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传统中医的成长历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个传统中医的成长历程-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量,通过辨证施治,采用经络输送,效果一定会更好,这种将药物与针灸完美结合的治疗方法,也许是中医现代化的一种方式……
年轻气盛的我在给高中同学写信时谈到我的想法,而且还夸下海口,“此生要将中医发展加快一百年!”
静悟使我产生新奇的想法,对医学领域产生大量的质疑和挑战,可惜读书时的我,一无病人,二无资金,无法进行科学实验,只能将所有的构思写下来,今后慢慢实践…… 
 
第十五章:我的大学之见习篇 (上)
中医学院本科学制五年,其中见习三个月,实习一年。
见习是在大三的下半年,学院安排我们到下面的中医院去见习,看看中医是如何治病,同时去药房了解些相关的中药知识,熟悉各种药材。
我被分到一个小县城的中医院,带着对临床旧梦重温的期待,带着对小镇的好奇,我和同学们出发了。
小城的建设比想象的漂亮。美丽的欧式一条街,让我们仿佛感受到北欧的风情,教堂式的堡顶,圆形的拱门,一一从我们的眼前闪过,让年轻的我们兴奋无比,我们一路欢呼歌唱,而路过的行人无不驻足观看。经过县人民医院时,我特地多看了几眼,气派的门诊大楼和高耸的住院部大楼,和省城大医院真有一比。
车在大街小巷里转了十几分钟,最后停在了一排破旧的房前。残破的外墙,灰暗的楼房,看上去完全是几十年前的建筑。
“这是什么地方啊?”我在心里犯嘀咕。
再仔细瞅瞅,在门边一个不起眼的牌子上看到了“门诊部”几个小字。我的心里不由一凉。
司机的话恰恰响起:“你们到了,这就是县中医院了。”
原来这就是中医院?想想刚才的人民医院,再看看眼前破败的楼房……
当时是星期天下午四点多钟,整个门诊部静悄悄地,走廊里没有一个病人。难道中医的市场真的如此萧条?如此古老而优秀的科学为什么并没有发出它应有的光彩?我心中忍不住有些不平,而周围的同学们也发出了一片抱怨声。
“同学们!这就是你们要见习的医院。别看它很不起眼,这个医院的儿科和内科在这个县城,甚至本省都是有一定名气,不然学校也不会安排你们过来见习。希望你们在见习期间能够对中医有更深刻的了解,也能够对临床工作有一定的熟悉。”辅导员的一番话让还在嘘吁报怨的同学安静了下来。
既来之,则安之!
既然来到这里学习,那我就应该尽我的努力提高自己。晚上躺在床上,我给自己鼓劲,定好闹钟,我安静入睡,一夜无梦。
第二天早上正式到见习科室报到,我见习的是中医儿科。
七点半我就收拾停当,早早地到儿科门诊外等着,咱先给老师留个好印象!
陆陆续续地一些家长抱着或牵着小孩来看病了。看来辅导员说得没有错,儿科在这个医院真的很强呢。但为什么老师还没有来呢?
等到八点过十分,才看见一个中年医生走过来,他一边打着呵欠,一边忙着扣白大褂的扣子,嘴里还在跟旁边诊室的医生找招呼:“嘿!老陈啊!今晚不要再拖我打牌了,连打了两个晚上,身体吃不消了。”
“不会是他吧!”我心里一寒,想起太爷说的,“医者须自律,如果一个医生不能自律,很难成为一个好医生。”
“咦!你是干什么的?”他走到诊室门口,看到呆立在那儿穿着白大褂的我。
“老师,我是中医学院的见习生,分在您这里见习。”虽然有些腹诽,我依然毕恭毕敬地说。
“见习啊,那你就见见吧!”他漫不经心地说。
病人一涌而进,围作一团。
“干嘛!干嘛!闪开!排好队一个一个来!对了!见习的!你去帮我买份早餐,随便什么都行!”
