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比战争更具破坏力(1)
第一章 股灾:躲不开的金融地震
比战争更具破坏力
股灾,一个飘荡在股市上空的幽灵。
从经济学理论上讲,股灾是指股市大量日常风险没有得到及时有效释放并经过一定时期累积到极大的程度时,或股市日常风险累积到较大程度但股市运作的社会经济条件发生急剧变化时,在某个偶然因素的影响下突然爆发的股价暴跌及其引起社会经济巨大动荡并造成社会经济巨大损失的异常现象。
它就像大家都了解的火山爆发,长期被积压在地壳里的岩浆,温度极高,当压力膨胀到一定程度,就会从地壳较薄或有裂缝的地方猛烈冲出地面,造成严重破坏。
股灾与火山都具有突发性、破坏力和不确定性。
股灾来临是暴风骤雨式的,突然爆发的股价巨幅下跌,让投资者猝不及防,它毁灭的不是几个亿万富翁、几家证券公司和几家银行,而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经济。更糟糕的是,即使专家们事后总结出各种导致股灾发生的原因,但没有人能准确预测下一次股灾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它如同瘟疫和天灾,往往在最意料不到的时候以突袭的方式来临它不会在意牛市或是熊市,也不会选择诸如〃黑色星期几〃,总之想来就来,当人们惊恐地发现它时,账户上已是一无所有。
股灾与火山爆发相比只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它造成的经济损失远远超出火山爆发,有时甚至不亚于一次世界大战。因股市崩溃而引起的灾难,足以摧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几十年的经济成就,造成社会经济的巨大损失和震荡,影响社会稳定,加剧政治危机,相对于这种巨大的浩劫,每个人的不幸显得微不足道。
凡有股市的国家或地区,都程度不同地遭受过股灾蹂躏,无一幸免。而且往往越是发达成熟的股市,由于社会参与程度深,金融市场的各种杠杆工具易产生放大效应,因此股灾发生概率越高。就拿美国来说,它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股市规模最大的国家,并且与世界各市场经济国家联系最为密切,1929年和1987年发生在美国的两次股灾,几乎波及全世界所有的股票市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深刻的负面影响。
1。股票究竟是什么 股票是纯粹的资本主义产物,17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资本不足和经营风险成为制约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的重要因素。如荷兰著名的东印度公司,进行欧洲与亚洲之间的贸易往来,利润十分可观。但以当时的航海条件,仅凭一叶轻舟在海上航行数万公里,随时可能遇到风暴、海难、疾病等情况,一旦船只出事则人财两空,远洋贸易蕴涵着巨大的风险。
第2节:比战争更具破坏力(2)
一方面超额利润令人垂涎,另一方面巨大风险又是无法预期和逃避的,有没有办法既能够获得利润又能尽量降低风险呢?
于是便出现了以股份公司的形态,由股东共同出资经营的企业组织,投资者以股票的形式入股,并按出资额的大小享受一定的权益和承担一定的责任。股票面向社会公开发行,以吸纳分散在社会上的资金。这样当船只安全返回,所有投资人都能获得分红,而万一船只失事,大家分摊损失倒也不吃力。
1601年,阿姆斯特丹有几个商人在小酒馆喝酒聊天,一位商人无意中提到马上要购一批香水到法国销售,但上个月买了不少东印度公司股票,手中资金不足,早知道就不买了。
只要船一回来你就可以获得大笔分红啊。朋友说。
我在香水生意上能赚更多的钱。商人沮丧地答道。
几个朋友商量了一下,提议说正好他们有些现金,如果愿意的话可以把股票转让出来,他们将以稍稍高出银行利息的价格买入。
商人欣然答应,就这样,几个商人做成了世界上第一笔股票交易。
后来商船安全返回,持有股票的人都获得丰厚的分红,而卖出股票的商人也在香水生意中赚了大钱。他们意识到买卖股票是一种不错的融资渠道,于是定期到小酒馆进行这种股票交易,而且加入的人越来越多,渐渐形成定期的交易模式。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股票市场。
有了股票,世界变得更加热闹。
有了股票,平添许多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后,颇让一些正统经济学家为难,几十年来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一直把股票与〃寄生〃、〃腐朽〃联系在一起,现在它堂而皇之出现在公众面前,怎么解释?
