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之北洋利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晚清风云之北洋利剑- 第1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三卷 战火远东 第一百一十八章 让我们一起为之奋斗吧!

传令兵闻声,转过身来,行了一个军礼,说道:“长官,请问有什么吩咐?”

然而,他的话刚一落音,只见寒光一闪,传令兵只觉脖子间微凉,接着便看到自己动脉血管中的鲜血喷洒而出。

冯玉祥急步上前,捂住传令兵的嘴不让他呼救,待他死透不再挣扎便轻轻放倒在地上,吴佩孚讶异的看着眼前的这一切,甚至来不及出声,因为冯玉祥的动作实在是太快了,快的他来不及反应。

冯玉祥拍了拍手,将短刀上的血迹小心擦拭干净后,说道:“其实不是我愿意亲自来这里,不过兹事体大,必须要我亲自传达司令的命令,这个传令兵认出了我,所以他必须得死,我想以吴团长在军中的地位,不留痕迹的处理一具尸体应该不成问题吧!”

吴佩孚这才反应过来,点头说道:“没问题,没问题。”

“我是个生面孔,久留的话必然会出事,所以我就先走了,吴团长,记住暗号,我很快就会回来的,还有,刚刚传令兵所说的那个消息,最好不要让曹锟知道。”冯玉祥转身叮嘱了吴佩孚几句。

吴佩孚拍着胸口说道:“冯兄放心,这件事情我一定会办妥的。”

“那好,我先走了,后会有期了!”冯玉祥朝吴佩孚招了招手,随后便消失在了吴佩孚的视野中。

吴佩孚在团部中失神了片刻,很快,他就命令自己的两个心腹悄悄将这具尸体弄出去秘密处理掉。

处理完尸体后,吴佩孚一个人在团部中重重的舒了一口气,刚刚发生的事情一直在他的脑中盘旋,他开始庆幸自己做了一个英明的决定。

既然冯玉祥能够这么轻易的混进军中来,说明此时北洋新军中隐藏了很多南方军的探子,就连曹锟身边也被安插了南方军的人,曹锟的一举一动都在南方军的监视之下,那么南方军想要刺杀曹锟也是易如反掌的事,可是南方军迟迟不动,一定是对曹锟有所企图。

联想到刚刚冯玉祥在他身边耳语的一番话,吴佩孚像吃了一颗定心丸一般,看来唐健并不是想要对这几万北洋新军赶尽杀绝,而是想为他所用,不然他早就痛下杀手,而不用如此大费周章了。

几天后,南方军的海军陆战队在北洋舰队舰炮的火力支持下开始在如东登陆,虽然如东已经有曹锟的几个团的守卫,但是在海军陆战队的强大火力下,曹锟的几个团往往是一触即溃,丝毫没能阻挡只有三千人兵力的海军陆战队的长如直入。

鉴于南方军海军陆战队的凌厉攻势,曹锟阵脚大乱,急忙从安徽抽调了大批兵力想要阻止南方军西进,就连在扬州的几个嫡系主力团也被派遣到了泰州方面,曹锟以一种如临大敌的姿态准备迎战南方军的登陆部队。

然而,即使是这样,江苏方面的南方军仍然节节败退,最后曹锟决定,亲自前往泰安方面督战,与之随行了还有被他奉为宝贝的八辆装甲车。

这一日,曹锟正在集结部队,打算留守一部分在扬州,其他部队随他一起前往泰州方面。

曹锟在自己的指挥室中整理文件,见吴佩孚还没有来,便问身边的卫兵:“刚刚叫你通知吴佩孚吴团长带领警卫营前来,怎么还不见人啊,你有没有当面通知他?”

那卫兵见曹锟一脸的不悦,连忙解释道:“师长,我已经当面通知了吴团长,吴团长说他正在召集部队,马上就到!”

“再去催一下,还磨蹭什么?军情如火,我发现他怎么一点也不急啊!”曹锟不满的说道。

“是,是,师长,我现在就去!”那卫兵连忙点头,准备出门去通知吴佩孚,不过,就在他准备踏出门口的时候,一个声音传了进来:“哈哈,师长找我啊,我这不是来了么?”

话音刚落,吴佩孚带着两个卫兵走进了曹锟的指挥部。

曹锟抬起头,对吴佩孚说道:“赶紧的,必须火速赶往泰州,那些将领实在是不太敢让人省心啊!”

