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第1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然。

汝枉读诸书者,长右、蛮蛮(二古兽,所至之处有洪灾)肆虐之季,禺疆(风神与瘟神)猖獗附伴也。而旱魅纵时,多有蝗虫鼓之也。千古使然!然西方几万里外有国名曰大食,其地居然极南之所黄沙万里,寸草不生,飞鸟隐匿,赤山炎炎,热气蒸天。

魅之更盛,蝗之愈众,而民安者何故也?

吾不知也,请仙子赐。

曰,其民者,以蝗之为美食也,其肉也nèn其味也鲜,若佐以饲之禽畜尤胜于饲之于米粮哉。之于蝗虽众者,犹不足以为害哉。

仙子何如言!

汝又痴,大食立国几唐同载也,唐今何在?五代已更,大食仍立于西方哉!汝君若不敬正神,不敬于民,而敬于魅神者,敬于蝗者,吾为汝国恐也!

语罢瞬失。

吾亦醒,夜白风清,月渐西斜,落叶萧萧,清空余里,恍若余香犹存,然吾冷汗涔涔,茫然不觉也。

一气呵成将它写完,并没有立即送到京城,而是喊来了肖伯,对他说道:“肖伯,你去替我办两件事。”

“大郎,请吩咐。”

郑朗此时十六岁了,连老肖也渐渐将称呼从小郎改成了大郎。

“你在后面率人多盖一些鸡棚子,里面放上石灰,然后向乡里多收一些小鸡子过来饲养,价格贵一点问题不大。”

放石灰是简单的防止鸡瘟措施,收小鸡子,也不是谋利的,仅是做一个表率,否则他说,若有祸,朗请当之。请问你一个小举子,有什么资格当之?不能言,但我能行。

肖伯不知道他的用意,自家小主人要做,不管对不对,不就是huā一些小钱嘛,现在的郑家也不是过去的郑家,每月收益就达到了一千缗钱以上,不用在意。

说道:“喏。”

可接下来郑朗一句话让他有些毛骨悚然了,郑朗说道:“你对乡亲们说,我将会收购蝗虫,凡将蝗虫捉来的,我会按二十文钱一斤的价格收购。”

“大郎,你要做什么?”肖伯吓住了。

“听我的话没有错。”

“不可啊,几个娘娘不同意。”

别说朝堂,就是家里也没有人会答应。

但郑朗想到了一条办法,将四儿喊来,说:“四儿,你回家去一趟,让你家人替我办一件事。”

“好啊。”

郑朗说完,四儿也犹豫不决了。

“你答应,我就让你奔我生几个乖儿子,不答应,我就不让你生。”

这都是什么……

但实际就是这样,思想观念很难转变。

“大郎,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以后称就知道了。”

四儿不情不愿的回到娘家,四儿的娘家人也不乐意,可四儿很委屈的说若不答应,自家小郎以后不与自已同房。一家人无奈了,本来以后注定是小妾的位置,只有有了孩子后,在郑家才能有地位保障。为了自家女儿,只好受着。一边焚香祈祷神灵恕罪,一边盖小鸡棚子,然后放出风声收购蝗虫。

这玩意儿很小,一斤要称很多的。不过现在蝗虫多,捉一捉,一天捉一个三四斤的不成问题。换成了粮食,那就是近一斗粮了。一开始没有人敢捉,但有人因为家中贫困,逼得无奈,只好一边跪头烧香,一边到田间去捉。有人开了头,更多的人加入进去。

用这些蝗虫喂小鸡子,至于喂不了的,放在晒谷场上晒,好在天气干,没有什么雨,几天就晒成蝗虫干,然后用草包码起来储放。这些高蛋白质的食物,后来都被人当成了第一等佳肴了,况且小鸡子小鸭子,吃了后个头往上一个劲的窜,可是村中无数人开始指责四儿的家人。

这时候郑朗已经将这份奏折呈到了郑州。

举子也可以进奏的,可有许多手续,会过很长时间,才能递到东府。郑朗的奏折,高知州却不敢马虎,立即用快马送向京城。但悄悄看了一眼,看完了,心中念了一声阿弥陀佛,没敢再看下去,封上口。

