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整合与离散〉页668)。
直隶是京畿重地,但本地粮食无法支撑人口所需;几世纪以来都靠大运河南粮北运,明清时期每年的运粮量约四百万石。只要各地有余粮,大都会流入直隶,储存起来以预防欠收与饥馑。这造成了直隶米粮市场的双层结构:上层是由国家主导的「军公教」米粮市场,下层则是农村地带的广大民间市场,特点是孤立性较高,商业化程度较低,政府不插手干预。
朝廷为了掌握各地粮食状况,要求各省每月汇报粮产、雨量、米价,所以全国各地县级以上的长期数据相当完整。由于改朝换代与战乱搬迁,某些地区的资料已散失。直隶因地位重要故数据较完整,李教授运用17381911年间17个州府的粮价资料,分析每月麦、粟、高粱的价格变化。若以离散度(coefficient of variation:标准差占平均值的百分比)来表示,直隶的数据显示,麦与粟的市场整合度在1819世纪之间,离散度增大两倍左右,表示直隶区内的粮价的整合度愈来愈差(〈华北粮食市场的整合与离散〉页674与图2)。作者认为有可能受到洪水、匪乱、盗贼等干扰因素的影响。
接下来作者把这17县依地质、气候、特性分成四组,还是得到类似的结果:各小组之间的麦、粟、高粱价格,整合度还是很低,变异度更大(介于0。282与0。945之间。〈华北粮食市场的整合与离散〉页677)。于是就挑出直隶区内四个最重要的地方(顺天、保定、天津、大名)来分析,结果还是一样:这四大地方之间的粮价,并没有明确的整合趋势(〈华北粮食市场的整合与离散〉页678)。
为什么直隶的米粮市场整合度,比预期低很多呢?主要的原因是陆地状况不佳,陆运成本太高。在水运方面缺乏水路网,东西向的运送较方便(因为大江东去),南北向的运送较困难。18世纪时,朝廷曾在直隶中部密集兴建运河体系,方便华南由海道运送到天津的米粮,转运到保定。但到了道光年间,许多运河失修,粮道阻塞造成粮价上涨,各地粮价差异度因而增高。
以1860年代从天津经通州到北京的80英哩陆程为例,英国外交官W。 F。 Mayers 和N。 B。 Dennys 记载他们的走法是:先坐船到通州,然后坐车或骑马13英哩到首都。天津到通州需要四天,还算愉快,若遇到冬天河水结冻(12月至3月),就只能搭车或骑马。通州到北京幸运的话36小时可到,但若碰到下雨,那就要三整天。而这些所谓的路,其实泥泞狭窄到只能容单车通行,实在称不上是马路。
以天津和保定之间运粮的价格为例,若走陆路,每石粮的运费约40分钱,走水路的话约6分钱,相差将近7倍(〈华北粮食市场的整合与离散〉页6878)。这种不利的状况,一直要等到有铁路之后才有明显的改善。在有铁路之前要怎么办?市场的整合必须透过朝廷强力介入,动员国家机器来调配粮食,因而造成「市场整合度高」的假象。如果碰到水旱灾欠收缺粮,或遇到战争需要大量粮食,那只能从关外调运东北粮食来接济。为什么直隶本区内的粮食整合这么困难,反而和东北的整合却比较容易?作者的答案很简单:一、关外的粮产较丰富,有余粮可外送;二、走海路运送成本较低;三、每年有上千粮商,用八百艘船载运几十万石粮入关图利(〈华北粮食市场的整合与离散〉页6901)。
李明珠在此文的表5、表6、图5、图6,有明确的统计分析与粮价走势图,证明三件事:一、关内与关外的粮价有同步起伏的倾向,双方的麦价相当同步化,粟价则较有差距;二、直隶与江南粮价同步化的趋势较低;三、所以奉天对直隶米粮市场的影响,明显大于江南的贡献。清中叶之后影响江南粮食北运的一项重要因素,是太平天国战乱时期,运粮体系被破坏了(〈华北粮食市场的整合与离散〉页693)。直隶是华北的首善之区,以上的摘述让我们对华北米粮市场的特性,有了初步的理解。
我觉得本书有三项特色:一、在同一个架构下,显示直隶(河北)地区在16901990这三百年间,天、地、人之间的互动史,这是具体史实铺述的面向。二、把国家、市场、环境这三个角色交杂在一起,做出多面向的长时期分析。把自然环境的变化、农业资源的增减、经济与社会的变迁、朝廷的努力、人民求生的意志,这些复杂的面向结合在一起,跳脱简单的人口vs。粮食(马尔萨斯陷阱)思考模式。三、从「史家的技艺」这个角度来看,作者运用经济学的几何图形解说、计量回归分析、统计相关检定,把她从档案里挖掘出来的数字和史料,做了有机的结合,让数值分析与历史诠释产生巧妙的结合。我希望点出李教授的研究特点,引发读者的好奇心,进而阅读有兴趣的章节。
书背有两位汉学界的重量级人物,各为此书写了一段推介文字。麻省理工学院(MIT)的Peter Perdue教授说:饥荒是中国史上最重要的题材之一,这是人口与粮食之间永无间断的争斗。李教授从档案史料中,搜寻出非常广泛的数据数据与原始文献,所探讨的时期纵跨了三个世纪之长。历来研究中国饥荒问题的著作,在分析的成熟度上、数据的完整性上、讨论的深邃度上,都比不上这本书。我非常同意这项判断。
这本五百多页的巨着,包含27个表、28个图、16张地图、6张相片、61页注释、24页参考书目,处处显现作者二十年间的心血结晶,这是李明珠教授的传世之作。此书制作印刷非常精美,只是字体稍小,读起来耗眼力。
二十多年前我读邓云特《中国救荒史》(1937)时,一直希望看到较深入的分区个案研究。时间过得很快,李教授这本巨着远远超过我的预期。我一直注意各国的饥荒史研究,爱尔兰、印度、孟加拉国、非洲、芬兰的状况已有许多文献,现在这本《华北饥荒》,终于让国际学界等到企盼已久的中国案例。这本书的分量,更让我感到与有荣焉。
最后要提一件间接相关,但我认为很重要的事。目前在科罗拉多大学Boulder校区经济系任教的Carol Shiue,1999年在耶鲁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论文主题是晚清的粮食贸易与储存,指导教授是Timothy Guinnane。这本论文是当年美国经济史学会的年度最佳博士论文奖之一,摘要见:“Grain Trade and Storag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60(2):51115。
她毕业后任教于德州大学Austin校区经济系,2002年她发表一篇论文,分析中国米粮价格运送成本与市场的整合度:“Transport Costs and the Geography of Arbitrage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2(5):140619。这是中国经济史的题材,首次登上这么重要的经济学期刊。两年后,Shiue发表第二篇重要论文:“Local Granaries and Central Government Disaster Relief: Moral Hazard and Intergovernmental Finance in Eighteenth and NieenthCentury 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64(1):10024。2007年,她和在同系任教的丈夫Wolfgang Keller,再度发表重要论文,对比中国和欧洲米粮市场的整合度:“Markets in China and Europe on the Eve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7(4):1189216。29我的用意是要说明:一、李明珠和Carol Shiue这两位女性学者,在国际学术界做出引人注目的中国经济史研究成果。二、Shiue运用经济与计量分析工具,把中国的数字与故事,转化成非常高质量的成果,更是中国经济史研究者应该学习效法的模范。
原刊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8年6月第60期
附录3
中国经济史英文论文参考书目
