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者计算,1941年6月22日到1942年10月31日之间,各阶级官兵的伤亡统计,得出一个比例:每阵亡1个军官,就会有21。2个国民死亡。
另一项推估是:德国在入侵俄国之前,已损失11。4万名官兵,这和战后的调查数字(13。4万)相当接近。但对侵入俄国之后的死亡数,就太高估了:经济学家估算,1941年6月到1942年10月之间,德国损失181。3万官兵,战后的估算只有77。4万。在斯大林格勒(现改名为Volgograd)的战役中,经济学家估算有40。7万阵亡,实际数字是30。7万。
在地球的另一端估算阵亡人数实在不容易,经济学家最拿手的是军备估算。经济学家假设,掳获和毁损的德军轮胎,约占总生产量的0。3%。又假设前5大轮胎厂的产量,超过全国总供应量的70%,就可计算出德军消耗橡胶胎与人造胎的状况,也可看出德国缺乏橡胶的严重程度。情报单位估算,德国在1943年时,每个月约能生产1百万个轮胎,但经济学家的估算只有18。61万个,战后调查的实际数字是17。55万。类似的估算法,也应用在坦克车、战斗机、枪枝、V1飞弹、V2火箭的生产。情报单位估算,1942年8月的坦克产量约1;550辆,经济学家说只有327辆,战后的调查数字是342辆。
战争期间的资源有限,要精算如何以最少的耗费,得到较高的效果。以轰炸为例,要反复计算先炸哪里、要投下多少炸弹。有几位战后在MIT经济系任教的学者,以及一位诺贝尔得主,利用德国空照图,透过「成本效益」的分析,发明各种计算方程式,以最小成本达到最大打击效果。可惜战后的评估效果并不佳,主因是轰炸破坏民间财产的程度,远大于摧毁军事设施的效果。轰炸对德国士气打击不大,反而更激起民间团结对抗盟军。但轰炸油库的效果很好:1944年3月时,德国空军的油料产量高达18万吨,轰炸后在6月时只剩5。4万吨,9月时只有1万吨,已失去反击能力。
类似的故事多得数不清,最后举远东战区日本的例子。美国的分析家早在1941年11月24日就提出预言:「经济围堵的压力,已把日本逼到无法支撑的地步。解决之道只有两个:外交谈判或武力解放。」1941年12月时,由于海军的围堵,这个原本资源就缺乏的国家,进口量减少60%,出口工业只发挥30%的生产力。然而从1936年起,外债已增加5倍;1937年起,货币供给量增加3倍。电力、劳动、食物、商品都有管制与配给。
撑到1945年4月时,经济学家提出〈日本的粮食状况〉报告,说日本的食物(质量与数量),原本就比西方国差,大战后又下跌10%。战争期间的平均卡路里摄取量,从1930年代末的2;270卡,降到1944年的2;050卡。食物的质量严重恶化,脂肪和淀粉尤其欠缺。战后的研究显示,这些估算相当正确。19415年间在都市出生的小孩,比在乡间出生者较矮较轻,主因是粮食较不足。
以上的故事说明,除了推估俄国战区的伤亡人数,经济学家的分析基本上相当准确。为什么会比情报单位做得好,主因是这个由18个经济学家组成的分析团队(搭配许多助理与军方支持),擅长运用统计分析工具,从有限的样本做科学性的推估。这些有用的判断,帮助军方锁定关键重点,判断敌方的致命弱点。
他们的主要分析工具,是现在大家熟知的线性规画:在有限的资源下,在多重目标的约制下,如何求出最适解,也就是在解答optimization problems。这些经济学家,日后各有辉煌的专业成就,但同样重要的,是这些战时的实际体验,让他们对战后的经济理论发展,以及对财经政策的建议上,提供重要的养成背景。
参考书目
Guglielmo; Mark (2008): “The contribution of economists to military intelligence during World War II”;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68(1):10950。
33希特勒为什么会兴起?
