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之上的敏锐与才能。
这件东西对在朝中任职不足五年的王琚来讲太重要了。如果他是个有心人的话;经过这次巡边得到的亲身经历与细心了解得到的情报;他在不久的将来也有可能成为一个精于北方边事的专家;成为皇上的好助手。
当然;皇上同时也得出一个结论:姚崇已经除去了一个可能在他大刀阔斧地整治朝政时掣肘的关键人物。他拿王琚这种我最亲信;而在眼前又无大作用的人开刀;是在试探我对他的支持是否是不遗余力。
姜皎由于曾替张说进言;以阻止姚崇进京;这会儿已经吓得脸色发白。
下一个目标会是谁?皇上一时猜不透姚崇的心思。但愿他能关照关照张说。
五、
大唐朝的神经中枢是位于大明宫中书省内的政事堂。
大明宫建在宫城东北方地势高爽的龙首山上;是贞观八年太宗皇帝为了给太上皇养老专门修建的。选择这个地点是因为长安城原本倚靠龙首山而建;地势起伏不平;而皇上居住的宫城恰好建在清明渠与龙首渠经过的地势低洼的地方;夏季潮湿郁热;冬季寒冷非常。
太上皇禅位之后;原本并未放弃处理军国大事的权力;所以他就暂时移居至宫城中的百福殿;皇上那时也从东宫迁出与太上皇同居在宫城内。太平公主死后;一切权力全部移交给了皇上;而太上皇却出人意料地没有迁往大明宫;而是让皇上迁了过去。这在皇上看来并不是一个好的征兆;但这种苦处皇上却无处可诉。
皇上每日常朝的地点也由宫城内的武德殿改在了大明宫正殿含元殿后面的宣政殿。
这对大臣们来讲是无所谓的事;而对宰相们却是件便利的事情。因为;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在大明宫;这让他们节省了许多奔波于路途的时间。
在大明宫西侧的建福门外;姚崇依例将他煊赫的仪从与精壮的卫队留在了下马桥外;独自一人坐上了早已等候在那里的皇上恩赐的步辇;由四名千牛卫的侍卫抬着进了大明宫。
姚崇没有让步辇径直向北去政事堂;而是向东来到了含元殿前。一切都还是老样子;左、右金吾杖院;东、西朝堂;向皇上进言、告御状的肺石、登闻鼓;还有姜皎他祖父监造的那两座精巧绝伦的钟楼和鼓楼。有变化的只是人;这里已经没有武太后一朝人人自危;朝臣由于失眠而面色青黄的恐怖气氛;也没有中宗皇帝以至于到太上皇当朝时人人都以为可以夤缘侥幸;只要胆大、有钱;高官便可唾手而得的浮躁。
不过;姚崇也敏锐地察觉到;朝堂前聚集的数百名衣紫、衣绯的大臣们如一群群漫无目的的蜉蝣;毫无生气。
姚崇暗道:皇上没有经验;不知道在目前混乱的局面下如何措手。但典守者难辞其责;当朝的宰相们让大唐失去了努力的方向;这实在是让人难以容忍。不过;我回来了。有我在;不愁没有你们的事干。当然;在这里面混饭吃的庸才们;我都会把你们赶出京城。
“姚老;请上坐。”在中书令张说率领下;众宰相对姚崇表示出热烈的欢迎。
“这怎么可以?”姚崇向众人叉手为礼;道:“朝廷体制所关;咱们谁也不要客气。依礼还是张相公上坐。”
政事堂里的规矩原本就有些奇怪。正常的情况下;应是由宰辅首领尚书令居于上坐;主持议事。但由于太宗皇帝曾任过尚书令;所以从二品的仆射便成了尚书省的长官;在官品上他们与中书令和侍中差着一级。为此;自高宗皇帝以来;宰辅议事一向由中书令领衔。
但是;这并不说明中书令权力最大;因为;在政事堂中;从四品的卫尉卿与正二品的中书令在议事时具有同等的发言权。在这个圈子中能够形成所谓宰臣领袖的因素不是官位;而是皇上对某人的亲近与信赖程度;再有就是处理政事的能力。所以;姚崇还没有跨进政事堂;就俨然有了宰臣首领的地位。
腊月的长安;天气甚寒。宰相们此时一向是将各自的坐具移至政事堂中间的地炉边上;团团围坐。这个时候;由于重臣们身体的接近;也是一年中宰臣间矛盾最少的时候。众人方才坐定;忽见厚重的木棉门帘一挑;进来一位面目清秀;身手便捷的宦官。此人宰相们全都识得;他是皇上的又一个亲近之人……高力士。此人在诛韦氏一役中;手刃了大名鼎鼎的上官宛儿。
“皇上有旨。”见众人跪倒在地。“传皇上口谕;姚崇兼中书令。中书、门下即刻写旨上来。”
“臣谢恩。”这一点也不出人意外;皇上不会让姚崇位居资历尚浅;而且比他年少十几岁的张说之下。
“姚相公;恭喜了。”高力士虽然年轻;但很会应酬。
“多谢;日后怕是还有让内相多辛苦的地方。”姚崇与高力士打过几次交道;彼此印像颇深。
“姚老言重了;小人该当效力。”
姚崇与高力士这番大有深意的应答很是让张说不舒服。以往张说对高力士没少应酬;但高力士却从来没有过这等恭敬神态。
这时;刘幽求一把拉住高力士的手臂;将他扯到一边;轻声道:“前几天西市上刚来了一伙波斯胡;那幻术变得当真是神乎其神。后天休沐咱哥俩去瞧瞧?”