学者毕竟是学者,很快研究出一套理论指出,股份公司、股票和股票市场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社会主义在坚持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可以利用这一方式积聚和集中社会闲散资金发展经济。
本来已是生米煮成熟饭的事,不需要争论了,偏偏有促狭鬼不知趣,喋喋不休地追问:〃不是说劳动才能创造财富,利用股票赚钱、吃股息是不是寄生虫行为?从事股票交易的人算劳动者吗?〃
经济学家们被惹急了,当即撰文反击说,小毛孩,不知天高地厚,光知道炒股赚钱,没见过股灾吧,股灾来了能让你倾家荡产,把裤子都赔掉。
第3节:比战争更具破坏力(3)
这是中国股市早期的风险教育,虽然直白,但很到位。
既然股灾如此可怕,为什么甘冒风险将它引入呢?不是自寻烦恼吗?
我们需要重新确认一下股市的作用。
这是个老问题,十几年来大家熟悉的答案一直是:股市帮助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融资。
很遗憾,这个答案是错的,我们都被经济学家误导了。
我们先来比较中国、美国、日本三国股市的融资情况。按股市每年融资平均余额计算,美国股市融资约占GDP的1。6%,中国是0。86%,日本最低,仅为0。42%,所占比重都相当低,对GDP的贡献微乎其微。由此可见,股市融资的功能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重要,如果中国股市三年不发新股,股市照样能运转得红红火火。
从另一个角度看,像微软这种纯粹依赖智慧和天才的软件公司,并不需要从市场融资扩大再生产,可它为什么上市呢?
这就是可爱的经济学家们想千方百计回避的字眼:投机。
股市的第一个作用就是提供投机方式。
学者们为什么讳言投机呢?其出发点倒是好的,按照传统思想做任何事都要有光荣的意义,所以他们想为股票交易披上一层高尚的外衣。
其实股民炒股就是为了赚钱,这种行为是中性的,至于有时被誉为〃大胆的投资者〃,有时被骂为〃赌徒〃,不过是各人的价值判断罢了。
股市是借投机行为拉平社会收入与财富的分布,使更多的人通过股票分享经营性产权的升值。
举个例子,假设我是董事长,掌握某集团100个亿的资产,现在集团整体上市,由于大家对集团前景一致看好,股民们从银行取出110亿购买股票,我获得110亿后再存入银行。
大家看清楚了,这个过程中银行存款总额没有增加,我虽然赚了10亿元,代价是集团的股权分散到股民手里。今后集团发展产生的赢利将被股民们分享,而他们还可以根据对企业的预期和未来的财富愿望不断组合手中的股票。
当然这只是一个比方,实际操作要比这复杂得多,企业所有者不可能把股权全部出售,他必须控制相当比例的股份以继续掌控企业。市场上会有一些实力雄厚的投资者购买尽可能多的股票,从而在操作中握有主动权,这就是所谓的机构或庄家。
股市的第二个作用是为整个经济和社会提供价值评估信号,俗称经济的〃晴雨表〃。
第4节:比战争更具破坏力(4)
股市通过连续交易使股票价格实时地反映相关信息,让某些行业的股价上涨、某些行业的股价下跌,以此来帮助人们更清楚地判断哪些行业、哪类项目更受投资者欢迎,更有投资价值。
尽管个人创业、私募基金、房产等并不是与股市直接相关的投资,但所有这些投资与创业的取向和决策都间接受股市发出的价值信号影响。
例如国家调控房地产产业,收缩银根,提高首付,而房地产就是朱氏集团的主体产业,那么只要政策一出来,尽管集团的利润在短时期内没有受到明显影响,但股票价格已大幅度下跌,110亿市值只剩下105亿了。受此影响,凡是有房地产业务的企业股票都发生不同程度的下跌,股市就向社会发出这样一个信号:房地产板块全线走低,房地产业务不容乐观。
因此股市发出的价值评估信号对整个经济举足轻重。
对中国而言,股市还有一个意味深长的作用:促进国有企业转型。
