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李伯曼经过研究发现,大多数的人在回忆一件事情的真实过程或者真实存在的时候,其眼珠会先向上转动,再向左转动。然而一个人想要试图“创建”一个事件的经过情况的时候,其眼珠的运动却与上述情况相反,即眼珠先向上运转,再向右运转。因此CIA特工在面对他人撒谎的时候,要想打探对方是否在撒谎,并不是直接问他“你说的是真的吗”,或者“你敢对你所说的负责任吗”,而是对眼前这个盯着自己的眼睛,甚至伪装出一副非常坦诚的样子的人问一些需要回忆才能想起来的问题。比如:“那天你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什么人?”或者“你当时同你的室友说了些什么?”如果对方正在回忆这件事情,并且眼珠先向上后向左运转,那么说明这个人正在回忆真实的事情经过;如果这个人的眼睛先向上后向右运转,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在准备编造谎言,欲想欺骗对方。这也是每个CIA特工在对犯人进行审讯的时候或者调查别人的时候,打探对方是否在说谎时用的一种特别有效的方法。
除了上述的这种情况以外,还有很多人没有练就这样高超的说谎技术,在说谎的时候,会利用一些其他的动作或者表情来扰乱对方的心智,从而达到说谎目的。比如,一个人在说谎的时候不敢直视对方的眼睛,所以在即将要说谎的时候往往会用手来摩擦自己的眼睛——想利用这种方式来遮掩自己不真实的眼神。当然这种方式还有一种希望眼前的事情很快过去的意思,毕竟其内心忐忑不安。
CIA在调查一个人的时候,有时候会碰上这样的情况——对方在回答问题时不敢正视CIA的眼睛,并且会抬手比较有频率地摩擦自己的眼睛,还会把头低下或者转向其他的方向。这说明这个人正在编造假象或者掩盖事实,这正是他把眼睛的注意力转向别处的原因。
CIA的特工在执行任务中,曾经遇到这样的一件事情——一个名叫本的人,因涉及恐怖事件而被CIA进行跟踪调查,但CIA收集到的本的资料却证明本与恐怖主义没有任何关系,但CIA认为当局提供的情报不可能是假的,于是,CIA便对本进行了秘密抓捕,当面审问本,本在CIA面前装作一副深受诬陷并且十分无辜的模样,但这在CIA眼中是不能得到同情的。很快,CIA的特工就对本进行了严格审讯。而本则把早已背好的一套词语熟练地说了出来。本所说出的词语全部是一个正常的合法的公民的诉说,与恐怖主义没有任何的关系。CIA自然不会相信,但不管CIA的特工接下来怎样审问,本都是同样的回答,这令特工非常苦恼。最后轮到一名叫做吉恩的CIA探员对本进行审讯,如果这次审讯还是没有结果,那么依照程序,本将会被安全释放。不出意料,在吉恩的审问下本依旧说出了同样的话,但是这次吉恩却发现了前几位探员不曾发现的问题,那就是本在说谎——本在阐述这些话的时候,有好几次都是下意识地转了一下头,并且时常摩擦眼睛,像是在思考。
这样的过程非常细小,如果不加以仔细观察和揣测是不会被轻易观察出来的。但吉恩却在这次审问过程中看出了其中的破绽,由此断定本在说谎。很明显,本对自己所说的一些话并不熟悉,只是在背诵,然而几天的审问,已经让他的思想感到疲惫,对自己早已背熟的东西产生了一些陌生。如果他说的话确实是他自己的经历的话,那么他根本不需要下意识地摩擦眼睛和把眼神转向别处。
最终,本的谎言被揭穿,致使他不得不说出了真实的详情。
CIA认为要想打探一个人是否在说谎,观察其眼睛的表现最重要——只要通过仔细地观察,那些细小的眼睛变化就能够显示出最真实的答案。
4 通过“眼睛社交”来看穿一个人的心理变化
