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清隐隐猜到应该是陆斐的意思。果然,当她按时抵达精美的包间,发现发出邀请的朵夫人根本就没有出现。和自己一样,朵夫人对这些政治上的东西,应该兴趣缺缺。只是帮忙把梅清请出来,方便谈话而已。
陆斐和齐先生正在热烈的讨论着,见到梅清到达,二人都非常高兴,立即让她加入了正在研究的话题。
他们正在研究制约。
君主内阁制,君主与内阁的制约。
没有制约就没有平衡,没有平衡就没有稳定。
只有稳定的体系才能长远。
“陈姑娘是在什么书上见到这君主内阁制的?”齐伦迫不及待地询问道。他和陆斐都自动将梅清的想法归结于她堪称渊博的阅读上头。
何况君主内阁制这种东西显然不是任何一位闺阁女子能想出来的。
梅清当然乐得他们如此想,此时她故作沉思了一下,才回答道:“书名已经不记得了。是一部手书,似乎是不知什么朝代的一位首辅大臣。他将自己的想法写成的。”
这种情形很正常,这么奇特的东西。显然不是公开出版的,不然多少都会有所耳闻。
“能人啊。”齐伦不由得感叹了一句,随即追问道:“那么这书卷上有没有提到,君主和内阁之间,是如何相互制约的呢?若是遇到独裁的君主,要削弱内阁的权力,或是霸道的内阁,要冒犯君主,那怎么办呢?”
这个……梅清其实并不特别了解政治体制的细节啊。
好在,她还是知道三权分立的。
“如果只有两者的话,制约当然很困难,”梅清一边儿想一边儿慢慢说道:“就像拔河,这边儿扯过来,那边儿又拉过去。所以,要实现制约,引入第三个力量就最合适了。”
第三个力量?齐先生和陆斐显然都没往这个方向去想,一时有些呆滞地望着梅清。
将君主的权力分给内阁,已经够震撼的了。谁说人人都知道内阁本身就拥有很大的权柄,但将之明朗化还是完全不同的事情。
本来陆斐一开始和齐伦说的时候,齐伦还完全无法接受呢。后来经过仔细的分析,才慢慢觉得这未尝不是一个好法子。
齐伦虽然是俪姬引荐过来的,但是他从来不认为俪姬是自己的主子。
从一个小小的窃贼,能一步步走到如今的地位,他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如果一定要感谢什么人的话,齐伦会认为现任的北戎王似乎具有超然的魄力和识人能力,但是深宫之中的俪姬还相差太远。
他从北戎前往蒙萨,在蒙萨方面看来,俪姬是引荐之人,而实际上,北戎王才是真正允许他前去的人。
更令他佩服的是,北戎王没有给他任何要求和暗地的指令,他只是觉得,蒙萨是更适合齐伦发展的地方。而刚刚恢复些许元气的北戎,目前还只适合休养生息,而不是大展拳脚。
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地方,只为了这个人的发展。
齐伦因此而感谢他。
听到君主内阁制的设想之后,齐伦很快意识到,也许,自己可以施展伸手的领域更加宽广了。
每个人都有暗藏的野心。
“什么是第三个力量?”齐伦几乎没有意识到,他已经将心底的问题问了出来。
“是百姓?或者群臣?”陆斐也做出了猜测。
“第三个力量不是人。”梅清还是说得很慢,主要是因为她没有把握能将三权分立讲述明白。“而是律法。”
律法。
所谓律法,实际上体现的就是权力。
谁拥有权力,谁就拥有话语权,而拥有话语权的人,很大程度上可以左右律法。
现在要制衡的,也就是权力。
不能让任何一方无限大。
陆斐和齐伦都是聪明人,一时陷入了沉思。
梅清又大略阐述了一下三权分立的概念,她将自己所知道的三权分立的概念,全部借着并不存在的前辈书册,慢慢讲述了一番。
至于到底如何搭建这开创先河的君主内阁制,就让男人们去思考吧。
不过有一样关于律法的理念,她还是强调了一下,因为这个理念非常简洁,而且对于制定律法有相当的指引作用。她觉得既可以帮助陆斐和齐伦,也能帮助蒙萨的百姓。
“报复原则?”陆斐和齐伦几乎同时问道。
“不错。”梅清点头道:“你们还记不记得,上次咱们讨论囚徒困境的时候,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原则?”
