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机能源效率改进之赐。
现在换个角度,来看蒸汽机对其他行业的贡献。以工厂内的静态式蒸汽机来说,它对劳动者生产力的贡献有多大?这可分两个角度来看。一是占GNP的比例:17601850期间,蒸汽机的「产值」只占GNP的0。1%到0。5%;185070年间约占1。2%,18701910年间占2。2%。这呼应了前面的说法:1850之前的蒸汽机,几乎没有GNP的意义。
第二个角度,是看蒸汽机给社会带来多少利益,也就是Fogel所提出的社会节省(social saving)。得到的答案相似:17601850之间,蒸汽机的社会节省,约占GNP的0。2%到0。3%之间;185070年间占1。0%,18701910年间占1。8%。结论和前面一样:1850之前,蒸汽机的整体社会意义有限,1850之后才超过1%,比过去的印象少很多。
蒸汽机早就发明了,为什么要1850年之后才有GNP上的意义?主因是燃料转换为动力的效率不够理想,导致每马力的生产成本过高;加上机械设计不良,产生的马力不足,因而功能有限。试想:在1850之前,若每部火车要载几车箱的煤,才能行驶100英哩,火车的时速会有多快?越洋邮轮的肚子里,要装多少煤才够航行到纽约?剩下多少空间给旅客?旅客数量不足,旅费就贵。简言之,火车、轮船和飞机都一样,成本必须降低到能使一般民众受益,这些产业才会有GNP意义。
以铁路为例,183050年间,这个产业每年的盈余,只占英国GNP的0。6%,185070年间快速成长到2。1%,18701910年间是2。7%。以铁路的「产值」来说,183050年间只占GNP的1%;185070年间明显增到4%,18701910年间是6%。这种效果在轮船就稍慢了:185070年间,轮船业的利润只占GNP的0。2%,18701910年间激增到1。1%。同样地,轮船业的「产值」在185070年间,只占GNP的0。7%,18701910年间飞跃到3。4%。铁路和轮船都是靠蒸汽机推动的运输业,也是蒸汽机最能展现功能的行业,上面的证据显示:1850之前,蒸汽机没有GNP的显著意义。
是不是这类「一般目的型的科技」(GPT),都有类似的情形?电力发明40年之后,一般民众才能普遍受惠。瓦特在1796改良蒸汽机之后,要等80年才有普及的商业意义。若以1927年Charles Lindbergh(林白)单人无停靠飞越大西洋为起始点,飞航器也要40年之后,才有商业和GNP上的意义。IBM在1950年代开始制造大型计算机主机,虽然很快就有工业和科学上的用途,但必须在35至40年后,才对一般人的日常生活有深刻影响,个人计算机才迅速发展成有GNP意义的产业。
Crafts(2004)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三项重点。(1)蒸汽机有经济上的意义,是在19世纪下半叶(1850)之后;过去认为它对英国产业革命的贡献不可磨灭,这种见解恐怕不成立。(2)蒸汽机从瓦特在1769改良之后,到能让百姓普遍受益,需要约80年的漫长等待。20世纪发明的电力、飞机、计算机,所需的成熟时间较短(50年、40年、30年),就能产生比蒸汽机更大的GNP百分比产值。(3)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大都建构在印象式的证据上;现在经济学界有更好的分析工具,有更多的统计数字可用,可以推翻愈来愈多的错误认知。
我好奇的是:如果蒸汽机的发明,对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贡献不多,那么工业革命的起因、革命的主力是什么?请知道答案的读者告诉我。
参考文献
Crafts; Nicolas (2004): “Steam as a 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 a growth accounting perspective”; Economic Journal; 114:33851。
9英国是产业革命的龙头?