“眼睛社交”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在人们的相互交谈中,有些人给别人的感觉是非常舒适和温馨的,而有的人则会令人从心底里感觉非常不安或者会对其产生一种不信赖的感觉,这些感觉都是来自对方那双善变多端的眼睛。
除了文化和风俗的差异,几乎所有的人在与对方交流的时候,有接近一半的时间甚至一半以上的时间都会和对方在眼睛上有目光接触,而聆听对方说话的时候,目光接触的时间则能达到整个时间的80%。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与对方交流的时候,要想与对方建立起比较友善的关系,应该多投注愉快舒适的目光,而且与对方交谈的时候尽量坦诚地注视对方的眼睛。如果一个人在社交的时候非常紧张和胆怯,见到任何人都不敢面对对方的眼睛,说话也无比紧张,那么对方自然就会对其产生一种不信任感,从而不想再与之交谈下去。由此可见,在社交中两个人之间的眼神交流和对视是多么重要,而这也是大多数的商务谈判或者大型的社交礼仪活动中不允许戴墨镜参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关专家对眼睛的社交进行了一组实验,实验表明,在社交活动中,一个人的目光主要是集中在对方的一双眼睛和鼻尖所组成的三角区域内部,即大部分的时间一个人的眼神都会出现在对方的这个区域之内。
有时候,有的人在与对方交谈的过程中会走神,这往往是因为一个人在心理上排斥对方或者有其他的东西在吸引着这个人,而走神的明显变化便是通过眼睛表达出来的。一旦一个人在社交中走神,那么其眼神就会飘向他处东张西望。这样一来,必然会影响社交的质量,从而达不到预期的交谈效果,致使很多事情因此而耽搁。
还有的人在社交中会眼神放空,这是与走神非常接近的一种状况。这种情况一般是一个人正在向对方夸夸其谈,而对方虽然眼睛还是与这个人对视,但眼神却早已经跑到了别处。由于失神的眼睛展现的是无尽的空洞感,所以这让人在心理上非常的没有成就感,而且还有一种被忽视的感觉。
CIA的老牌特工鲍伯,退休以后经常被一些高级院校邀请演讲,而鲍伯也乐于将自己的经验和故事分享于那些热爱特工工作的新人们。鲍伯的演讲很高,有声有色,更重要的是,在演讲的过程中他擅长用眼睛来抓住听众的目光。鲍伯认为,如果演讲台离听众有一定距离的话,他就必须要在听众席中找到几个固定的参照物,这些参照物分别处于不同的方位。当鲍勃进行演讲的时候,他的眼睛会在参照物之间来回交换,让每个参照物附近的听众都会以为鲍伯是在与他们进行单独的交谈,因此听众们也就会积极配合和回应他的演讲,态度更加认真投入。
可以说,在社交中,人们眼睛之间的交流是决定态度和印象的关键因素,也是一个人在社交中心理变化最直接和最真实的表现。CIA的特工们经常在社交中出入,他们正是运用观察别人眼神的方法在社交中看穿一个人的心理变化,从而达到调查的目的。
5 CIA可以从眼神中预测到对方心理
1945年2月,还是一个春寒料峭的时节,但凛冽的寒风丝毫没有降低几位同盟国大佬的热情——2月9日这天,前苏联政府向美国发出了邀请,罗斯福总统决定派出卡里曼出访前苏联。
前苏联迎接卡里曼的典礼随着卡里曼的到来达到了高潮——前苏联少先队员用英语唱起了美国国歌,卡里曼顿时被孩子们天真无邪的歌声所打动。紧接着,斯大林恰如其时地让下属将自己为美国精心准备的“礼物”搬了上来。这是一件设计精美的美国国徽,前苏联主席的私人翻译官瓦列里·勃列日科夫对这枚做工考究的国徽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听完翻译官的话之后,卡里曼不由地赞叹起来:“天哪,这么精美的礼物,我该把它放到哪里才好呢?”勃列日科夫不动声色地建议说:“您可以把它挂在您的办公室,英国人知道了一定会嫉妒得发疯的!”
