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皮连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教育心理学·皮连生-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载发生时,学习便终止了。有人比较过两种演示打结的方法的效果。一种方法是在电影中呈现完整的打结过程;另一种方法是给学习者提供一套部分打完的结。前一种方法不能顾及学习者的个别速度,当学习者在中途遇到困难时,影片不易停下来;后一种方法可以照顾学习者的个人需要,当他在某个部分发生困难时,可以来回研究,反复琢磨,其效果较好。也有人将上述影片的呈现与练习做不同的安排,研究结果表明,影片连续放映两遍,让学生仔细观察,其效果最好。这一研究表明,学习者的知识未达到某一关键点时,其练习是无效的。
 练习
练习是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最重要因素。这里的练习是指有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即练习者要抱有改进其作业水平的目的,而且这种练习并不是快乐有趣的,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研究发现,练习的不同形式对动作技能的学习有重要影响。
心理练习
1967年,里查逊(A。Richardson)评述了11个有关心理练习的研究。这些研究涉及许多不同技能,如打网球、倒车、投标枪、肌肉耐力、理解、玩魔术。他的一般结论是,心理练习与作业改进有一定的相关,如果将心、身二者的练习相结合,其效果更佳。决定心理练习有效性的关键是学习者要对练习的任务熟悉。从未进行过身体练习的动作,不可能做心理练习,若练习也只能是错误的练习。另外,心理练习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使作业水平下降。
心理练习的效果也决定于任务的性质。若任务中认知因素起的作用较小,反应主要是依靠肌肉的线索,则心理练习作用甚微。例如,有人研究了心理练习对单腿站在高杆上突然起跳的影响,结果表明,心理练习对这项技能的改进无帮助,因为这个动作可能主要是由脑低级中枢和小脑控制的。
练习的分布
练习中还应考虑时间安排上的分配与集中的问题。集中练习是指将练习时段安排得很接近,中间没有休息或只有短暂的休息;分配练习是指用较长的休息时段将练习时段分隔开。在设计实验时,集中练习是指练习的时间比练习之间休息的时间长;分配练习是指休息的时间通常等于或大于练习的时间。一般地说,分配练习对连续动作技能学习的效果较好,不易疲劳。对不连续动作技能的学习,现有的研究结论还不明确,有人认为集中练习与分配练习效果一样,也有人认为集中练习效果好。
练习中的整体与局部
通常,一套完整的动作技能可以分解成同时或按先后次序出现的局部技能。例如,游泳包括腿的打水和手臂的划水,这是同时进行的,还包括转头和换气,这是在手臂划水之后进行的。学习游泳,既要学习局部技能,又要学习将局部技能综合起来。
许多研究涉及动作技能的练习是先从局部开始还是先从整体开始的问题。目前认为,应根据不同性质的动作技能作出不同的安排。如果动作技能由若干局部技能构成,且各个局部技能之间不存在相互协调的问题,那么先进行局部技能的部分练习,而后再进行整体练习,这样效果更佳。例如,打网球的技能包含托起即将着地的险球、封球、扣球和发球四个局部技能。比赛时要将这四个局部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但初学者在练习时应分别进行训练;当有了一定训练基础后,再把这四个局部技能结合起来练习,这样做更有效。但是,如果连续性动作技能的各部分要经常相互协调,那么打破这种协调,孤立地练习某一部分,其效果往往不佳。如游泳,用胳膊划水、呼吸、蹬腿的动作要协调起来构成整体,若孤立地练习这些局部动作往往无助于整个技能的学习。
