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功:50位企业家的第一份工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如何成功:50位企业家的第一份工作-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个好心的姑娘帮他解了围,凑巧他要找的人就是那个叫张吉芳的姑娘。张吉芳出身将门,父亲是中央警卫部队的首长,而李晓华是工人的儿子,只身插队在农村,他们之间的出身门第与社会地位差距太悬殊了,但他们用爱情把心缝在了一起,后来张吉芳终于成了他的贤内助。



、6.拖拉机手李晓华:从广阔天地走来的慈善家…

他不忍心再给操劳了半辈子的母亲增加负担,开始了一个男子汉的拼搏,还做过贩卖服装的小本生意。
有人说李晓华的发家史,处处充满了美国西部牛仔闯世界的味道,他的一次次大胆的“投注”就像冒险家在征服世界,但熟识李晓华的朋友都说,风浪越大,显示出他的水性越好。
80年代初,历经坎坷的李晓华在朋友的劝说下来到广州,当时前卫的T恤衫、蛤蟆镜正流行,第一次进货,五光十色的景致令他不知所措。
在一次广交会上,他看到了一台美国生产的冷饮机,他意识到这台机器会“下蛋”,于是倾其所有买了下来。这年夏天,他带着这台冷饮机到北戴河海滨卖冷饮,很快便实现了自己的原始积累。几年后,他在秦皇岛开办了河北省第一家录像厅,又是生意火爆,于是资金积累很快达到了百万以上。  
李晓华并不满足于当百万富翁,更不愿意守着金钱过舒服日子。经过一番考虑,他去了日本。他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日语,曾经在餐馆里洗过碗端过盘子,也在日本商社里当过学徒。这段生活留给他的最大收获,是学到了日本人坚韧不拔、刻苦认真的精神。一年以后,他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凭着敏锐的商业眼光,他争取到了“章光101毛发再生精”在日本的代理权。在他的积极运作下,“101”产品在日本家喻户晓,李晓华的名字也为愈来愈多的日本人所熟知。他被日本新闻界称为“中国学子中的佼佼者”,日本首相海部俊树也亲自接见了他,称赞他是“中国最优秀和最有智慧的企业家”。在日本获得成功后,李晓华仍然没有停下脚步。
生活远比书本生动一万倍
1989年夏天,香港的地价猛跌,心理承受不足的商人们纷纷将手中物业以“跳楼价”抛售,李晓华看准时机,力排众议,果断投入大量资金,大批收购低于平时售价的楼宇。半年后,待时局稳定,地产价格骤升时全部抛出,顿成亿万富翁。
凡成就大事者往往见人所未见。用这句话来形容李晓华最恰当不过了。
“地产战役”之后,李晓华开始向国际化发展。一次他到东南亚考察时,发现某国正在筹建一条高速公路,虽当地政府给出了十分优惠的条件,但因该路段车流量小而没人愿意干。胆大心细的李晓华在考察时却发现它的旁边有一个储量十分可观的大油田,他以其非凡的判断力认定这必将带来丰厚的利润,于是以跳楼的决心毅然拿出全部资产,并以房产向银行抵押贷款,花3000万美元买下拟建此公路的土地。
最终,他又一次成了商场上的大赢家。可想而知,此次大冒险给李晓华带来了巨额的财富,以至事后他感喟:生活远比书本生动一万倍。
自1990年起,李晓华开始把投资的重点转向国内,在北京、青岛、吉林等地设有十几家企业。如今,李晓华的事业已遍及世界,在香港、日本、欧美设有数家分公司,投资数亿元,经营食品加工、家用电器、机械制造、轻工产品、旅游娱乐、房地产、生物科技等。
他是美国青年学习的榜样
李晓华之所以受人敬仰,不仅是因为他的富有,更在于他富有以后又将财富回馈于人民,用于改变贫穷,消除愚昧落后。
1992年他为希望工程捐款200万元,在北京平谷山区建起一座包括计算机室、电化教室在内共有24个教室的现代化综合学校——晓华学校,解决了750名学龄儿童的就学困难;1993年,他出资36万元负担河北省贫困地区1000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还捐资100万元在北京市崇文区小学设立“优秀教师奖励基金”;1994年,他为母校北京22中捐款200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以回报母校的培育之恩;1995年,他向黑龙江省教委捐款200万元,其中100万元在绥化市建一所“晓华中学”,另100万元在他曾经生活过的北大荒建立了“黑土地教育基金”,用以表彰那些在北大荒教育事业上作出成绩的优秀教育工作者;1996年云南地震后,他捐资50万元在云南最困难的禄劝地区建立了一所综合学校,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重新就读的机会……  
李晓华常说:“人应充满爱心,懂得去爱别人、帮助别人。”数年来,李晓华为贫困地区、灾区、教育、科技、体育等公益事业累计捐助3000多万元人民币。他的善举引起海内外舆论的普遍关注,为此,他获得联合国科学与和平周组委会颁发的“世界和平使者”称号,成为获此殊荣的唯一中国人。他还荣获了“95中国十佳优秀民营企业家”和1996年“全国十大扶贫状元” 的荣誉称号。
克林顿曾赞誉李晓华为“美国青年学习的榜样”,李晓华认为自己身上有三点最值得现在的年轻人学习:
一个是不断地追求、学习、提高,用智慧去赚取财富。他说即使是再普通的人,只要他肯努力,遇到好的机遇加上自己平日累积的聪明才智,奋斗就一定能成功。
二是要善于发现和抓住商机,他觉得自己的成功和这方面的关系最大。
三是要做个有爱心和责任感的人。李晓华说,人不能总想着那点儿陈年旧事,那样会失去创业和创新的激情,被落在时代的后面。但人也不能忘本,没有过去就不可能有现在和将来,所以我认为年轻人应该珍惜你的青春年华,应该勇敢地去奋斗和拼搏。



