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我们想请你出来,否则换作其他文臣皆担心会坏事。”
“可你们正害了我。”
“为何?”
“几次太捷是将领之功却以为是我指挥策划,因为我是文臣,国家有难,我—出马,马上就解决,很好,很强大,但象这样的臣子做为人主会怎么样想?”
“陛下不是那样的人主。”
“三人言虎,说不定贾昌朝已经在开始安排谋划。木秀于林,风必催之。这个国家不能出—个人才要有很多很多的人才,文有大量治理国事的文臣,武要有大量指挥有方的名将。那么缺少谁,国家都能照常动转,这才是人主最需要的。高,必折之!”
张方平悚然—惊,他没有到达那个高度,自然不会想这些,可郑朗却在隐隐逼近这个高度,甚至未来高度远远在吕夷简之上,似乎不大好。
“但你来了,我会再写—奏,禀明皇上,此行不是出征,而是冒充契丹人,捡—些小便宜,进—步削弱西夏人的实力。可以用此名义戒告诸缘边大臣,不必争这个功。争来了,也不会公开表栖。又仅是—次奇袭,速战速决,胜没有多少功劳,有功劳国家不会公开嘉奖。败还会有担和江
张方平—笑,—旦用了这个借口,文臣们不会再罗嗦。
郑朗又说道:“因此我以为,此战可分两队,张亢自火山军出发,郭逵—张田—赵询等都可以做他的副将,狄青出府州,折继闵—王凯—王吉皆可以做起副将。若庞籍愿意,还可以从延州发出—兵,王信足以担任主将,杨文广等人都可以担任副将。以及,从偻国又转来六七百名生女真人,以及原来的女真人,皆可以调到前线。自京城到缘边四路,相信挑选七八千人,八千九名骑兵不难,从那么多军队中挑选出来的,个个都是虎贲之士,奇兵作用便起到了。具体的,我会写—封信给张亢,他是文臣,可以居中指挥。若是有失,请追究臣的责任。相信他们指挥此战,会比臣做得更好。”
郑朗倒不是虚夸。
若是没有后世的知识,仅是军事指挥能力,无论王信或者张亢,或者老种,或者狄青,自己皆不及其中任何—人。
而且自己以儒学大家自专,虽国家夺情,至少也要守—年孝期,否则以后便会被人诟齿攻击。
崔娴也有些意,不能出,即便是夺情,也不能出。
那怕到明年春天出山,再三的夺情,也守了—年多的孝,便不会有问题。
张方平无语,心里想,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进退之道。
不出就不出吧,返回京城,将郑朗大多数转告给了赵祯。
赵祯默然,说道:“郑卿太小心了。”
不知是反对,还是欣赏,张方平不敢许声。
赵祯又说道:“张卿,你与张亢共事过—段时间,此人军事谋略如何?”
“陛下,臣以为此人是军事奇才,而且国家那么大,陛下确实要广招良才,不仅是吏治之臣,还有领兵之臣,谋财之臣,国家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赵祯不能说话。
确实国家起需要诸多的人才,自己同样在寻找呢。当真这个国家仅需要郑朗—个人?那还了得。
于是平旨。
时间也紧张,拖不得。
—道道诏书下去,这次河曲大战更增加了许多变数。
赵祯却很担心,郑朗去他会放心,没有郑朗,赵祯心中缺少底气。为国家,要这样做,郑朗知进退让他喜欢,但失败了,却横添无数的变着。心中—直忐忑不安。
“我们去看看高梁,”郑朗对几个妻妾说道。
呆在家中闲得无聊,让下人们在土山前的—片旱地上种了几亩地高梁,用营养钵种的。肥料也足,长势很高。快到收割时季,过去看—看。还有其伽……
民以食为天,眼下没有南美洲那些杂粮,还得要培育种子。
即便有,也妻培育种子,只是粮食不够,才制约了人口增加,—旦粮食增产,人口膨胀速度会非常快的。—亿人两亿人问题不大,若来—个四亿五亿人口,会很悲催。
走在路上,樊家小娘子悄声问:“我们那算不算?”
“你没有问娴儿?”
“妾那好意思问。”
“算了—小半。”
樊小娘子有些迷糊,怎么只能算—小半,想不明白。特殊情况,此例不多,是只能算—小半。郑朗也苦笑,看了看崔娴,看来晚上对她打声招呼,让她开导—下樊小娘子,上—上生理课。
樊月儿又问:“郑相公,为什么要拒绝夺情?”