以下是1949年之前,中国与台湾经济史的英文论文参考书目。这是我的私房阅读清单,并非都是值得推荐的佳作。目的是方便自己查索,顺便提供读者参考,当然有许多好文章没列举到。我用最简单的姓氏与年份排序,没有做题材性的分门别类。中文的经济史单篇论文,请参见《中国经济史研究》(季刊)、《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季刊)、《经济史》(双月刊,复印非经济史专业期刊的相关论文)。有两套论文选集可以参考:(1)《中国经济发展史论文选集》上下册,台北:联经(1980,收录中英论文42篇)。(2) Michael Dillon (2008) ed。: Key Papers o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up to 1949; Kent: Global Oriental (48 texts in 2 volumes)。中英文的经济史专书,很容易在图书馆或网络内搜寻到。
Allen Robert (2009):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rural ines in England and the Yangtze Delta; c。 1620 c。 1820;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62(3):52550。
Aly; Hassan and Richard Grabowski (1988): Technical change;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input usage in Taiwanese agricultural growth; Applied Economics; 20(7):88999。
Anderton; Douglas and Richard Barrett (1990): Demographic seasonality and development: the effect of agricultural colonialism in Taiwan; 19061942; Demography; 27(3):397411。
Arrigo; Linda Gail (1986): Landownership concentration in China: the Buck survey revisited; Modern China; 12(3):259360。
Ashton; Basil; K。 Hill; A。 Piazza and R。 Zeitz (1984): Famine in China; 195861;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10(4):61345。
Atwell; William (1977): Notes on silver; foreign trade and the late Ming economy; Ch'ingShih Went'i; 3(8):133。
Atwell; William (1982): International bullion flows and the Chinese economy circa 15301650; Past and Present; 95:6890。
Atwell; William (1986): 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seventeenthcentury crisis〃 in China and Japa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45(2):22344。
Atwell; William (2002): Time; money; and the weather: Ming China and the “Great Depression” of the midfifteenth century;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61(1):83113。
Balazs; Etienne (1960): The birth of capitalism in 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rient; 3:196216。
Barclay; George; Ansley Coale; Michael Stoto and T。 James Trussell (1976): A reassessment of the demography of traditional rural China; Population Index; 42:60635。
Benjamin; Dwayne and Lauren Brandt (1995): Markets; discrimination; and 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women in China: historical evide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44(1):63104。
Benjamin; Dwayne and Lauren Brandt (1997): Land; factor markets; and inequality in rural China: historical evidence;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34:46094。
Bergère; MarieClaire (1984): On 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Chinese underdevelopment; Theory and Society; 13:32737。
Bernholz; Peter (1997): Paper money inflation; prices; Gresham’s Law and exchange rates in Ming China; Kredit und Kapital; 30(1):3551。
Bessler; David (1990): A note on Chinese rice price;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27(3):28798。
Blussé; Leonard (1996): No boats to China: the Dutch East India pany and the changing pattern of the China Sea trade; 16351690; Modern Asian Studies; 30(1):5176。
Brandt; Loren (1985): Chinese agricultural and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18701930s: a reassessment;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22(2):16893。
Brandt; Loren (1987): Farm household behavior; factor markets; and the distributive consequences of mercialization in early 20thcentury 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47(3):71137。
Brandt; Loren and Thomas Sargent (1989): Interpreting new evidence about China and U。S。 silver purchases; Journal of Mo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