于是,这一枚精巧的国徽就被卡里曼带回了大使馆,而且被高高地悬挂在了自己的办公室。实际上,这是一个天大的阴谋——在这一枚精美无比的国徽内部,隐藏着前苏联的窃听器,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前苏联间谍们精心设计了上面的一幕。
这枚叫做“金唇”的国徽窃听器为前苏联工作了8年之久——一直到1952年这个秘密才被识破。
“金唇”被美国反间谍人员摘除之后,很多人都将这件事看做是一个偶然,但是事实上并不像所有人想象得那么简单。很多CIA特工们都注意到,不少进出美国大使馆的前苏联人都喜欢朝那块“国徽”上瞅上几眼,这种或明或暗、有意无意的“乱瞟”引起了CIA的注意。另外,CIA还发现,这些人虽然对造型精美的国徽很感兴趣,却很少有人主动提及它。这样的表现引起了美国特工极大的警惕,最后终于在一次排查当中拆除了它。
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还出过一个大名鼎鼎的杀人狂魔哈维·瑞莫·格拉特曼。这个制造了多起血案的暴徒在臭名昭著的作案史上为自己刻写下了一座丰碑,使得无数后来者争相效仿。
一开始,格拉特曼喜欢将自己装扮成一个成功的经纪人,在报纸上刊登广告称自己可以替女性介绍模特工作。当见到那些闻讯而来的女孩子们时,格拉特曼就施展自己高超的骗术,让怀揣梦想的女孩们相信自己真的就是一个可以带给她们好运的人。
格拉特曼的说辞很有诱惑力,他的构想在那些年轻、缺乏经验,但是却又整天幻想赚大钱的女孩子中间很受用,没过多久,她们就乖乖地任其摆布了。
在瓦解了女孩们的心理防线后,格拉特曼就会以模特为借口,要对方脱去衣服,当对方这样做了以后,他又将这个举动看成是一种引诱,强暴了她们。而到了最后,为了防止对方将真相说出去,他伸出魔爪实施杀害。格拉特曼的这一种做法引起了很多连环杀手的共鸣,随后不少罪犯都采取了这种模式。也正是因为此,警方对于格拉特曼的案子迟迟不能拍板论罪。因为随着案件逐一浮出水面,人们甚至不能断言,哪一个案子是格拉特曼的“杰作”,而哪一个又是他的追随者干的“好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害者的家属怨言越来越大,他们甚至开始攻击警方,说警方是在包庇罪犯。实际上,在当时爆发的一系列命案当中,能够确定的案子早已经足够将格拉特曼送上电椅了,但是为了查清每一个案子,警方还是顶住压力,力“保”这个十恶不赦的恶人。
这个时候,CIA也赶来助阵。他们了解到,格拉特曼在作案时,喜欢对受害人进行拍照,通过观摩她们在面对死亡时候的恐惧,来满足自己变态的心理诉求。
当时警方收集了很多受害人的照片,有的是格拉特曼亲手拍摄,另外有一些是其他罪犯拍摄的。为尽快破案,CIA将这些照片逐一放到格拉特曼面前,要求他进行指证。但狡猾的凶手很少开口,有时候甚至一个字也不说,警察就通过对方看到照片之后的眼神来判断这起凶杀案是否出自格拉特曼之手。
这一个程序进行得很顺利,而凶手还喜欢从被害人身上取走一些东西,比如手链、锁坠等。于是,结合这些证物,警方最后确定了格拉特曼需要对哪些命案负责。最终,在1957年,穷凶极恶的格拉特曼被推上了断头台,执行了死刑。
其实,很多时候,在间谍内部也存在这种互相之间的眼神互搏。当然,并不是每一回CIA都可以获得胜利。在20世纪80年代,爱德华·李·霍华德据说就是在一个微妙的眼神之中嗅出了腥味,继而逃离美国的。
1981年的霍华德,还是一名刚刚加入CIA的初级特工。虽然在例行的测谎测试当中,他被指责说有说谎的嫌疑,但是凭借着个人的努力,霍华德还是没有被拒于CIA大门之外。然而,当局领导在两年之后决定不再信任这样一个说谎的员工时,他还是被解雇了。
在离开CIA之后,霍华德开始大量无休止地喝酒。这一习惯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他的肺和肝都受到了不小的损害。在酒精的麻痹之下,渐渐地,他觉得是美国政府抛弃了他,导致他最终沦落到了这个地步。长时间的酗酒也掏空了霍华德的钱包,致使CIA高层认为,应该将尚在CIA供职的其妻玛丽也一并辞退。于是在1984年,玛丽被派到维也纳调整休养。就在这个时候,霍华德夫妇和前苏联间谍达成了协议——由他们为前苏联人提供美国机密情报,前苏联为此付给他们高昂的费用。
随后的一段时间里,霍华德屡屡光顾维也纳,目的就是和隐藏在那里的前苏联间谍接头。由于霍华德的泄密,很多在莫斯科工作的CIA间谍纷纷落网,而为了嘉奖霍华德的“真诚”,前苏联人给了他高额回报。
但没过多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