“咦?这是你新挑选的卫兵么?我看怎么有些眼熟啊?”曹锟抬头的时候,刚好看到曹锟身后的两个卫兵,便问道。

“呵呵,曹师长,可还认得我啊?”吴佩孚右手的卫兵摘下军帽,笑道。

曹锟本想大声呵斥这个卫兵的无礼大胆,然而当他抬起头的时候,整个人愣在当场,仔细打量这个卫兵之后,吓得朝后方退了几步,失声道:“你…你是…唐健?”

唐健笑道:“看来曹师长是贵人多忘事啊,这么快就不记得我了?”

曹锟随即从惊讶中醒悟过来,连忙大声喊道:“来人啊!来人啊!”

唐健微微一笑:“曹师长不用白费力气了,你这指挥部周围可都是我的人,不会有人来救你的。”

“你!”曹锟一指唐健,随即迅速的从腰间掏出自来得,然后,吴佩孚左手处的王建川更快,瞬间就已经将黑星顶在了曹锟的太阳穴上。

刚刚准备出门的那个卫兵见自己的主帅被制,也连忙掏出配枪,然而一切都为时已晚,前一秒吴佩孚也已经先发制人,黑通通的枪口对准了那个卫兵。

曹锟一见这阵势,片刻之后便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了,他怒目而瞪,指着吴佩孚骂道:“好你个吴佩孚,想我曹锟向来对你不薄,你竟然敢串谋南方军来对付我?”

吴佩孚惭愧的低下了头,道:“师长,大势所趋啊!如今南方军势如破竹,兵威正盛,就连大帅都已经战败生死,我们继续抵抗下去,不是拿几万北洋新军士兵的生命开玩笑么?”

就在吴佩孚说话的同时,门外突然涌进来十几个卫兵打扮的南方军,每个人手执一把长枪对准了曹锟,正是化装成北洋新军普通士兵的孤狼队员。

曹锟恨恨道:“吴佩孚,原来你早有预谋,我说为什么最近我身边的警卫营频频换人,原来,南方军的奸细早已经混入了我军中。”

吴佩孚没有否认,直说道:“不错,此时指挥部的周围全部都是南方军的人,而且,军中和我有一样想法的军官也不在少数,他们都已经和我一起秘密投诚了。”

听到这里,曹锟知道大势已去,多说也只是徒劳而已,只好垂下脑袋,懊悔的说道:“悲哉,痛哉啊!”

“呵呵,曹师长不必如此丧气,其实吴团长这么做也是为了大军着想,难道曹师长真的觉得就凭你的几万北洋新军阻挡二十万南方军统一全国的步伐么?”唐健嗤笑一声。

曹锟知道今日必死无疑,多说无益,便叹了一口气,说道:“罢了,罢了。”

唐健问道:“多嘴问一句,曹师长投身行伍追求的是什么?”

曹锟惨淡一笑:“报效国家耳!”

“报效国家?”唐健讥笑一声,接着说道:“这就是你所报效的国家,你看看在这满清政府的治理下,列强叩关,侵占了大片国土,无数百姓生活困苦,你再看这袁世凯,独霸朝纲,割东北,出卖外蒙,勾结外敌来对付自己人,这就是你所报效的国家?”

曹锟一时语塞,唐健所说的这些都是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他拿不出半点话来反驳。

“那又怎么样?你以为就凭你就能够驱逐列强,国富民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么?”曹锟涨红了脸,反问道。

唐健无比真诚的说道:“我不确定我能不能做到,但我将这些当做我毕生的理想,我希望所有的国人能够和我一起为之而奋斗,包括曹锟曹师长你!”

曹锟一愣,在确定自己没有听错之后,不可置信的问道:“你是说,你不杀我,还想要我为你效力?”

“不错!”唐健肯定的点了点头,“这就是为什么我会亲自前来,我想这足够表达我的诚意了吧。”

曹锟的脸上阴晴不定,同时脑中不断闪现着唐健刚刚所说的话“我不确定我能不能做到,但是我已经将这些当做了我毕生的理想,我希望所有的国人能够和我一起为之而奋斗,包括曹锟曹师长你!”

唐健的这些话触动了曹锟心中最柔软处,他清楚的记得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之战,还有他深以为耻的甲午之战,每一次战争之后,不是和列强签订了无数了不平等条约,就是割占土地,大清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艰难。

听到唐健这样的话,他内心深受感动,跟随袁世凯这么多年以来,曹锟的心中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掀起如此大的波澜。

一时间,曹锟愣在原地,心中在一瞬间涌现了无数的念头。

唐健觉得话说的差不多了,便问道:“怎么样?曹师长?有没有决定?”

