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明朝三百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正说明朝三百年-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至正十六年(1356年)春,朱元璋亲督水陆诸将攻占集庆,并将之改名为应天府,作为他发展的基地,自称吴国公,同时,采纳儒士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大力发展生产,为以后更大的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他集中兵力在鄱阳湖击败陈友谅,然后掉头东向,擒杀张士诚,又制服了浙东的方国珍,平定了福建的陈友定,接着又乘胜南进,攻克广东、广西,占领了除四川、云南之外的整个南部中国。

朱元璋北上灭元图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又调集精锐部队,不失时机地北伐。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八月,攻克元朝的首都大都,统治中国近一百年的元朝遂灭亡。在南征北伐取得节节胜利的情况下,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四十岁的朱元璋在文武百官的欢呼声中,登上皇帝的宝座,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以南京为首都。经过十六年的戎马生涯,朱元璋终于由一个横笛牛背的牧童、小行僧,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强化皇权在后人眼中,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性格复杂、经历传奇的历史人物。清代史学家赵翼曾说:“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朱元璋正是这样一个人,在他的身上,豪气和匪气并存,贤明与暴虐共处。这一点在他的统治体制尤其是强权政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朱元璋出身平民,比较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认为元朝灭亡是由于权威下移,君主为臣下所蒙蔽,不了解民情,政策也得不到坚决贯彻,因此常常思考如何建立一种政治体制,以确保不会出现主荒臣专的局面。

建于明洪武七年的光岳楼明朝初年,政治体制基本沿用汉唐和元朝旧制,在中央设三大府:中书省,下统六部,职掌行政事务;大都督府,统管军事;御史台,职掌监察事务。地方设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总管地方事务。但朱元璋对此很不满意,他亲自设计、制定了几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对以往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和创新:

废行中书省、设使司。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下令撤销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掌行政、司法、军事权力,三者地位平等,互不统摄,向中央负责,全国分为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十二个布政使司。洪武十五年(1382年)增设云南布政使司。

废丞相、升六部。洪武十三年(1380年),他借口胡惟庸谋反,宣布撤销中书省,不设丞相,提高六部职权,分掌天下事务,直接向皇帝汇报。他惟恐后世子孙不理解自己的苦心,特意在《祖训》中明文规定不许变乱旧章:“以后子孙做皇帝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洪武刻本《皇明祖训》设立特务组织。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为了加强对大臣和百姓的监视,特别设立了隶属于皇帝的特务机构锦衣卫,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明代特务政治。锦衣卫长官为指挥使,下领官校,官为千户、百户,校为校尉力士,因穿橘红色服装,骑马,故又称“缇骑”。

朱元璋的这些变革和调整,是对一千多年来我国中央政治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强化君权。不设丞相,六部直接将全国政务奏请皇帝裁决,实际上是皇帝兼行相权,为此,皇帝不得不处理更多的政务。据说朱元璋每天要看200多份奏章,处理400多件政事,相当辛苦。正是通过这些变革和调整,朱元璋使专制主义皇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他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皇帝之一。

滥杀功臣与强化君权相应的是朱元璋屡兴大狱,滥杀功臣,以至于被后人称为“血腥皇帝”、“千古杀手”。清代史学家赵翼曾说:“独至明祖,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取天下之人而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盖雄猜好杀,本其天性。”赵翼的这种评价虽有过激之处,却指出了朱元璋滥杀的事实。

李善长比朱元璋大了将近20岁,是朱元璋的儿女亲家,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朱元璋起兵时,李善长是幕府书记,朱元璋称吴王时,李善长为相国,朱元璋称帝时,李善长为丞相,并被封为韩国公。但朱元璋借“胡惟庸案”把李善长全家以及亲戚七十多人全部杀掉了。徐达是朱元璋的同乡,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盖世之功。明朝建立后,徐达被列为开国功臣之一,任右丞相,封魏国公。徐达本人做事十分谨慎小心,从不居功自傲。但朱元璋也没有放过徐达。徐达背上生了毒疮,最忌吃蒸鹅。可是,朱元璋偏偏在他病重时特赐一只蒸鹅。徐达流着眼泪,当着使者的面,把蒸鹅吃下,不几天就去世了。蓝玉是朱元璋军中仅次于徐达的重要将领,战功卓著。有人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不失时机地把蓝玉下狱审讯,不久就将之诛杀了。