提到产业革命,许多人脑中的立即反应就是:蒸汽机、在英国、从17世纪至19世纪。德国慕尼黑大学经济史教授John Komlos,告诉我们三项不同的观念:(1)产业革命和政治革命很不同的一点,就是没有明确的起讫年。产业革命是长久累积的缓慢变动过程,界定出确切的年代,纯粹是教学与考试的方便,没有真正的经济意义。(2)过度强调英国的龙头地位,或是英国强盛、欧陆弱慢的错误形象,其实法德都有行业比英国先进。(3)过度强调某些关键产业,例如棉纺、毛纺、蒸汽机,其实同时期还有许多行业有过重要的发展,需要做更全面更深入的分析。
John Komlos
在所谓的产业革命期间,英国并不是一枝独秀地发展,欧洲各地都有平行的成长,例如法国的亚尔萨斯、捷克的波希米亚、比利时与荷兰的法兰德斯、德国的汉堡、意大利的隆巴第、法国北部、瑞士的苏黎世。以捷克的波希米亚和莫拉维亚为例,17601800年间,产业劳动力的年成长率约4%,比英国还高。以平均国民所得来说,法国在18世纪的成果,和英国一样亮丽。当时就有人说,产业革命其实是1799年从法国开始的。
英国在棉纺、钢铁、蒸汽机这几项,确实领先各国。但不要忘了,伦敦的造纸厂很想学到法国、荷兰、意大利同行的优良秘密,英国并不是样样领先。再以金融业为例,阿姆斯特丹的银行、证券、融资,组织上和规模上都遥遥领先伦敦。古典经济学派的大师戴维˙理嘉图,就是从荷兰的金融界转到英国,用他的专业知识发了大财。简言之,欧陆诸国在软件与硬件上,都不是英国的跟随者。
再以最著名的棉纺业为例,英国在印度掌控原料的优势,加上成熟的生产技术与积极的海外营销能力,在这个产业上确实超越各国。但这也只限于产业革命的初期,而且领先的期间也不长。因为新大陆美国的棉花产量,在黑奴的协助下,很快就比英国质量好价格低,机械化得比英国快。再就棉纺技术来说,瑞士与亚尔萨斯的棉纺业者,在1830年就超越英国了。
以上的内容,是要更正一项观念:产业革命并不只是在英国发生,而是在欧陆诸国与北美同时发展。英国最著名的棉纺业,其实也只集中在几个地区,例如曼彻斯特、兰开夏地区,并非全国都是棉纺业。再说,英国诸多城市中,也有许多与产业无关,牛津、剑桥这些学术城不说,East Anglia、Westmoreland、Cornwall这些城市就与工业无关。
第二项要更正的观念是:并不是在产业革命时期,才有机械化的能力;其实在更早的时期,工厂就知道要运用机械了。以动力来说,大家以为蒸汽机是产业革命的关键,其实蒸汽机具有国民所得的意义,是1830年之后的事。在此之前,蒸汽机的产业贡献,未必比水力推动的机械来得大。
以英国为例,公元1066年时,全国已有6千座水力磨坊,这些水力磨坊对13世纪的产业贡献,未必比蒸汽机对1819世纪的GNP贡献来得小。再以煤矿为例,1550到1680年间,年产量从20万公吨激增到3百万公吨。这些简单的数据,是要说明1718世纪机械化与蒸汽机的发明,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替代性的动能早已存在,而且在19世纪之前,甚至比蒸汽机还有效率。
第三项要更正的观念是:要判断一个社会的进步,不能只看它的产业成果。像蒸汽机这类的技术突破,当然很引人注目,但社会结构与经济组织的改变也很重要,例如:教育的普及程度、对专利权的法律保护、社会制度的合理化、金融体系的发展、货币制度的流畅化、运输网络的兴建、公共卫生的普及。也就是说,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都要能同步成长才有意义,不能只看重产业的单点成果。就这点而言,欧陆诸国的成就并不比英国差,英国并没有领先列强的优势。
第四项要更正的观念是:早在17世纪,就出现大规模的染料厂、玻璃厂、鼓风炉,雇用员工的人数早已上百,有些工厂甚至还超过千人。简言之,机械化的大型工厂,并非在工业革命时期才出现;并不是在工业革命时期,才有现代工业。工业革命是延续性的演化发展,是根基于之前几百年来的成就,而不是突然出现;也没有明显的「时代断裂性」,让我们明确看出工业革命「之前和之后的差别」。
经济成长率在1760年之后,确实有过明显的上扬。但不要忘记,英国在1840年时,是「饥饿的40年代」,也不要忘记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1798年出版的(《人口论》强调食物以等差级数成长,人口以等比级数成长)。这两件事指出:在传统认知的产业革命时期,英国经济也有非常困难的阶段,生活未必比产业革命之前好。就算产业革命时期经济快速成长,很快就被更快的人口成长率消耗掉了。