顺带着将郑朗让四儿的娘家收购蝗虫一事,写了奏折,一道呈到京城。

咱不评价对与错,各位大佬,你们慢慢考虑去。

四儿娘家人受不了村中人的白眼,跑到了郑家,对郑朗将情况说了出来。郑朗道:“莫急。”然后喊了村中的石匠过来,悄悄的将这篇奏折刻于石碑上,与四儿的大哥父亲将它抬到四儿的村子中,放晒谷场上一放,然后对围观的乡亲们说:“各位乡亲,这是我授意的,各位勿要非难。不久后它就会到达朝廷,若我说错了,朝廷必然反对,那我就停下来。若我说对了,朝廷必然支持,那么也请各位支持好不好?”道理不用这样说,我这是在收购蝗虫,蝗虫越少,你们庄稼危害越小,但若这样说,反而说不通。所以让朝廷各位大佬来断定是非黑白。这时候郑朗出面,本身就给了村民们一种压力。

各种传闻太多了,并且都有鬼怪神灵之说。于是村民无奈接受这个事实,有的想,这是诸神之战,蝗神与文奎星之争,俺凡人们不插手就是。看看谁个厉害。

其实蝗灾在郑州危害还小一些,大不了粮食严重减产就是。但在京东路与江淮之间,此举若能通过,意义非常之大。何必与蝗虫争草吃,不如直接吃蝗虫就是。

这一举,不但减少了蝗灾所带来的危害,而且增加了一份食物的来源,是不是很好?

但这样想,那就错了。

还好,郑朗也没有这样想。抚平了四儿村庄百姓的反对声音,自家的反对声音来了。仅三天后,郑家庄就听闻了此事,几个娘娘将郑朗喊了过来,大娘惶恐不安的问:“四儿家是娄么回事?”“大娘,是百姓要紧,还是蝗虫要紧?”郑朗没有直接回答,姚崇几百年已经替他回答了。

“那也是生灵。”

“大娘,听孩儿的话,佛家也讲斩妖除魔,本来旱情严重,蝗虫又雪上加霜,这比妖魔鬼怪更可恶。为什么要敬它们?”说了半天,才将大娘安慰下去。不能算是安慰,是大娘说不过他,气得不说了,然后拉着二娘三娘四娘她们跑到寺庙里烧香还愿去了。

但这份奏折就飞快到了京城。

几个大佬一看,不知如何是好。

大食大约的事,几个大佬都清楚,哪里的百姓喜欢吃蝗虫,皆没有听闻,不知有没有。可是姚崇杀蝗一事,全部知道。严格来说,这是郑家子第一封真正意义上的奏折,却更进了一步。至于那个与仙子对答的事,没有人当真。可是有些傻眼,不但杀蝗,还要吃蝗,人吃,吃完了还要让小鸡小鸭去吃。

并且讥讽了动辄用天灾人祸往主君施压的举措,没有一个大佬同意的。然而又辨解不得,应当来说,如今的皇帝似乎在向完美的方向发展,朝堂里的大臣多是清直之徒。若连同这样,上天也要惩罚,似乎也说不过去。

几个人商议了一下,又将它交给了赵祯。赵祯也有些mí糊,于是在早朝上将这份奏折抛了出来,大家商议。

刚说完,最反对谶讳的欧阳修再次坚定的站在郑朗这一边,说道:“郑举子所言,臣以为是。当时河南北与山东旱蝗二灾,犹甚于今。

明皇先是祈祷上苍,然无济于事,姚崇力排众议杀蝗,大臣又竭力反对。于是明皇亲临城楼,命人捉来一只炸过的蝗虫当场吃下。臣以为,自从明皇吃完那只蝗虫时,开元盛世才真正到来,盛唐气象喷发而至。请陛下三思。”

他记xìng力好,才气好,不但记住了姚无崇杀蝗一事,还记得了李隆基吃蝗一事,并且将此事居于开元盛世之功始。

说完了殷切的看着小皇帝,自己说得不算,郑家子说得不算,小皇帝说的才算。没有让他失望,开元盛世,非是两宋所有人君所敢想,那是文治武功达到了〖中〗国数千年来封建时代的巅峰时代。

小皇帝听得热血沸腾,说道:“来人,替朕捉一只蝗鼻进来。”!。

第二卷第一百七十三章走钢丝(下)

小皇帝话音未了,拜倒下来一大群大臣,一起说不可。

但这时候赵祯很年青,年青代表着容易冲动,为什么唐明皇能开创开元盛世,朕就不能来一个明道盛世?

从龙椅上站了起来,说道:“朕也不知道对与不对,若不对,请上天将惩罚加于朕一人身上,勿要降于朕的子民。”

说着对天空高高一揖。

还能说什么呢?

还能说,吕夷简站了出来,说道:“陛下,既然这样,不若在太庙前举行一场祭祀,祈求上苍,祈求祖宗,保估我大宋百姓平安。”

他回来速度非常快,四个月就重新回到朝堂,诸人大多数不解,实际上很简单,有了四月时间,难道还不能让小皇帝,明白当初他强谏老太太厚葬李宸妃的苦衷吗?