还有人认为,局部练习和整体练习孰优孰劣,主要的决定因素是运动本身受单独一个程序支配的程度。如果运动非常快,几乎可以肯定,它由一个动作程序支配,就应将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练习;如果运动很慢,行动中存在间隙,那么该运动有可能由一个以上的程序支配,这时可以把这种任务分成几个部分来单独练习。
练习中的情境干扰效应
假设有X项任务(或一种任务的X种变式)要练习,每项任务练习N次,有两种安排。一种是在进行第二项任务的练习之前,先完成第一项任务的N次练习,在进行第三项任务的练习之前,先完成第二项任务的N次练习,……直到所有的任务都练习完为止,这种安排叫区组练习。另一种安排是,一项任务(任务A)的一次练习后,紧接着进行任务B的一次练习,接着任务C的一次练习,……直到X项任务上所有N次练习都完成为止,而且一项任务(如任务A)的练习结束后,接下来练习哪项任务是随机确定的,这种安排叫随机练习。
这两种练习形式对动作技能学习的影响是否一样?西和摩根(J。B。Shea & R。L。Morgan; 1979)做了先驱性的研究。他们让被试学会对不同颜色的灯光刺激作出反应,即尽快地将手臂按一定的运动模式移动到具体的目标位置。学习的运动模式有三种,每种都由三步组成,而且都对应于一种颜色的灯光刺激。对每种模式,要求被试练习18次,总共有54次练习。区组练习组在练习一种模式前,先完成一种模式的18次练习(将被试分成不同小组以便平衡练习顺序的影响,这样,并不是每个区组被试先练习同一项任务)。随机练习组每次练习后都随机变换一种模式练习。因变量是完成任务的平均时间,是对灯光刺激的反应时加上完成手臂运动的时间。结果发现,在练习期间,区组练习组的表现优于随机练习组。练习结束后,对所有的被试进行保持和迁移测验。在实施保持测验时,一半被试在10分钟之后将练习过的模式练习18次,另一半被试则在10天之后练习。18次练习中,有9次是按区组的方式安排三种练习模式(每个区组有3次练习),另9次则按随机的顺序练习三种模式。在保持测验后,被试在两种迁移任务上各练习3次,一种迁移任务是由三步组成的新的运动模式,另一种任务则是由五步组成的运动模式。结果发现,在保持和迁移测验上,随机练习组的成绩优于区组练习组,区组练习的学习效应反而不如随机练习(见图73)。这说明,区组练习在动作技能的习得阶段有积极作用,但在保持和迁移阶段则不如随机练习,换言之,随机练习对动作技能的学习要比区组练习产生更持久的影响,这一发现在心理学中称为情境干扰效应(contextual interference effect)。后来,有人用更复杂更现实的任务进行研究,发现情境干扰效应不仅适用于实验室任务,而且适用于日常活动任务的学习。图73随机练习与区组练习的学习效应当然,练习的变化形式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两种。给定X项任务,每项任务练习N次,有多种安排练习的方式。区组练习和随机练习只是两个极端。李和马吉尔(R。A。Magill,1983)研究了介于这两个极端中间的一种练习安排。在他们的研究中,练习在三项任务间轮换,但总是以同样的顺序(如BCABCABCA)。这样,和随机练习一样,练习是不重复的,但下一个练习的任务又是可以预测的,这一点类似于区组练习。结果发现,进行这种练习的被试的表现基本上与随机组的表现一样。这说明,区组练习的重复性是促进表现和抑制学习的关键因素。
随之而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中等程度的练习重复性安排是否对表现与学习都有益。阿尔艾米尔和图尔(H。AlAmeer&T。Toole; 1993)的研究证实了这种可能性。在他们的研究中,被试以随机和区组的顺序练习类似于西和摩根(1979)的任务,习得和保持的结果也与之类似。但他们的研究又增加了两组被试,进行随机化的区组练习,即被试练习一项任务2—3次,然后随机转向另一项任务,再练习2—3次。结果表明,随机化的三次练习区组促进了习得期间的表现(相对于随机组),而且在学习上的效应和随机练习一样。