、7.电焊工张勇:海底捞的“暴君”(1)

火锅是中国民间最为流行的美食之一,在任何一座城市经营火锅店都非易事,在中国创造一个火锅品牌更是充满挑战。
1994年在四川简阳起步的海底捞火锅不过是只有4张餐桌的小店。15年后,它已经在北京、上海、西安、郑州等地拥有36家分店,成为全国知名火锅品牌之一。
而他的掌门人,就是号称“暴君”的张勇,多年前的他还是一个电焊工,而如今,今非昔比,他已经是全国知名的餐饮带头人。
知识改变命运
1971年,张勇出生在距离成都80公里的四川简阳。他在五家人共住的大杂院里长大。父亲是农机厂的厨师,母亲是小学教员,张勇下面有两个弟弟,家里还有一个奶奶。
当时邻居中生活最好的一家,男人是县城一家国营旅店的经理。这位经理喝酒的下酒菜经常是几粒花生米;每一粒还要掰成四瓣吃。贫穷成了张勇与生俱来的敌人,物质贫乏几乎构成张勇儿时记忆的主体。正因为如此,“双手改变命运”才变成张勇的人生目标。
他14岁时遇到了人生的第一次打击,那是男孩子变成男人的生理发育期。不知何故,张勇变声期格外长,差不多一年时间讲话的声音总是不男不女。
张勇不能忍受耻笑。此时,阅读习惯帮他找到了解脱,他一个人跑到县城的图书馆躲起来,整整躲了一年,用书籍压抑体内荷尔蒙的骚动。
上个世纪80年代,简阳有个免费图书馆,张勇很快就看完了图书馆里的言情和武侠小说。于是,开始把躲在角落里的卢梭、尼采、柏拉图、孟德斯鸠等西方哲学家的书囫囵吞枣看了一遍,甚至把《第三帝国兴亡》读了三遍,还有耐心能看完《上帝已死》这样的书。80年代中期,中国刚刚改革开放,自由主义的思潮弥漫于各种报纸,每天在图书馆浏览各种报纸也成了他的必修课。
张勇的知识使他成为孩子头。他长大之后也毫不掩饰地说:“不知道为什么,别人总是听我的。”显然,他是有领袖欲的人。
可是爱读书看报的张勇并不是个好学生。初中毕业后,父母没让他继续读高中,而是进了简阳一所保证分配工作的技工学校学电焊。这件事让张勇感到很不舒服。
他把学校发的电焊材料都给了同学,上学期间除了看杂书就是玩。好在周围总有一帮人,所有考试都是几个同学帮他应付的,最后,甚至连毕业证书都是别人帮他拿回来的。
两次“零智商”受骗
1988年,18岁的张勇技校毕业,分配到他爸爸当厨师的国营四川拖拉机厂。他连最基本的电焊工作都不会干,成了车间游手好闲的“刺儿头”。好在他并不惹是生非,只不过晚来早走和经常旷工罢了。
1990年,张勇四处寻找生意机会。无意中在成都看到很多人玩一种“押大小”的扑克机游戏。看到一大堆人围着一个机器,争先恐后往上压钱,张勇眼睛亮了,就做这个!买一台,放到简阳,每天钱就会哗哗进来。可去哪里买扑克机呢?那可是赌博用具,不会公开销售。
张勇发挥了他的强项——看报纸找信息。工夫不负有心人,他在某报的接缝处发现了扑克机广告。他在成都走街串巷,明察暗访,找到了一个卖扑克机的人。经过砍价,由6000元到了5000。好不容易凑齐了5000元,张勇用一个铝饭盒把钱密密实实地装好,坐上了去成都的长途汽车。在车上遇到了另一个骗子,他在车上花1200元买了一位藏民的“金表”。直到现在,在中国的穷乡僻壤,这种不入流的骗术仍时有上演。