我无奈领命而去。
等我的早餐买回来,老师已经看好了将近十个患儿。
效率真高,我有些好奇。站在一旁,我仔细观摩起这位“专家”看病。
5岁小女孩,面黄肌瘦,“专家”看了看眼睑,拔了根头发,看了看毛囊,摸了摸腹部,然后诊断:脾疳,治疗费30元。
4岁男孩晚上哭闹,睡觉不安,小便黄,体瘦厌食。“专家”看了看眼睑,拔了根头发,看了看毛囊,摸了摸手心,然后诊断:心疳,治疗费30元。
7岁男孩,头发焦黄,皮肤粗糙,大便干结,不吃饭,消瘦,诊断:肺疳,治疗费30元。
……
我看得目瞪口呆,再看看专家。趁着家长们去交费的间歇,施施然地起身,在身后药架上用小勺从不同的药罐子里弄出些药粉,包成几包,放在一边。
“好了,这个给你,拿回家分成6包,连用6天,吃完后就会好很多的,歇一天,下周再来复诊。”只见专家把不同的药包给不同的家长,几分钟搞定一批患儿。接下来的几个患儿,都是来复诊的,连治疗费都已经交好了,还省了专家老师的事。
还是那些药粉,分分钟搞定。更让人佩服的是,在看病的间歇,”专家”老师还抽时间吃完了早餐。
患儿还真不少,一直看到近中午。好不容易闲下来,我当然要抓紧时间提问了。
“老师,为什么所有的患儿都是疳积呢?”
“当然,五脏六腑皆有积,只有不同脏腑表现略有差异,而小孩子吃中药很困难,所以直接用药粉冲服,效果会好很多。但是配方是秘密,不能外传。”专家老师似乎很耐心地对我解说。
“咦,看不出来啊”我在心里暗忖着。
抬起头来仔细打量起那些不起眼的小药罐子。药柜共四层,每层十六个药罐子,居然每个药罐子都有标签,这就难不倒我了,我拿出纸和笔,准备把药名抄下来。
王专家一眼看出了我的想法,他笑着摇了摇头,“小伙子,抄也没有用的,这些标签是糊弄人的,山药罐子里放的是当归粉,不信你打开来闻闻,想偷我祖传秘方的人至少有一百批了,你就别花心思了。”
看着他可恶的笑脸,我气不打一处来,而且心里还有几分尴尬。
“我是来见习的,又不是小偷,这样的老师真是差劲。”我心里想。
快下班的时候,又来了一批患儿,说是从很远的地方专程找“专家”看病。
我本来以为王专家会很不耐烦地赶走这批患者。要知道五分钟前,他已经换好了白大褂,洗好手,准备下班了。没想到王专家转身穿上白大褂,又开始给患儿看病了,并没有我想象中的不耐烦。
老师没走,我自然也不能走,但这么一耽误,下班的时候已经十二点半了。
王专家锁门时转身看见我,他似乎有点惊讶。
“你怎么还没有下班,回去晚了当心没有饭吃。”
“老师,我是来见习的,病人没有看完,我自然不能下班。”我理所当然的回答。
王专家愣了一下:“你小子,看不出来啊!下午我休息,你不用来了。你从我这儿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明天你也可以不用来。”说完,他很轻松地走了。
留下我在那儿发愣,“怎么会遇到这样的老师!不管他,明天我该来还得来。我就不信从你这儿学不到东西。”
回到寝室,同学们已经吃过了,正在兴奋地讨论上午看到的病号。而我的心情却很低落,不想说话。只是捧着凉了的饭菜坐在一边,没滋没味地吃着,听着他们的讨论。
队长正在大谈内科的李主任。“好家伙,李主任真是我的偶像。今天上午有个病号刚走进诊室,还没有开口说话,他就吩咐我开胃镜申请单,问过病号的姓名后,就让他去做胃镜了。真神啊,胃镜报告就是胃溃疡。我到现在都想不通为啥他就知道这个患者是胃病呢?”