这些结果表明,有可能既减少随机练习中看到的表现水平下降,而又不牺牲长时的学习效应。这些结果对于将情境干扰实验的结论用于日常活动有重要意义。完全随机化安排的一个缺陷是,难以经常地从一项任务转到另一项任务上。例如,要训练新工人几项技能,如果这些任务要在不同的厂房完成,那么在练习新任务前做一些区组练习是合乎逻辑的。随机化的区组练习研究表明,这种练习条件综合了随机练习与区组练习的优点。
反馈
反馈的含义与分类
与运动有关的信息分两类:一是在运动之前得到的,二是在运动之中或运动之后得到的。在运动之前得到的信息如动作技能练习前的言语指导和示范。在运动之中或运动之后接到的运动产生的信息,通常叫做运动产生的反馈,简称反馈,如感觉到、听到、看到的方式及运动在环境中产生的结果。
反馈又可进一步分为固有的反馈(inherent feedback)和增补的反馈(augmented feedback)两种。固有的反馈,有时叫内反馈(intrinsic feedback),是练习者不依赖外来帮助而自己获得的反馈,它可以是练习者在执行某个动作时肌肉中的动觉感受器提供的感受,如在做了一个错误的潜水动作后感觉到的刺痛感,也可以是练习者对自己行为结果的直接观察,如练习者在投篮中可以看到球是否投中。
增补的反馈是由教师、教练或某种自动化的记录装置提供给练习者的反馈信息,通常是在练习者得不到固有反馈信息时给予的,是对固有反馈的增加和补充。如在练习射击时,是否击中了靶心,往往要由别人告诉给我们。又如在练习舞蹈动作时,教练会对我们的动作进行一些评点和指导。这里我们接受的信息就属于增补的反馈。
增补反馈的一种形式叫做结果的知识(knowledge of results; KR),这是在运动之后由别人以言语的方式提供给我们的关于运动目标达成状况的信息。如教练讲“这次你没有击中目标”。结果的知识可以很具体,也可以有一定概括性,还可以包括诸如“很好”之类的奖励成分,有时也会重复固有的反馈(你没有击中)。需要指出,结果的知识是关于运动结果是否达到目标的反馈,不是关于运动本身的反馈(如你的肘弯了)。
增补反馈的另一种形式叫做表现的知识(knowledge of performance; KP),是关于学习者做出的运动模式的反馈信息(如你的肘弯了)。表现的知识更多的是教员提供给学生的、旨在改正错误运动模式的反馈,而不是运动在环境中产生的结果。表现的知识还可指被试模糊意识到的运动的一些方面,如在复杂运动中某个手臂的动作,还可指被试通常意识不到的身体中的过程,如血压或具体运动单元的活动——通常叫做生物反馈。比较常见的一种表现的知识是录像回放,就是把练习者练习的过程录制下来,再回放给练习者。
反馈在动作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在反馈的两种形式中,心理学研究比较多的是增补的反馈,而增补反馈的研究又大量集中在对结果的知识的研究上。因为结果的知识是由教师提供的,相当于一种教学措施,能够对学生的动作技能学习产生影响,因而这方面的研究对于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动作技能的训练有重要意义。
反馈的信息功能
在动作技能的学习中,学习者是将反馈作为需进一步加工的信息,而不是作为一种奖励。研究发现,动作技能学习中呈现的结果的知识与动物学习中呈现的奖励不是一回事。在动物学习研究中,不呈现奖励,动物习得的行为就倾向于消退,而在动作技能学习中,不呈现KR(即结果的知识),被试倾向于重复而不是排除所学习的运动。在KR呈现时,被试才对其动作作出修改,明确努力的方向,看来,被试并不将KR用作奖励,而是用作下一次如何行动的信息。此外,在动物学习研究中,即使是短的时间间隔后再给予奖励,也会极大地削弱动物习得的行为,延迟奖赏30秒左右,会完全排除学习。但在人类身上并未发现这些效应,延迟呈现KR对动作技能的学习没有影响。
施密特详细分析了练习之后练习者对反馈信息的加工活动。他指出,两次练习之间存在三个与反馈信息的加工关系密切的时间间隔:KR延搁,后KR延搁以及练习间间隔。如下图所示:
练习1   KR 1练习2 

KR延搁   后KR延搁
 练习间间隔
   图74   KR研究中的时间间隔
被试先进行练习1,然后在一段延搁之后(叫做KR延搁,这期间被认为是练习者对操作完成后获得的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