通人罢了。在某些特定的时候,他们,
甚至也不得不因为上级的权威而违背自己的人道精神。这种事不太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