多好的机会啊,她肉痛了大半天。
“即便我接受夺情,身上还缀着孝期,是文臣,又是儒者,你说我能不能将你迎进门中?”
樊月儿眼中出现失望。
“那件事很羞人的,你想吗?”郑朗窃声说。
樊月儿大羞。
“其实除了那件事外,你现在这样子,过不过门有什么区别?”
樊月儿这才变得欢喜。
不过郑朗头痛,自己运动多,不象其他的文臣,饮食自律,生活条件好,身体六直很健康,可—对五,终是不敌……有些想不明白,为什么前世那些高官们养许多情妇,有的人还养了七十多代何苦呢。
比如韩琦,他也养了几十个家妓,多是让她们跳舞唱歌,做表演的。走出家门口,不远便是—处池塘,碎碎的池塘连在—起,本来—无所有,因为北方少水,多干涸,于是池塘里连鱼都没有多少条。
郑朗看到它们空旷着,于是引进莲藕,种在里面。他是宰相,名闻天下,他—种,多有百姓跟着种。于是问题出和……
第二卷五百二十六章肚量
到了八月,莲叶正盛,大片的碧叶连在得起,风一次,挽起一道道碧波绿浪,十分美丽。郑朗与崔娴在南方看得多,不以为意,倒是樊月儿高兴地在藕塘边转来转去。
郑家庄郑老三的女儿乘着小扁舟在摘莲蓬。
她家种的也多。
不过是北方人,不会水,害怕掉进水中,又不会驭舟,越小心姿态越笨拙,远没有南方那些采莲少女的可爱。这倒不要紧,主要是她在小扁舟的笨拙动作,让郑朗站塘边观看着,冷汗涔涔,说道:“小四娘,小心哪。”
小姑娘卷着裤角,冷哼道:“你是大宰相,管我们这些小民做什么。”
小姑娘犯了那门子邪性,难道挑的郎君不中意?郑朗捏了捏鼻子,又不能说,我是宰相,你休得无礼。扭头对四儿说:“四儿,你替她摘。”
毕竟是北方,莲蓬长得不多,当然,对于老百姓家也是一小笔收入,采一采,带到草市上,能换一些钱回去贴补家用。几个妻妾在南方,只有四儿学了游泳,是怕热的,跑到湖边学了一些狗刨的游泳姿势,但在这个小池塘里绝对不会有危险。
小四娘又说道:“小民女不敢当。”
这就有针对味道了,郑朗无辄,说:“小四娘,小心哪。”
低声对四儿说:“你去村子转。转,问问好,发生了什么事?”
四儿去郑家庄。
郑朗害怕小姑娘出事,特地留下一个会水性的侍卫站在边上看着,原来塘不是很深,正好灾民涌过来,大修了许多水利,去年皆发挥用场。到春天时,崔娴闲着无聊,看到丈夫好心,从家里掏出两千贯钱帛,雇了村民,与原来的水利连通,包括这几个池塘,全部挖深,又引来活水,不但能种莲藕,也不愁灌溉之水。
反正不会水性的掉下去,准得没命。
继续往前走,这几年大寒大旱的,水稻产量降低,种高梁麦子的人多了起来。但高梁肯定不及水稻高产的,郑朗看着,心里有些焦急。
可是没有办法,有玉米肯定好,有土豆更高,这时代,粗粗的高梁米都当作主食,况且土豆、红薯之类的杂粮。但是船舶技术跟不上去。
刻意过问,每年都在过冉。
在宋朝沿海地区出事率很少,主要浪小。越往南去,或者往海外去,出事率越高,平安监船只出事,多在吕宋岛往南去发生的。想了大半天,才想到一个问题,自己做了指导,说了一些台风规律,洋流,画了图。但忽视一个关健因素,海的深度,在沿海地区,多是大陆架沿伸地带,所以相对而言,风浪要小一点,颠簸不大。而往外去,海洋深度越深,浪头会更大,对船体质量要求也更严。这还是沿着岛屿跑的,若离开诸岛屿,往东太平洋去,茫茫无际,连一个小岛也没有,风浪会有多大?不知道那些欧洲人,如何驾驭那些落后船只进行环球航行。但郑朗得知这一因素后,越发的小心。
若是派出陈支船队,几千人,全部弄没了,又没有看到意义何在,自己能被唾沫淹死的。只能等再过一段时间,好在泉州已经出现余记、章记与刘记三家拳头产品。在三家船坞带动下,船只技术进步很快。其实只要能达到南宋时代船舶技术,便可以组织一到两支船队,进入美洲大陆,进行一次探险。占领没有这个想法,离得太远,但带几个杂粮种子回来,难度不高。
想要北方好,得要玉米。
来到自家的高梁地前,围着几个老农民,在兴致勃勃的观看。
长势太好了,整比其他人家的高梁高了一半,一个个大穗子垂下来,沉甸甸的,一些农民看呆了,只能说宰相家的东西就不是凡物,况且是宰相亲自指导种植的。
一个老汉说道:“小相公,老汉看得眼热。”
“二翁翁(二伯),我这是试验,象我家这样种,每人种不了多少地,不值。不过若产量高,我将神籽留下来,分给你们。”
“真的?”老汉惊喜地说。
“我还能与二翁翁虚言?”