“望而知之谓之神!看起来这个李主任的确有两把刷子,有机会一定要见识一下。”我想。
 
第十六章:我的大学之见习篇(下)
第二天,依然是七点半,我就等在了儿科诊室的门口。
没有迟到的王”专家”看到我时,面无表情,只是打开门,让我进去,一天的工作开始了。一切的诊治过程和昨天相似,但是今天的治疗费单子是我开的。
又是忙到十二点半,没有交流,我们各自回家。
下午专家照常休息,我闲不住,跟着在药房见习的同学,一起到药房抓药。
时间过得真快,开了一个月的治疗费单子,观摩了一个月王专家看病的过程。虽然他什么都没有讲,但是我深厚的中医理论底子帮助了我。我对于五脏六腑之”疳积”不同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理解,也能够对患儿的疳积做出正确的判断,而王”专家”仍然是那副表情了。
平时没有病人时,我也会去看看那些药罐子,有时候会把药粉子弄出来看看,闻闻,甚至尝尝,王专家没有什么反应,他只是一言不发地看着我做这些事情。
通过看、闻、尝,一个月来大约一半的药粉,我知道了它们的具体成分,山药粉、伏苓粉、白术粉、连翘粉、当归粉、莲子粉、石膏粉……
慢慢地我习惯了这样的上班模式,心情也平静了很多,并且拒绝了队长让我到住院部见习的建议。我决定把这个三个月的时间都用在儿科门诊,反正每天下午我可以到药房和其他的科室去学习。
某天下午,在内科见习的同学回来后,说李主任今天下午要带我到山上去认药材,问我们有没有兴趣一起去。每次在门诊看到和善的李主任都只是匆匆而过,没有机会同他交流。现在有这个机会,当然不能错过。
近距离的接触李主任,他那慈祥的面容和温和的微笑让我不由地想起太爷来。
李主任也是中医学院毕业的,只不过是函授班,对于没有能在学院正规学习,他心存遗憾。所以对我们这些中医学院的后学,他有着殷切的期望,他希望我们的见习能够有所收获,也希望我们经过见习,能够对中医真正地产生兴趣,所以他专门抽时间带我们上山熟悉药材。一方面可以和我们多些交流,另一方面也让我们认识一些原生药材。
一路上,李主任把他从医多年的心得一一告诉我们,而通过他的讲述,我更加坚信他是一个和太爷一样的真正的中医。
走到半山腰,李主任指着一株紫色叶子的植物问道:“同学们,谁认识这是什么药?”
植株外形似薄荷,茎呈四棱形,有长柔毛,叶片为全紫色,闻起来没有薄荷的清凉味道,但有种奇怪的辛香味。我捻了一片叶子边闻边想。
“薄荷!”一个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喊出了心中的答案。
“不对。”李主任摇头否定。他鼓励地看着我们。
“紫苏!”我接着说:“这是发汗解表,行气宽中的紫苏,苏叶、苏梗分开入药。”
这药在小时候太爷带我上山采过一次,但许多年没有去采药了,居然不太熟悉了……
接下来的时间更象一堂中药学的临床实践课。
车前草、小蓟、大蓟、白茅根、土大黄、何首乌、忍冬藤、路路通、麻黄……一味味草药的药性、功效、归经、最佳采集时间、泡制再加上临床应用,李主任信手拈来,言语生动。让我不由想起了当年太爷带我满山采药的情形,连平时一直抱怨中医枯燥的几个同学也听得兴趣盎然。
“这是什么药?”李主任指着一棵一人多高灌木问道。
大家都不说话,看着我,因为一路上看到的几乎都是我所认识的药材,大家便把目光集中在我身上,而李主任看向我的目光也多了几分期待。
草质藤本植物,叶茎略带白色,密生有节的长柔毛。我反复在脑海中搜索,在老家肯定是没有见过的,那么书本上呢?似乎教科书上也没有。
我没有一丝印象,只能摇摇头。
“这就是白英,性寒,味甘,有小毒。功效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抗癌。这可是抗癌的良药!配伍蛇莓、龙葵、白花蛇舌草等药,用于肺癌以及胃肠道癌肿的治疗,可惜啊!这么好的药没有人采集,现在药房里用的大部分都是人工种植的药材,原生药材量小,采集慢,所以价格偏贵,医院不愿意采购,而人工种植的药材常常为求速生而忽略了质量。有时候为了给病人治病,我会亲自上山来采药,但限于精力,只能帮那些大病和重病人……”
李主任的一番话,让我沉思良久……
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急功近利者日多,野生药材品相不好,不够壮实,且采集不易,有时候连采药连工钱都挣不回来,所以人工种植越来越多,收益是高了,但药效却下降了。国家应该制订相应的制度来规范中药材质量的管理。
今天,我治疗癌症病人仍然常常会用到白英,而每每此时,我都会想起慈祥的李主任。再看看国家现在实行的GAP(中药材生产质量规范),我不由感叹:国家正在为中药种植标准化努力,而我们学中医的,对医学的研究岂能放松和懈怠!
在返回的路上,我想起了队长在见习第一天遇到的胃病患者。忍不住问起李主任,为什么在患者一进门就知道应该让他做胃镜呢?
李主任笑着说:“这个并不难,这就是诊断学四诊中的望诊。患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