高力士小心地瞟了一眼端坐在一旁展读公文的姚崇;又看了看低着头想心事的张说;口中道:“当然;皇上那里要是没有事情;我一定奉陪。”
高力士的声音比刘幽求要高得多;至少姚崇与张说能听得清清楚楚。
六、
腊月初;大唐改元为开元元年;皇上也谦逊地接受了群臣上表为皇上加的尊号:“开元神武皇帝”。朝中上下弥漫着一派毫无缘由的乐观气氛;心事沉重的大约只有两个人:皇上和姚崇。
皇上的心事是一种对任何人都无法讲的忧虑;就是他与太上皇;以及他的长兄宋王李成器之间的关系。皇上深知自己没有伯夷、叔齐那样的高洁;他喜爱皇帝这个宝座;更喜爱这无上的权力。虽然眼下这权力还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
姚崇的担忧也同样与权力有关;但与私利无关。如今表面上看来他在政事堂中占据了领袖的地位;张说与刘幽求也没有与他一争高下的表示。但是;如果没有全体宰相的合作;姚崇再有本领;皇上对他的支持再多加几分;他的权力也只能表现在政事堂中;而不能贯彻至全国。
问题的关键是;刘幽求是扶保太上皇登基的大功臣;而张说与太上皇一家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要把他们两个弄出政事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他们自己并不是没有给姚崇这样的机会;关键在于姚崇做还是不做。
对刘幽求容易处理一些;因为这个人没有处理政事的能力和经验;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理由。
事情的关键在于张说。驱逐张说出京;虽然会显得姚崇心胸狭窄;但对姚崇与皇上非常地重要。
这天傍晚;张说身着便装;乘着一辆被遮挡得密不透风的油壁车;悄悄地来到了皇上的长兄;宋王李成器的府上。
这个时候;长安四门的催行鼓敲得正紧;每个人都在急急地赶回自己居住的街坊;没有人会留意这样一辆不起眼的马车。自姚崇回京之后;张说与宋王见面总是采用这种小心翼翼的方式。
“太上皇怎么说?”张说深知自己的相位岌岌可危。
宋王李成器是个慢性子的人;虽只有三十五岁;行为举止却像个六十几岁的老人。等张说坐定;他才轻轻地放下了手中的羊脂玉笛;不紧不慢道:“太上皇让你等一等;看看姚崇的举措;再作打算。”
“其实;太上皇他老人家只要对皇上讲一声;什么事情都解决了。”张说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这也得等机会才行。再说;太上皇觉得;姚崇未必会向你下手。”宋王过了半晌方才答道。
他不可能不下手。张说明白;他是反对姚崇回京最力的人;这一点路人皆知。依姚崇一向的作风;如果单单罢免了他的相权已经是侥天之幸了;而张说绝不愿意放弃他奋斗多年终于赢得的这个尊崇的地位。
“宋王;您能不能为小臣在皇上面前说几句好话?”张说的语调近乎哀求。
宋王也许觉得脚有些冷了;他走下了雕花木榻;在脚上套了一双锦腰皮底的软靴;踱到炭火盆前。“皇上对我一直很好;这你知道。但同时你也应该知道;我是皇上的长兄。你精通史事;不会不了解;处在我的这个地位;绝对不能讲话;尤其是对政事。”
宋王的言下之意是;宋王自己便身处嫌疑之地;参与政事只能给他带来危险;至少也是自找没趣。
“所以;”宋王不紧不慢地接着道:“你这样三天两头地深夜来访;怕要引人讲本王的闲话。”这几日宋王也在思索他与张说的关系;两个人以往的关系虽然相当地亲密;但那是饮酒游乐的交情;而且多半有他的某个兄弟在场。如今张说因为他自己的利益;每每避开众人耳目深夜到访;必然会给人一个有所密谋的印像。
在大唐帝国不足百年的历史上;曾经历了十几次与皇位有关的政变。今天;在太上皇还活在人世的时候;皇上的长兄与前宰相首领频频深夜相会;会招来什么样的祸事可想而知。想到此处;宋王对张说的态度自然就冷淡了下来。