拼经济才是硬道理
二次大战后,希特勒成为邪恶的象征,原本是激发人心的自传《我的奋斗》(1925),据说在德国至今仍是禁书。从不少影片中,可以看到他受到人民的热烈拥戴。为什么希特勒会得势?答案是经济性:两次大战之间德国的失业率太高,希特勒有效解决这个难题。
1914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和约强制德国,付出巨额赔偿给战胜国。当时年轻的凯恩斯参加英国代表团,极力反对向惨败的德国索偿。因为这种屈辱必将深烙人心,只要有机会再度强大,德国必然报复雪耻。凯恩斯人微言轻,愤而辞职,写了一本极其畅销的名著《和平的经济后果》。廿年后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果真被凯恩斯不幸言中。这廿年间,德国的政治经济都有激烈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希特勒的兴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政府称为威玛共和(the Weimar Republic,191933),那是因为在德国北方威玛城,召开国民会议通过的共和国宪法。这个政府在巨额赔款的压力下,被迫提高税率,导致严重的物价上涨(通膨)。正在全国努力偿债时,飞来一件横祸,严重打击才刚要恢复的经济:1929年的美国大萧条与大恐慌。
1923年发行的5千万马克纸币=1美金
全球贸易在短时间内严重萎缩,德国的工业生产与出口因而大挫,失业率逐月上涨。更可怕的,是随之而来的恶性通膨(hyperinflation):物价急剧上涨,导致辛苦的储蓄与养老金,在短期内化为乌有。政府有庞大的外债压力,工商业缺乏资金,外国人不敢来投资。简言之,1929年大恐慌期间,德国的问题比美国严重多了。外资眼见情况不妙,自然抽身离开,失业人数暴增,传统产业的竞争力较差,打击更大。
先不谈这些焦头烂额的麻烦,以下把焦点聚在失业问题上,因为这是引爆社会与政治动荡的关键因素。就失业人口数来说,在19245年间,约从2百万逐渐跌到50万左右,显示战后的经济已逐渐稳定。但从1925下半年起,失业人口急速增加到年低的220万,然后逐渐下降回到1927年中的100万。进入1929年后,就几乎以40度角的走势爬升,到1931年底时高达600万。
这么严重的失业,表示社会即将进入暴动状态。威玛政府试着让各政党结盟,但效果不佳;试着走民主路线,也没有实质帮助。人民对政府已失去耐心,期待强力的领导者让德国站起来。政治强人希特勒提倡国家社会主义(Nationalsozialismus,简称Nazi,音译为纳粹),登高一呼,吸引群众热情跟随。国家社会主义要求,把议会制改为独裁领导制。
希特勒的兴起
希特勒的「抢救失业大作战」,得到热烈的回响。他打出「面包与工作」的口号,让民间有「领袖辗转难眠苦思拯救百姓」的形象。其实新政府刚上任时并无良策,但正好碰上1929年的大恐慌:这是世界性的灾难,不能过度指望政府单手扭转局势。192932年间的大恐慌,给希特勒政府相当长的时间细思对策。1933年8月31日,在纽伦堡的党员大会上,希特勒宣称解决失业问题是头号工作。他们把目标放在中下阶层:1933年3月时,农业部门有23。8万失业人口,1年内急减到6。6万。同一时期,建筑业的失业人口,从49。3万减到10。7万。
还有什么事比填饱肚皮更能得到选票?以下的简单数字,保证了希特勒必定得胜。1933年元月的全国失业人数是501。2万人,7月时减为496万,12月时降到375。8万。1934年元月314。4万,7月269。6万,12月241。2万。换言之,失业人口在24个月内减半,你能不投这位英明的领导一票吗?大海迷航时不需要大舵手吗?