国有企业曾经享受过百般优待,那都是过去的事了。进入市场经济后,国有企业还会亏损,还会出现资金短缺,国家不扶持,银行不敢贷,怎么办?只能到股市里融资。怎么融?用国有股权交换。
严重亏损的国有企业想不退出市场也可以,办法就是让私人、民营企业和外企收购国企。
这样国有企业的内在治理体制在股市的并购重组中自然而然地得到完善,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型就通过股市这个渠道实现了〃软着陆〃。
当然,目前对国有上市公司股票的流通和收购还有很多严格限制,但取消这些规定只需一纸文件。
历经坎坷的中国股市,将可以担当重任。
第5节:历史上的第一次股灾(1)
历史上的第一次股灾
1。天才或疯子 有人说他是天才,有人说他是疯子,有人说他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经济学家,有人说他是投机史上最臭名昭著的骗子。
正是他一手导演了1720年世界股市史上第一次重大股灾,史称〃法国密西西比股灾〃。
他就是约翰·劳(John Law)。
劳对数字的兴趣从14岁开始,那年他被父亲领到会计室工作并迅速沉浸其中。1688年父亲去世后,他带着继承的遗产离开苏格兰,先后在英国、荷兰、德国、匈牙利、意大利和法国游荡了多年。
游历生活既使他熟悉各国的贸易和资源,不断充实经济理论与素养,又使他坚定地树立了一个信念:没有纸币,任何国家的经济都不可能繁荣。
但这仅仅是理论,这些年里他的成功主要显示在赌博方面。他出入欧洲各国首都每个有名的赌场,为自己赢得财富的同时也获得名声,人们都认为他是同时代最精于计算、善于利用错综复杂机会的人。
若在太平盛世,劳大概就是一位精明的赌徒,仅此而已,可惜时势使然,将他推到一个更大更高的平台,劳将为实行自己的理念进行一场世纪豪赌。
1715年路易十四去世,他生前喜欢奢侈品,倡导高消费,大肆透支。他死后掌管法国的摄政王奥尔良公爵为了填补哥哥生前留下的财政窟窿,伤透脑筋。此时法国经济秩序一片混乱,对外债台高筑,对内每年税收入不敷出。为改变局面,摄政王使用传统伎俩,下令重铸货币,新货币的金属含量只有原来的45,货币虽贬值15,但流通时还按原面值交易。借助这个计谋政府的财政压力稍稍缓解,然而国家整个商业操作变得一团糟。
翻开中国古代史,在铸币上做文章与民争利,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汉朝就有人干过,此人乃大名鼎鼎的改革家王莽。
王莽出台了号称史上最复杂的币制改革方案,在他的货币体系中,有大钱,有壮钱,还有幼钱、幺钱、小钱。除了钱,还有布,布的关系更复杂,有幺布、幼布、厚布、差布、中布、壮布、弟布、次布、大布。按照上古的制度,乌龟壳、贝壳也都成了货币。此外,还有货布、货泉、契刀、错刀、宝货。
一个大布值十个小布,一个小布值两个大钱,一个大钱值五十个小钱。一个乌龟壳值十个贝壳,一个贝壳值半个大布。一个错刀值十个契刀,一个契刀值十个大钱,一个货布值两个半货泉…… 最后的结果是,老百姓被搞得如坠雾中,把脚指头用上去也算不清货币之间的换算关系,私下里还用西汉的五铢钱交易。
王莽三次币制改革中最不得民心的做法就是偷梁换柱,如新币中的大钱,每枚只含铜十二铢,重量仅为五铢钱(重五铢)的两倍多,却硬性规定〃一值五十〃,即每枚大钱可换五十枚五铢钱,由此带来两个祸患,一是私铸钱币,一是流通混乱。老百姓不肯接受所谓的新币。
很多人看到这里或许都会感到纳闷,法国人也好,西汉人也罢,为何对钱币的金属含量如此挑剔,反正有法律明令的面额,不是照样流通吗?这里面其实包含着一个很关键的要素:政府信用。
政府信用是货币流通的保证,更是发行的纸币的基石。
第6节:历史上的第一次股灾(2)
怎样衡量政府信用呢?简单地说,如果法国老百姓拿不足量货币换足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