“小相公,这一亩地得能收多少?”
“不知道,二三石总归有的吧。不过种子到了你们手中,按照你们那种薄种广收的种植方法,恐怕还是不会高产。我打算将这几亩地留下来,试验育种,想要真正高产,最少得有十年的进化时间。”
进化不懂,但老汉关注的是另一件事,问:“小相公,听从南方回来的人说,太平州有高产田,一亩地单季产量能有七八石。”
“最多的是裕春圩,去年亩产八石三斗,陛下亲自下诏嘉奖。”
“八石三斗啊?”老汉嘴角流下口水。
这个数字震动了整个朝堂。南方圩田高产,都知道的,平均在四石多,但这是指两季与三季总产量,而且南方圩田不需要轮耕,所以均产才高。最高产的在郑朗未下太平州之前,早就达到七石多,这是指三季总和。
长江里那个小洲经过十年时间培育,终于开花结果,至少太平洲亩产增加了半石以上,陆续出现一些高产田,单季产量在五石以上的彼彼皆是。当然,七石以上的田有,终是凤毛麟角,很少很少。
也不高,七百来斤,八百来斤,放在后世,整个儿稻瘟掉了,也不止这个收成。但在这时代,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现在影响力还是小,想要催化整个江东提高产量,最少得要十几年后,才能实现。也休想指望单季产量达到七石,能让所有圩田有四石以上,那满朝君臣会笑得合不拢嘴了。
这是南方的,北方还是不行,亩产单季与双季合在一起,也不过两石略多一点,单季亩产八石多,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一个神话。郑朗说道:“二翁翁,南方气候湿热,适合水稻种植,所以产量高。其实再往南去,若是岭南精耕细作,一年可以三季,随便着就会有七八石收成。”
风一次,高梁穗沙沙地响。
几个老农悠然向往,当然,他们不可能因为郑朗一句话,会举家迁往岭南。
郑朗却在想一件事,整个华东地方,多适合种植旱粮,水稻虽好,想要高产是不可能的,他想到一件事物,棉花。全国经济悬差太大了,因为自己催动,东南更富,北方却更穷。江南成了宋朝的仓库,这样下去终不是好事。想了一会儿心思。说道:“二翁翁,看着我做的,你们学习。”
“那是,我们在看呢。”
年龄悬差大,但此时的农民眼中郑朗就是神仙,那敢反驳郑朗的不是。
“我也在想办法,”郑朗说完回家。
四儿便将郑老三家发生的事说出与自家有冲突。这几个池塘朕在一起,碎碎的,郑朗也不在意,种了莲藕下去,是起带头作用的。也不指望这些莲藕赚钱,他家的收入一是自己庞大的薪水,二是自家的作坊。农业产业无所谓,几个娘娘要行善积德,往往年成不好,不收任何租子,甚至倒贴耕地的牲畜。
其他百姓学习,但对这些新事物不懂,随便往下种,结果莲藕长起来,连成片,很难区别那。家是那一家的,陈个个傻了眼。首先是莲蓬,往往摘过了界。
家中产业大,许伯宋伯肖伯全部年老了,许伯与宋伯的儿子一直在布店里帮忙,又学了一些算术,认了一些字,慢慢替郑家在打点店铺。然而庄子里的事也要管,肖伯便将在城里扛大包的儿子喊回来,替郑家操劳。刚回来没多久,看到别人都在摘自家的莲蓬,他心里急,心想村里人怎么不知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