希特勒有什么神效法宝?简言之,在特殊时期用特殊手段,这些都是民主议会做不到的事。(1)冻结薪资,不准上涨,让工商业界能雇用更多人。(2)冻结物价,让民间的收入与储蓄维持购买力。(3)抑制进口,爱用国货,扩大内需。
这几项铁腕(铁血)政策成效显著,希特勒的声望,与失业率的下跌、经济成长的效果同步变化。拼经济才是硬道理,这是古今中外颠仆不破的真理。然而历史也一再告诉我们,人性要在得意与失意时看得最清楚。翻身的人有可敬之处,也更有可怕之处。人民的眼睛,对眼前的事情是雪亮的,对较长期的事情,反而是盲目的。
参考书目
Van Riel; Arthur and Arthur Schram (1993): “Weimar economic decline; Nazi economic recovery; and the stabilization of political dictatorship”;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53(1):71105。
34《绿野仙踪》不是童话故事
《绿野仙踪》(1900)是家喻户晓的美国童话故事,很多人在幼儿园就看过卡通版,成长的过程看过注音版、改写版、全译本、英文原著,更幸运的人还看过戏剧版。近几十年来有人说,这本童书其实是作者包姆(L。 Frank Baum,18561919),透过书中的角色与情节,在表达他的政治体验,以及对政治人物的褒贬。也有人说,包姆是主张「白银自由化运动」的失败者,这本童话故事里所隐藏的,是他对美国废弃白银,走向金本位的不满。有些研究包姆的专家说,从对他生平的理解,上述的解读其实无中生有,那是各个领域的专家,把自己的研究主题与特殊见解,投射在这本童书上,引人注意而已。
L。 Frank Baum,18561919
这类的说法我有亲身体验。小时候读《西游记》,眼里看到都是妖怪、盘丝洞、铁扇公主这类情节。上大学时重读,才明白有唐代、玄奘、长安、西域这些背景。中年陪儿子重读时,看到的反而是各章回最后几行「有诗为证」,才明白为什么有人说,吴承恩写这本书的主旨,是在表达他的禅修心得。也有道教界人士认为,《西游记》是一部阐述「金丹大道」(内丹术)的丹经。还有各式各样的解读,不信者恒不信。
以下要介绍的诠释,是从美国近代货币史的角度,来理解《绿野仙踪》。或许您会觉得匪夷所思,但我认为相当有说服力。美国的大一经济学教科书,已有人做过初步介绍,提醒学生注意:《绿野仙踪》其实是一本货币史的寓言故事,主要的争论点,是1873年废止白银本位是否明智。
书中的女主角,是大家熟知的多萝西(Dorothy)。她是个没有父母的16岁少女,和叔叔亨利、婶婶爱姆(Em)、小狗嘟嘟(Toto),住在堪萨斯的贫穷农家里。时间是1889年,有一天刮起强烈的龙卷风,把房子、多萝西、嘟嘟吹到一个矮人国里,压死了可恶的东方女巫。多年来她统治着这些矮人,要他们日夜做苦工。没想到从天而降的多萝西,解救了这些受苦受难的人。
有一位从北方来的善良女巫,向多萝西道谢,然后把东方女巫脚上的一双尖头银鞋,取下来送给多萝西。这个奥兹(Oz,这是黄金白银重量单位ounce的缩写)国里,有四个女巫,北方和南方的是好人,东方和西方的是坏人。现在东方女巫死了,只剩下西方的坏女巫。大家都知道,东方女巫把那双银鞋当宝贝,但没有人知道这双鞋有什么法力。
接下来的童话故事,读者大概已回想起来。以下简介原作者的生平,和书中主角所对应的真实人物。包姆在190020年间,总共出版14本奥兹系列童书,都是从第1本《绿野仙踪》衍伸出来的。这本书在1900年推出图文并茂的插图本,一年内就卖了3。5万本,1902年搬上舞台,1939年由米高梅公司拍成电影。一世纪以来已有40多种语文译本,还有无计其数的改写本和舞台演出。米高梅电影为了吸引观众,竟然把那双银鞋(代表银本位),改成漂亮但没有意义的红宝石色,完全破坏原作者最在意的象征意义。
包姆生于纽约州Chittenango地方的富裕家庭(1856),20多岁时写过一出成功的剧本,在百老汇上演。1882年与Maud Gage结婚,她父亲Joslyn是普选运动的领导人物。包姆夫妇后来搬到南达科他(South Dakota)州的Aberdeen城,体验到边区的生活,也听到正在兴起的民粹运动(populist movement)。这是19世纪末,西部农民反对金本位制,主张恢复白银本位的功能,所提出的白银自由化运动。目的是要让任何人,都可拿银子去银行,要求铸成银币使用。他们组成人民党(Populist Party),又称为「白银党」。1896年推举William Bryan(18601925)参选总统,但并未成功。白银自由化失败后,这个党就失去重要性。
话说包姆在南达科他办一份小报Saturday Pioneer,发行几期Western Investor,但都不成功。1890年搬去芝加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