明代的皇帝制度(4)

朱元璋给汤和的手谕朱元璋对自己的亲戚,也同样不会放过。朱元璋的义子李文忠,南征北战,立过大功,而且礼贤下士,身边聚集了许多儒生。朱元璋对此十分不满,竟把李文忠毒死。

唯一得以善终的功臣是汤和。他和朱元璋是同村的放牛伙伴,与朱元璋一起长大,又随朱元璋打天下。徐达一死,朱元璋想要解除宿将的兵权,又不便直说。汤和看透了他的心思,主动告老还乡。朱元璋大喜过望,立即下令在老家凤阳为他修建宅院,赏赐特别优厚。从汤和的侥幸善终,人们也许能透视出朱元璋的真实用心。

严惩贪官污史明朝初年,许多官员蹈袭元朝之弊,擅权枉法,贪赃受贿,蠹政害民。这使出身贫贱的朱元璋联想起元末吏治腐败激起民变的教训,深为警惕和忧虑,他曾多次告诫群臣:“不禁贪暴,则民无以遂其生。”“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

因此,朱元璋在强化中央集权统治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利用重典酷刑打击贪官污吏。明初,朱元璋出于休养生息的需要,颁行了量刑较轻的洪武七年律。不久,朝廷内的政治、经济斗争日趋激化,相继发生“空印案”、“胡党案”和“郭桓案”,农民的反抗斗争也不时发生。朱元璋认为这是“乱世重现”,决定实行重典政策。他下令对“奸顽刁诈、贪赃之徒”实行法外加刑,并亲自汇集一批法外加刑的案例。从洪武十八年(1385年)开始,他亲自制定、颁布《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和《大诰武臣》,共236条,其中惩治贪官污吏的达150条之多,而且极其严厉,共罗列有凌迟、枭首、夷族等惩罚,其严酷程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封建王朝。

由于惩处过于严酷,从洪武元年到十九年,竟然很少有官员做到任期期满的,往往未及终考就遭到贬黜或被杀头。因杀官太多,以至有些地方衙门无人办公,朱元璋不得不实行“戴死罪、徙流还职”的办法,叫判刑后的犯罪官吏,带着镣铐回到公堂办公。

洪武年间制青花执壶当然,利用重典酷刑打击贪官污吏只是朱元璋反腐惩贪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从严律己、罚不避亲、加强教育、弘扬清正、倡导廉政则是朱元璋反腐惩贪的又一类重要措施。古人云:正人先正己。朱元璋抓反腐败首先从自身抓起。击败陈友谅后,其宫内有张镂金床,有人劝他享用,他却将镂金床砸毁,说此床与昏君孟昶的七宝溺器一样,用则丧志。立朝之后,朱元璋就宣布,宫中不再设女乐,又下令儒士将古代无道昏君的劣迹编辑成书,供他阅读,以便“知其丧乱之由,以为之戒耳”。他也曾亲自审讯、处置了许多重大的贪污案件,不仅杀曾立过大功的贪官,就连自己的亲属也杀。朱元璋的亲侄儿朱文正立有显赫战功,官拜大都督,在镇守江西期间,沉湎声色,骄奢荒淫,朱元璋先将其免职,后又将他杀掉。驸马都尉欧阳伦收受贿赂,偷运私茶到边境贩卖。朱元璋得知后,下令将欧阳伦处死。

为了严束功臣,朱元璋特令工部制造申诫公侯铁榜,对功臣的各种不法行为逐项规定处罚法律。同时,他经常表扬和越级提拔清介自持、忠勤不贪的官员,树立典型。陶垕仲在福建任按察使时,治赃吏数十人,尽除宿弊,抚恤军民,朱元璋下令表彰他。对于善始善终的循吏清官,朱元璋给予厚赏,并为他们修建府第;他们寿终时,朱元璋亲自写祭文,以彰其德;还将廉吏、清官的事迹列入《彰善榜》和《圣政记》之中。