“你还是回去罢。只要是你公忠体国;早晚会有为国效力的时候。”这是张说与宋王相识以来;宋王第一次对他打官腔。
张说知道;自己的前程已经断送了。但是;能不能去向姚崇低头求情呢?张说随即否定了这个想法。大家同为宰相;自己若是做出这样的事来;这一辈子也就没脸见人了。
“相爷;张相公又到兴庆坊去了。”负责长安东城治安的金吾卫左街使曾受过姚崇的大恩;所以;自姚崇回京之后;住在东城的大多数王公、重臣的私人交往;左街使总是及时地向姚崇汇报。
“今天夜里你还得幸苦一趟;看看他什么时候出来。”
“该当效劳。您说张相公夜里去拜访宋王爷;是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事情?”左街使也是个机敏的干才。
听到这话;姚崇却沉下脸来。“你只要注意现象就可以了;到底这里面有什么问题;那是我应该操心的事。别忘了;想得太多;说不定会给自己惹来祸事。”最后一句话;姚崇确是表现出了对左街使的关心。
如果宋王为张说说项;那该如何是好?想到此处;姚崇感到有些胸闷气短。自皇上登基以来;由于他身为三皇子的独特身份;使他在表现自己的孝道与对兄弟的友爱之情上无所不用其极。所以;长兄宋王一旦为张说讲出话来;皇上就很难办了。
这正是皇上的两大难题之一;也是皇上与姚崇整顿朝纲的关键所在。
这天夜里;张说的马车到三更时分方才离开宋王府。令人起疑的是;车前导行的灯笼并不是宰相特有的可以在宵禁之后通行的灯笼;而是一对宋王府的宫灯。宰相的灯笼上都有自己的衔名;不管这是张说的过分小心;还是宋王的恩宠;这都让姚崇下定了决心。
为了大唐;也为了自己;姚崇对于这种武太后和中宗皇帝时遗留下来的政出多门的陋习深恶痛绝;他已经别无选择了。
七、
第二天常朝之后;皇上在便殿单独召见了姚崇。
皇上吃惊地发现;一向身体康健的姚崇;突然腿瘸了。
“姚卿的腿怎么了?是不是受伤了?”这个时候姚崇可千万不要病倒。
“臣腿上没有病。”姚崇仿佛一夜之间老去了许多;红润的面容也变得有些灰白。“臣的病在心里。而且这心病却无药可医;无处可诉。”
自从十年前皇上与姚崇相识起;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姚崇如此灰心丧气的样子。
“姚卿有什么不如意的地方?”姚崇的精明可以说是天下闻名。当年他与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从武太后手中生生夺取了皇权;将中宗皇帝送上了皇位。而这位大功臣却在将武太后迁出洛阳宫时;在大庭广众之下扶着武太后的鸾车放声大哭;公然对武太后的赏拔之恩表示感激之情。这在当时政局混乱;人心不稳的情况下;姚崇有可能会为此掉脑袋。但他竟然就这么做了;为此;原本有希望再次入阁拜相的他被贬到了申州。
今天再回过头来看这件事;只能让人赞叹姚崇的机智和他对时局的清醒认识;因为;当时的功臣如今已经全都在中宗当朝时被杀了。这也说明了一件事;姚崇对大唐的忠心可以信赖;而他对事物的判断同样值得皇上重视。
“皇上;依您看来;当务之急是什么?”姚崇跪坐在温暖舒适的熊皮坐席上;右手似是十分紧张地抚住他花白的长髯;却在无意间露出了腕上的一串伽楠香手串。
这只手串大名如雷;皇上在很小的时候就见过此物。它原本是武太后最心爱的物件;佛头是一颗硕如龙眼的明珠。在今天武氏家族已经被斩尽诛绝的时候;姚崇仍公然戴着武太后赏赐给他的这只手串;可见其人不忘旧恩。
“当务之急在于契丹。冷陉之战;大唐丢尽了脸面;这样的耻辱不能不雪。”皇上年轻好武;对边事格外重视。
“契丹与奚不过是边陲荒漠之地;击之不足以广地。有薛讷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