两个人都记得。
“所谓报复权,就是律法意义上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梅清说着随手拿起自己的一个荷包,将里头的东西倒在桌上。
不过是些手帕之类的小东西,还有一张一百两的银票。
“比如说,有人将我这个荷包偷走了。”梅清指着桌上的东西说道:“那么律法应该如何惩罚他?”
这个例子让齐伦有少少的不自在,仿佛从前被打断的手腕又开始隐隐作痛。
陆斐则朗声答道:“盗窃,按律当笞一百,徒三年。”
“太重了。”梅清毫不犹豫地答道:“所谓报复原则,就是同态报复。就是说,要受到同等的报复。一个人偷窃了一百两银子,除了必须返还一百两的原物,还要受到一百两的惩罚。”
陆斐和齐伦消化了一下梅清的话。
齐伦若有所思地问道:“就是说,报复原则的概念,实际上强调的是两样,一个是同态,涉及钱物损失的,以钱物罚之,涉及人命损伤的,以人命罚之;另一个是对等,偷了一百两,就要罚一百两。杀人者要偿命。是这样么?”
陆斐却不甘心地问道:“若是偷银子只不过罚银子,那也太轻了,如何震慑鼠辈!”
“如果金额超过一定的数额,或者屡犯不改,自然是可以从重的。”梅清解释道:“我说得只是一个大概的原则,实际情况千差万别,自然还要具体分析。比如入室盗窃的,也要从重;或者偷盗被发现,进而斗殴致人伤亡的,还要数罪并罚之。”
☆、第一百九十八章 召见
这餐午饭无疑是十分草率的,大家都忙着讨论各式各样的可能,根本没心思吃饭,只随意点了几样垫肚子的东西而已。
不过喜相逢从上到下都非常清楚,这几位可是顶级的贵客,当然不会因此而怠慢。
到了下午末时都差不多过完了,大家都说得口干舌燥,才渐渐停了下来。
梅清第一次有了黔驴技穷的感觉。
主要是今天的话题虽然是她提出来的君主内阁制引发,但是这类体制方面的东西,实在是只知道常识,不知道细节,好在还可以推到所谓写下心得的前辈身上去。
她心底实在非常希望革新可以得到接受,最终获得成功。
权力,是好东西,和财富一样。
但是,要背负的东西也太多了。
梅清非常讨厌勾心斗角的往来和争夺。她必须为自己向往的生活努力。
就蒙萨来说,大概是君主内阁制相对容易推行的地方。
象大昌这样的王朝,存在了好几百年,早已是根深蒂固,不要说革新,既使只是简单的调整都非常困难,会遇到盘根错杂的阻力。
而蒙萨不同在于,这个国家很新。
君主内阁制,乃至律法的对等报复原则,也是新东西。
新东西最适合的空间,就是同样新的领域,或者,腐朽衰败被替代的旧领域。
蒙萨王子嗣不多,儿子更是只有两位。嫡长子多年来出质大昌,虽说人品出众,但是在蒙萨国内的根基自然不可能稳固。俪姬所出的次子,如今不过十岁,据说也是个聪明孩子。但身份上毕竟是弟弟,生母俪姬乃是北戎人,即便趁陆斐不在国内。发展一些自己的势力,也不一定可以和陆斐真正对抗。
起决定作用的。应该还是蒙萨王。到底这位王者是否真正具有远见卓识,将自己的子孙从不断重复的王位争夺中解脱出来,才是最后的关键。
在君主内阁制中,具有实力的皇族,一样可以加入内阁,掌控更多的权力。
这些,就不是梅清所需要关心的了,她也实在控制不了。
不过。从蒙萨王信任齐伦,重视经贸发展来看,梅清还是有相当的信心的。
喜相逢聚首之后,梅清总算过了一段时间的清静日子。
陆斐和齐伦都各自去联络各方的人,想方设法地遥控远处的蒙萨。
每个上位者后面,还有无数的各种势力牵连其中,显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说服理顺的。
这其实也是个权力分配的过程。
无论吴家、丁家还是后来建立关系的鲁家,都忙着消化、吸收、试验新得到的技术,时不时有人过来和梅清讨论技术细节,倒让她的日子增添了许多趣味。
本来蒙萨使团早就该回去了。不过可能是由于齐伦的缘故,迟迟没有动身。也许还有其他原因,梅清也懒得打听。
平静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的。中秋节前夕,梅清还是收到了宫宴的邀请。
陆斐这位靖王的王妃,似乎也挑选得太久了。
看来是该决定的时候了。
梅清心中隐隐有这样的感觉。
这次宴会参加的人比较多,因是庆祝中秋,有身份能进入宫廷的命妇们和收到邀请的臣女,算下来相当不少。梅清并没有被安排与太后或是皇后之类的人物同坐。论身份,她确实没有资格与她们同坐。
梅清对高高在上的那些女子们,一丝的羡慕或是嫉妒都没有。
华丽外衣之下,不过是一颗或冷漠。或枯寂的心罢了。
一将功成万骨枯。
没有硝烟的战争,可怕程度也一点不差。
上次被邀请的四位女子。只剩下了梅清和张之瑜。
她们俩被安排坐在一起。
张之瑜和上次见到的一样,沉静温婉。
她们几乎没有交谈。虽然见过不止一次了。但实在算不上是熟悉。
梅清对张之瑜印象很好,所谓真正的大家闺秀,在梅清心中大概就是这样的形象。之前的赵媞瑾个性太过张扬,而米丽慧这样的小家碧玉从一开始就只是陪衬。她们俩都没有得到邀请。
流水似的菜肴一道道摆上来,又一道道撤下去,衣着整齐的宫女们仿佛一道风景线,来来去去,摇曳生姿。
宫廷的仪式华丽而冗长。
张之瑜先开口了,她打破沉默,轻声道:“你知道米丽慧被封为才人了么?”