不倒翁开始了!

可这一次回来,让他感觉很不理想,首相地位没有了,上面压着一个李迪。这个大臣是前朝老臣,要资历有资历,要学问有学问,要来头有来头,那可是小皇帝小时候真正的老师。并且受到老太太十几年的“政治迫害”更有了悲情。

只能乖乖的做亚相。

其实此议,也就是让小皇帝来场政治做秀,看看朕如何对子民的?能巩固小皇帝的统治地位。

但从广义来说,这场作秀,更能使杀蝗一事顺利进行。

此举得到大家通过。

立即准备。但吕夷简将阎文应喊到一边说道:“精心烹饪。”四个字足够了,不能当真让小皇帝来一个生吞蝗虫,要用盐、黄酒、五香、姜汁、酱油腌渍一下,再下油锅炸,使它变得美味可口。并且要注意“卫生工作”最起码要将它用毛刷刷得干干净净。

“喏”阎文应会意,退了下去。

事情很快传出去,小皇帝带着群臣来到太庙前,举行祭祀,为了吃这只小蝗虫,国库最少又有几千缗钱消失了。不过却有很好的象征意义,京城许多百姓闻讯赶来,离得远,可小皇帝的动作还是能看到的,看到小皇帝就站在太庙前,不是在太庙里面,同样是吕夷简的提议,这不但是吃给天上的大佬与列祖列宗看的,也是吃给老百姓看的。

看到小皇帝将那只不知经过多少大厨精心准备过的小蝗虫吃了下去,几乎所有百姓伏下来泣不成声。

但小皇帝许久都没有说出话,美味似乎有了,可一想那只小虫子的样子,心里犯恶心,很想吐,不敢动,不敢说话,省怕当众就吐了出来。过了大半天,才将一堆软体物噎了下去。

我恨,我恨!

这让小皇帝对蝗虫恨到了极点,此时就是所有大臣反对,也要火拼了。立即下诏受灾的各州县,鼓励百姓以蝗虫为食,真吃不下去(很有体得),用它到县衙来换粮食。

但是很感谢郑朗,人家已经开了先河,代君抵过了。赏什么呢?

想了大半天怕郑朗拒绝,于是出内宫三十几名织女,有刻丝的,有刺绣的,自己生活质朴,内宫里要这此织女做什么?难道穿刻丝与刺绣,普通的丝绸都舍不得穿了,刻丝与刺绣见鬼去吧。

进一步自虐。

将她们一起送到郑家来。你家不是要织工吗,让你家去养活去。

郑朗哭笑不得,只好收下来。索xìng好事做到底,又huā了一批钱,

买了一些田地,将这些织女家人请来,让她们一家团聚,不愿留下的,也送回了原来的家乡。

接着小皇帝又赐赏了四儿娘家一百匹绢。不要以为少,小皇帝对自己吝,对其他人也吝,这样的赏赐对小皇帝来说,算是很不错了。郑朗小走了一回钢丝,基本平安落地。

事情的余bō没有结束,四儿家养的那七八百只小鸡小鸭很快长大,长得又肥又nèn,结果没有一个人敢买。郑朗无奈,一起装上船,送到了灾区,赈济灾区百姓去。

闻者哭笑不得,人家饭都吃不上去了,你还让人家吃鸡吃鸭?

这件事仅是小走了一回钢丝,家里面的才是真正在走钢丝。

宋伯将两个少年人带到了郑家庄。

两人从马车上跳下来,同时还有司马小三子的两个小美妹。对此郑朗不介意的,现在士大夫风气皆是如此。司马家有钱有势,三儿子要出远门,身边怎么能没有两个服shì的丫环。

即便司马家不给,自己也要替他们准备,毕竟两个少年还小,生活只能半自理。若是做了什么不好的事应当来说,是小丫环的福气,这两个未来的顶级大拿,虽然会很让人头痛,但在〖道〗德高度上,还能称得过去。

习马光有了,王安石也要给他备一个。这要到城甲面买,只有大家的小丫环,才能有更多服shì人的经验。也不算过份,只要这两小子听话,那怕向他要十个丫环,郑朗也愿意。

看着司马光,对这个未来大拿郑朗同样又感兴趣又头痛。别以为读《资治通鉴》时那种感觉,很讲道理。可轮到他自己时,会经常xìng失忆,书中写的大道理,时不时来个失忆遗忘。

十四岁的少年,模样长得大约快成熟了,看上去更儒雅,举止彬彬有礼。同样是环境造就的,以王安石的家境,能将饭吃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