洪武丈量鱼鳞图从某种程度上说,朱元璋统治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对贪污贿赂打击最激烈、杀戮贪官污吏最多的时期。尽管朱元璋在惩治贪官污吏上,存在着严重的偏差和惨痛的教训,但也收到了较大的成效,起到了“整肃一代的作用”。经过长期的严酷斗争,一大批腐败的官员遭到惩处和打击,官场风气逐渐发生变化,明朝初期涌现出一批像陶安、陶垕仲、郑士元、方克勤那样的清官,使得政治清明,吏治廉正,一度深得民众的拥护,明初清廉之风一直延续到明朝仁宗宣宗年间,达七八十年之久。

亲民治政朱元璋本人出身寒微,深知民间疾苦。在治国期间,他经常深入民间,亲民治政,做了很多有益于黎民百姓的好事。

作为一位贫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对于农民没有土地耕种的痛苦是极为清楚的。因此,在位期间,他做了一件大事:清丈全国田地,编制土地赋役管理档案——鱼鳞图册,让饱尝战乱之苦的百姓有了可以附着的土地。

当上皇帝后不久,朱元璋发现许多富民隐瞒田产、逃避徭役,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土地赋役制度改革,在继承宋元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启动了全国范围的鱼鳞图册编造工程。朱元璋多次派人在全国范围内核查田地,经过长期努力,终于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全面完成了鱼鳞图册的编造工作,基本上掌握了全国的户口和耕地情况,将全国的土地和人民编管起来,使民附着于土地,为其纳粮当差。

鱼鳞图册是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管理的产物,也是从我国几千年来土地私有制管理模式中摸索出来的一种较为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很多研究者认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明代的赋役制度从赋役并行逐渐走向租税制,从过去税人转向税物,从实物征收转向货币征收,其转折点就是鱼鳞图册的编造。这是朱元璋的一大革新,被不少后世史学家所称赞。

明代的皇帝制度(5)

谈到朱元璋亲民治政,不能不提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习俗——春联。据说春联的发展也有朱元璋的一份功劳。据《簪云楼杂记》一书载:有一年准备过年之时,朱元璋下旨各家各户都应贴上一副春联,以示庆贺。除夕前他微服上街视察,看到家家户户果然都贴上春联,有的可称佳作,心中甚喜。但他后来发现有一户未贴,询问究竟,才知是个目不识丁的阉猪人家。为此朱元璋兴致来临,挥笔为之写下了一副春联,上书:“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就吩咐户主贴在门上。

谁知朱元璋回来查看时,两扇门板仍是空无对联,很是纳闷,便又进去询问,那户主忙答道:“您走后才知道是皇帝驾临,怎能让您的御笔亲书遭风吹雨打呢?这不,我家正挂在正堂屋焚香祝圣呢!”朱元璋一听笑逐颜开,马上命随从赏白银三十两。由于该联对仗工整,用词幽默奇巧,又道出了阉猪行业的特点,符合主人身份,所以历来被视为“名对儿”,影响甚大。

明太祖朱元璋像生活简朴的明太祖朱元璋一生生活简朴,严于律己。皇宫没有画梁雕栋,也从不种植奇花异草,倒是在空闲之地皆种瓜豆,也花红果绿、郁郁葱葱的。每逢地方上遇特大灾害,朱元璋与皇家的人都要吃一餐麦饭和野菜,以表与民同甘共苦。据说他一日三餐十分简单,大多是一碗玉米粥,几个窝窝头或米饭,再加上一点辛辣荤菜,一般没有大鱼大肉,也从不上山珍海味。一直到年老身体不行时,这种简朴生活才稍有改变。

一次,浙江金华府向他上供一袋香米,他觉得十分好吃,但怕扰民,仅吃一餐,剩下便如数退还,申斥不得再上供。但后来他念念不忘这顿香米饭,就叫人从金华弄来稻种,让内臣在皇家苑林开出十几亩水田,自己亲自动手春插秋收。这样,才算解决了馋香米饭的问题。

由于朱元璋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自小就养成了吃苦的习惯,虽然后来坐上了皇位,但深知奢侈之风不可开,故对自己要求一直很严格。他一生谨言慎行,很少接近娱乐歌舞,不看戏听曲,更无酣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