梅清扬了扬眉毛,这消息她还真不知道。
张之瑜并没有因为自己消息灵通而得意,她只是略有感慨地说道:“她只比凤至公主大两岁,比青鸾公主小十岁呢。”
青鸾公主是丰裕帝的长公主,早已出嫁多年。
张之瑜随手将摆得非常整齐的筷子又挪动了半寸,接着说道:“凤至公主的亲事也定下了,是唐家的公子。”
说着她转过头,仔细看着梅清。
果然是灵透之人。
只是梅清不明白她跟自己说这些干嘛。
这些消息自己确实不知道,但也远远算不上秘密,应该都是公开或是半公开的,要知道的话,也不过是早晚而已。
张之瑜微笑了一下,仿佛猜到了梅清心中所想,道:“你很快就要走了,以后未必有说话的机会,所以……随便聊一聊而已。”
她顿了顿,又道:“这京城里头,有头有脸的姑娘很多,像样儿的就没几个了。”
优秀者永远都是稀缺的。
“我挺欣赏你的。”张之瑜很直接的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也觉得你不错。”梅清很喜欢她的态度,也说出了自己的感觉。
她们又聊了一些关于舞蹈的话题,看得出,张之瑜对舞蹈的爱好真正深入骨髓,甚至因此对别的都不怎么在意了。
直到宴会接近尾声,梅清才开始思索张之瑜对自己透露的消息。
她说自己快走了。
这么说,她也许得到了内幕,自己可能被定为了靖王妃。不然还能走到哪儿去呢?
果然,带着刻在脸上的笑容的太监,很快过来穿旨意,让梅清和张之瑜留下,太后要召见。
她们被引至太后宫里的偏殿。
太后宫里之前梅清来过几次,都是白天,经常有太妃或是外头的王妃进宫来陪伴着太后解闷,宫人们也都凑趣,整个感觉是十分分热闹的。
但这一天却有些怪怪的沉闷,太后似乎还没有回来,前头的宴会已经结束,但仍旧灯火通明,身边穿行的宫人们却十分安静,只是低声的问候并送上茶水。
很快就只剩下张之瑜和梅清两人在偌大的偏殿之中大眼瞪小眼了。
梅清心里有些发毛,总觉得这烛火下的殿宇有些阴森。
“你知道是什么事儿么?”她忍不住低声问张之瑜。
干坐着也尴尬,问问这个百事通。
“还不是靖王妃的事情。”张之瑜完全没有羞涩的意思。这个层面的婚姻通常和感情这回事儿也没什么关系。
“谭贵妃在太后娘娘面前说了你好些好话,这你应该心里有数吧。”张之瑜看向梅清的眼神儿带了少许好奇,好像想看看她会不会承认。
“嗯。”这个确实知道,而且梅清还知道谭贵妃一举两得的想法。既让理王死了心,又能拉到蒙萨一大助力。不过是在太后耳边吹吹风而已。
“本来太后是不同意的,”张之瑜继续说道,“我们张家世代功勋,也不是闹着玩儿的。本来太后希望选我。”
她说起自己的背景,但并没有炫耀之意。
“但是朵夫人好像直接说了,想让你嫁过去。”她从容地继续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