、7.电焊工张勇:海底捞的“暴君”(2)

从成都的表店里出来,张勇拿着只装着3800元钱的饭盒和一块假金表,坐在路边发呆。进军博彩业的商业计划眼巴巴地就放弃了。
张勇很快忘掉出师不利的沮丧,又开始琢磨其他生意。上个世纪80年代,汽油在中国还是计划控制的物资。他从中看到商机,想如果能从公家司机手中收到油票,再卖给私人司机不就可以赚钱吗?他找来一块纸板,正面写上“收油”,反面写上“卖油”,来到了成都至简阳的公路旁。
每当有汽车过来时,他便站起来迎上去举起“收油”的牌子。直到第二天傍晚,一辆崭新的解放车终于在他面前停下来。张勇满怀欣喜迎上去。车窗摇下来,一个同他差不多年龄的司机,呸!冲他脸上吐了一口吐沫,一加油绝尘而去。张勇擦了擦脸,第三天没有再来。
用双手改变命运
经过金表受骗和倒卖汽油生意的失败,22岁的张勇眼光开始低下来。为了找扑克机,张勇没少在成都转悠,他发现成都有一种小火锅很受人欢迎。于是,张勇在简阳找了一个十几平米的街边店,开始了他第三次生意尝试。他开了一家叫“小辣椒”的火锅店。
半年后一算账,靠两毛钱一串麻辣烫,“小辣椒”净赚了1万多元钱。就在这时,一个女孩出现了,她就是后来成为张勇太太的舒萍。
舒萍是小辣椒对面美发店的员工。因为经常吃小火锅,两人恋爱了,那年张勇23岁。年轻人的初恋都是疯狂的。事业刚刚起步的张勇,典型的爱美人不爱江山,他把红红火火的小辣椒关了。
小辣椒占用了张勇的全部精力,经常不上班的张勇终于被农机厂除名了。那个年代,一份国营正式工几乎就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一切。张勇将来怎么活?于是,张勇决定重操旧业开火锅店。
此时,他身边有三个死党,一个是舒萍,另外两个是他技校的同班同学施永宏和施永宏的女朋友李海燕。
决定重操旧业的张勇说:“把钱都拿出来吧,我们这次开一间正规的火锅店。”结果口袋空空的他一分钱没拿,其他三个人凑了8000元,四人各占这间火锅店14的股份,这个店就是海底捞。
他是个追求完美的人,要订制4张正规火锅桌子。那个年代所谓的正规,无非是把桌子中间挖个窟窿,把火锅陷下去。由于是特制,价钱自然贵“一点儿”,老板最后收了张勇每张440元。事后张勇发现他又被人“宰”了,每张桌子人家多收了他300元。
从金表被骗1200元,小辣椒租金比别人贵一倍,到现在每张桌子又多付300元,可见张勇不是个精明的商人,甚至不是一个精明的人。张勇性格中有对人不设防的软肋,所以才屡教不改。
海底捞的“遵义会议”
海底捞尽管有四个股东,可相当长时间内管理得比家族企业还家族。头两年没有账,大总管施永宏既管收钱又管采购。每个月结一次账,是亏还是赚全凭施永宏的良心。
信任可以节省很多管理成本,施永宏有时早上2点钟起床,跟踪供应鸭血的小贩看看他们进的货是否新鲜;为检验供应商说的是否真实,他会把手伸到鸭肚子,去试试鸭的体温。
四个股东既是老板,又是员工,还是两对恋人。顾客来了,大家凭着自觉性干;客人走了,就喝水聊天打麻将。
看着这支忠诚但散漫的队伍,张勇觉得这不是干事业的做法。一天下午客人走后,舒萍和李海燕同对面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