第五项要修正的观念是:并不是在产业革命时期,所有的行业都焕然一新,欣欣向荣。事实是:各行各业的状况很不平均,机械化的过程很缓慢,老的旧机器与过时的生产模式,也不是几十年间就能汰旧更新。到了1830年代,针织业、织布业、皮革业、造车业、建筑业、食品业,还都是用传统的方式生产。以棉纺业来说,它是个钻石般闪亮的行业,但并不是工业的火车头,更不是产业革命成功不可或缺的关键。当时前四大就业部门(雇用人数最多的行业)中,有三项与工业无关:农业、家庭服务业、建筑业。
有一项对英国产业发展很重要,但一直被人轻忽的因素,是内河航行网的完成。1750年时,可航行的水道增加一倍,使得物料、商品、人员的运送成本大幅下降,这是比机械化和蒸汽机更重要的基础建设。
英国产业革命
整体而言,产业革命是个多面向的现象,不单是由蒸汽机和棉纺业组成。也不只是生产技术的发明与进步,软件方面的进步(教育、卫生、金融、货币、法律),必须同时发展才有意义。欧洲的产业革命,是几世纪来长期累积的现象,是一种百花齐放的状态,不是英国独有的特殊成就。也不是单用蒸汽机就能描述,它是18世纪时欧洲与北美的景气上扬现象,是跨国性的,是演化与进化式的,不是突然的与革命式的,是长期缓慢的,不是短暂激烈的。
参考文献
Komlos; John (2000):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s the escape from the Malthusian trap”; Journal of European Economic History; 29(23):30731。
10为什么《共产党宣言》对英国的影响不大?
很多人听说过《共产党宣言》(Manifest der Kommunistischen Partei,译为Manifesto of the munist Party,或The munist Manifesto,马克思与恩格斯合着,1848年2月21日出版),但很少人知道这本100页不到的名著,有哪些主要诉求。它有十项主要目标,以下列举前五项:(1)废止土地财产权,把所有地租用在公共目的上。(2)采累进所得税。(3)废止继承权。(4)没收移居外国者和反叛者的财产。(5)把金融信用集中在国家手中,以国家资本创办国家银行,行使金融独占权。
《共产党宣言》首页
如果我是生活在19世纪西欧的良心公民,怎么不会被《共产党宣言》吸引?192030年代共产主义在中国风行时,就有人看穿这套主义的特质:30岁之前不相信共产主义,是没有人性;30岁之后还相信共产主义,是没有理性。
很多人看过马克思的相片,一副革命家的样子,皮肤黝黑,眼睛深陷,硕大结实,蓄着威仪逼人的大胡子。在实际生活里,他衣着散乱、举止迟钝、拘泥细节、迹近于病态的完美主义者。相对地,恩格斯是个资产阶级,高瘦貌美文雅,喜欢赛马、比剑、狩猎,曾经在Weser河两岸间游了4趟。他风趣机敏,心智灵巧敏锐,结结巴巴地可以说20种语言。为了贯彻革命热情,他特地在无产阶级中找爱人。恩格斯只被阿拉伯语的四千种动词字根难倒,而马克思学了20年英文,还改不掉生硬的条顿口音。恩格斯犀利而具广度,马克思睿智而具深度。
康乃尔大学的George Boyer教授,1998年发表一篇让人耳目一新的论文。(1)探讨马恩合写《宣言》时英国的经济状况,也就是说,他要重构《宣言》的经济史背景。(2)阐明马克思写作此书时,未必了解当时的产业界实况,他过度接受恩格斯对外界看法的「二手传播」;也把恩格斯在1845年出版的《英国劳工阶级的状况》,摘录到《宣言》的第一部分内。(3)重新检讨183040年代,棉纺织业重镇曼彻斯特的经济、社会、政治情势,重估183040年代的劳工生活状况。(4)回顾《宣言》出版后,英国经济状况的变化,说明为何《宣言》在英国没有得到劳工界的注意与支持,反而是到了1910年代,才在俄国得到热烈回响。
George Boyer
马恩合写《宣言》时,两个人都还不到30岁。马克思因为政府关闭他所编辑的报纸,1843年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