曹锟被唐健从深深的记忆中拉了回来,曹锟不是傻瓜,对于南方军最近重重反常的举动在这一瞬间也得到了解释,原来唐健迟迟没有对他下手,是因为希望自己能为他效力,同时也是给这数万北洋新军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

想毕,曹锟突然跪在地上,低着头,像宣誓般的说道:“曹锟愿意和司令一起为这个伟大的理想而奋斗。

第三卷 战火远东 第一章 华夏崛起

曹锟主动投诚之后,江苏和安徽两地相继归顺了南方军,而曹锟的六万大军也接受了南方军的和平改编。

自此,南北内战才在真正意义上以南方军的胜利而结束,而南方军在收编了大部分北洋新军之后,总兵力也达到了三十万之众,这还不算各地的民团以及预备役兵力。

从此以后,中华大地之上只剩下南方军一军独大,在接下来的三个月时间里,唐健的主要兵力都放在了围剿逃进深山的北洋新军残兵。

三个月后,经过了二十万南方军的大力清剿,中华大地上剩余的北洋新军大部分都接受了和平改编,而顽固抵抗到底的都被南方军全力剿灭。

不久,聂士成的西进大军顺利从山西南下返回武汉,于此同时,孙万龄和曹锟的东线大军和聂士成在武汉进行了大会师,国内的局势最终趋于平静。

会师之后,唐健开始召集南方军高级军官以及民间各地的知识分子商议建国事宜。

唐健的请帖一出,全国各地的名士纷纷云集武汉,就连一些在国外留学的华侨也纷纷买船票赶回国内,准备参加这一次决定中华四万万国民未来命运的盛典。

三年的内战之后,武汉头一次这么热闹,在武汉的街头之上,随时可以看见穿着西装留洋归来的华侨,满脸喜色的老百姓纷纷上街,载歌载舞,欢迎各地代表来武汉。

这一日,唐健和严复、唐绍仪三人人走上了武汉街头,开始了长达两个小时的闲聊。

唐健走上街头时,清楚的感受到了大街上热闹的气氛,不时有顽童互相追逐跑过,身后还有尾随而来微微嗔怒的父母。

江滩之上竖起了五颜六色的旗帜,在江风的吹拂下分外绚丽,来往每一个的脸上都洋溢着阳光般的笑容,一方面是庆祝大清王朝的覆灭,另一方面是为了即将诞生的新国家而欣喜。

远处的江面上,飘荡着各国的国旗,由于全国戒严的命令还没有解除,长江江面上还不能够让各国列强的军舰随意进入,所以大部分都是各国的商船,商船之上乘坐了基本上是来自各国的记者,对于这样一个千载难逢亲眼看到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改朝换代的壮观局面,相信每一个记者都愿意用手中的相机和笔记录下这一伟大时刻。

唐健和严复、唐绍仪漫步到了江边,三人随意找了一处藤椅坐了下来,对于在国外留过洋,并且居住过一段时间来说的严复、唐绍仪两人来说,他们的意见比起待在国内,没有亲眼见过英美法几国先进制度的知识分子要中肯的多。

“在建国商讨事宜还没有正式开始之前,我想听一下两位先生的珍贵意见,毕竟严先生在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待过,而唐先生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修学过,两位对国外的政治体制都有一点的了解,所以,我想听取一下两位的意见,看下接下来中国该采取一种怎样的政治体制?”唐健问道。

严复首先答道:“不知道司令和唐先生有没有看过17世纪,英国著名思想家洛克《政府论》,《政府论》是前期分权理论的初步形成,对分权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发展的孟德斯鸠提出了著名的‘三权分立’理论,他曾经在《论法的精神》中,将国家权力分为三种,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所谓三权分立,就是通过法律规定,将三种权力分别交给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执掌,既保持各自的权限,又要相互制约保持平衡。孟德斯鸠这一思想对美国的宪法制定者影响很大,至今美国仍然采用的是这种政治体制。综上,我觉的我们最好还是采用总统制。”严复又补充道“不错,我也同意严先生的看法,美国建国时间短,它之所以能够发展这么快,有很大一部分是得益于这种高效政治体制,所以,我也觉得我们可以效仿美国的总统制,确定我国的政治体制!”唐绍仪也赞同严复的观点。

唐绍仪曾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